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盲影視館
-
2 # 五殺電影
一句話,因為太燃了!!!尤其是電影的最後20分鐘,簡直就是一場嗨到爆的演唱會,喜歡音樂的人真的很難不喜歡這部電影吧!
這部電影取得了特別棒的成績,它在金球獎斬獲了最佳劇情片、最佳男主兩大獎項,又在最近一屆奧斯卡上將最佳男主等四大獎項收入囊中。
全球收割票房8.79億美元,成為了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音樂傳記片。
《波西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Queen(皇后樂隊),上世紀70年代集大成的搖滾樂隊。
因為其風騷的走位,放肆的服裝,自信的表情,飽滿的步伐,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
Queen成為了上世紀末英倫搖滾的不朽傳奇,影響了二十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重金屬樂隊。
多次,他們坐擁英國音樂史上專輯銷量第一位,在全球賣出2億張唱片。
專輯於英國專輯銷售榜週數總計達1322周(27年),在披頭士與貓王之上,為英國史上最長。
四個男人,每一個都才華橫溢,獨特而又不可替代的個性才能,讓人著迷。
樂隊吉他手,布賴恩·梅。
Queen的智慧擔當,不僅是一位會寫論文的吉他手,還是一位彈的一手好吉他的天體物理學博士。
連英國國家科學實驗室工作都對他伸出了橄欖枝,妥妥的一個社會精英。
因為被利物浦John Moores大學聘為名譽校長,被粉絲尊稱為「梅校長」。
那首和觀眾互動性最強的《We Will Rock You》,就是來自「梅校長」的靈感。
We Will Rock YouQueen - News Of The World
鼓手,羅傑·泰勒。
Queen的顏值擔當,是一位創作型鼓手,被粉絲親切的稱為“花花”。
花花不僅能打的一手好鼓,在唱歌方面也極具辨識度。
同時承擔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4 部分和聲根本沒問題,寫起歌來也是6到飛起。
上一次憑藉《一個明星的誕生》拿下金球獎的天后Lady Gaga的藝名,便是根據“花花”寫的《Radio Ga Ga》而起。
Radio Ga Ga (Karaoke in the style of Queen)1980s Karaoke Band - 1984 Karaoke Classics Volume 2
貝斯手,約翰·迪肯。
約翰是最晚加入Queen的,性格安靜沉穩,比較內向。
但是音樂能力不容小覷,曾憑藉一首《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讓觀眾印象深刻,至今這首歌仍然佔據 Billboard 總榜前一百名。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as made famous by Queen)John Bulsara - Remember: Queen
接下來就是這部傳記的主角,也是Queen中最癲狂最傳奇的一個人了。
主唱,弗萊迪·墨丘利。
Queen的靈魂擔當,因為極其標誌性的一口大齙牙,被粉絲們親切的稱為“牙叔”。
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算沒聽過Queen的神奇,也一定多多少少少聽過他的作品,比如:《We Are The Champions》
We Are The Champions (Made Famous by Queen)Paul Shortino/Bruce Kulick - We Will Rock You - A Salute To Queen
在殺姐眼裡,牙叔絕對是個幾近癲狂、相當自信、叛逆風騷的傳奇人物。
華麗誇張的服裝、放肆震撼的颱風、讓人血脈噴張的另類搖滾腔…
在舞臺上,牙叔渾身上下散發著王者的風範。
曾與Queen合唱《Under Pressure》大衛·鮑伊(David Bowie)這麼形容他:
“現在已經有一些搖滾歌手的演出層次,已經達到了如戲劇般震撼的程度,但佛萊迪依然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人。
……他超越了極限,我只親眼見過演唱中的他一次,結果,就像傳說中那樣,佛萊迪是一個可以把觀眾掌握在手掌心裡的男人。”
這部《波西米亞狂想曲》於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就是對Queen,對傳奇主唱弗雷迪·莫庫裡以及他們音樂的致敬盛宴,是一段充滿愛、痛苦、接納和音樂的旅程。
因為其極高的還原度和幾乎身臨其境般的狂歡現場,讓《波西米亞狂想曲》各大獎項拿到手軟。
影片一開始,Queen還不是Queen。
是隻有花花梅校長和一個主唱的在校園內小有名氣的樂隊,名叫“Smile”。
後來Smile 的原主唱離隊,牙叔毛遂自薦:“別看我多長了四顆門牙,我口內的空間更大,音域更廣“,才有了後來的傳奇。
等貝斯手加入之後,牙叔改樂隊名為“Queen”。
四個人碰撞在一起,在音樂上面各不相讓。
每個人都極其痴迷的態度,讓Queen的搖滾樂以更獨特的創作、另類的風格,迅速在世界走紅。
在創作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時,牙叔突發奇想:
何不在音樂裡融合各種華麗搖滾、前衛搖滾、重金屬和古典樂形式,創造出一種帶有濃厚歌劇色彩的搖滾樂形式?
