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與權謀
-
2 # 我是十八般武藝
近代德國的工業化之路特點還是很明顯的,斯 大 林在評價工業化的時候說“世界有三種工業化,一種是英國式的,一種是德國式的,還有一種是蘇聯式的”。那麼德國的工業化有什麼特點或者說是怎樣的實現的呢?下面我簡單說下。
德國工業崛起於工礦業,並不是從化學工業發展起來的。
德國工業化出現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個時候的特點是:發展速度慢,道路曲折,技術落後。緊接著鐵路行業在德國快速發展,同時期德意志各邦國還簽訂了“關貿同盟”,這初步刺激了工業化的程序。鐵路大發展需要大量的鋼材,而鋼材的冶煉又需要大量的煤炭,而煤炭的開採又需要大量的機械裝置,然後機械製造行業快速發展,機械行業的發展又帶動別的行業進步,所以說,德國的工業化起於鐵路。
不過說到這還是要說下德國工業化的特點。
首先是工業化和軍事化緊密相連。三次統一戰爭促進了與軍事相關的機械,化工,鋼鐵等行業快速發展。且由於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邦國,此國軍國主義盛行,推行武力解決問題,由此德國的工業化多以重工業為主,這也是一個特點。在加上德國一直有著瓜分世界的想法,所以整軍備戰,軍事工業發展的特別快。
然後要說的是德國工業化有跳躍式發展的特點。為什麼呢?因為德國式工業化就是對外掠奪的過程,普法戰爭勝利後,法國不僅割讓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賠償德國50億法郎,這筆錢也成為德國工業化巨大的動力。德國工業化剛開始時落後英法最少一百年,等到十九世紀後期八九十年代就與之平起平坐,到二十世紀一零年代就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最後還是要說下德國的教育,就一句話,科技興國,教育為本。
好了就說到這了,還有好多方面沒說,有興趣的看官可以查閱專業資料。
-
3 # DaBangBang
到19世紀末,德國成為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德國超越了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從一個曾經分裂的國家,它的力量和潛力變得充實而釋放。
德國擁有啟動工業革命所需的自然資源:位於薩爾,魯爾,上西里西亞和薩克森地區的大量煤炭儲量。鐵礦位於Erzgebirge,Harz山和Upper Silesia地區。
但是德國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面臨挑戰。只有不來梅和漢堡的主要港口才有通向北海的明確而安全的通道,但即便如此,它仍無法進入繁華的大西洋貿易路線。
許多中世紀的經濟體制也仍然存在,阻礙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封建主義回來了,並隨著許多農奴制的發展而繼續下去,他們有義務向地主提供一部分收穫和勞動。此外,行會控制了許多行業,並且由於其政策,建立工廠被證明是困難且有限的。從貿易角度看,當盟國解除阻礙廉價英國紡織品進入的大陸體系時,德國當地的紡織業就面臨競爭。隨後在1817年出現的蕭條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下降,從而推高了食品價格。
德國工業革命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其政治體制。1871年之前的德國由眾多德國組成,普魯士是最大的國家。由於分散,貿易困難,將原材料運輸到工廠也具有挑戰性。只有在德國統一後,她才真正成為工業強國。
在德國各州中,普魯士於1815年成為經濟上最強大的國家。它控制著主要的製造業城鎮,煤田和貿易路線。普魯士政府表現出對經濟發展,這極大的熱情成為了其作為一個大國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基督教徒彼得·威廉·比爾特也為普魯士服務良好。從1830年到1845年,他擔任貿易和工業部的負責人,組織了一個技術委員會來監督工業發展。他還成立了柏林技術學院,領導技術和技能的發展。國家對普魯士的復興和工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1818年,普魯士立即採取行動,以應對後拿破崙時代引起的問題。它實行了新的關稅制度。許多人稱讚1818年的普魯士關稅是一項漸進政策,是對工業增長的極大激勵。它取消了原材料關稅,但對進口製成品和海外殖民地商品徵收關稅。它還取消了通行費或關稅地區制度,允許各省之間自由貿易,從而使貨物和服務的分配更加容易和廣泛。
