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淡出煙雲

    《永樂大典》記載了中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包含有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

    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為中華文化保留了珍貴的史料;《永樂大典》的編纂是中國最著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她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具有深遠的影響。

    經歷近六百年的滄桑,《永樂大典》現在只存有八百餘冊,只有國家圖書館能看到。

  • 2 # 流年往史

    《永樂大典》

    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在世界歷史上的定位是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明朝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有關大典的記載就很少見了,特別是永樂正本的下落更是撲朔迷離。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於戰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怎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還有重現於世的希望,要不然怎麼會突然間杳無音訊的呢?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實在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如何亡佚的?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 3 # 屈建雲397

    只要是能在當時代被認可的東東,都應該有其所被存在的必要。

    歷史本來就是在淘洗和改良中前進的。

    難道你認為《永樂大典》不適合於現在,就是沒有了其歷史的地位了嗎?

  • 4 # 莫高聲

    《永樂大典》是朱棣一生中做的最重要三件事之一。

    一:遷都北京

    二:鄭和下西洋

    三:永樂大典

    彰顯朱棣的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收集最全,篇幅最大,用文人最多,耗時最久,的一部大典。

    普通人一輩子都讀不完的書。

  • 5 # 賈司遷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帝朱棣命翰林院大學士謝晉認總編,主持編修工作,歷時達六年之久,是世界歷史長河中第一部最全、最豐富、最華麗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上最強的精神文化符號。

    她儲存了明永樂帝以前所有的地理、文化、哲學、宗教、醫學、兵器、科技、技藝涵蓋了各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部大部頭類書能和她相比。

    目前正本已無處找尋,20世紀60年代“偉大繼(妓)女郭沫若”發掘萬曆皇帝的陵墓卻沒有找到,正本全書現已無處找尋,迷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是最大的遺憾和憾事。副本也沒能有更好的命運,世界上各大圖書館以藏有《永樂大典》為榮耀。

    大典的編撰動用人力達2170人,包裝外形採用黃娟包裝,具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所以說華貴、高雅,字型採用楷書人工撰寫而成,典雅、精緻,可謂朱墨燦然。

    她更像是一顆流星,照耀著那個時代文化的天空。

  • 6 # 小波趣聞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編寫的,共花了六年時間才編修完成。他的內容主要是14世紀前的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以及其他的百科文獻,它堪稱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型古代典籍。

  • 7 # 東方國學

    想必我們都有讀過《百科全書》的經歷吧,在讀《百科全書》時,是不是驚訝到編者的知識體量的宏大,但今天要介紹的文獻可謂真真正正的百科全書了,令人歎為觀止呢。

    《永樂大典》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這部書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流行與傳播,長期只有一部藏於深宮(副本抄錄後正本就殉葬),僅明朝皇室可以翻閱,不但民間毫無流傳,仕林乃至官員們也看不到。也就是說,這麼好百科全書只發揮了收藏的價值,平常百姓無法看到。這點不同於《四庫全書》,乾隆時期編修的《四庫全書》就是讓推行、流傳的,其作用和功績不言而喻。

    此外,因卷帙浩繁,參與纂修人員眾多,前後體例不一,前後舛誤之處較多。也就是說,有錯誤的百科全書看著實在是不爽了。

    雖然《永樂大典》有“當時流通受限“和”舛誤“一些問題,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當代人將之視為研究永樂時期的重要參考文獻,其意義仍然是巨大的。

  • 8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很多人厭惡我言語尖酸刻薄,譏諷挖苦,全然不留臉面。但我認為,我的文風還是比較溫和的。

    上回談到朱棣的時候,我還是留了面子的,但仍受到攻擊。出於報復的目的,今天就必須說說《永樂大典》。

    咱們這個民族比較愛面子,愛聽吹捧,喜歡錦上添花,如果牛皮吹得不夠高,他都懷疑你居心叵測。

    但肥貓是不愛講臉面的,當華麗的外表被撕下的時候,本質上的東西真的那麼美好嗎?

    今天就說說這個華麗的《永樂大典》。咱們根據《永樂大典》的被傳說的幾個特點來逐步分析,認為我說的不對的,可以指出我哪一句說的不是事實,哪一條推論不合乎邏輯。

    一、浩大繁複

    這個有。

    《永樂大典》這項工程,是朱棣策劃,解縉組織,姚廣孝參與的,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是為了彰顯大明王朝無以倫比、“遠邁漢唐”的文化氣魄。

    據推測,當時編纂《永樂大典》的人數超過三千人,編纂人員十分複雜,除了官員、學者還包括了當時各行各業的精英,甚至民間術士、僧侶也參與其中。《永樂大典》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書籍的精華,收集的典籍有近八千種。永樂五年編纂完成。

    據姚廣孝《進永樂大典表》中的記載:《永樂大典》有“22877卷,目錄60卷,共11095冊”,規模和內容前所未有。

    二、百科類書

    這個有。

    《永樂大典》實際上是一部類書。

    什麼叫類書?就是在這部書中,你實際上看到的並不是原著,而是一段段、一篇篇地被分割開來,打散編纂在各個部分。

    類書,尋查典故比較方便,類似於資料彙編差不多。它把許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內容性質,分門別類地編排、摘錄、彙集成書。而所摘錄的原文只是根據需要,部分或片段地輯取,也不加以說明和解釋。

    《永樂大典》的編輯方法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按照《洪武正韻》韻目字序排列事目。比如,有關天文的內容記載在“天”字下,而關於地理的內容就記載在“地”字下。

    所以,從書中,能夠輯錄出不少失傳古籍的部分原文。若要想理解原著的精神,難!

    三、傳播文化

    這個根本沒有。

    《永樂大典》只有一部,從成書之日起,便束之高閣了。“卷帙浩繁,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見”。

    這書誰看過呢?不要說天下的文人士子了,就說明朝276年,共十六個皇帝。有誰看過?

