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袁紹出奔冀州,袁術出奔南陽,此為拉開漢末軍閥大戰的序幕嗎?
4
回覆列表
  • 1 # Perrtyliyo

    主要的原因一是蝗災使民不聊生,二是皇帝寵愛內侍,十常侍當權,使官場糜爛!正直的大臣在朝上無發言權!而當時農民餓不下去了只有造反,朝庭要鎮壓就無人可用,只有讓各地方自己招兵買馬,各地方武裝實力大了,自然不想受中央節制了!

  • 2 # 天人嘯劍

    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東漢末年王朝的衰敗已經不是人力可以挽回了,各種弊端非常突出,皇宮內外戚、太監輪流掌權。黨錮之禍後造成政治腐敗。外有黃巾起義,重創了東漢王朝最後的威嚴。而第一個真正誘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原因是漢靈帝駕崩,蹇碩計劃在何進入宮時殺之,但在蹇碩司馬潘隱的暗示下,何進稱病不入。不久,在以袁紹為首計程車人鼓動下,何進終於下定決心討誅宦官。不過袁紹在同時也出了一個餿主意。也是這個主意,也為了群雄割據埋下伏筆。就是召前將軍董卓駐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發動他所在郡的強弩手,召東郡太守橋瑁駐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光照得城裡通紅。

    不過,後來宦官自知即將遭受滅頂之災,索性先下手為強 。假借何太后的詔書,召集了何進進宮,當時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去,結果何進還是單槍匹馬去了,結果路上被宦官團團包圍,最後被宦官斬下頭顱。而何進死後,董卓趁亂進京,收買呂布殺死勁敵丁原。袁紹,曹操,袁術等人被外放。

    此外,由於黃巾的連鎖反應,就是讓地方來保護自己。各地自然招兵買馬,等到結束後,朝廷已經不是原來的朝廷了,如果當時鎮壓後能夠有一個穩定的朝廷,那麼可能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勢力去爭權奪利。

  • 3 # 策馬請長纓

    公元184年,東漢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爆發了以張角等人為首的“黃巾之亂”。原本各地方政府並無軍事權,東漢朝廷為了平定叛亂,允許地方政府和豪強地主自行招募軍隊,參與平亂。

    之後,把原本為監察地方郡、縣的刺史改為“州牧”,設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統轄所屬郡、縣,掌管一州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類似於後來唐朝的“藩鎮”,各個郡太守及沒有升格為“州牧”的刺史,也藉著平定地方叛亂的名義,擴充勢力。為後來的地方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埋下了隱患。

    189年, 漢靈帝駕崩後,年幼的少帝繼位。朝廷大權落在外戚、大將軍何進和以宦官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手裡。何進為了消滅“十常侍”,密引在外征戰多年、手握兵權的董卓進京以消滅宦官集團。不曾想,何進在皇宮內被宦官集團暗殺,董卓隨即率兵找到並控制了漢少帝,又將其廢掉,改立劉協,是為漢獻帝,董卓則拜“相國”,朝廷大權落入董卓之手。

    但董卓殘暴不仁、濫殺無辜,激起了公憤。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刺史、太守共同討伐董卓,拉開了漢末軍閥混戰的序幕,直至天下三分。

  • 4 # 天缺子

    東漢勢微,登九霄以令諸侯。軍閥混戰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亂世出帝王,漢高祖劉邦就是典型的一個例子。很多人效仿,就有了侵略一方。二:不強大就會淪為魚肉,以當朝為例。所以必需自強,就有了被動侵略一方。三:固守己方,侵略來時抵抗者。這也是東漢軍閥互戰幾個原因。

  • 5 # 靜哥講電影

    在鎮壓黃巾軍起義過程中,東漢中央政府設立州牧讓各郡首即掌軍隊,又掌民政。導致地方軍閥集團膨脹,中央政府權威架空,起義被鎮壓下去了。但是權力被地方取走

  • 6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靈帝在位時期,“黨人”已被鎮壓,政權完全被宦官所把持,統治日趨黑暗與墮落;地方上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加之天災連連,民不聊生。那些受到嚴重剝削和喪失土地的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成為“流民”。這些流民本來較為分散,前期也只是偶爾出現小股的暴動,但後來被張角等人以宗教和迷信的形式聚合起來,暴動很快便呈大規模的蔓延態勢。他們遵奉“太平道”,其信眾在十幾年間便發展到數十萬人。後經過嚴密的串聯組織,以頭裹黃巾為標誌,發動了“黃巾起義”。這次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但卻直接導致了東漢政權的瓦解。