為了治療1817年開始的蕭條並控制戰爭債務,政府在1818年和1822年從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借款。最終,普魯士作為工業國家的發展在其一些官員的控制下取得了進展。財政部長阿道夫·馮·莫茲在1825年至1830年間任職,通過出售王冠土地,進行了稅制改革和收入改善。此外,他還透過公共工程改善基礎設施,從而刺激了經濟。
另一方面,其他德國州也開始活躍。許多德國州支援工業並促進自力更生的經濟。他們提供了激勵和補貼。然而,佐爾夫雷因被證明是許多德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大因素。
該關稅同盟 Zollverein。它透過開啟更廣闊的市場和新的原材料來源為行業提供了新的機會。沒有Zollverein,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和統一的德國。從1818年的普魯士關稅稅則發展到全面的關稅同盟,成為德國統一的催化劑。十多年來,許多德國州都在考慮加入還是組建自己的關稅同盟。但是,到1834年,普魯士正式建立了除了Zollverein金融機構和卡特爾。進一步推動了工業增長。銀行向新公司提供資本和投資。他們還幫助新公司出售股票來賺錢。另一方面,卡特爾提供了保護和穩定性。在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美國,他們對卡特爾的競爭和不公平商業行為持否定態度,但是在德國,他們將卡特爾視為小行業增長穩定的提供者。它使他們免受有時無利可圖和自毀性的價格戰。它還在價格波動和外國競爭進入的情況下提供了保護。因此,工業發展來自銀行的充足資金支援和卡特爾的穩定市場。
紡織成為第一個經歷機械化的國家。德國的第一臺紡紗機於1782年在開姆尼茨(Chemnitz)建造。從那時起,開姆尼茨(Chemnitz)繼續製造使其成為工程中心的機器。
德國紡織工業。英國血統的實業家科克利爾兄弟(Cockerill Brothers)在勃蘭登堡州建立了工廠。英國工匠還為西里西亞的Maschinen Wollen-Weberei建造了動力織機。紡織工業的增長導致了紡織中心的崛起,例如Aache(以其線而聞名),Krefeld(以其絲綢而聞名),薩克森州以及西里西亞。
鋼鐵行業也緊隨其後。許多鋼鐵工業都集中在西里西亞地區,即使在腓特烈二世國王大帝統治期間,它也受到了關注。1796年,第一臺煉焦高爐 在上西里西亞的格萊維茨開始執行。幾年後,在1802年,另一個焦炭高爐 開始在Konigshutte操作。後來,到19世紀中葉,使用焦炭的高爐數量上升到30個。 1834年,西里西亞在魯爾地區發現了競爭。其鐵礦床帶動了該地區工業的發展。1849年,第一家煉焦廠開始運營
在1800年代,最特別的是在Zollverein建立之後 在魯爾州穆爾海姆的弗里德里希·威廉鍊鐵廠進行操作。此外,弗里德里希·哈科特(Friedrich Harkort)和迪特里希·彼得彭斯托克(Dietrich Piepenstock)引入製漿方法來鍊鐵也導致了鐵產量的增加。 外資加速發展
魯爾區。威廉·托馬斯·穆爾瓦尼(William Thomas Mulvany)成為魯爾地區成功的外國投資者之一。他出生時是愛爾蘭人,他與其他投資者一起在魯爾(Ruhr)地區開設了礦山,並使用了最新的採礦技術。1866年,憑藉他的礦山和鋼鐵廠,他成立了普魯士礦業和鋼鐵廠公司。在1850年代,威斯特伐利亞,萊茵蘭和薩爾地區的鐵產量也在增長。鋼鐵產量從1810年的46,000噸增長到1850年的529,000噸。
蒸汽機為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德國。蒸汽機驅動的紡織廠。它還在鐵礦中抽出水,使礦石的提取更加容易。它增加了工廠的數量,特別是在普魯士。從1837年的419個增長到1849年的1444個。除了工廠和電力來源,蒸汽也改變了貿易。它使河上拖船可以更快地運載更多貨物並運輸貨物。“反抗”號是德國第一艘蒸汽船,它在萊茵河上航行,然後在1817年發射了喀裡多尼亞。這些船型也導致了對煤炭需求的增加,採礦公司利用煤炭來增加產量和利潤。因此,從1820年的100萬噸產量,到30年後,已增長到600萬噸。魯爾,亞琛,薩爾,西里西亞和薩克森等地區也發展成為煤炭中心。它還允許德國船隻進入大西洋貿易。蒸汽推動了德國的工業革命。
鐵路在工業革命和統一方面都為德國服務。第一條鐵路線於1835年12月開通,在紐倫堡和菲斯之間執行。1839年,另一條帶襯砌的線路開啟,連線了德累斯頓和萊比錫。最初,私營部門主動建造了鐵路。但是由於缺乏資金,該州進行了干預,在某些州還對該行業進行了國有化。
