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卓爾艾米
-
2 # 社會我亮哥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從大清方面來說:雖然擁有百萬大軍,但清軍的戰力實在不敢恭維。清朝的兵制,大體可分為旗兵與漢兵兩大類。旗兵是滿族的原始兵制,漢兵分為綠營、鄉勇和新軍,綠營、鄉勇和新軍出現年代不同,多為前者破壞,而後者才得以繼起。清代的兵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八旗和綠營兵制、勇營兵制、近代兵制。太平天國興起之時,清朝的兵制發展還處於第一階段,即八旗和綠營兵制階段。八旗兵和綠營兵是這一時期的國家正規軍,稱為經制兵。 其中八旗兵是清入關前就已建立,它是清軍的主力,初期戰力強悍。綠營兵則是清入關後,為彌補八旗兵力不足,在明代舊軍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它是一支漢人軍隊,也曾在清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由於八旗、綠營都是一種世兵制度,兵皆世業,軍士當兵吃糧,當兵的一家都要靠俸餉度日,由於士兵所領餉額有限,很多士兵生計難於維持,按制度,士兵又不得從事其他職業,於是生活日益窘迫。為了照顧旗人生活,清政府只得擴大兵額,甚至老人、兒童也列名兵籍,這樣兵員的質量就難於保證;加之訓練鬆弛,紀律渙散,戰鬥力江河日下。康熙時三藩之叛亂,八旗兵就已朽不可用。 乾嘉之時,綠營的腐敗也日益暴露出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時,八旗綠營早己成了強弩之末。於是,近代勇營制度才起而代之。湘軍、淮軍、楚軍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史料中,關於這一時期旗營兵的腐敗有很多的記載。有本叫《道鹹宦海見聞錄》的書,作者張集馨是道光九年的進士,曾任過代理巡撫的官職。書中記載著作者為官30年的所見所聞,特別是對軍隊的腐敗做了深刻的揭露。書中說作者在任陝西代理巡撫時,從陝西長武到潼關途中,所見有營而無兵,看城門的現僱保安,每天支付100文。士兵穿得像個乞丐,為了換酒喝,竟然將軍械都賣了。綠營一標(相當於現在的團)有3000餘人,卻實際人數只有到十分之一,其他的忙著做買賣去了。還有就是官兵吸食鴉片也嚴重影響軍隊的戰鬥力,林則徐說“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就是這個道理。
二、從太平軍方面看:
1、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就建立了完善的軍事制度。太平軍的編制:五人為伍,伍長統之;五伍為兩,以兩司馬統之;四兩為卒,以卒長統之,至卒始有屬吏,一卒有一百零四人;五卒為旅,設旅帥,一旅有五百二十五人;五旅為師,設師帥,一師計二千六百三十人;五師設軍,全軍共計一萬五千一百五十六人。以旗幟、號衣、腰牌等表明番號。金田起義時,男女老幼,全家入營,加之獎罰嚴明,軍紀嚴肅,軍士多臨陣勇往直前,無不以一當十,太平天國後期的許多有名將領都是從軍中憑軍功累遷上來的,這足以說明太平軍初期的戰力。 2、太平軍是支有信仰的軍隊。不管後來這種信仰是否喪失,但初期的信仰是毋庸置疑的。這種信仰使他們在戰場上不僅團結一致,更能勇猛殺敵。打仗最怕的是有信仰的軍隊,有信仰才能在戰場上把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捨生忘死,可以想像這樣軍隊的戰力該有多強!
-
3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太平天國最早的領頭在廣西桂平金田的紫荊山附近傳播拜上帝教五六年時間,到大批信眾前來聚集到相多程度的1850年時,他們已開始趁著夜晚在自建的作坊生產軍用器械,做好後用袋裝好沉入池塘。也對所有信眾進行系統的編排,以標記和旗幟對他們實行管理,具體走一個伍長管四人,兩司馬管五個伍長共二十五人。一個卒長管四個兩司馬。各層次各支隊伍有自己的旗幟。
往上有旅帥、師帥、軍帥。一個軍帥管五個師帥共13150人。
還用鑼聲來訓練組合分散各隊伍。
1850年,有兩股數千人的其他地方信眾彙集金田,才引起清朝坐鎮桂平的統領的警覺,12月初,清廷調動官兵向金田附近清剿。清軍起初耀武揚威,想用尖竹樁封鎖附近道路。太平軍從背後對清軍發起襲擊。
