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Z潘先生

    老八聰明,幾乎籠絡的所有百官的人心,卻漏了籠絡最重要的一個,他老爹康熙的心。也是犯了君臣大忌,為了皇權,哪怕是父子,也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更受擁戴。

  • 2 # 談古論金

    胤禩比較明顯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行為是相信了父親康熙帝所說的要大臣在皇子中推舉太子的說法而積極運作讓自己脫穎而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召見滿漢大臣,要求大家在諸位皇子之中選擇推舉一人成為新太子,並表示自己一定聽從大家的公議結果,從康熙帝的本意出發,他之前有很多對廢太子胤礽表示原諒的明示或暗示,覺得大臣們應該能夠領會自己的意圖,提議復立廢太子胤礽。

    沒想到的是,包括了馬齊、佟國維、揆敘、王鴻緒等在內的大部分滿漢大臣聯名保奏八皇子胤禩為新太子的人選,康熙帝大跌眼鏡之餘,對胤禩產生了極大的警惕與戒備。

    作為皇帝,康熙帝與太子之間的矛盾本身就是因為太子具有儲君的身份會培植自己的勢力對皇權構成一定的威脅,現在胤禩還沒當上太子就在大臣中有這樣高的人望,這是康熙帝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為成熟的政治家,康熙帝也很明白這樣的聯名保奏如果沒有幕後策劃主使是不可能出現的,而這個幕後策劃主使者就是呼之欲出的胤禩本人,其覬覦皇位的心思昭然若揭,這同樣是康熙帝不能接受的——後來,康熙帝還特地追查過此事,嚴厲懲罰馬齊等為首的大臣。

    康熙帝事後追究的時候沒有直接針對胤禩,但是經過此事,事實上在心目中已經對胤禩有很深的成見,也把他排除在了儲位人選之外。

    從胤禩的角度,這件事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透過促成大臣們推舉自己展現出了極高的人望與極大的勢力,然而康熙帝最為忌諱的正是他的人望與勢力。

  • 3 # 秦右史

    社會大眾對於康熙年間的政治和九子奪嫡的印象多來自於電視劇。

    在真實歷史上,皇八子胤禩從生下來那天起,就註定與皇位無緣。不管他如何行為謹慎,營造賢名,都是無濟於事的。太子胤礽就是因為出身赫舍里氏,家族影響力極大,所以廢立就是非常謹慎和要緊的事宜。

    原因在於,清代皇儲的確立人選,是要看母親出身的。老八的母親衛氏,也就是後來的良妃,出身於八旗包衣辛者庫,胤禩的外公不過是一個正五品的管領。康熙一時興起,寵幸了在皇宮服務的衛氏,生下了胤禩。可以說,相比於旗主皇族,胤禩母親的家族身份非常低微。因此,胤禩生下來之後,衛氏都沒有資格帶他長大,直到胤禩十九歲的時候,他才被封為良嬪,後來再上升為良妃。老八胤禩是有一些才能的,也比較聰明,但是因為出身緣故,皇位繼承人與他基本沒有關係。九子奪嫡之中,胤禩母親一族的出身是最低微的。

    康熙皇帝在九子奪嫡風潮中,身心疲憊,也曾經憤恨地辱罵過胤禩,指出:你母親不過是一個辛者庫賤婦,你就不要試圖覬覦帝位了,宣佈了胤禩的出局。

    不過,以胤禩的出身,在康熙晚年,從貝子,貝勒,郡王到親王爵,已經算是不錯了,也確實說明了他的才能。也正是由於胤禩的才能,拉攏皇子,籠絡百官,形成派系和圈子,反倒引起了康熙的忌憚和警覺。立皇儲是一場政治大博弈。朝廷百官和八旗子弟都要打牌爭取,這是關乎未來榮耀的鬥爭。因此,出身低微,沒有外援的皇子註定是失敗的。滿洲八大姓的旗人婦女,多數身處高位,這些家族才是競爭的主流。因此,老八聰明反被聰明誤,不過是後見之明罷了。

