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鵬鵬看視界

    明朝的航海技術有多發達?那時我們的工匠就可以造出排水量幾千噸的寶船,有指南針和北極星來導航,有艦載火炮,可以說當時的大明水師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陸戰隊。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強大軍事力量的大明,不去海外建立殖民地呢?因為有以下這些原因的限制:

    文化方面:孔孟儒學限制了明朝人的開拓思想,我們的國家是世界的中心,是最好的,老祖宗已經為我們打下了這片江山,我們只要守住它就行了。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為什麼還要去佔領別的有瘴氣、貧瘠、炎熱、寒冷、乾旱的土地?沒事找事?那個時候的鄭和下西洋,有兩個目地:一個是為了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個是為了宣揚國威,懷柔遠人(顯然後者是主要目的)。我們是大國,上兵伐謀。既然炫耀肌肉就可以讓小國臣服,那為什麼還要動刀兵呢?

    制度方面:大一統的思想禁錮著人們的神經。為什麼明成祖要派鄭和做水師都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個太監,作為太監,他一生的靠山只能是朱棣。而如果派其他人做都督,建立了殖民地之後,就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就是水師都督擁兵自重,脫離朝廷,海外稱王。這是當皇帝的願意看到的嗎?當然不行。

    經濟方面:那個時候還沒有大面積商品經濟的概念。因為中國古代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很多時候都可以自給自足,又不缺原料。佔了那些個小國家有啥用?給朝廷增加財政負擔?

  • 2 # 笑談文史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點,中西方地理環境不一樣,歐洲人特別是臨海的英、葡、西和地中海沿岸的人他們身處在相對狹小的地域裡,而且土地並不適合耕種,他們的出路就只有去那個充滿未知的海洋裡去探尋。因此,西方人熱愛探險與出海,這一因素是西方人發現新大陸、開發殖民地的內因與動力。

    鄭和

    而華人就不一樣了,華夏大地地大物博、物產富饒,人們依靠江河耕種,便可以滿足生活需要,又何必要冒險出海探尋。所以說,大河文明下的人們缺少了西方人的征服與擴張的思想。

    再有,中國曆代的中原王朝皆以天朝上國自居,明代亦不例外,鄭和下西洋只是為了炫耀大明國的國威,為的是威懾與安撫周圍的蠻夷,是向蠻夷施與天朝恩惠的。大明王朝對方外鳥不拉屎的蠻夷之地一直存有輕視,不屑去用武力征服與佔領。

    西方殖民擴張是建立在資本主義興起的基礎之上的,而明代中國雖然有那麼一絲資本主義的萌芽,但仍舊是一個原始的農業國家,農業國家的社會形態趨於穩定,自給自足,生產力也相對低下,征服殖民地勞民傷財,但對內又沒有裨益,又何必去做呢?大明計程車兵們本來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誰願意長時間航行海上,留在異國作戰呢?

    還有,明代的航海技術並沒有取得什麼突破性的進步,鄭和也只敢沿著海岸線行船,也只是仗著人足夠多、船隊足夠大才走到了非洲西海岸,完全不能和後來西方的Nautilus們有幾條破船就敢環球航行相比。

  • 3 # 國家人文歷史

    不可否認,明朝鄭和下西洋比西歐新航航路開闢早近50年,而且當時鄭和所帶的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質帆船,同時鄭和的船隊達200餘艘,2.7萬餘人,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那麼,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像西方一樣,走上海外殖民的道路呢?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不在於擴充海外領土或建立殖民地。目前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幾種說法。一是宣揚大明威德,如《明史·鄭和傳》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是尋找建文帝,如《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此外,還有諸如包抄帖木兒帝國、掃蕩張士誠舊部、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無論哪一種,都沒有說要進行殖民擴張。

    其次,中國古代對周邊夷狄地區主要採取宗藩模式的統治。儒家興起後,更是強調“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王者不勤約略”;“王者不治夷狄”。儒家相信,天朝的物產豐盈和昌明政教足以吸引周邊的蠻夷向化,對外交往應保持天朝崇高的道義地位,對周邊蠻夷,更多的是使其成為天朝文化和禮儀上的依附,而非政治上的直接控制。所以,大明王朝對海外地區,也更多的是宣揚國威,而非開疆拓土。

