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材老陳

    小雞體溫調節機能差,在一起扎堆造成踩踏的根本原因是溫度不夠,一般剛出殼的小雞溫度控制在33-35度,這也不是一定的,主要根據雞群變化判斷,要勤觀察,比如溫度低的話小雞會擠在一起完成傷亡,溫度高的話雞群又會張嘴呼吸。

    地面平養模式在1~2周齡在40~35只/平方米為宜,3~4周齡在30~25只/平方米為宜。

  • 2 # 福州遊俠

    你既然是養小雞了,你走路的時候不能夠把腳抬起來的,你得拖著腳走,因為小雞把你當做他的媽媽了,肯定是貼在你的腳邊上!還有小雞的脖子很脆,你不能夠去拎著他的頭,把他提起來啊!

  • 3 # 農民也優雅

    小雞育雛經常被踩死,不單是因為養殖密度,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育雛室溫度太低導致。

    我們在育雛的時候,白天很少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隻要過了一晚,第二天就發現有很多小雞死亡,連脖子都好像被擰斷了一樣。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在兩方面。

    第一,溫度太低,導致雞雛“起堆”。小雞育雛室的溫度一般在37℃左右,會根據不同的情況略有上下調整,更直觀的確定溫度方法,還是靠觀察小雞活動情況。

    育雛室溫度適宜,小雞會自然分散,毛色乾淨油亮,叫聲響亮清脆,食慾正常。溫度過高,小雞喝水增加,而且會躲在遠離熱源角落,趴在地上,就好像要從地面吸收涼氣一般,溫度過高一般不會導致小雞立即死亡。

    當溫度過低的情況一般發生在晚上,因為晚上氣溫有所降低,所以有時候白天看到沒問題,但是晚上還可能溫度太低。這時候雞雛會拼命養熱源中間擠,外圍的小雞感受不到溫暖,就會爬到中間小雞的身上去,這就是小雞“起堆”。

    我曾經在育雛的時候,有一次晚上停電,而我又沒及時發現,結果第二天早晨起來,育雛箱裡面的小雞就像一個土堆一樣疊著,最底下和中間的全部死亡,一個育雛箱一百隻小雞死了將近一小半。

    第二,育雛室密度太高。這個原因造成小雞死亡的機率不大,除非是因為受到驚嚇所致。那到底密度應該多少?育雛密度是跟著小雞的日齡隨時調整的,0~4日齡一個育雛箱可以養80~100只,大概也就是一個平方上下。

    過了這個時間段,小雞的活動範圍就會慢慢增大,密度也會慢慢減低,一般情況到了一週齡之後,一個平方的小雞密度在15~20只這個範圍。

    總結,造成雛雞死亡,個人認為溫度過低的原因才是更主要的,密度過大隻是會限制了小雞活動範圍,在沒有受到驚嚇或者長時間不投餵的情況下,踩死的現象很少會發生,因為只要溫度適宜,小雞的活動比較規律,不會發生過度擁擠的行為。

  • 4 # 鄉村王曉胖

    養殖小雞一定要控制好1、溫度與溼度 2、密度 3、Sunny 4、通風 四點。 1、溫度與溼度:適宜的育雛溫度為1-3日齡35_34℃,4-7日齡33-32℃,2周齡31~28℃,3周齡27~24℃,4周齡為23-22℃,5周齡後保持常溫。相對溼度1-10日齡65%-70%,11日齡以後55%-65%。

    2、密度:隨日齡變化,其體重、需用水等也會相應變化,應適時調整飼養密度,增加水、食槽數。網箱平養或箱式育雛時密度為1-10日齡50一60只/平方米,10-20日齡30-40只/平方米,此後可轉入立體籠(蛋雉育雛用4層籠),21~42日齡20-30只/平方米,43-60日齡10-20只/平方米。

    3、光照時間控制:雛雉對光照要求不太嚴格,初雛1-3天保持24小時光照,4-7天保持20~22小時光照,此後,根據雛雉採食情況轉入自然光照。3周前後轉入立體籠時,第1個晚上要全加光照,以使雛雉儘快適應新環境,多采用3瓦/平萬米為宜,待雉群大部分採食、飲水後,即可採用自然光照。

    4、通風換氣及室內環境控制:室內空氣流通不好,氨氣濃度過大,會直接影響準雞的生長髮育,並可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疾病的發生。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時清糞、清掃地面,維持適宜的溫度,定期帶雞消毒,及時疏散密度。搞好室內環境是提高雛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 5 # 使用者農村人的領地

