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之最揚我國威
-
2 # 美業媒體
誰來做部落的聯盟首領?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舜和禹。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到八十六歲那年,召集部落會議,商議由誰來接班,有人提議由堯的兒子丹朱來接班,堯卻嚴肅的拒絕說:“他處事毛躁,愛出風頭,不行!”於是,堯又向各地發出告示,號召人們推薦賢能的人。
不久人們推薦了舜,舜的父親和繼母所生的兒子象很壞,幾次想害死舜,舜都不介意,這證明舜為人寬厚,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堯嫁女考察舜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然後派他到各地和人們一起工作,有的地方為爭奪土地,打得不可開交,舜去了,農民們就互相謙讓,互相幫忙,而生產農事就變得非常順利,漁民為了爭奪房屋打的頭破血流,舜一去,魚民們就變的和睦,像一家人一樣,舜所到的每個地方,人們都很信任他、擁護他。
父弟害舜 舜寬宏大量
舜的父親和弟弟象聽說舜做出這麼多好成績,還得到堯的獎賞,心生妒忌,想暗害舜。
有一回,父親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父親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父親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父親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滿,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父親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親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堯聽說舜如此的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就把治理國家的大權交給他。
堯舜禪讓 千古美談
舜治理天下二十年,全天下的人都十分的佩服,這時堯已經一百多歲了,就把皇位讓給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堯舜禪讓”。舜當任首領的第八年,堯便去世了。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
舜帝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所倡導的倫理道德的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
-
3 # 史不言
不請自來。
我是昊濤說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堯帝與舜帝堯帝與舜帝是古史傳說中的兩位聖明君主,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舜是堯的繼位者,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製陶,深受大家愛戴。
關於堯舜兩個人的傳位過程其實我們早也已經耳熟能詳了,那就是禪讓。但是何為禪讓那?
什麼是禪讓?堯帝禪讓舜帝。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度,其實十分類似於現在的投票選舉,呼聲最高的選舉人將接任大權,成為下一屆的領導者。這與古代固有的血統與身份無關,是一種和平的轉讓權利的方法。
《莊子-雜篇》: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這裡的相禪是替代的含義。權力的和平轉移。以堯、舜、禹最為美談,千百年以來,人們提及這三位先祖都是讚不絕口,他們也成為了“託古改制”的原始依據。但是事實真的如同傳說那樣麼。
堯帝真的是真心禪讓舜帝的麼?根據史書的記載,堯在位70年以後,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愛戴,作為女婿的舜那時也已經攝政,但是仍然保薦丹朱治理河南8年,直到百姓與朝臣認為丹朱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紛紛靠攏“賢明”的舜。讓堯也瞭解了自己兒子的不成器、朽木不可雕也。舜才以一句“天也”結束了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但是這樣看來,似乎並不是堯禪讓了舜,而是舜自己取代了丹朱。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就有這樣評語:“舜逼堯”,堯其實也是不得不傳位給舜的,舜當時已經完全深受百姓愛戴了,年近百歲的堯不禪讓又能如何那?
結語關於堯帝是否發自內心將位置的禪讓給舜帝的,這些其實我們都無從瞭解,說法也是眾說紛紜,在我個人看來,舜逼迫堯的可能更大一些,畢竟是人總難免擁有一些私心的,但是不管如何最終的結果卻都是堯禪讓位置給的舜。
-
4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堯帝與舜帝是古代中國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儒家思想的典籍中記載,堯帝以禪讓的形式將位置讓給了舜。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舜從堯的手中奪過了帝位,個人認為第二種說法是比較符合的。
傳說中的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軒轅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部落首領,分別是堯、舜和禹。堯又被稱為陶唐氏,出生在丹陵地區;舜又被稱為有虞氏,出生在姚墟。
堯因為被封於唐,也被稱為唐堯,堯在位期間處事公正、團結各方族人,且又為人簡樸,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而堯年老以後,讓各大部落首領推選繼承人,大家一致推選了舜,而堯經過對舜的考察,認為舜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讓舜繼承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首領的和平過渡。
儒家典籍的記載及宣傳堯和舜的禪讓典故大都來自孔子及其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的大力宣傳。真實性與否已經不可考,而孔子及儒家也確實需要這樣一個故事來宣揚自己的學說。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尚書》有一篇目叫做《堯典》,主要講的就是堯舜禪讓的故事,這也是關於堯舜禪讓最早的記載。