    黃巾起義之後,漢朝中央為了加強對各地的控制,將原來地方上只有監察責任的“刺史”改為“州牧”,並選派重臣出任,使之擁有了實際的軍政大權。這就給了一些居心叵測之人可乘之機,讓他們得以在地方上發展個人的勢力,從而為日後的割據埋下了種子。靈帝去世後,他的幼子劉辯繼位,太后何氏和她的哥哥何進掌握了朝政。何進想誅殺宦官,卻先被宦官殺害,他的同盟者袁紹便帶兵進宮將宦官殺戮殆盡。而這時董卓因為先前受到何進的召喚,帶著邊境地區的西涼兵馬也來到了洛陽,開始燒殺搶掠,並把劉辯廢掉,立靈帝另外一子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袁紹本出身於汝南“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在士人中相當有名望和影響力,於是各地州郡的州牧、太守便以他為盟主,形成了討伐董卓的聯盟軍。但這種聯盟非常不穩固,每人都各懷心思,不久便分崩離析。董卓遇刺身亡後,他原來下屬的部將之間也開始混戰,全國陷於分裂割據的局面。

    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地方割據勢力開始成長、壯大進而爭奪中原地區的統治權,這就是所謂的“群雄並起”和“逐鹿中原”(鹿是中原地區統治權的象徵)。有一定地盤、名望和實力的人,都紛紛招募士兵、囤積糧草、打造兵器、訓練隊伍、擴充地盤,形成佔據一方的軍事集團。這時,因為東漢政府的上層中,宦官與外戚的勢力已經基本被消除,所以早期進行地方割據者多為名士出身,如袁氏兄弟(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虞、劉焉、劉表等。經過一段時期的互相兼併,割據一方的勢力中比較強大的,在北方有河北(黃河以北)的袁紹和河南(黃河以南)的曹操;在長江流域有江東(長江下游一帶)的孫權、荊州(今湖北、湖南)的劉表和益州(今四川、雲南、貴州)的劉璋(劉焉之子)後來,於討伐黃巾軍中起家的漢皇室的遠親劉備,在諸侯互相攻伐兼併的過程中,憑藉自己的才能脫穎而出,勢力目盛。在官渡決戰之後,曹操徹底打敗了舊日的名族袁紹,統一了北方,建立“曹魏”政權。而劉備也取代了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建立了“蜀漢”政權。孫氏世代在江東為官。也建立起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權。由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日漸形成。

    從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開始,秦漢以來四百餘年的大一統國家解歷人體,中國開始進入一個長期分裂的歷史時期,其間雖然有西晉的短暫統一,但如層花一現,直到近40年後的隋朝,國家才又重歸統一。這段分裂、動盪的時期,就是史稱的“三國魏晉南北朝”。

  • 7 # 人者仁義也

    軍閥混戰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黃巾起義。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朝廷無奈只好向地方下放了軍權,還有一部分豪強也是透過黃巾起義建立自己的隊伍。這就是東漢軍閥混戰的由來。我們很熟知的劉備就是這樣在當時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支隊伍就是當時起兵的一員。而曹操就是透過鎮壓後來的青州黃巾獲得自己統一北方的資本,而江東猛虎孫堅也在是追隨皇甫嵩、朱儁隊伍前去鎮壓起義軍的過程,自己家鄉的人紛紛投奔到他的帳前組建了自己的勢力。這些軍閥是多虧了黃巾起義軍的存在。那我們可以看看黃巾起義為什麼有著這麼大的魔力。

    黃巾起義發生在漢靈帝中平年間,當時的情況是鉅鹿人張角利用道教,自稱大賢良師,廣泛傳播《太平清領書》的教義,而當時的漢靈帝統治下的帝國也是漏洞百出,導致大批流民橫行於世,張角就利用的這種形勢,透過治病將太平道發展至幾十萬人,當時的張角提出了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同時他派門下弟子八人到處傳播太平道,在漢朝的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所謂的“方”的群體,總共建立了36個“方”,大一點的“方”有一萬多人,小一點的“方”則差不多有六七千人。每個“方”都有自己的統帥。後來張角的得力助手被人告發,不得以提前爆發了起義。中平元年春二月,鉅鹿人張角自稱“黃天”,命令手下三十六方的所有人,都頭帶著黃巾,黃巾起義之後,黃巾軍攻打官署,攻殺官吏,一時之間州郡之間都沒有準備,所以潰不成軍,史書記載當時的黃巾天下到處都是,京師洛陽的所有人都被震動。

    但是東漢朝廷和做出了反應,一方面下達了詔敕州郡修理攻守的命令,等於是說讓州郡可以自己徵召軍隊,同時派遣盧植,皇甫嵩,朱儁分三路攻打黃巾軍,當時的東漢軍事還在,結果到了中平元年十月,黃巾軍的主力就被消滅了,張角三兄弟基本都戰死。但是黃巾起義只是一個開始,全國各地都充斥黃巾軍的餘部和各色起義軍。當時有記載的邊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等等起義軍。但是黃巾起義真正的受益者卻是士族官僚和地方豪強。他們乘著黃巾起義修建塢堡,組織宗族和賓客成立一隻只小部隊,一來是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二來也是為了防禦黃巾軍餘部的攻擊。這些人後來就是軍閥的原型。