    再次,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下令編纂《皇明祖訓》,裡面將日本等列為不徵之國。裡面這樣解釋道:““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後來成祖朱棣直接收回交趾,但不好統治,反覆叛亂,所以最後由其獨立。

    最後,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業為社會之本,所以,並不鼓勵海外冒險和貿易。

  • 4 # 玄谷真人

    明朝航海技術發達,沒有擴充海外領土或殖民地?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至少不準確。

    中國不是大河文明,大河文明的說法是對中華文明的貶低。中華是亞歐大陸東方文明,也是是太平洋文明,四海文明。中國有七千年獨木舟,有商代船舶,有最早前六世紀齊吳海戰史,有漢代開啟的絲綢之路,有唐宋開始的市舶司海上貿易,有唐朝楊良瑤海上出使阿拉伯,有元明官本船,有鄭和下西洋,有明清下南洋,有明代初步海戰思想《籌海圖編》。這是一系列簡單中華海洋文明史。

    應該說明朝還是在東南亞一帶設立過管理機構,如舊港宣慰司,也就是擴充了海外領土。之後民間移民成為大潮,稱為下南洋。到清朝前期時一度有華人在東南亞建立過蘭芳共和國等國家。當然,中國漢族沒有西方那種殖民殺戮,但殖民並不是殺戮然後把自己的民族之人移過去,殖,繁殖滋生也,應包括和平移殖遷徙。所以,明朝是殖民過的。而且,這個海外移民的過程最早應從唐代算起,海外建立的華人社群叫唐人街就是唐人開始向外移民而以唐人為自豪故也。當然,真正形成近代化海外移民是從明朝開始形成大潮的,經過清代的繼續發展和民國的發展,今天才在東南亞形成巨大華人族群。

    大家可以思考一個文明史現象。就是近代西方殖民擴張之前,還有誰大量從本土向域外殖民過?世界上近代化大規模移民增殖,西方人之前只有蒙古族向西進行過征伐和殖民,至今有一些蒙古人的加盟共和國之類在中亞和俄羅斯境內。此外,就是華人向東南亞移民了。蒙古族是陸地性質的。華人是海洋性質的。說明,中國自漢代的海上貿易活動經唐宋的發展,到明代形成了海洋文明活動的大潮,所以,明朝是中國傳統海洋文明活動的高峰。

    為什麼到明朝形成了這個高峰?就是中華文明生產力發展了,工商業發達了,海上貿易活動有規模有利可圖了,華人的文明活動能力強了,有官本船的,也有民間自發的海洋活動了。中國自宋代開始是初步近代工商業化國家,如鍊鋼、瓷器、紡織、煤炭、火器、造船等,到明代有《天工開物》,是時代手工業進步的反映,是先秦手工業集《考工記》中沒有的。這些工業技術影響過西方,自然也使中國有了海外活動能力與海外貿易需要,所以,明代時移民、海盜增多,是中國工商業經濟反映。其時已不是自給自足,是初步近代化工商業。有近代化工商業就有市民社會,有瓦肆勾欄,有話本自宋發展到明代小說。小說是市民社會產物。

    大家可以瞭解,明朝有所謂海盜在東南亞活動,如七海霸主——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明洪武年間,全家逃到南洋入海為盜。盤踞馬六甲十幾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盜集團頭目之一,成員最鼎盛時期超過萬人。戰船近百艘。活動在日本、中國臺灣、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過萬艘以上的過往船隻,攻陷過五十多座沿海城鎮,南洋一些國家甚至向其納貢。如林鳳,始在澎湖一帶活動,在官軍追擊下,林鳳揚帆南奔,改往菲律賓,林鳳率領部隊入侵 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呂宋島,經過與西班牙人作戰,攻佔馬尼拉燒殺搶掠當地土著。這種海盜活動為什麼在明清時形成高峰?應該是因為當時政府出於不同原因對海上貿易活動是有海禁政策的,於是膽大的強人冒險圖利。但如果不是中華文明整體文明水平支援和工商業產品有利可圖,那民間怎麼可能有人如此冒險?