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帝曰:"諮!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嶽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帝曰:"欽哉!"在《論語》以及《孟子》中,都有堯舜禪讓的記載。
可見,儒家一直認為堯舜禪讓存在於歷史,大概與孔子的經歷有關。
春秋時期,由於內亂和外敵入侵,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從這以後,周王室的力量不斷衰弱,漸漸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
周天子無法號令天下,而各諸侯國也開始蠢蠢欲動,大國吞併小國每時每刻都在上演。
有感於“周禮”的崩潰和秩序的混亂,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希望各國君主寬厚愛民,善體民意。主張施行德政,不能過渡壓迫人民,要愛惜民力。
為適應學說的傳播,也使得學說有可信度,孔子把上古之民寫入他的學說。因此,孔子要把上古的三皇五帝都包裝成賢德之君,來為自己服務。
而孔子的徒子徒孫甚是給力,西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正統學說,且秦始皇焚書坑儒將各家典籍燒光,因此堯舜禪讓的故事就這樣被歷代統治者接受。
但是在春秋諸子百家並起的年代,很多人都不買他的賬。
不同看法最先提出疑問的是荀子,
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荀子·正論》韓非子就更不客氣了,不僅不承認禪讓的說法,甚至提出了另一種說法。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韓非子·說疑》而在晉代透過盜墓而出世的《竹書紀年》給出了更詳細的說法。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意思就是說堯晚年被舜囚禁,舜將堯囚禁在平陽,取得了堯的帝位,並且還不讓堯的兒子丹朱與堯相見。
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是比較靠譜的。堯舜禹是一脈相承的三位古代帝王,而禹的兒子夏啟知道繼承自己父親的帝位,不落入外人手裡,沒理由堯的兒子不懂啊。而丹朱沒有即位,只能是被外力所阻了。
結語儒家宣揚的堯舜禪讓只是寄託了儒家自己的一種設想,是為學說的傳播而努力。而舜從堯手中搶奪帝位則更符合人性。
回覆列表
堯帝姜密對舜十分信任了,他經過各方面的調查和了解,以及實際工作中對舜的考察,認為舜才德兼備,是個值得託付天下的人,便決定讓舜代理朝政,把國家的一切大事都交給他去辦。
虞舜是個很有心機的人,他深知要想掌控天下,必須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天時、地利已經具備,欠缺的只是人和了。因此,他代理朝政後,大膽使用人才,表彰良善,懲治惡人,盡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氣,壯大自己的勢力。
虞舜一面重用新人,培養新生力量;一面又加強法制,嚴厲打擊惡勢力,進一步掃清自己執政的障礙。他先建議堯帝剷除了勢力強大的“四凶”,所謂“四凶”,就是國中四個勢力強大的貴族,這四大貴族是:共工氏、鸛兜氏、三苗氏和有崇氏。
這四大貴族都是帝堯陶唐氏政權建國初期的功臣,頗有勢力,加上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虞舜十分清楚,自己要想執掌國政,這些人肯定不服,只有除掉這些人,他的前途才有希望。
於是,他費盡心機蒐集了四大貴族的許多罪證,然後添油加醋地向堯帝報告,並且危言聳聽地告誡堯帝,如果不除掉“四凶”,國家就沒有太平,人民就沒有安寧。堯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決定除掉“四凶”,並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虞舜。虞舜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陸續設計逮捕了共工氏、鸛兜氏、三苗氏、有崇氏的大酋長,解除他們的貴族身份,迫使他們的族人遷往邊遠的蠻荒之地。
接下來,虞舜又開始剷除民間的四大黑惡勢力。這四大黑惡勢力當時被稱作“四惡”,也是由四個家族構成的,他們是混沌氏、窮奇氏、檮杌氏和饕餮氏。最初,虞舜想收買他們,以為己用。但是,這四族的大酋長根本沒瞧起他,而且出言不遜,惡語傷人。虞舜惱羞成怒,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他決心要剷除他們,於是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陸續以武力制服“四惡”,將混沌氏、窮奇氏、檮杌氏、饕餮氏四個家族也流放到邊遠蠻荒之地。
至此,朝廷內外那些心懷叵測的人再也不敢興風作浪了。但是堯帝的長子丹朱封在丹淵以後竟然大有長進,把丹淵治理的井然有序,老百姓都誇他是一個好君主。這讓他如鯁在喉,寢食難安。如何才能除掉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呢?虞舜苦苦思索一直沒有良策。
帝密十六年(壬申,前2149),南方的三苗叛亂,堯帝派出軍隊征討結果被三苗人擊敗,出征的一千人逃回來不到二百。虞舜覺得這是除掉丹朱的最好機會,便和伯益密謀,建議堯帝派丹朱領兵,說他能征善戰,除了他別人很難征服三苗,意圖利用三苗人殺死丹朱。他沒想到丹朱很會打仗,他在岳父笵的幫助下,數敗三苗,不到半年便平息了三苗的叛亂,凱旋歸國。堯帝十分高興,看樣子好像有改立他為儲君的打算。
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本來是想讓他去送死,沒想到卻成全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虞舜十分懊惱。不過他並不肯認輸,他再次找他的朋黨密謀,設計誣陷丹朱,說他為了謀求天子之位,結黨營私,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堯帝只好聽從眾議,放逐了丹朱。
到了堯帝姜密執政的晚期,虞舜全面控制了朝政,堯帝完全被架空了。堯帝晚年孤獨,思念被封在丹水流域(今河北冀東灤河流域)的長子姜朱,意欲召他入朝。虞舜堅決不允,他列舉了姜朱的數條罪狀,毫不留情的拒絕了岳父大人的請求。
虞舜為什麼不肯成全岳父呢?原來,他發現最近堯帝姜密對他逐漸疏遠了,似乎對他失去了信任。他擔心如果他的大舅哥姜朱回來,堯帝重新授權,那可就麻煩了。在虞舜的阻撓下,堯帝一直到死也沒有見到兒子姜朱。
公元前2128年,帝堯陶唐氏政權六任帝姜密在悔恨和失望中病死於宮中,虞舜正式即位稱帝。同時虞舜擔心丹朱的軍隊會偷襲帝都原邑,便把帝都遷到了蒲坂(今山西運城永濟市西南蒲州鎮)。同時改國號為虞,建立起帝舜有虞氏政權,以甲午年(前2127)為虞舜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