  • 4 # 仁者厚德載物

    所謂皇八子胤禩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說法其實是非常冤枉的,胤禩只是因為太優秀了,太得人心了,而引起父親康熙的猜忌,康熙放棄忠孝仁義的胤禩而選擇雍正,最終被雍正害死,可以說是自食其果。

    公元1681年3月29日,胤禩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是康熙的第八子,其母良妃衛氏,為滿洲正黃旗人、宮內管領阿布鼐之女。

    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

    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也讓他的才幹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就曾在康熙面前因為廣善庫事宜讚揚八阿哥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公元1708年,皇太子黨的索額圖因涉嫌謀逆而被關押。八月,康熙出塞行圍時,隨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病死。而皇太子胤礽對其弟之死,毫無友愛之情,引起康熙對他的惡感。

    胤礽受到康熙的斥責之後,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幃幄扒裂縫隙向裡窺視。此舉動使康熙日夜戒備,深為不安,終於在是年九月初四日拘執皇太子。

    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內務府總管。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尤其在當時諱暗不明、滿朝震動的情況下,更是體現出康熙對他非同一般的信任與器重。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抵京城,遣官將廢皇太子之事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將胤礽幽禁於鹹安宮。

    對皇太子之位覬覦已久的皇長子胤禔此時蠢蠢欲動,大有捨我其誰之意,遭康熙嚴斥。

    逢此重創,胤禔自知無望承繼大統,便向父皇推薦八阿哥胤禩,說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並且願意替康熙誅殺胤礽。

    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時的康熙認為胤禩有希冀大統之心,對其予以防範。

    由此可見,胤禩是非常冤枉的,他沒有任何出格的行為,只是因為皇長子胤禔的言論引起了張明德事件,導致康熙對胤禩的敵視。

    次日康熙再召眾皇子至乾清宮,誣陷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胤禩鎖拿治罪。

    向來與胤禩感情深厚的皇九子胤禟與皇十四子胤禵知道八哥胤禩冤枉,一同帶了毒藥前去阻諫父親康熙。

    胤禵於言語間衝撞了康熙,昏君康熙非常生氣,居然拔刀相向,欲殺胤禵。虧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康熙勸止,眾皇子叩首懇求,康熙方才收刀,命諸皇子將胤禵責打二十板,逐出宮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場父子間的流血衝突。

    不日,張明德一案審結,康熙於是誣陷胤禩聽聞張明德狂言竟然不奏聞,所以革去貝勒,為閒散宗室。張明德情罪極為可惡,被凌遲處死。

    張明德案剛剛結束,皇三子胤祉又奏稱大阿哥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合謀魘鎮於廢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謬。

    康熙大怒,再加追查, 方知張明德一案胤禔才是罪魁禍首——胤禔聽說張明德有武功高強之人, 便收買他打算行刺皇太子, 又聽說張明德曾去勸說八阿哥刺殺皇太子而被胤禩趕走一事,於是在皇太子被廢后向康熙報告, 欲把禍水東引至胤禩。康熙查明白一切後,便革去胤禔王爵,幽禁於其府內。

    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後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說:“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此時八阿哥並未親自出頭去爭過皇太子之位,完全是大阿哥於此間挑撥搬弄。

    公元1708年十一月康熙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

    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

    公元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

    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

    三月初九日,胤礽被康熙重立為皇太子。爾後,康熙加封諸子。胤禩此前已復封為貝勒。經此廢而復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皇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畢露,奪嫡之心紛起。

    公元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鄂善、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悟禮等人一起被鎖拿,皇太子一黨每況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去世。

    公元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自此,當了三十餘年皇太子的胤礽只得在鹹安宮內忍度餘生。

    公元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這原也沒什麼,但壞就壞在他託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開啟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

    僅僅因為死了一隻老鷹,康熙就斷絕與胤禩的父子恩情,由此可見,康熙對胤禩的吹毛求疵冷酷無情,最得人心的胤禩徹底失去了成為皇太子的可能。

    公元1715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又停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受到父親康熙不公與冤枉的胤禩不久大病一場。康熙表現十分冷漠。