    也有華人在東南亞國家建立政權。如泰國吞武裡王朝的建立者是華裔鄭信(1734-1782年)。如羅芳伯1776年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始用“蘭芳”年號。如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到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如張璉,饒平人,因起義失敗,率部下出海南下,奪佔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如戴燕王國,是由中國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一個王國,存在於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在歷經4代國王70餘年之後,於19世紀中葉被荷蘭殖民者和當地土著滅亡,當地華人生還者十不過一。如馬來吳氏王國,吳陽(1717—1784),又名吳讓,字士侃,馬來吳氏王國的建立者。原為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山塘鄉西興村人。如今,馬來吳氏王國演變為如今馬來西亞的宋卡市。如黃森屏,元末明初東婆羅洲華人政權首領,現代汶萊國的創始人之一。番人用他們的習慣稱呼黃森屏為“拉闍”,也就是王的意思,而華人則按中國的叫法稱之為“總兵”,可見黃森屏在東加里曼丹島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這個政權保有足以威懾敵人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去世之前他嚮明成祖提出三個要求:一是 “境土悉屬職方”的,將渤泥和斷手河流域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二是“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盧山,意為中國寡婦山)為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三是“託體魄於中華”,允許自己安葬於中國。

    這些民間移民繁殖建立的政權,是非常有說服力的東方近代化海洋文明活動。只是西洋殖民東南亞後,都被打散了。今天只有一個新加坡,還有馬來、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國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的華人社會,其殖民之始皆應上溯到明代也!

  • 5 # 醉眼看花笑笑劉巍

    這就是華夏文明有別於蠻夷的地方,華夏文明講究的是禮儀之邦,不強推華夏文明,只是感化和教化。西方實質上與遊牧民族一樣,都是搶奪別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典範。為什麼中華文明是地球人類的希望,就在於全世界人要都信奉西方的強盜邏輯,則人類沒有未來。

  • 6 # 火器工坊

    這個題目有幾個問題。

    第一,明代的航海技術並非世界第一,或者說,並不是一直處於世界第一的水平。

    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因為鄱陽湖一戰,對大型的海船有了心結,因此打敗陳友諒之後,開始瘋狂的修造大樓船。明代的這些造船技術直接傳承於宋代,可以說從宋到明,中國的帆船在沒有什麼形制上的大變化。

    當然這也並不是退步,因為宋代的航船,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中東和歐洲的航海技術。分倉技術可以防止船因為底部一處有破洞而大規模進水,還可以擺放不同的貨物。明輪設計代替了費力的槳,似的大的航海船在風力不足時,也可以快速的航行。與船體分開的舵,在損壞時更容易更換。

    所以明代能把這些技術傳承下來繼續發展,也是一種進步了。

    但是從最後一次下西洋後,大明開始戰略收縮,國家不在大規模建造大船,包括水師的戰艦,也退化到只能近海作戰的小船。到了正德年間,我們的航海技術因為退化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的海船了。

    第二,為什麼大明不去擴張海外領土?因為實在沒這個必要。大明自己的物產就已經很豐富了,基本上在那個時代要啥有啥。如果只是說為了開拓領土彰顯功績,還不如征服蒙古高原來的實際。畢竟在當時的華人眼裡,東南亞南亞和北亞都是蠻夷,但是明顯北亞的蠻夷更厲害,更有戰略意義 。

    第三,就是很多人認為華人就此失去了海外開拓的機會,這個其實不然。從宋到明,中國民間一直都在積極的出海,縱然明初的海禁非常嚴厲,也擋不住百姓對於財富的追求。這些來自福建廣東的沿海居民,憑著先進的航海技術來到了東南亞各地,然後開始做買賣發家致富,之後置辦土地,在當地落戶。因為這些海外華僑華人只是求財,所以對於當地政府並沒有什麼威脅,再加上這些東南亞國家多是大明屬國,自然也不敢動華人。

    比較例外的就是印度尼西亞地區的滿者伯夷王國,他們雖然敢於同大明叫板,但是也沒有過分的殘害華人,畢竟這些喜歡做生意的華人也給當地帶來了財富。

    但是華人坑就坑在這種只求財不求權上,因為沒有強大的政治力量做支撐,這些南方去的華人也沒有強大的政權意識,所以當西方殖民者到來以後,華人們就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壓迫和屠殺。這其實就是隻想過安穩日子不知道報團取暖的弊端,因為離開了國家的保護,只能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被欺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怎麼評價蘇大強和趙美蘭的婚姻?真如蘇大強所說,是趙美蘭害慘了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