  • 8 # 週週說古今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有四百年曆史的巍巍大漢王朝,在群雄並起的硝煙中逐漸分崩離析。期間,也有無數忠心於漢的英雄為挽救大漢鞠躬盡瘁,捨棄自己身家性命,如王允、董承、荀彧等。天道迴圈,生生不息,大漢王朝的崩塌令人唏噓,其根本原因是什麼?筆者觀點如下:

    直接原因,黃巾軍打破傳統格局。東漢朝廷雖然最終鎮壓了黃巾軍起義,但也耗盡了最後一絲真元。為了搞定起義軍,朝廷不得不給地方政府越來越大的權力,軍權、事權和財權,能放不能放的都放給了地方!好比飲鴆止渴,起義軍是被按下了,可各地的守牧卻成尾大不掉之勢。黃巾軍失敗了,可各地農民起義卻層出不窮,各地守牧借征剿之名行最大之實,皇帝權力被壓縮再壓縮,以皇帝為中心的架構已被打破,到漢獻帝時已基本形同虛設。

    東漢滅亡的根本原因,皇權羸弱!我們知道漢末亂局的起源是黃巾軍起義,導火索是董卓進京私行廢立,董卓進京的原因是外戚何進召喚,何進召喚的原因是宦官十常侍專權。外戚也好,宦官也好,交替專權在漢末成為常態,其根本原因就是皇權羸弱。

    東漢中後期,幾乎都存在這樣一個邏輯:新帝年幼,母親干政,進而外戚擅權。當幼主長大,希望打破局面,他最直接可以求助的,便是近身的宦官。而當宦官勢大,能夠有能力予以鉗制的,往往又是外戚……

    週而復始,迴圈往復。整個東漢後期的政權,就如一個碩大的鐘擺,在外戚與宦官之間擺盪。王朝疲弱,民不聊生。終於,在左搖右擺中,東漢王朝為自己敲響了喪鐘。

  • 9 # 唐不三不四藏

    這個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宦官專權,外戚干預朝政,皇帝昏庸無能等等,但是我想說,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原因是,因為老劉家的基因不好,生的孩子命都不長。

    在東漢的皇帝當中,有十個都是四十歲以下的,就會有很多皇帝很小就上臺,漢質帝、漢衝帝,都是幾歲就上臺,漢殤帝一百天就當皇帝了。

    這樣就會有一個什麼現象呢?

    小皇帝上臺什麼都不懂,只有靠媽媽垂簾聽政,但是媽媽也是個女人,很多問題也處理不了,就只能靠媽媽的兄弟來維持朝政,這就有了外戚專權。

    等小皇帝長大一點啦,感覺自己有能力來處理政務了,就會覺得,他的這幫舅舅們,太討厭了,要想辦法發展自己的人來對抗,什麼人皇帝最能親信呢?就是宦官,於是皇帝聯合宦官把外戚清理出朝廷,於是宦官的勢力就開始慢慢的壯大,就有了宦官專權。

    然而這個皇帝又短命,自己沒多大,又死了,死了以後又是小皇帝登基。於是剛才的戲份再演一遍,就有了東漢的宦官外戚輪流掌權的現象。皇權就在這兩股勢力中輪番支撐著。

    在東漢末年,我們知道發生了一個事情,外戚大將軍何進,和世家大族袁紹密謀幹掉宦官,沒想到計劃還沒有實施就已經敗露,宦官搶先殺了外戚,袁紹又藉機殺了所有的宦官,這一搞,把皇帝的左膀右臂都砍了,皇權成了光桿司令沒了支援,這下天下大亂。沒有實力與野心的諸侯都在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做一個土皇帝;有野心的諸侯或者當世英雄豪傑,都還是搶地盤,擴張自己的勢力。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原因有兩個根本原因是黃巾起義

    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次農民起義,大抵是因為天災人禍,代表統治階級的國家政權難以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於是許多人吃不上飯,自然就會反抗這個國家政權。東漢末年,由於連年天災,加之社會土地兼併嚴重,世家大族誕生的同時,許多百姓沒有了土地,終於在漢桓帝時期爆發了黃巾之亂。黃巾之亂導致東漢中央政府不得不放權給地方州郡,允許其自行招募私兵,這是其割據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董卓之亂

    在董卓吃螃蟹之前,雖然各州郡長官手中都有兵馬,但是對於東漢朝廷,大多還是以遵奉為主,畢竟此時的東漢中央還有不少兵馬,而且是皇朝正統,董卓亂政後,東漢最後一個遮羞布被撕下來,各州郡也以其為藉口不聽命令,天下隨著大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殲31為何沒有沿用殲20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