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2
回覆列表
  • 1 # 悍V匪

    有的,最早使用的國家應該是英華人!二戰很多國家的裝備已經很先進了,日本輸在了它的自大,和最致命的就是情報機構沒人家先進,被美國牽著走,這個就類似於現在的衛星通訊,在強大的武器沒了眼睛也是瞎子。傷害回到解放前………………

  • 2 # 美之美之美

    日本在二戰時期已經有了自己的自己的雷達系統了。雖然在技術上不如英國,德國同類先進,但是日本國內並不缺乏一流的技術專家和電子工程師。早在1939年就已經研究出效能相當可靠的空腔磁電管,(英國40年研製成功,很快的到應用)。但是醉心於“武士道精神”的軍方領袖對新科技並不感興趣。

    不過出於對方空的需要,還是在30年代末期開發出一種電子探測系統,也就是日本早期防空雷達的雛形。他是固定安裝,只能工作在發射和接收器之間100公里左右距離,在當時是比較落後的。

    後來在盟友德華人的幫助下,很快研製出了脈衝雷達

    ,雖有裝備但效果也不太好,直到裝備了比較先進的“IJATACHi6”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放空雷達。

  • 3 # 戰武奇兵

    日本在二戰當然是有雷達的。日本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自行研製雷達,只是那時候的雷達效能太弱,即便當時技術領先的英美相比較而言也不會好很多。

    日本的木製313雷達

    這種雷達是日本自己製造的一種木製天線雷達,工作波長2米,日本將它搬上了艦艇甲板,用來進行對空警戒,但是實際效果還不如觀望手。

    日本自己造的雷達在海岸線上大約部署了100多部,但是效能極差,加上一戰之後日軍基本將所有經費全部應用於海空力量建設上,導致日本的雷達技術無法有效發展。

    日本是有一批這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的,他們研製出了當時領先世界的“磁控管”,怎奈高層對這些新科技事物一點也不敢興趣,只是派了他們與德軍進行兩次技術交流,然而德日兩國之間都進行技術保留,所以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目的。

    沒有經費的科研小組是根本無法立足的,所以二戰中日本的雷達技術是相當落後的,他們給戰列艦裝上雷達,但是明顯這只是用來好看的,他們的海戰和空戰還是完全靠觀察員和偵查飛機進行。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橋上層建築都極高,這並不是因為要增加雷達的效能,而是為了上面的觀測員可以站的更高,看得更遠而已!

    後來日軍將繳獲的美軍雷達開始進行仿製,即便這樣日本的陸軍和海軍還是分開,各幹各的,可見他們是有多搞笑,但是他們仿製出來的雷達實用效果都不理想,隨著戰局的發展,日本在太平洋一步一步的敗退,他們還是將時間用在提高水手操炮訓練上,他們認為這比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管用多了。

    大和號戰列艦上的雷達,還是一樣中看不中用!
  • 4 # 平頭璽家

    二戰中日本有雷達系統,但在與中國軍隊作戰中,好象沒有使用,也可能日本認為跟中國軍隊作戰用不上,中國軍隊主要靠陸軍,很多時候還拼刺刀,海空軍力量一直較弱,不堪一擊,讓華人悲哀!

  • 5 # 疆域衛士

    有雷達。德國派過一艘潛艇在阿根廷和日本碰過頭,給了它德軍最早的雷達技術,日本43年底開始在戰列艦上裝長波雷達,但這技術和美軍得到的英國雷達技術相去甚遠,連日本自己都覺得這東西不好使,所以戰列艦一直躲躲藏藏,最後美軍節節勝利 炸掉了日本所有的戰列艦和航母,日本破雷達幾乎等於沒用的擺設(戰列艦也一樣除了打掉幾架俯衝轟炸機幾乎對美軍戰艦沒有威脅)

  • 6 # 鐵血戰史1927

    日本在二戰的時候是有雷達的!只不過日本的雷達技術遠遠落後英美國家。

    別看日本現在的科技非常強大,但是在二戰的時候日本的工業研發能力並不強,,說白了不算嚴格意義的工業國家,它的很多裝備都是仿製其它國家的。二戰時日本的雷達除了自己研發外,德國也提供給了他雷達技術,不過德國的雷達技術也不算先進。雖然二戰初期日本擁有雷達,但是日本並沒有過渡重視雷達,甚至很多將軍不知道雷達是個什麼玩意。日本這個民族思維很奇特,他們有對抗雷達的神功“貓眼神功”