    《野獲編·補遺》記載:

    連朱棣自己都不曾看過。

    明孝宗為了養生長命,曾將《永樂大典》中所輯的金匱秘方書抄錄給太醫院。

    明世宗嘉靖皇帝愛看,“按韻索覽,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後來他還組織人員重新抄錄了一部副本,他肯定看過。

    其他人呢,都沒看過。

    說《永樂大典》傳播了文化,傳播個屁,你倒是想傳播呢!

    你要想傳播,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這個皇朝,讓它覆滅,然後才有機會進文樓開放閱覽,讓大家翻看翻看。

    四、如實摘錄

    這個有。

    很多人就讚美了,朱棣對古代典籍不加刪改,原樣保留,真是胸襟開闊!

    事實是這樣的嗎?你有沒有搞懂他為什麼沒刪改?

    因為不需要,這部書根本就不是給天下人看的。

    哪有什麼胸襟開闊,朱家皇朝最缺的就是胸襟。有胸襟朱元璋會殺功臣,刪《孟子》?

    看看朱元璋為什麼討厭《孟子》:朱元璋討厭孟子,把孟子逐出儒家的殿堂,是因為孟子站在天下老百姓的立場上。

    朱棣有胸襟嗎?有胸襟會奪侄子的位?有胸襟會殺忠於建文帝的大臣,有胸襟會殺宮女太監?血淋淋的記載,發都發不完。

    朱棣不篡改歷史?看看在朱棣的史書《奉天靖難錄》中,他哥哥朱標是個什麼東西:再看看他兄弟晉王又是個什麼東西:再看看他侄兒建文帝允炆又是個什麼東西:這就是朱棣給天下人看的歷史。

    那麼,為什麼《永樂大典》中不刪改呢?

    原因很簡單,那不是給天下人看的,是朱家皇帝自己用的參考資料。

    朱棣聰明著呢,騙誰都可以,但不能騙自己。

    偏偏現在有些人,就愛自己騙自己。

    當然,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搞文化畢竟是個好事情,這一點我也並不否定。

  • 9 # 宇宙40979706

    永樂大典是當時那個王朝的歷史進步產物,也是留給後人的歷史財富,評論歷史上的東西,不能在斷層的基礎,刻薄的對待歷史上的所有態度都是錯誤的,歷朝歷代的君王,臣民,人物,事物,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歷史背景來看待歷史,為什麼說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文明,因為它代表了華夏優秀文化的延續進步和發展,,,,

  • 10 # 趣觀歷史

    謝邀。關於《永樂大典》,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覺得驕傲自豪,有的人批評修書過程中刪減銷燬了一批珍貴古籍,也有人稱這是史上最大的“無用功”。不過在子淵看來,《永樂大典》是有其價值的,而這也正是《永樂大典》的偉大之處,它早已成為一種精神,一種將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精神。當然,要評價其地位,還要先從其編修過程說起。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一時心血來潮,想要組織百官編撰一本涵蓋古今的鉅著,但由於種種原因而作罷。成祖朱棣即位後,下詔由內閣首輔解縉、太子少傅姚廣孝作為總纂官負責修書事宜。經過147人的不懈努力,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時初稿被進呈給明成祖,名為《文獻整合》,但朱棣卻感到很不滿意,下令重修。

    ▲明成祖朱棣畫像

    次年,明成祖經過反覆考慮,決定任命禮部尚書鄭賜與姚、解二人共同監修,這次重修的標準明顯提高,編著範圍也再度擴大,前後共有2169人參與編寫工作,還參考了南京文淵閣內的所有藏書,無一遺漏。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耗盡眾人心血的書稿正式成型,明成祖朱棣閱後非常滿意,為此親自作序一篇並定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六年(1408年)12月14日,大典的謄抄工作全部完畢。據《進永樂大典表》記載,全書共計22877卷,其中光是書籍目錄就有60卷之多,總共有11095冊。

    ▲《欽定四庫全書》

    作為中國古代集大成的曠世典籍,《永樂大典》已然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總字數超過3.7億,囊括古今圖書近8000種,比清代《四庫全書》的兩倍還要多,其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醫、工、農、卜、佛、道、戲、堪輿、陰陽等諸多領域,無愧於“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之美譽,說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也絕不為過。

    ▲“黑衣宰相”姚廣孝劇照

    在那個時代,3.7億字要用手一筆一劃地寫,並且不容許有一處紕漏,其精細程度和難度都是空前的,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一本書的侷限。尤為難得的是,在解縉、姚廣孝等人的籌劃下,這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以驚人毅力搜尋到幾乎所有的珍貴書稿,更將相容幷蓄的思想、縱橫八荒的氣度融入其中,為後世留下無法估量的財富。

    ▲明代帝王行樂圖

    在朱棣的全力支援下,大明王朝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全、最大、最完美的一部書,這成為他的巨大榮耀。但這絕不僅僅是他一人的榮耀,而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榮耀。歷經數千年的風霜雨雪,中華曾威震四方、睥睨天下,也曾屈膝受辱、幾經危亡。但我們終究沒有被打敗,我們的文明傳承了下來,並引領我們一次次站立起來。這也正是《永樂大典》的偉大之處,它早已成為一種精神,一種將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精神。

    ▲泥質活字

    當然,我們也應當慶幸,如果沒有明成祖朱棣,如果沒有這本書,很多古籍我們都無法看到了。比如《舊唐書》《舊五代史》《資治通鑑續編》等重要史籍,在明朝末年就已全部失傳,直到清朝時才被人從《永樂大典》裡抄錄出來,重新刊印流通。毫不誇張地說,《永樂大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生命是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