歌劇式搖滾?這在當時的英國絕無僅有。
但牙叔不管,他習慣了在音樂上“放肆”,盡情創造,將想法告訴其他人時,Queen四個人一拍即合。
於是,全隊搬到了鄉下一個小樓中,閉門創作,歌劇、重金屬、吉他獨奏…
眾人將各種唱法,各種樂器各種曲風都嘗試了一遍,只為尋找最“瘋狂”最打動自己的那一種。
但“成果”出來後,唱片公司卻並不接受。
一是《波西米亞狂想曲》時長達6 分鐘,當時電視上至多隻能播放 3 分鐘長音樂。
二是在唱片公司聽來,歌詞晦澀難懂,風格不太“主流”,他們只想讓Queen“公式套公式”式做音樂,使得自己的收益穩步增長。
於是Queen和唱片公司鬧掰了,也因此被他們雪藏了這首浸透了全隊心血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但經過牙叔的一個“小辦法”,這首被唱片公司聲稱永遠不會發行的歌,得已面世,而且一下子紅遍全國。
Bohemian Rhapsody (Made Famous by Queen)John Wetton/Bruce Kulick - We Will Rock You - A Salute To Queen
在1975年,這張專輯還持續9周在英國排行榜上位列第一。
但也隨著Queen越來越火,開始有更多的媒體,不關注他們的音樂本身,而挖起了牙叔這個風騷傳奇男子的八卦。
Queen的主唱竟然有這樣的“故事”,不僅對家庭有著牴觸的情感,還吸毒,是同性戀……
可偏偏,在Queen的風口浪尖上,牙叔身邊供職多年的經紀人保羅·普蘭特更是將輿論推上了頂峰,牙叔被慫恿單飛,Queen變得七零八落。
後來的日子裡牙叔看似投入到了創作中去,但深愛著隊員的他極其孤獨。
身邊的朋友都不是朋友,自己提出“新點子”時也沒有人再激昂的反對,一切都變得機械……
可悲的是,打破這個“尷尬”的心寒場面的,竟然是這樣一件讓人難過的事。
偶然一次機會,牙叔發現自己竟然患有艾滋病,已命不久矣。
這次,一向傲嬌的牙叔再也不端著了,他開始找隊友道歉。
希望最後能有機會和隊友一起以Queen的名義參加LIVE AID(一場為救助非洲大饑荒而舉辦的慈善義演)。
他說:
我餘生僅剩的時間
只想用來搞音樂
我沒時間扮演受害者
自己的親身經歷警戒世人
不,我做怎樣的自己由我決定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演唱會,直接將全片推向了最高潮。
這是一場“空前盛況”的慈善義演。
一共有著近20萬的現場觀眾,15億的電視觀眾,持續16個小時的演出時間。
參演的搖滾樂歌星,更是擁有著讓人沸騰的陣容:
Queen、大衛鮑伊、邁克爾·傑克遜、齊柏林飛艇、保羅·麥肯特尼、麥當娜、鮑勃·迪倫、U2……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場眾星雲集、大腕滿場,平均每個歌手只能演唱一到兩首歌的舞臺上,Quee卻足足演唱了將近半個小時:
《We Are The Champions》、《Love Of My Life》、《Bohemian Rhapsody》、《We Will Rock You》、《Radio Ga Ga》……
殺姐相信,在全片的最後20分鐘,無論是否熱愛搖滾樂,是否熱愛Queen。
都會忍不住被氣勢宏大的氣場震撼,忍不住跟著現場的觀眾一起跺腳、拍手、感動、沸騰……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最適合大熒幕觀看的電影了,強烈推薦給你們!
-
3 # 大眾電影合輯
皇后樂隊。這個殿堂級樂隊的從無到有,從疏離到重聚,從低谷到巔峰,彷彿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縮影。在最後的日子裡,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在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搖滾樂演唱會上,將所有熱血付諸於歌聲。
從Freddie第一次在鋼琴上輕輕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開始,我的淚腺和毛孔便會為每一縷熟悉旋律而收縮。而最後Live Aid如臨現場的衝擊力,讓我意識到此生都沒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著鼓點的狂騷將我擊潰在影院最後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轟鳴。
回覆列表
《波西米亞狂想曲》之所以這次能狂掃奧斯卡和金球獎,就在於它的“狂”,難以置信的“瘋狂”,這裡僅就兩個方面展開,讓你知道這成功背後是有多“瘋狂”。
一、“劇組”的“瘋狂”
這部電影是傳記片的外皮,卻有著不亞於紀錄片的核心,為了追求“真實”,影片近乎強迫症般的做法,令人咂舌!影片中最高潮的一段,就是1985年Live Aid公益演唱會的重現,劇組為了逼真還原當時的“全部實景”,大半個月全部在演唱會的原場地進行走訪和勘察,同時,導演組、場景組等多個部門連續翻看演唱會錄影帶多達120多次,不僅如此,他們連當年的各個媒體新聞、雜誌、報刊對演唱會的報道也全部翻找出來,進行全面的剖析。他們從當時的團隊成員狀態、場地搭建、演藝通告發布過程、天氣情況、甚至是前臺觀眾的臨場感受,進行了全面的資料蒐集。為的就是讓高潮部分“全面”“真實”“準確”的呈現。有細心地影迷在INS上發文稱,影片中就連舞臺附近的垃圾桶的擺放位置,都和原來的一模一樣。
二、“演員”的“瘋狂”
這部電影的男主被稱為影片四個團隊角色中與原型在形象上差別最大的,但是,就是這種差別,讓作為男主的拉米·馬雷克完全放飛了自我。形不似,就務求神似。馬雷克早在影片籌拍的兩年前就開始了相關的聲樂和形體訓練,他對主角弗雷迪的生平進行了近乎痴狂的研究。他透過劇組蒐集了弗雷迪過去所有的演唱會資料片、唱片、MV碟片,他有時會連續30多個小時不停的觀看其中的細節,只為了求得其中最能展現弗雷迪性格的部分。馬雷克每天將自己打扮成弗雷迪的樣子,穿著他最喜歡的衣服、褲子,甚至紋上弗雷迪最愛的紋身,一切“照本宣科”的進行還原,感受“他”的感受,體會“他”的體會。影片中有一個小細節,主角弗雷迪在唱歌時,“故意”的拽動麥克風下的電線,並踉踉蹌蹌的邁了幾個小碎步,這其實不是演員的失誤,而是實實在在的在呈現原型弗雷迪的演唱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