    日本海軍專門養了一群人,這群人平時會吃維生素A,以及其它增強視力的食物,目的就是為了練就“貓眼神功”。他們能夠在夜晚看清遠處的目標。這群人就是日本海軍的瞭望員。二戰時期所有國家當中只有日本人擁有“貓眼神功”,不得不說日本人也是流弊。“貓眼神功”在1942年日美瓜島海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在有些時候優於美軍的艦載雷達。所以這更讓日本覺的“貓眼神功”的厲害。再加上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對於這種高科技裝備並沒有投入太大。所以日本的雷達相對落後英美德等國。

    日本在二戰前期也就是三十年代末就擁有雷達了,當然是最原始的雷達——無線電探測系統。1939年日本的科學家就成功的研製出了空腔磁電管,這個比英國要早一年。上面也說了日本人思想很奇怪,而且日本的軍方思維落後,對於新事物接受能力差,也就是特別守舊。尤其是日本的陸軍跟海軍競爭很激烈,相應的在資源配給上也會競爭,製造艦載雷達這種高科技產物又需要大量的資源,所以前期有雷達技術也發展不起來。

    日本這個最原始的雷達叫TypeA探測器。這玩意先後在日本島以及中國沿海部署了上百部。這個探測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發射器一是接收器,而且必需要固定安裝不能移動的。發射器是無線電波發射到接收器接受,只有飛機在兩者之間飛行的時候才能探測到,而且不能探測飛機的距離以及具體位置,僅僅是知道這兩者直接有飛機飛行。1941年中期以前日本雷達就是這種原始貨。具體的原圖沒找到。

    1941年初期日本訪問德國,隨行的技術小組跟德國科學家就行了技術交流。德國讓日本參觀了自己的新型防空預警雷達。兩國的技術人員雖然相互交流學習,但是彼此也有保留。日本只是知道德國雷達技術領先他們。

    1941中後期日本技術人員回國後,海軍首先開始著手研製自己的新型雷達。並且很快研製成功了最原始的脈衝雷達。編號為“IJN Makr l Model”預警防空雷達。隨後開始投產,初期這種雷達主要用於海軍路基預警防空,這種被稱作Model 1型雷達,2型則是海軍的艦載版。有意思的是日本雷達的編號1開頭是陸基版,2開頭就是艦載版。

    當海軍成功後。日本的陸軍也相繼研發自己的雷達,起名“IJA Tachi 6 ”防空預警雷達。其實水平跟英國初期雷達技術差不多。

  • 7 # 軍武資料庫

    詳細說說日本的二戰雷達吧:

    二戰前期,日本科學家就已經展開了早期雷達技術的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在學術界還是比較有地位的,而從研究方向上日本是當年領先的磁控管研製者之一,甚至當年將領域延展到了腔式磁控管上。要注意的是腔式磁控管是目前現代雷達的主要技術之一,效率極高。但很遺憾的是,日本的的雷達技術研究並麼有取得政府和軍方的真正支援,因此大部分開發成果依舊是在實驗室階段,並沒有實際的產品應用。

    另外一個拖慢日本雷達技術的因素在於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互相競爭,導致了大量無用功和重複勞動的產生。

    在30年代末期,德國教授巴克豪森告訴日本同行,德國海軍在1937年已經有了一部可以操作的雷達,最好日本軍方也能夠將之裝備起來。同時日本在不知道英國1940年雷達技術突破的前提下自己也在獨立開發著釐米波雷達系統。

    1942年5月,日本海軍配備了IIRC、Hyuga和10cm雷達。這意味著日本海軍在英國部署271型雷達系統後的6個月內部署了一部釐米波雷達,並且在美國海軍首次作戰時使用了基於雷達的無線電導航技術。

    當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佔領機場時,他們還繳獲了一個完整的空中預警雷達。儘管海軍研究實驗室發現這套裝置相當粗糙,但這個簡單的空中警告裝置,已經可以用於早期控制預警。 這可能已經可以代表日本雷達技術的技術進步。

    日本人在威爾士親王和Repulse的殘骸上潛水,以恢復雷達裝備。 我不知道這次冒險的結果,但它可能給了他們一些關於火控雷達概念發展的想法? 他們還在馬來亞捕獲了一些英國陸軍炮擊雷達。

    後來日本人在被擊沉的威爾士親王號殘骸中找到了一些雷達殘片,也逐步推進了日本的雷達技術發展,並且也有記錄日本在東南亞的戰鬥中繳獲了一些英國的炮兵雷達。

    日本雷達技術的起源和波折

    當英華人利用雷達探測德軍的行動時,日本人也正在開發他們自己的雷達系統,但由於雷達技術的高度機密,日本完全得不到相關技術情報。因此,日本只能獨立開發雷達系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人雖然擁有良好的技術頭腦,甚至在1939年開發出一種有效的腔體磁控管,遠遠超過英華人。 然而,日本這個國家的軍國主義領導集中在“武士道”,“武德”等意識形態上,並沒有把技術發展放在首位。國家和軍方高層傾向於認為紀律,侵略性和能夠自殺的勇氣才是帶來勝利的根本,導致所有人都不讚賞技術發展能夠帶來作戰方式改變。 因此在雷達技術的研製上所分配的資源極其有限。