    剛剛出殼的小雞,又稱“雛雞”。雛雞出殼後,體質都比較弱,對溫度也特別敏感,易齊堆。如果處理不好,則易造擠壓,踩踏致死現象,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如何避免雛雞因齊堆踩踏造成的傷亡?維一的辦法就是合理控制雛雞的飼養密度。那麼,如何控制密度才算合理呢?農村人認為,1――2周齡的雛雞,平養密度應在“每平米”放養30只。3――4周齡的雛雞,“每平米”放養20只及可。以後,則可分群飼養了。科學合理的飼養,既節省了雛雞養殖的空間,又避了因佈局不合理,造成的經濟損失。

    養殖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死亡率很高。但是,只要勤奮學習,科學飼養,這種風險是可控的,並且還會給養殖戶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

  • 6 # 從善如劉L

    養殖小雞為什麼會被經常踩死?是有幾個原因的,第一個就是小雞養殖的密度太多,小雞沒有足夠自己生活的空間,小雞互相一擠的話,有的小雞就會被擠倒,由於小雞本身就非常弱小,小雞被擠倒之後就站起不來了,所以,最後也就會被其他的小雞仔踩死了,小雞沒有了生命力,小雞的脖子自然就倒向了一邊,也就形成了擰段脖子的姿勢。小雞被踩死另一個原因就是雞舍的溫度過高,或者雞舍的溫度過低的原因,過高過低的溫度都不適應小雞仔存的,由於小雞仔的身體非常弱,小雞仔從孵化器出來之後,雞舍的溫度高於或者低於孵化器的溫度,小雞仔都是適應不了的,也就會造成小雞仔死亡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雞舍裡沒有足夠的氧氣供應,空氣通透度不好,再加上小雞仔排洩的糞便不能按時清除,造成雞舍裡的空氣惡化,使得小雞仔無法正常的呼吸,就會造成小雞仔窒息死亡的。至於說小雞仔的養殖密度,這要跟小雞仔的生長的情況來決定,剛一出孵化器的小雞仔的密度可以高一點,每一平方米不要超過50只小雞仔,隨著小雞仔的不斷長大,就要逐漸減少小雞仔的數量,這就需要養雞人自己去掌握的,一個大的原則就是每個小雞仔都要有轉身活動的空間為好。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援,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 7 # 四川鄉下小子

    1小雞育雛室的溫度一般在37℃左右,會根據不同的情況略有上下調整,更直觀的確定溫度方法,還是靠觀察小雞活動情況。 育雛室溫度適宜,小雞會自然分散,毛色乾淨油亮,叫聲響亮清脆,食慾正常。溫度過高,小雞喝水增加,而且會躲在遠離熱源角落,趴在地上,就好像要從地面吸收涼氣一般,溫度過高一般不會導致小雞立即死亡。 當溫度過低的情況一般發生在晚上,因為晚上氣溫有所降低,所以有時候白天看到沒問題,但是晚上還可能溫度太低。這時候雞雛會拼命養熱源中間擠,外圍的小雞感受不到溫暖,就會爬到中間小雞的身上去,這就是小雞“起堆”。 我曾經在育雛的時候,有一次晚上停電,而我又沒及時發現,結果第二天早晨起來,育雛箱裡面的小雞就像一個土堆一樣疊著,最底下和中間的全部死亡,一個育雛箱一百隻小雞死了將近一小半。 第二,育雛室密度太高。這個原因造成小雞死亡的機率不大,除非是因為受到驚嚇所致。那到底密度應該多少?育雛密度是跟著小雞的日齡隨時調整的,0~4日齡一個育雛箱可以養80~100只,大概也就是一個平方上下。 過了這個時間段,小雞的活動範圍就會慢慢增大,密度也會慢慢減低,一般情況到了一週齡之後,一個平方的小雞密度在15~20只這個範圍。 總結,造成雛雞死亡,個人認為溫度過低的原因才是更主要的,密度過大隻是會限制了小雞活動範圍,在沒有受到驚嚇或者長時間不投餵的情況下,踩死的現象很少會發生,因為只要溫度適宜,小雞的活動比較規律,不會發生過度擁擠的行為

  • 8 # 農村業儒

    小雞養殖密度一直在各種養殖書裡都有介紹,一般一平方米養殖30只,隨著小雞的長大而減少養殖數量。下面就分析一下小雞為什麼會被踩死與擰斷脖子的原因。

    被踩死的原因

    育雛室溫度管理不良,在溫度較低的時候,小雞為保暖會擁擠在熱源旁邊,外圈的小雞過冷會起跳向中間擠,中間的沒法動彈,隨著越來越多的雞往上壓,導致最裡層的小雞被踩死。為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增溫裝置以煤爐管道為最佳。在夜晚睡覺前將煤爐換上新煤,關小進氣口,可維持升溫八小時左右。既省事又不會造成低溫致小雞死亡。