第一次交手,清軍至少50人喪命。包括清軍巡檢張鏞。第二次雙方再度集結,太平軍已彙集一萬多人。分三路與清軍對峙,太平軍用各種指揮旗幟作旗號向太平軍表示清軍進攻路線和己方迎擊方向。清軍想突破太平軍中央陣地,被太平軍從兩翼猛攻,包圍了清軍,清軍領軍副將伊克坦布及300人被圍殲。次日,增援的桂平總兵派的清兵也被擊潰。
太平軍在1851年1月中旬佔領桂平江口。廣西提督向榮會同雲、貴兩路總兵分三路圍攻江口,另有兩路水師水路策應。太平軍守不住趁夜裡突圍。雙方在武宣一帶持續展開拉鋸戰。
4月,太平天國在廣東信宜起義的淩十八帶領幾千人試圖向北攻佔玉林,兩支隊伍準備會師。清兵全力阻止。太平軍主力選擇向東北向永安城進攻。清軍判斷有誤,成功圍剿了南面的淩十八太平軍。但太平軍主力成功攻下永安。太平天國軍隊物資補充從此得到更大改善。
從以上史實可看到,清朝不要說有百萬大軍,有再多軍隊都沒用。一是實際只動用桂、雲、貴三路總兵的部隊,二是派出的清軍沒有及時發現太平軍更新動向。
另外,可以看到,太平軍的組織指揮調動系統組織很有效。再加上南方一支淩十八太平軍的恰好在這時的策應和犧牲為主力反方向突圍作出很大貢獻。
-
4 # 大福讀史
恰恰相反,太平天國運動之初,清軍若不是爾虞我詐,剿滅太平軍不說是手到擒來,也是手拿把攥。且不說太平軍損失慘重的蓑衣渡,單說太平軍剛起事時,被清軍堵截在紫荊山裡,就長達8個月之久。最後直到9月15日,太平軍突圍到永安,他們的處境才稍微好點。不過,清軍也隨之而來。而後,太平軍再次突圍北上,並在蓑衣渡遭遇江忠源的襲擊。蓑衣渡之戰,如果清軍各部沒有食言,按約定發兵合圍,石達開敗亡大渡河的一幕會提前演繹。不過,雖然太平軍最終逃走,卻損失了三百多艘戰船,一萬多名從廣西帶來的太平軍會眾。此戰,太平軍中的和事佬馮雲山也被清軍擊傷陣亡。這就埋下了後來天京之變,洪秀全、楊秀清無人能調解,最終同室操戈的悲劇。最後一點很重要,蓑衣渡雖然使太平軍險些全軍覆沒,卻讓太平軍發現了一個非常振奮的地理現象。越過桂林地區,便越過了中國南北地理的分水嶺,河流從由北向南流變為由南向北流。這無疑加快了太平軍的行軍步伐。
金田起義前,太平軍除了淩十八部受清軍堵截沒有按時團營,其他各部太平軍都已按約集結。就在正是起義前,太平軍連續取得了思旺之戰、金田之戰,迎回了洪秀全,重創了清軍。隨後,太平軍起事後首次作戰爆發,是為“牛排嶺之戰”。
當時,3萬餘太平軍佔領大湟江口,洪秀全總部設立在距離大湟江口不到5裡的石頭腳村。清軍各地兵勇陸續開到後,集合了1萬多人。他們分兩路攻擊太平軍:東路向榮指揮,經平南縣繞道魚鱗塘,馬鹿嶺;西路軍防守潯江江面,堵截太平軍逃竄之路。2月18日,清軍發動攻擊,太平軍分兩路迎戰,擊敗向榮。隨後,太平軍打算正面突破向榮防線東走,不料清軍運來了大炮,太平軍傷亡慘重。
於3月10日深夜拔營西走,經新墟、金田村過古林社進入紫荊山。12日,太平軍走出紫荊山西大門豬仔峽,進入武宣東鄉。清軍得知太平軍西走,急忙揮軍追擊,於19日追上太平軍。三里墟之戰,太平軍雖大勝,卻擔心被圍困在武宣,又不得不突圍北走,來到象州中坪,尾隨而來的清軍再次將太平軍合圍。中坪之戰,太平軍再次擊敗清軍。此時,太平軍食鹽、硝煙基本斷絕。6月25日,太平軍孤注一擲,集中精銳攻擊清軍大營,戰事不利。於是,未衝破清軍堵截的太平軍轉而掉頭返回紫荊山,此時已經是7月2日。
戰事發展到7月份,太平軍雖然屢戰屢勝,卻因為軍需不足,面臨被清軍困死的境地。當時,太平軍完全被清軍壓制在紫荊山中。好在,紫荊山山勢險峻,唯有東口新墟、西口豬仔峽兩條通道,降低了太平軍的防守難度。雖然如此,清軍在咸豐的催促下,還是發動了進攻。新墟方面,清軍烏蘭泰部分四路猛攻,一度攻破太平軍新墟。黃昏,太平軍援兵開到,清軍被擊潰。豬仔峽方面,太平軍依靠地利,順利地阻截住了向榮的正面部隊。誰知,向榮另一隻部隊卻趁濃霧繞過了豬仔峽。霎時間,豬仔峽的太平軍面臨著腹背受敵的險境。
8月15日,太平局放棄紫荊山,固守紫荊山最後一道屏障風門坳。28日,向榮從紫荊山方向猛撲風門坳,太平軍硝彈用盡,放棄風門坳,退守古林社。此時,太平軍完全被清軍驅趕到了平原地帶,他們唯一能做的防守就是就地挖掘戰壕。當時,向榮已經知會烏蘭泰南北會攻,但烏蘭泰妒忌向榮戰功,不發兵配合。向榮見狀,遂獨自發兵。太平軍絕地反擊,向榮軍大敗。9月11日,太平軍就著戰勝的銳氣,順利突圍,又鑽進了鵬化山區,從容北上永安,完成了起事以來的第一個轉折。
回覆列表
第一,準備充分,一呼百應,力量迅速壯大。
革命之初,太平天國起義領導層分工精細,對這場革命的性質和目標闡述得異常準確細緻。(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太平天國做到了!)