在普魯士,政府幫助了私營鐵路公司。1842年,普魯士政府建立了鐵路基金,旨在為鐵路建設專案提供資金。起初,德華人從英國或比利時進口機車,但後來開始生產自己的機車。柏林和慕尼黑成為機車生產的中心。Borsig成為柏林成功的公司之一。到1840年代,德國的主要城市已經透過鐵路連線起來。在普魯士,柏林成為鐵路網路的中心。1948年,連線科隆和明登的鐵路為魯爾工業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鐵路連線了Zollverein的成員進一步刺激貿易。隨著鐵路的發展,通訊和旅行變得更加快捷和井井有條。更快的運輸方式為普魯士軍隊帶來了巨大利益。動員變得越來越容易和迅速,在七週戰爭期間的普魯士戰爭中和後來在法普戰爭中的法國戰爭中得到了動員。到那時,德國從1850年的3,638英里增加到1870年的11,600英里。
1871年,普魯士終於聯合德國。然後,它標誌著德國工業革命的新階段。到那時,德國現在可以將經濟導向一個方向,商品最終擁有龐大的市場。此外,德國從法國獲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省為德國提供了工業化所需的更多自然資源。
德國統一後,重工業得到發展。鋼鐵產量上升。早在1800年代,鋼鐵的生產就變得昂貴而數量少。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 Krupp)以生產鋼鐵為生。當貝塞麥(Bessemer)工藝以較低的價格批次生產鋼鐵成為可能時,克虜伯(Krupp)和霍斯(Hoesch)便利用了該工藝,從而發揮了優勢。1879年,在托馬斯-吉爾克里斯特(Thomas-Gilchrist)方法允許使用磷鐵製造鋼鐵之後,鋼鐵成為了蓬勃發展的工業。武器製造和造船業緊隨鋼鐵繁榮之後。例如,克虜伯以其炮兵而聞名。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來臨,德國取代了英國成為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並與美國展開競爭。在電氣方面,德國向Werner von Siemens旗下的Siemens和Emil Rathenau的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或Allegemeine Elektricitats-Gesellschaft或AEG等公司提供了服務。在化學品方面,德國展示了其科學技能,並領導了鉀鹽,染料,藥品和合成物的生產。由於肥料的增加,它導致了農產品的增長。德國還控制了全球90%的染料生產。拜耳(Bayer)和霍斯赫特(Hoescht)等公司領導著德國化學工業。德國也成為汽車的領導者。第一批汽車是在德國製造的。戴姆勒和賓士成為德國和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汽車品牌。
導致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蓬勃發展的因素包括德國的教育和政府支援。德國對進口商品徵收新的高關稅,並保護當地工業,並使其蓬勃發展。它還表示政府對企業的補貼。但是教育起著關鍵作用。幾十年來,普魯士和許多德國對教育進行了投資。技術學校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和發明家。最終,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擁有了豐富的人才和技術人才。
回覆列表
第一步:三次戰爭使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讓德國有了龐大的國內市場、原材料、勞動力、資金,魯爾區是煤和鐵的產地,都被德國收入囊中,之後發展鐵路、化學工業、機械製造業。
第二步:建立殖民地,獲得更多的原材料、勞動力和資金;比如中國的山東成為了德國的殖民地,德國還投資中國的鐵路,還向中國政府借款收利息;發展軍工業,比如日本和清政府還購買了德國的軍艦和大炮,甚至聘請德國教官。
第三步:發動戰爭,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目的還是掠奪資本主義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市場、資金、勞動力。這個階段的工業化主要是軍工業,軍工企業得到大量的訂單。
第四步:接受馬歇爾計劃,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投資;發展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航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