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神佳
-
2 # 笑口常412
看來是比較小的寶寶了,這個要慢慢適應
1:你可以在房間同他玩,但不能總是擁抱在一起,可以看著她和他聊天。
2:適應一段之後,你可以告訴她你要離開一小會,當然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看,這假離開的時間要根據孩子承受能力定哦。而且在我們回到房間時可以帶個能讓她感到快樂的玩具,零食啦。
3:你可以讓其他的親人一起幫助你,讓孩子感覺到不是隻有你對她好,還有好多人都喜歡他哦,可以試試,加油
-
3 # 歡喜小兒郎
這個問題要從幼兒生長髮育的階段和特點來回答。
越小的孩子,對媽媽的依賴越強,這也是為什麼媽媽都有產假的原因,如果有條件,一歲以前的孩子最好主要由媽媽來帶。
這時候的孩子媽媽一走開就哭也很正常,可能是因為從出生就幾乎和媽媽沒有分開過,孩子會不適應這種狀況,沒有安全感。
事實上,即使是全職媽媽也不能保障一刻也不離開孩子,她起碼要洗澡、上衛生間、出門辦事,所以孩子終究有面臨媽媽離開的時候,讓寶寶逐漸適應才是媽媽明智的選擇。
安全感是可以培養的,每次臨離開孩子以前,要確保他吃飽喝足、情緒穩定,然後告訴他(她)媽媽要離開一會兒,很快就會回來陪他,並且每次回來都馬上抱他(她),迴應他(她)的小情緒,讓他充分感到媽媽的愛。
孩子也在成長,他們會從不明白不理解慢慢接受媽媽有時會離開的事實,哭鬧也會變少,當他接受了這個現象,也就不會有明顯的安全不安全的感覺了。
3歲到5歲孩子上了幼兒園,逐漸有了自己更多的關注點,他(她)就會變得越來越離得開媽媽,到了5歲以後,這時期的孩子如果還有離開媽媽就哭的現象是不對的。說明媽媽在寶寶小時候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溺愛太多,規矩太少。
所以千萬不要拿安全感來說事兒,很多時候是大人沒有安全感,害怕委屈孩子,導致孩子的心理依賴太強,母子都為難。
最後總結:儘量多陪幼小的寶寶,如果不得不走開,就狠心一下,平時可以循序漸進培養孩子適應能力,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孩子再小也會慢慢懂得這個道理。
作為媽媽,也要學會成長和學習。才能給孩子更多的愛和安全感。
-
4 # 土豆伯爵
小寶寶還小的情況下,他對父母的依賴還比較深,在他們心裡覺得你離開就是消失了,他還不清楚什麼是爸爸媽媽要去上班,他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當孩子看不見父母的時候,就覺得他們沒有了,所以會產生恐慌。對於此建議大家要出去的時候給孩子說清楚,爸爸媽媽要去工作了,不要害怕孩子因此而哭泣,不要騙孩子,當你們外出歸來,你要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了,給孩子建立一個爸爸媽媽上班後還會回到我身邊的印象,這樣會好很多,切忌趁孩子不注意偷偷的走。
-
5 # 一諾媽聊育兒
小寶寶還在特別小的時候,特別是6個月以前,還處於共生期。
這一階段的小寶寶,處於一種混沌未分化的狀態,沒有“我”的意識,也沒有“外界”的意識。他覺得自己還是和在媽媽肚子裡一樣,和媽媽是一個共同體,我即是媽媽,媽媽即是我。
對於小寶寶而言,共生不僅是一種心裡狀態,也是真實需求,寶寶的各種需求,都有賴於媽媽來滿足他。
關於嬰兒期這一階段的生長狀態,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的著作《巨嬰國》有很詳細的描述。
所以媽媽這個時候離開,對於小寶寶而言,即是媽媽這個人“消失”了,他不會思考,聯想到媽媽還會再出現的。因此,即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也不能打消寶寶內心的恐懼。武志紅在書中也曾說過:“6個月以前的嬰兒,媽媽怎麼愛都不夠。”
等寶寶再大一點時,6個月到3歲,進入分離和個人發展期,這個時候寶寶會認識到:我是我,你是你。“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被喚醒。
所以奉勸所有的媽媽,在寶寶還特別小的時候,盡最大可能自己帶寶寶,而不是丟給老人帶。
-
6 # 樹之椰
媽媽離開,寶寶就會哭,這是分離焦慮的表現,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
1.分離焦慮普遍存在。6-8個月到18-24個月的寶寶,與媽媽的依戀關係處於依戀明確期,對媽媽的依戀非常明顯。媽媽離開時,寶寶會表現出分離焦慮,會哭鬧,煩躁不安。分離焦慮一般在6-15個月期間越來越嚴重。
正常的孩子在6-18個月期間都會體驗到分離焦慮。但是,和媽媽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寶寶,分離焦慮表現得比較適度,安慰起來也較為容易,探索性和獨立性較強。