革命綱領“耕者有其田,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一統天下,共享天平”,所描繪出來的大同世界,成為當時最有號召力的口號;釋出的《太平天國義軍討清檄文》,號召世人拜我“皇上帝”,強調天地一家,表達“一統天下,共享太平”的主張。
注意啊,太平軍宣揚的拜上帝教根本不是某些人汙衊的外國的上帝呀!更不是什麼基督教,他們宣傳的是地道的中華文化。用洋氣的“泛上帝”概念,不過是為了讓外華人也能接受,概念上國際一盤棋,而且,通俗易懂更簡單明瞭。農民起義,是不是就該這樣明明白白?!
太平天國做到了!
他們借鑑了《勸世良言》中的積極意義,用教義倡導“親如兄弟姐妹”“親如一家”的“互助型”人際關係,他們反對滿洲異族統治,強調了革命的正義性。所以,革命一開始就契合了普通大眾的需要,而其勾畫出來的烏托邦式美好國度,得到大眾認同,民眾充滿期待。
至此,起義爆發的時刻,就如同一座能量巨大的火山爆發了!又如同一顆原子彈騰空而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由此,摧枯拉朽,攻城拔寨,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第二,分工明確,合作緊密,實施到位。以馮雲山、肖朝貴負責會眾的人員動員、理論傳播、解釋以及標語口號等製作;以楊秀清負責軍事指揮,韋昌輝和石達開配合戰鬥的實施。而洪秀全統籌安排,協調內部,努力做到步調一致,環環相扣,事實證明,起事後,各部門通力合作,沒有掉鏈子的情況發生。而洪秀全的組織協調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並非後來清廷因戰報中多次出現“楊秀清”的名字,而靠道聽途說地認為他是一個“傀儡”那麼簡單。
事實上,在公開場合的演說時候,洪秀全理論闡述是有號召力、感染力的,是慷慨激昂的!正如日後洋人想從太平天國獲得所有不平等權益時(列強們希望,太平天國能承認滿清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洪秀全的話是那樣擲地有聲,蕩氣迴腸:“我華夏土地,一寸都不留給洋鬼子!”
第三,破釜沉舟,孤注一擲,開弓沒有回頭箭。太平天國起義依靠的是拜上帝教會眾,這些人都是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要麼兄弟入會,要麼夫妻入會,要麼父子入會,很多人全家入會,這些同鄉人,打仗勇敢,拼死一搏。
起義爆發後,人員規模迅速擴大,一傳十,十傳百,不僅口號響亮,他們能迅速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一鼓作氣,奮勇爭先。他們每個人都明白一個事實,他們乾的事情抓住就是死罪!很多人把全家的性命都賭上了,唯有拼死一搏,給自己和全家人希望!這是宗教信仰?意志力?感召力?或者說這就是彼時的革命情懷!他們認定了一個目標,不達目標,誓不罷休!這就是信仰!
這樣的起義,在建都天京時,能不勢如破竹、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嗎?!事實上,清軍也試圖集中優勢兵力圍剿,但事與願違,一是規模太小,短時間內集結人員無法達到戰役規模要求;二是太平軍充分發揮了傳教優勢,內部團結如一塊鐵板:前方子弟兵上前線,後方一家老小支援,不為軍餉打仗,士氣高昂,為了家人不受清軍欺辱,打仗勇敢,“人人皆不畏懼死”!此時的清軍,人數再多,都沒有太平軍多,能擋得住嗎?!
所以,我們說,跟對了人,做對了事,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至少,在建都天京這一段時間裡,起義無論從醞釀到實施過程,都是正確的!簡直是完美的!他們從上到下,同仇敵愾;他們憤世嫉俗,渴望把那個反動的朝廷推翻!他們嚮往著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生活!一開始,他們上下同心,團隊凝聚力強,勝仗一個接著一個!聲勢浩大,當時的外華人揚言,天要變了!“必須保持中立!”。而咸豐皇帝和滿朝文武,已經被太平天國嚇得“瑟瑟發抖,痛哭失聲,亂作一團”!
至於後來,太平天國發生內訌,領導層驕奢腐化墮落,證明,軌跡出了偏差,火車出軌,衛星升空偏離軌道,其結果毫無疑問就是兩個字:失敗!
有學者從人性的角度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過度膨脹的人性的弱點,沒有節制的慾望,葬送了一個本可以“高大上”的農民起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