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徙竹散人
-
2 # 風雨滄桑的歷史
張良作為一名傑出的謀臣,況且對當時的政治形勢來說,大一統才是趨勢,張良能不明白嗎?不光復南韓,我個人主要認為由以下四個原因。
大一統是歷史趨勢在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過程中,智慧過人的張良逐漸意識到秦朝建立的大一統帝國才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在楚漢之爭中,張良就曾勸諫劉邦恢復分封制,其中就包括回覆南韓。
劉邦的影響張良有生見過不少的政治領袖,但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劉邦的政治覺悟。可以說劉邦是張良最大的知己,“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也逐漸壓過了張良的復韓之志。
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在秦朝滅亡時本來恢復了南韓,擁立了原南韓公子韓成為王。後來張良去了劉邦帳下,但心胸狹隘的額項羽因為張良輔佐劉邦而殺了韓王成,這在客觀上就斷絕了張良恢復南韓的可能。
南韓民眾的冷淡南韓領地的人對於恢復南韓的態度很冷淡,這給張良的打擊很大,原本他以為會受到民眾的支援和擁戴。
從張良的一生的抉擇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發展,往往都是就計劃之外的結果。比如張良復韓、項羽復楚,最終都歸於失敗。但張良懂得隨機應變,順應時勢,早已看出六國復國的想法與歷史潮流相悖,所以就立即調整戰略,輔佐劉邦。
-
3 # 小劉解讀
張良家族曾經“五世相韓”是南韓貴族。他一生可以歸納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韓王成死之前,張良為光復南韓的“活躍”階段。《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不惜變賣家產,僱傭大力士刺殺秦始皇。目的只有一個,為南韓盡忠、報國破家亡之仇。刺殺行動失敗後,張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蟄伏”。直到反秦義軍浩浩蕩蕩的開展,張良“重出江湖”。
本來想投靠楚國的景駒,借一支人馬光復南韓,半路上碰見了劉邦。劉邦對張良學習的“傳銷式”語言非常感興趣,兩人一拍即合,張良決定不走了。因為劉邦答應幫助張良光復南韓。一路上跑前跑後,勸劉邦加入項梁儲存力量,非常活躍。
項梁聽取范增建議,立六國後人為王,化解秦帝國的壓力。張良聽到這個機會找到項梁說明了韓王成的情況。項梁隨後交給韓王成幾千兵馬,讓張良輔佐“光復南韓”。最後在劉邦的協助下,韓王成漸漸站穩了腳跟。做為條件,韓王成命令張良輔佐劉邦“西入咸陽”。為了回報劉邦,張良在滅秦上出謀劃策立下第一功,又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
第二階段:韓王成死後,張良的“心灰意冷”。幫助劉邦拿下滅秦第一功,張良和劉邦灑淚道別,回到了韓王成身邊。另他沒有想到的是西楚霸王項羽把韓王成殺了,張良從此跟項羽結下樑子。光復南韓失敗,張良又迴歸劉邦,心灰意冷的張良這一次把矛頭對準了項羽。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楚漢爭霸以項羽自殺而告終。劉邦稱帝,張良從此就急流勇退,仿效赤松子做個閒雲野鶴,淡出了政治的中心。
所以說,張良在韓王成死之前一直想著光復南韓,只是項羽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
4 # 向陽花開7290
張良出身南韓大貴族,復活思想很強烈。他最初採取的是個人恐怖主義的方式,效仿燕太子丹一樣,招募死士刺殺秦王,自己甚至親自出馬,導演了博浪沙突然襲擊事件。可惜沒有成功。
後來他得到一步《太公兵法》後一方面研習兵法,一方面修身養性。等到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他徹底醒悟亡秦不能靠匹夫之勇。他果斷調整方向,率100多少投奔楚政權。公元前210年,項梁封南韓之後韓成為王,張良跟隨去奪南韓舊地。
滅秦以後,項羽分封了十幾個諸侯國,自己做了西楚霸王,結果很快天下大亂,各地舊貴族不足以成事,楚漢相爭一開始,韓王成就被項羽殺死。
張良審時度勢,知道舊貴族階級是無法成事的,他選擇加入了劉邦的平民隊伍,從此放棄了復國的想法,一心一意輔佐劉邦成就大業。
-
5 # 吳百蘭
張良乃世代南韓忠臣世家,秦滅南韓後,張良國破家亡。為報仇,張良變賣家產,收買殺手行刺於秦始皇,刺殺行動失敗。從此隱居下邳。
張良賣殺手行刺秦始皇的事蹟雖然是秘密,但在民間高人圈裡還是留下了好名聲。張良在下邳隱居時,得一老者贈書《太公兵法》並指點說:讀通這本書,十年後必為帝師。
張良得《太公兵法》後。苦苦研讀十年,可以說是非常精通帝王師之道,同時也在張良心中深深埋下了只為帝王師的理念,所以張良只有為韓王后裔臣子心,而無身做韓王心。
果然,十年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張良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張良拉起一支起義軍投靠項梁準備光復南韓。
就在項梁立楚懷王時,張良趁機提出光復南韓的意見。在劉邦幫助下,南韓復國。韓王成為感謝劉邦的復國之恩,特派張良護送劉邦西入關中。一路上,張良屢獻妙計良策,終於幫助劉邦順利入關。“鴻門宴”上張良幾番力救劉邦,再立新功。
項羽入關大封十八諸侯後,張良雖然和劉邦有知遇之恩,生死之誼,但是張良仍然揮淚道別劉邦回南韓輔佐韓王去了。後來因韓王被項羽所殺,張良才又悄悄地回到了劉邦身邊。說起初漢的郡國兩制,應該與張良的主張有關。因為張良從來沒有忘記光復南韓。
-
6 # 小怪軟體管家
作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幫助劉邦統一天下的至高功臣,他的身上總是富有各種各樣的傳奇色彩。但有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張良不幫助南韓復興呢?