    育雛室外有響聲,引起小雞應激反應起堆致死。在跟養殖雞的朋友交流中得知,小雞對於外界的響聲反應很大,特別是聽到狗狂叫的聲音,全一哄而起,擠向聲音弱的一方。此情況下就算是兩斤左右的雞,也會被雞踩雞致死。解決的辦法只能是人為干預,在聽到響聲後速度進育雛室將雞群散開。

    斷脖子的原因

    小雞被擰斷脖子在我養殖雞的過程中沒有出現過,但被咬斷的確實有過。主要原因是育雛室內的防護工作沒有做好,導致野生的老鼠、野貓、黃鼠狼等進入將小雞的脖子咬斷了。我養殖散養雞時,雞在外面尋找食物,有一次在路邊看到一隻二斤左右的雞,頭部被咬掉,全身血液沒有了。地上也沒有任何血液痕跡,這就是被黃鼠狼咬過的雞,黃鼠狼吸食了雞血。

    如果在育雛室內出現斷脖子的雞,一定要仔細檢查育雛內哪些地方出現了漏洞,及時進行修補。避免小雞再次受害。

    養殖的小雞死亡,對於養殖來說就是利潤的減少。小雞存活率的多少取決於育雛室的管理是否到位。管理好育雛室養殖雞就成功了一半。

  • 9 # 瞎吃瞎做東北人

    小雞經常被踩死是因為小雞受到了驚嚇,擠堆被踩壓而死的。比如說打雷,閃電。密度一般從0到一個月之內每平米20多隻,2個月以內的12只左右。要有足夠的料桶,水嘴就可以了。

  • 10 # 伊展169一142829

    小雞的管理是保證其成活率的關鍵時期,也是健康生長的關鍵期。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管理,這樣才能減少成本開支。

    一、時刻把控溫度。

    雞齡0至4日的溫度要求在35至36之間,5至7日在33至34度之間。第二週控制在31至32度之間,第三週在30、31度之間,第四周在28至30度之間。

    否之,低於要求溫度超過2度就會出現扎堆現象,外面的雞攀爬上裡面的雞往中央擠,處於中間下面的雞被踩死。這是雞室溫度過低造成的。溫度過高也不行,小雞會找空地展開雙翅展貼在地上,雖然不會造成死亡現象,會增加飲水量,一旦缺水,容易得病。這就要求養殖者細心觀察,不然會選成經濟損失。

    二、合理佈局小雞的密度。

    這要看怎樣佈局,雛育箱0一4日齡的雞密度每平米在80一100只左右。平地養密度每平米應在50至80只之間。人在餵雞時注意腳下,小雞容易往你腳面上跑,走路時拖著腳走,不然也會踩死的。在4日至15日,小雞開始長出翅膀上的羽毛,尾巴也逐漸開始生長,活動範圍也要擴大了,密度要縮小,應逐步調為每平米70一50只左右,每天減少5一8只。第三週密度調為每平方30只至40只,第四周調為20至25次。五週至八週應調為10至15只為好。九周後可以裝籠子養了。

    調變密度免不了要捉小雞,一,時最好抓它的腿,不要抓它的頭部,容易拎斷勃脖子。要注意方式,儘量減少損失。

    小雞密度過大,空氣汙濁,缺泛氧氣,活動空間小,不利於小雞快速生長。小雞密度過大也滋生一些病菌,容易得病。密度過小,增加養雞成本,相對減少了收入。

    這是養殖小雞的兩個基夲環節。這些錯誤在養植中最好避免,因為這是一般常識。

    三、加強雞食的營養,除以減免雞的得病率。小雞一天24小時不能斷水、飼料,除了這些正常飲食外,還必須在雞齡0至7日喝白糖水,補充葡萄糖,適當吃一些維生素B6 、維生素B12等,以強壯雞的體質。

    四、按照給雞打疫苗針,切除嘴殼等,防止小雞之間互相啄羽毛。只要有一隻雞被啄破流血,成群的雞會蜂湧而上,直到把這個雞啄死為止。雞最怕見紅,看到紅色驚慌失控,亂飛亂叫。所以在雞室內不能有紅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人說愛我我怎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