和媽媽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寶寶,面對分離時,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如果哭,只是因為他們更願意跟媽媽在一起,一旦媽媽返回,他們會立即停止哭泣積極尋求接近。
2.寶寶的安全感如何形成?寶寶的安全感,源於對媽媽的信任。
對寶寶的需要比較敏感,能夠有規律地及時滿足寶寶的需要,寶寶就會對媽媽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
有了對媽媽的安全依戀,寶寶就會把媽媽當做安全基地,媽媽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強大後盾。因為他們知道,不管遇到什麼危險,他們都可以回到媽媽那裡獲得支援。
如,建立安全依戀的寶寶到一個新的地方玩,有時候會回頭看一下媽媽,看到媽媽就能接著安心地玩,安心地探索周圍的環境。漸漸地,有時候跟媽媽分開幾個小時,他們也不會覺得害怕,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會回來找自己,也相信媽媽會回來。
3.培養安全依戀,讓寶寶有安全感。寶寶太黏人,不用擔心。逐步建立起穩定的安全依戀關係,會讓寶寶慢慢獨立起來的。
首先,面對寶寶的哭鬧,我們要有耐心,從寶寶的年齡段的發展特點出發去理解他的情緒,關心他的感受,迴應他的需要。
如果在他有需要的時候媽媽及時出現,如此形成穩定性,他會認為媽媽是可以信任的,媽媽是愛他的。這樣,在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才不會驚慌,才會安心。
如果在他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卻不理會他,那麼他會誤認為媽媽不愛他,因此為了博取媽媽的關注、確認媽媽的愛,他會更加黏人。這樣,是不利於安全依戀的建立的,也很容易讓他們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們即便再忙,在寶寶哭鬧錶達需求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給予一定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不管多忙,抱一抱的時間總會有的。
其次,不要總等到寶寶召喚的時候才陪他玩。
平時只要有時間就可以主動陪孩子玩,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同時教會孩子各種有趣的遊戲,為孩子獨立玩耍提供條件,這樣才能漸漸解決寶寶黏人的問題。
最後,每次離開寶寶時,我們都要跟寶寶解釋自己要去幹什麼,什麼時候會回來,儘量說到做到。
寶寶即便不會說話,媽媽表達多了他也會理解了。漸漸地,寶寶就知道媽媽只是暫時離開,媽媽說過回來就一定會回來的。達成理解和信任後,寶寶對媽媽的離開就能安心踏實多了。
行文的最後,用兒童心理學博士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中寫的這段話做一個總結:
-
7 # 小護媽咪
我們家寶寶就是這樣,也許跟我比較久吧,愛粘著我!就算有爸爸在家,寶寶有事情還總是找我,讓我覺得很累心,只想跟他說:孩子,你不光有媽媽,你還有爸爸,爸爸也可以為你做很多事情,希望你能讓媽媽休息一下!但是看到孩子那種對於爸爸不是渴望幫助的時候,自己就心軟了!還是自己來吧,誰讓我是媽呢,誰讓你最愛我呢!但是有一樣比較好,不管我想去幹什麼,都會提前跟寶寶說好,你不要哭,媽媽要開始做什麼了,結束之後媽媽會繼續陪著你,但是你得乖!他挺能理解這個意思的!只要我去做別的事情,他就會很乖的在那看著我,望著我,只要我不離開他的視線就可以。我覺得孩子多多少少都害怕自己一個人待著,他也渴望被關注,並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希望媽媽能夠給他更多的愛!
-
8 # 無記白兔
寶寶在小時候和撫養者分開都會有分離焦慮,尤其是長期陪伴他的媽媽,他當然不願意,尤其是高峰期在2歲之內,媽媽就不能出門,否則肯定會哭的。
一、和“依戀理論”也有關係。John Bowlby在依戀理論的那個定義裡的幾個關鍵詞。
1、依戀是生命系統的一部分。2、在兒童早期最明顯。3、如果不依戀,無助的嬰兒就會死亡。生物長期的發展必然有其道理,試想一下,如果失去依戀關係,那麼嬰兒將面對一個人獨處的境地,由於自身生理發展不全,很容易受到傷害或者死亡的威脅。
但是面對必要的出門怎麼辦?那隻能忍痛割愛,但是回來後發現寶寶不理自己了。並且和奶奶姥姥親了,媽媽主動打招呼也不理了,那怎麼辦?
