首頁>Club>
袁紹起兵的時候,他的家人還在董卓手裡,他不顧及他們嗎?
5
回覆列表
  • 1 # 肉肉的三國故事

    袁紹不是不顧及,而是故意為之。

    身份是庶出長子,如果那幫老頑固不支援他,不如掛了更好,他才有爭權的能力。

    他弟弟袁術也是這麼想的。

    哥倆雖然不和,但是都有相同的打算:

    割據一方,成為諸侯。

    而袁家老一輩的人,是維護漢朝,

    這和他們的理想相反,

    恰好有董卓這麼一個藉口,

    講真的,如果不是董卓動手,

    如果打贏了,進了城,

    他們也會慫恿其他諸侯動手的。

  • 2 # 負重前行堅持寫文

    不是不顧,是時間來不及。董卓當時已經控制了朝政,連皇帝都敢隨意廢立,對於各級官史肯定會派人監視。袁家作為朝中重臣,四世三公的豪門大族,董卓難道不派人監視?

    如果真的出逃,能逃得出去嗎?這一大家族往哪裡逃?肯定會驚動董卓。到時候董卓也有了藉口,後果肯定會不堪設想,所以袁紹肯定不會用整個家族的命運去冒這個險。

    另外袁紹也是沒這個能力帶領家族出逃。因為他當時在袁家只是一個庶子,家中還有很多地位比他高的長輩,袁家怎麼可能由他說了算?就算他想帶家族離開,家族中的長輩會同意嗎?

    還有就是理念不同。袁紹從小胸有大志,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他的那些長輩呢?都已經是位及人臣,而且都已經走到了人生的暮年。而袁紹當時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家族中的長輩能和袁紹一起去折騰?

    就像你家族的父母長輩已經是全國最大一家集團的二把手,而且還是接連好幾代都是這家集團的二把手,而你只是這家集團的中層,家中的長輩會和你一起辭職,然後冒著家族可能覆滅的危險去另起爐灶?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袁家的長輩是忠於漢朝的。雖然漢朝已經很腐敗,皇帝也很昏庸無能。但古人把名節看得比自已的生命還重要。更何況袁家是四世三公的豪門貴族,不管在朝堂上還是民間,聲譽都很好,他們會跟著自家小輩做出格的事?

    董卓不僅窮兇惡極,也是一大蠢人,不給自已留一條後路,最後導致袁紹袁術兄弟倆聯合十八路諸候討伐自已。如果董卓當初存一點善念,放了袁紹的族人,也許就不會有十八路諸侯討伐自已,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歷史沒有假設,也不容假設,就像滔滔江水,一去永遠就不會再回頭了,人生就是歷史,歷史即是人生。歷史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去永遠就不會再回頭了...

  • 3 # 笑看三國風雲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董卓以袁紹之故,戊午,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餘人。”

    從這裡可以看出,董卓殺袁紹留在京城家屬五十多人,正是因為袁紹參與了征討董卓的戰爭,全部被誅殺。那麼袁紹在起兵的時候就沒有顧忌到這些人呢?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袁紹沒有辦法帶走留在京城的其他家屬。

    袁紹從洛陽逃走的時候帶走了妻子和幾個幕僚,其他人都留在洛陽。比如他的叔父太傅袁隗,堂弟太僕袁基等人,這些親屬都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屬於董卓重點關照的物件。他們人數眾多,拖家帶口,目標太過於顯眼,被董卓的人時刻看守著,根本就沒有機會逃離洛陽。

    如果只帶妻子,幾個孩子和幕僚出城,對於當時擔任司隸校尉的袁紹來說,還是很有把握。況且洛陽附近的河南尹是黨人王允,和袁紹關係密切,對於袁紹的逃脫也是非常有利。人數少,不太引人注目,就比較容易逃走,離開一天兩天,也不會引起董卓的注意。如果人數眾多,一旦離開洛陽,沿途招來關注,就非常容易引起董卓的警惕,因此袁氏一族集體逃跑就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也是袁紹在離開京城洛陽的時候沒有帶走他們的一個緣故吧。

    第二,袁紹對於董卓還是心存幻想。

    根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

    幷州刺史段熲薦卓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

    從這裡可以看出,董卓曾經接受幷州刺史段穎的推薦到司徒袁隗府中做掾吏,成為袁氏一族的門生故吏,這個經歷對於董卓的成長和仕途是有恩,為他而後平步青雲打下了基礎。即使董卓屢次犯錯,朝廷也是沒有追究,這應該有司徒袁隗的功勞吧。