    即便被康熙如此打壓,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公元1717年仍然認為在他的皇子當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賢能的。

    公元1718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請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請安。康熙帝手書諭旨,予以駁斥。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暴亡,據說是被四皇子胤禛與隆科多一夥毒死 。經隆科多一人口頭傳達,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即命胤禩與胤祥、馬齊、隆科多共四人總理事務,示以優寵。十二月十一日加封為和碩廉親王,並將兄弟的胤字改為允字。

    公元1723年,雍正將與胤禩親密之人盡行遣散,對胤禩予以孤立,並多次曉諭臣下不要重蹈朋黨習氣,可謂是敲山震虎。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罰。比如僅僅因為太廟剛剛刷的油漆味大,雍正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務的廉親王胤禩等人跪在太廟前一晝夜。

    公元1724年五月二十日,雍正諭責胤禩及其親信,稱馬爾齊哈、常明等都是夤緣妄亂之人,是廉親王胤禩的黨羽。十一月初二日,因胤禩在所有事情上比較節省,所以雍正諭責他詭詐。十一月十三日,因胤禩管理理藩院時,不給來京的科爾沁臺吉等人盤纏,胤禩再受雍正諭責。

    公元1725年二月十四日,雍正誣陷胤禩懷挾私心,遇事播弄是非,動搖百官的意志,攪擾阻撓雍正的施政方針。

    同年十一月初五日,雍正把胤禩應革去王爵,撤出佐領。十二月二十一日,命每旗派馬兵若干在胤禩府周圍防守,又於上三旗侍衛內每日派出四員,隨胤禩出入行走,名曰隨行,實為監視。

    公元1726年正月初五日,雍正把胤禩、胤禟等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

    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二月初七日,雍正囚禁胤禩,將其囚禁於宗人府,圍築高牆,身邊留太監二人。

    三月初四日,雍正命胤禩、胤禟改名,胤禩在被數度催促逼迫後被迫改其名為“阿其那”。

    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見諸王大臣,以長篇諭旨,歷數胤禩、胤禟、胤禵等罪。

    六月初一日,雍正將胤禩、胤禟、胤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胤禩罪狀四十款,議胤禟罪狀二十八款,議胤禵罪狀十四款。

    公元1726年九月初八日,45歲的胤禩因嘔病死於監所,實際上是被狠毒的雍正派人毒死。

    所謂欲加其罪何患無辭,清朝的一代賢王胤禩沒有任何過錯,卻先後受到康熙雍正兩個所謂清朝明君的殘酷迫害,最終被心狠手辣的雍正毒死。

  • 5 # 望風瑟瑟

    說胤禩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一點也不為過,康熙曾評價胤禩:“處處學朕,處處皆學的不像”,由此可以看出平日裡他父皇溫良恭謙,堅毅果決的性格他是學了個四不像,還號稱“八賢王”,賢了自己,害了國家,這種人豈能當一國之主?

    我們瞭解到的“八爺”胤禩大抵都是在《雍正王朝》一劇中瞭解到的,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中,胤禩因為出身的原因,奪嫡是沒有絲毫資格的。

    胤禩自幼聰慧,且通曉世故人情,從小養成了寬厚的待人之風,所以在小時深受康熙帝喜愛,因為他寬厚的待人之風,所以自小便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等皇子交好,外朝又與文人大臣多有交好,所以在朝臣之中落得個“八賢王”的美稱。

    恰恰就是這個“賢”字暴露出他的野心。表現的“賢”雖然不是壞事,但在康熙眼中則不然。康熙為何牢牢把持朝政六十年?這說明他的權利慾極重,而胤禩怎麼幹的呢?利用自己的小聰明籠絡人心,尤其在第一次太子被廢后,上竄下跳,拉幫結派,形成了著名的“八爺黨”,這已經明顯把野心擺在明面上了。這顯然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帝是一位非常聰明的皇帝,在聰明人面前耍小聰明顯然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策略,因為這會讓康熙覺得你有野心,不可控,所以胤禩的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碼相機的記憶體卡怎麼安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