我們必須和寶寶“重建依戀”關係!
如圖:
以兔媽自己的例子來說:
1、和孩子情感連線。
出差後寶寶拒絕抱抱,兔媽不再像以前胡思亂想,而是放寬心,因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2、默默關注孩子。
在他不願意理媽媽之前,默默的關注他,並讓他感覺到被媽媽關注。
他玩玩具你就陪著他,他看繪本你也陪在他身邊,你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要離開他的視線範圍。讓他感覺你就在陪伴著他。
3、滿足孩子需求。找準時機,重回懷抱。
寶寶自己遇到了問題,如袋子打不開、拼圖擺不上、看書不識字等情況,這個時候你就順勢幫他解決。
當我們的心連結到寶寶的心,默默的關注,滿足他的需求,安全依戀就重新建立起來了。重歸於好的考驗期就不會是幾天甚至十幾天。而是以心相接的當下。
那時候你會發現,寶寶也很想媽媽,不過是他要用點小心機,讓你懂得珍惜!
二、過了依戀期的寶寶怎麼辦另外如果是要去幼兒園的寶寶,這時年齡已經超過基本的依戀期了,那麼就要對他進行“鍛鍊”。
有的孩子就是屬於敏感寶寶,那麼也不要強制的離開。
打個比方,孩子去上幼兒園。千萬不要不辭而別,而是要告訴她,媽媽走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
“花心理論”是紐西蘭教育家戴安·萊維做的一個比喻,“孩子的成長就如同一朵雛菊平面圖,從花心出發沿著花瓣行走,不管孩子走多遠,最後還要回歸花心才能進行下一段旅途。”
其大意是:家長就像花心,孩子就像花瓣,不管孩子去哪裡,走多遠,幹什麼,隔一段時間總會回到我們這個“家”—花心,去吸收營養,感受溫暖,然後再出發。
由此可見,不用過度擔心孩子缺乏安全感。只要你讓他知道你在他身邊,他能找到你就好。
願我們都能快樂育兒,寶寶都能快樂成長哦!
-
9 # 楊老思
寶寶和媽媽分開,相信兩個當事人都是有焦慮的,大人如此,孩子其實更嚴重。
從心理層面說,剛出生的孩子和媽媽會有典型的依戀關係。媽媽是最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人,寶寶天生的因為生存的需要對哺乳媽媽產生依賴感,而且他們感受媽媽存在的方式很特別,體味心跳和視覺都會有。
如果媽媽特殊原因需要離開寶寶,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忽悠”或者趁機逃離孩子的視線,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有很多負面影響的,不要用吸引他眼球的方式逃離他,而是正面的迴應孩子,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自己有事情要離開的時候,尤其是短暫離開的時候,就養成習慣和孩子說,媽媽去倒水,寶寶等我回來哦。媽媽去衛生間馬上回來,寶寶等我回來哦。
每次短暫離開的時候,走之前給寶寶說並且親吻他,回來之後也主動給他說媽媽回來了,寶寶真乖。然後親吻他一下。
用這種方式給孩子養成習慣,讓他接納媽媽離開會回來,然後較長時間需要離開的時候,可以短暫離開後在遠處等待孩子,孩子如果哭鬧,在寶寶能看到自己的地方給她說:媽媽在,寶寶等等媽媽,待會兒回來陪你玩。確保寶寶看到自己後,不要馬上過去,稍等一會兒然後過去看看她,然後再給她說媽媽離開,待會兒陪他,再出門。
用這種方式,不會傷害依戀關係,而且對於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培養,也有很大的幫助,建立他的信任感更加是值得。
可以試試看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下面我就給大家解答一下。
從寶寶們降臨到世上的那一刻起,接觸最親密的就是媽媽,並且對於這個世界初來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好不容易有一個安全的依靠,一旦這個依靠離開了就會失去安全感,變得焦慮,所以才會哭鬧不止。特別是1到3個月的寶寶,還沒有形成初步的意識,這種情緒會表現的更加濃烈。
就算是親生的兩兄弟都會有心電感應,更別說媽媽和寶寶們了,那種融入骨血的聯絡是不可分離的。剛剛與媽媽建立了親密的聯絡,一旦分離即便只是短暫的幾十秒、幾分鐘,寶寶們就會像永久分別那樣難以承受而哭鬧。特別的4~8個月的寶寶有了一定的認知意識,表現的會更甚,不過這是正常的表現,也說明寶寶在逐步的成長。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