張良是南韓的貴族,他的爺爺更是南韓的丞相,張良對於南韓的忠誠是無可置疑的,既然他沒有輔佐南韓,這就說明南韓沒有復興的希望了!
並沒有說張良為復興南韓沒有做出過努力。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張良聯合各個反秦勢力,甚至刺殺秦始皇,這些都是為了復興南韓而做出的努力!後來天下大亂之後,項羽迅速滅掉了秦國,並且樹立起了六國的傀儡君王,都受制聽命於項羽!
像張良這種國士,在知道天下統一是大勢之後,就要選擇一個對天下百姓最好的君王,所以張良選擇了劉邦,而自己心心念唸的南韓是沒有這種能力的,也違背了天下大勢!
-
7 # 歷史何必認真
我的觀點:張良一直以光復南韓為己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的是達到了的。
張良初出江湖,是在博浪沙刺殺始皇帝,雖然失敗,卻也盡顯英雄本色,從此之後,子房先生浪跡江湖,為的就是伺機起兵,推翻暴秦,光復南韓。
陳勝起兵之時,張良也乘機拉去了一支隊伍,因為規模較小,先投景駒,後投劉邦,到劉邦帳下之後,張良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但心心念唸的“復韓”大業沒有拋卻腦後,為了重新建立南韓,中間有一段時間和劉邦分別,跟隨韓王成留在韓地。
劉邦西進關中的路上,張良再次一路跟隨,盡心輔佐;項羽戲下分封諸侯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沒有隨劉邦前往南鄭,而是回韓地再事韓王成。項羽以滅秦韓王成無功為由,扣留韓王成遲遲不予放行前往封地,最後還殺死了韓王成,使得張良的復韓大業徹底成為了泡影,從此以後,張良一心輔佐劉邦打敗項羽,開創大漢王朝400年基業,然後封韓王信恢復南韓社稷,韓王信雖然不是韓王室正統,但也是血脈相通的庶出子弟,張良也算庶願得嘗。
結語:張良一生以“滅秦復韓”為己任,若不是項羽殺死韓王成,使得復韓無望,張良可能也不會歸入劉邦陣營,楚漢相爭說不定就會是另一種結果,最終劉邦封韓王信,張良也了無牽掛了,修身養性,得道成仙了
-
8 # 芒果論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張良非常想光復南韓,可惜實力並不允許。
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張良的活動一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擁立韓成為韓王,試圖恢復南韓。第二個階段是在項羽謀殺韓成之後,張良心灰意冷,投奔劉邦,助劉邦奪取天下以及滅項羽為韓成報仇。
以光復南韓為目標的張良張良是南韓貴族,而且在貴族當中都是屬於相當顯赫的一類,正是因為如此,他對南韓的感情要比普通人來得更為深刻。他曾經在秦王朝如日中天的時候發動了“博浪沙刺秦”行動,刺殺失敗後他亡匿下邳,一度心灰意冷。
但陳勝吳廣的起義讓張良窺見天下之變,而項梁以楚將身份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懷王更是讓張良看到了光復南韓的希望。他從下邳出發,拉上了一支反秦隊伍,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南韓王族後人——韓成,在這個過程中他還結識了他未來的老闆兼好友——劉邦。
此時項梁的隊伍已經成為了一支非常龐大的勢力,張良尋找到項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終於說服項梁立韓成為韓王。有了項梁這個起義頭子的肯定,韓成的諸侯身份也就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可,但項梁只給了韓成名分卻沒有給韓成封地。
其實也就是說,直到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張良之心始終在韓不在漢,他渴望的和項羽渴望的是一致的,重回諸侯割據時代,自己好好的做自己的南韓人。
可惜,項羽毀滅了他的夢想!