    這種門生故吏的關係會產生亦師亦友的人脈關係,對於當時的人看來,即使董卓再殘暴,也會看在往日恩師的份上,也不會為難袁氏一族。

    而且袁氏一族除了袁紹和袁術外,其他人一直都很配合董卓,沒有做過什麼忤逆的事情來,更沒有反對過董卓,因此董卓也沒有什麼理由需要誅滅他們。

    實際上,袁紹包括這些留在京城的袁氏族人低估了董卓嗜殺無度性格。在董卓眼裡,所有往日的恩情在現實仇怨面前算得了什麼呢?該殺還是要殺的,一點也不含糊,充分的體現了涼州軍閥冷酷無情的性情,這點在日後涼州馬超的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袁紹參與征討董卓戰爭超出了預料。

    1.發起者是橋瑁。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是時,豪傑多欲起兵討卓者,袁紹在勃海,冀州牧韓馥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此時已經是公元189年12月,關東諸侯已經在商議起兵討伐董卓,然而袁紹還窩在冀州邊遠的渤海郡,被冀州牧韓馥看得緊緊的,沒有辦法出來公開活動。

    東郡太守橋瑁假稱收到來自朝廷三公的書信,還把這個書信廣泛傳發,號召各地諸侯一起征討董卓。作為冀州牧的韓馥也收到這封書信,他害怕因此壯大袁紹的聲勢,有些猶豫不決,但最終在幕僚的勸說下,才把書信交給袁紹,容許袁紹也參與反抗董卓的聯盟中來。

    從這裡可以看出,聯盟的發起者並不是袁紹,而是東郡太守橋瑁。當時的袁紹其實過得比較憋屈,一直呆在比較貧瘠的渤海郡,被韓馥嚴加看管著,行動受限。

    2. 酸棗諸侯盟誓人是臧洪。根據《三國志》臧洪傳記載:

    乃設壇場,方共盟誓,諸州郡更相讓,莫敢當,鹹共推洪。

    關東許多諸侯相聚在酸棗,準備出兵征討董卓,這需要統一行動,統一綱領,需要一個主事人。這些諸侯包括: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張邈的弟弟廣陵太守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以及白身曹操,總計有六個郡守及刺史,包括一個白身曹操,然而事到臨頭,沒有一個諸侯願意衝到前面當出頭鳥,互相謙讓,彼此推脫。

    經過再三商議,他們就共同推薦有“海內奇士”臧洪,讓他作為此時聯盟的主事人,登臺宣誓。因此可見,此時的諸侯聯盟的盟主並不是袁紹而是臧洪,至少在酸棗這條線上的盟主並不是袁紹。

    3.時代將袁紹推上了浪尖。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春,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討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

    時間轉眼到了公元190年正月,關東各個諸侯已經風起雲湧,一起推舉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此時的袁紹已經從渤海郡來到河內和河內太守王匡一起屯兵河內,而冀州牧韓馥負責供給糧草,退居幕後,把袁紹推到前面替他擋槍。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袁紹已經沒有退路可言,即使繼續龜縮在渤海,已經沒有前途可言。袁紹順勢推舟,自稱為車騎將軍,利用董卓發給他的邟鄉侯印,大發召令,號召大家一起討伐董卓,從此走上了反抗董卓的前沿。

    從以上可以看出,袁紹參與起兵反抗董卓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沒有參與到參與,再到成為事實上盟主的轉變。最後他已經深度參與,成為討伐董卓的實際號召者,因此董卓將所有的怨恨發洩在他的身上也是必然的。

    總而言之,從袁紹逃離京城洛陽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袁氏一族的命運,除非袁紹能夠低下高貴的頭顱,任由董卓的擺佈,像同樣是四世三公的楊氏一族一樣委曲求全的呆在洛陽,那麼就可以保全袁氏一族的性命。

    作為“袁氏一時之傑”的袁紹豈是那種甘願碌碌一生,俯首聽命的人呢?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他仍然選擇了“忠”,那就是對於他自己事業的“忠”,希望藉此來抵消“孝”的缺失,然而他真的做到了嗎?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他既沒有做到為人臣應該做到的“忠”,也沒有做到為人子應該做到的“孝”,徒留嗟嘆在人間罷了。

    然而正是袁氏一族被董卓屠戮一空,增加了天下諸侯和義士對於袁紹的同情,更多的人蜂擁而來,圍繞在袁紹的周圍為其效命,這也是董卓沒有想到的吧。

  • 4 # 賢聚史齋

    實際不是這樣,這是曹魏的史官為尊者諱,設下的陰謀。事實是曹操等諸侯冒用袁氏兄弟之名起兵,激怒董卓,使他和袁氏的聯盟破裂,促使他殺死袁隗袁基及其家人,逼袁氏兄弟入夥,趁機攪亂天下,獨霸一方,再圖後事。