    而日本陸軍和海軍之爭又將有限的資源浪費到了做無用功上。 日本陸軍以傳統的日本武士意識治軍,而日本海軍則以英國皇家海軍為藍本全面西化,一個國家內有兩種強烈不同的意識形態則會導致在研究上會一事無成。

    日本人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對飛機干擾檢測方案進行了修補,開發了一種系統,該系統檢測飛機透過從發射器和接收器發出的波束飛行,相隔數百公里,工作在7.5至3.75米波長範圍內(40至80 MHz) 。 該系統只能檢測到飛機在某處飛過波束中斷,提供有限的資訊(現在很多軍迷想利用大面積垂直雷達陣列發現隱身飛機,其實日本在二戰前期就已經開始研究了)。

    這種無線電波探測的方式需要建立大量雷達站進行陣列式探測,當時日本試這種雷達系統的時候將幾百個雷達站放到了中國東北。以至於龐大的系統整日檢測著靜默的天空,在整個二戰期間都一事無成。

    對於主流的脈衝雷達系統,日本人開展研究的進度則很慢。 1941年初,日本技術專家訪問了德國,與他們的軸心國盟友交換資訊。極具日本特色的是,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都派出了自己的技術團隊,沒有真正協調他們的旅行計劃或著談判計劃。

    因此當他們到達德國時,自己人和自己人之間都是心懷芥蒂的狀態。同時,德華人和日本人對彼此說的話都很謹慎。 日本人只被允許在短時間內參觀維爾茨堡的雷達系統,雖然他們看到了德國的雷達,但德華人不會和他們講任何技術概念。 就日本人自己而言,日本人也沒有提到他們的腔磁控管技術。 因此最後日本技術人員接觸當年德國最先進的雷達系統的取經之行就好像現在幼兒園小學生參觀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樣完全沒有實質性的收穫。

    等到日本人參觀完畢回到了家,唯一帶來的有用資訊就是盟軍的海軍艦艇已經在開始使用雷達。這個訊息就震動了日本海軍高層,日本海軍終於開始努力開發自己的雷達。 日本專家們迅速將一個脈衝雷達原型機組合在一起,工作在4.2米波長(71.4兆赫),並在1941年秋季生產了一個3米波長(100兆赫)的固定場地警告雷達裝置,命名為“IJN Mark I Model 1”脈衝寬度很長,從10到30微秒,峰值功率為5千瓦,最大範圍約為145千米(90英里)。 空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約為145公里,大約是大型海軍目標的五分之一。

    在建造了大約80個Mark II Model 1後。 由於雷達效能的不可靠,導致海軍船員的反饋非常消極。船員們還是更喜歡用觀測站上的聽音器來搜尋目標,因此日本海軍雷達的進展就又被拖慢了腳步。

    話說兩頭日本陸軍那邊也在建立自己的雷達系統,由於和海軍的芥蒂,日本陸軍只能幾乎完全獨立的雷達開發工作。 他們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建立了一些事實證明完全不適合現場使用的初步型號,但後來提出了一個4米波長(71.4兆赫)的警告雷達裝置,命名為“IJA Tachi 6”。 它是泛光燈系統,在很多方面與Chain Home相當,具有全向或廣角發射器,帶有三個或四個可移動,可操縱的接收器天線。 Tachi 6的脈衝寬度為25至35微秒,峰值功率為10至50 kW,PRF可以從500轉換為1,000 Hz,最大範圍為300 km(185英里)。 大約350人建成,1942年首次投入使用。

    IJA Tachi 6 是一個可以使用起來的對空搜尋雷達,然而,日本陸軍在整個二戰過程中都沒有遇到過大規模的空中攻擊,如果這玩意放到日本海軍的軍艦上則真會扭轉太平洋戰爭的局面。然而——海軍馬鹿!日本陸軍對海軍採取了保密措施。

    再往後就到了戰爭末期,日本整體的研究工作被打亂,雖然也出了數十個型號的不同雷達系統。然而戰爭已經不是一部兩部雷達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日本在二戰中的確有雷達系統,但是這些雷達系統無論從研發計劃還是最終功能上看都是一個個的和式幽默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等級的漫遊,大槍,機械和彈藥,哪個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