破碎:世間無“韓”張良雖然是韓成借給劉邦的,但他確實為劉邦出了不少力氣,無論是先項羽一步入關,亦或是鴻門宴上助力劉邦,張良輔佐之功不可忽視。項羽一直對劉邦先他一步入關而倍感生氣,由此也記恨上了張良,而可憐的韓成反倒成為了項羽的出氣筒。
韓成受封為韓王之後,項羽不許他前往封地,而是將其挾持到了楚都彭城,並在彭城將其殺害,隨後,南韓撤銷。對於張良而言,韓成之死帶給他的是無邊的絕望以及無盡的怒火,韓成是南韓的種子,韓成死,則南韓亡。於是,張良迅速的投奔漢軍,徹徹底底的成為了漢臣,南韓已經再無復興的可能,就算復興也不再是張良心中的那個南韓,張良要做的,就是為韓成報仇,為南韓報仇。當初秦始皇滅韓,張良孤家寡人一個,只能變賣全部家產尋求勇士刺秦。
而項羽滅韓,張良的身邊卻還有劉邦,還有漢軍,他將他的智慧都獻給了劉邦,助力劉邦擊敗楚國。
張良不是不想光復南韓,而是他的實力不允許,韓成一死,他的念頭一切成空!
-
9 # 水一白聊歷史
身為南韓貴族的張良,還是希望光復南韓的,而且也為之做了不少努力,只不過最後並沒有成功。
復韓行動各地反秦勢力揭竿而起後,張良也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隊伍以圖光復南韓,但畢竟實力有限,他只好先依附於項梁。後來,項梁立楚懷王熊心之後,張良便不失時機地建議項梁扶持當年韓王之後橫陽君韓成為新的韓王。
就這樣,南韓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勢力,韓王成為國君,張良為申徒。可是,當張良輔佐韓王成在南韓收復失地的時候,才發現,並沒有那麼容易。經常是他們這邊剛打下幾個城,那邊又被秦兵奪回去了,總也不能壯大自己。當別的國家一個個建立的時候,南韓卻仍舊像是散兵遊勇一般在穎川附近活動。
復韓無望所以,後來劉邦西入秦的時候,路過穎川之時,便與張良和韓王成會合了,順便幫助韓王成打下了十餘座城池。後來,因劉邦滅秦心切,便留韓王城守當初南韓故都陽翟,他則帶著張良入秦,張良為感激劉邦自然也就跟著劉邦前去了。
後來,項羽分封諸侯,韓王成也如願成為了韓王,但是他卻沒有了自由,原因自然是張良幫了劉邦,影響項羽控制韓地了。於是項羽並沒有讓韓王成回國,而是帶去了彭城,沒過多久,又廢為侯,後來還直接將他殺了,而改立鄭昌為韓王。
劉邦則封了韓宗室子弟韓王信為韓王,去韓略地,以對抗鄭昌。而張良卻並未追隨韓王信復國,反而隨同劉邦一起與項羽作戰去了,難道他的首要目標不是光復南韓麼?
張良為何不復韓?張良的理想自然包括光復南韓,不過他倒也不是隻有這一個想法,之所以他沒有跟韓王信去復國,而是追隨劉邦,有如下原因:
1、張良與韓王成是舊識,也是韓王的公子,所以是張良希望扶持的物件,而不是南韓宗室之後便能打動張良的心。
2、張良並不是迂腐之人。他自知天下大勢,復韓只不過是暫時的,長期來看,南韓早晚是強大諸侯的盤中餐而已。
3、張良有兩個願望:復韓與滅秦。復韓無望,滅秦任務劉邦已經幫他完成了,他現在理應幫助劉邦來爭天下。
4、張良與劉邦長期接觸結下了濃厚的戰鬥友誼,張良也非常認可劉邦,更感激劉邦對他的信任,自然有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
所以,張良從此以後便踏踏實實地跟著劉邦混了,直至劉邦統一為止。
回覆列表
項羽就是這樣想的:富貴不歸故里,如錦衣夜行。
韓生對此有個評價:楚人沐猴而冠。
自秦統一六國,統一的觀念便深入人心:一統天下。地圖上看,中國的最中央就是西安,並且地形地勢都好,在古代如不是面臨重大威脅一般都定都在那,是控制天下最合適的地方。
以張良“謀聖”的名號斷不會做偏安一隅想,自己立國還會被吃掉,漢初就有一些想分封的異姓王叛亂,事實證明不得人心,很快被剿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