  • 5 # 小小的酸奶

    起因

    東漢末年,袁紹所在的袁家號稱“四世三公”,可以說袁家隱隱有著當時世家之首的地位。在東漢桓靈二帝時期,朝中分為宦官與黨人,黨人包括外戚與世家大族,之後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在這兩次黨錮之禍中,都是皇帝藉助宦官除掉了外戚,並且對其他黨人進行了抓捕。

    在兩次黨錮之禍中,黨人的首領是:陳蕃、竇武、李膺等人,很多黨人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被殺。而袁家就是在這個時候崛起,隱隱成為了新一代黨人的首領。

    在此期間,袁紹結交了大量的黨人,比如八廚之人。

    當然上述這些與這個問題並沒有直接的聯絡。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袁家的實力。

    原因

    發生董卓之亂後,袁紹會不顧京城的袁家而起兵,主要原因有三個:

    袁家的實力。

    我在上面提到過,袁家當時已經隱隱有著第一世家的實力和規模,四世三公,可以說門生故吏遍及全國各地。

    而之前董卓想要行廢立之事的時候,專門問過袁紹的意見。

    《三國志·袁紹傳》: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是時紹叔父隗為太傅,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

    在眾多朝臣反對聲中,董卓最後還是行廢立之事,為了收攬人心,董卓特地重用之前因為黨錮之禍而遭到殺害的黨人的後人。

    《後漢書·董卓傳》: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鈇鑕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董卓對於黨人有著忌憚的心理,還有足夠的尊重。而眾多的黨人與袁家有著藕斷絲連的關係。因此,不僅僅是袁紹,恐怕就是洛陽城內的袁隗等人也是認為董卓絕對不會動他們。因為一旦殺害他們,董卓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而且就算與天下世家為敵。

    起兵討董是一件提高名望的行為。

    要知道關東諸侯原本都是佔據一畝三分地,董卓也不是說就一定會來攻打他們,而且很多關東諸侯的職位還是董卓封的。那麼為什麼他們還會聯合起兵攻打董卓?

    我認為主要是兩個目的:1、提高名望;2、有理由招兵買馬。

    以前黨人為了提高名望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宦官抗爭,以此獲得清流的稱號。在這個董卓亂政的時期,最好的方式就是起兵攻打董卓,當然真正打的諸侯沒有幾個,其他都是壯壯聲勢,但是僅僅壯壯聲勢、擺擺樣子就可以讓天下人認為他們都是那種忠君愛國之人,這個對之後招收人才有著巨大的幫助。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誰沒事吃飽撐著反董卓。

    袁紹與袁家的關係並不密切。

    這個理由純屬猜測。我們都知道袁紹是他的父親一時激情的產物,是一個小婢所出。因為過繼給了袁成,再加上他長相英明神武,在受到袁隗等人的喜愛與重視。但是未來真正到了家族傳承的時候,袁紹真的可以繼承袁家嗎?

    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像袁家這種世家大族,有著嚴格的傳承製度,因此未來的家主必然是傳給嫡子,也就是袁術或者袁基,除非嫡子都沒人了,才會由袁紹的可能。

    再有我們看袁紹被封到了冀州的渤海郡,也算是較為偏僻的一個郡,而袁術去的地方,先是南陽郡,後是汝南郡。要知道袁家的根基就是在汝南,如果袁家真的重視袁紹,憑藉袁隗當時的朝中地位,與董卓一提,董卓會不給袁隗一個面子?我們完全可以看到,早期的袁術有多少強橫,動不動就帶甲十萬,這就是袁家在南陽、汝南等地的影響力所導致的。

    因此,我大膽的猜測,袁紹完全不在意洛陽中的袁家結果如何。如果真的覆滅了,袁紹完全可以說自己為了國家的復興,而放棄了家族,同樣會被世人所稱道。

    結語

    袁紹作為一個袁家的庶子,他除了可以用袁家“四世三公”的名聲,來結交那些黨人外,其他地位必須依靠自己。而這個起兵討董正是一個最好的時機,在這次討董中,袁紹也是憑藉袁家的威望與過去自己禮賢下士所積攢的人脈順利的得到了盟主之稱,得到了大量的名聲。為後來奪取河北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出的電影大片《原始碼》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