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涼州七里

    先弄清幾個概念中國國家起源問題可以概括為發展階段的三部曲和發展模式的三型別,三部曲是古國—方國—帝國。--蘇秉琦-《國家起源與民族文化傳統》

    所謂方國,指的是脫胎於傳說時代三皇五帝的部落軍事聯盟(古國)形態的夏商西周三代政治形態,對比前者的最大區別在於賦稅和羈縻。

    ▲塗山大會的主題就是賦稅

    以殷商和西岐部落為例,雙方毫無血緣關係,但後者是“天邑商”冊封的“西伯侯”,既西方部落們的首領,而西岐與西方的八百諸侯也沒有直系血緣關係。但諸侯和西岐都需要定期朝覲商王並上交賦稅,同時服從殷商的指揮,配合軍事行動。

    這種關係的維護完全維繫於商部落的強大與否。

    到了西周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還是方國形態,但分封下去的諸侯們都以親戚和功臣為主,前朝後裔和盟友為輔,這就形成了法理上的從屬關係。曾經參加“孟津觀兵”的八百諸侯和殷商的附庸們,則在翦商戰爭和三百年漫長的時間裡被這些諸侯們逐漸兼併殆盡,殘存的幾個比如楚國和越國。

    所謂東周,就是西周玩完之後苟延殘喘於洛邑的名義上共主。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人聽從王室號令,但天子畢竟是天子,少了王室的冊封和胙肉,無論是“霸主”還是趙韓魏等新晉諸侯的確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東周就是一個亂世,說是方國時代並不嚴肅,畢竟沒有實際上的共主,但嚴格來說春秋也算,戰國時代各級僭越稱王,大家成為了平級幹部之後就不算了,類似於三國時代的三個“合法”政權,大家誰也別說誰。

    所謂文化,指的是周文化。為了有效管理諸侯國,周公制定《周禮》來約束大家的行為,但這個只針對姬姓諸侯和功臣封國,其他的並不強制執行。因而到了戰國時期,除了宋國之外,已經沒有跟周王室沒有血緣分封瓜葛的諸侯了。

    文明的大一統

    如果沒有文化的大一統,我們當下將會如同歐洲。

    筆者並非是說,周文化自東周伊始就統一了天下,而是說春秋戰國是一個周文化統一天下的過程,不管是儒法墨道,終歸還是脫胎於周文化的。

    五百年的春秋戰國的確有過不同的文明形態,比如越國“斷髮紋身”的原始部落作風,楚國的巫文化和秦國不開化的野蠻習俗,這些都足以構成一個新的民族。

    但主題一直是融合,以楚國為例,春秋初年他們是最不講理的,所謂禮樂在他們看來如同笑話,所以綁架宋襄公、問鼎周王室這些事都不是正牌諸侯國所能做得出來的。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史記.楚世家》

    曾經口口聲聲自稱“蠻夷”的他們最後還是皈依了禮樂,楚懷王被秦國綁架並非昏庸愚蠢,而是對禮樂中毒太深,春秋時不要說鄰國之間的互訪,即使隔了幾個敵對國想要出遊也是沒人阻攔的。

    實際上戰爭、外交和聯姻都促進了諸侯國之間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最初形態。

    大一統則是漢民族形成前最後的整合,你說,當民族都只剩下一個了,那文明又怎麼會不是大一統呢?

  • 2 # 五月的麥苗

    春秋和戰國屬於東周時期,周朝前期定都於鎬京(陝西西安)稱為西周,後期向東遷都至洛邑(河南洛陽)稱為東周。

    周朝都是分封制的,就是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各地諸侯,各地分而治之,各諸侯國各自為政,只是要聽從周天子的號令,因為他們的土地是周天子分封給他們的,更因為周天子的實力要比他們強太多(幾乎不是同一個量級的那種差距)。

    到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實力急劇下降,幾個大諸侯國迅猛發展,實力強大了就膽肥了,不願聽從周王的號令,甚至敢跟王師開戰了。

    由此看來,周朝的中央集權是相當薄弱的,文化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周朝是由諸多諸侯方國聚集而成的,各諸侯方國的文化也固然就是周文化了,而周王就是當時文化的引領者和創造者。

  • 3 # 至樂無如讀書

    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華夏文明,已沒有方國。春秋戰國天下大亂,是分裂割據時代,當然不是大一統。

    歷史走到周朝,周人透過分封制,把天下主要分封給自己的姬姓周人,這些受封的諸侯王是帶著軍隊和人民就封的,也就是錢穆所說的,周人的分封,是軍事佔領和武裝移民。而周天子又把各部族(方國)包括殷商遺民分配給這些諸侯國統治。這就為民族融合搭建了平臺,各民族融合入周人華夏族,換句話說全國實現華夏化。

    春秋戰國時代,除去邊疆地區,已全部華夏化,所以說當時是華夏文明。因為天下大亂,所以不是大一統。

  • 4 # 大耳朵158359479

    首先淺顯的瞭解一下方國文明與大一統文明:

    文明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解釋。依照我們的觀點,文明是在歷史長河中一定階段、一定條件,出現的突變現象,它是以國家的產生為主要標誌的。據中國夏、商、週三代的史實是天子之國,王畿(ji)千里,而王畿之外又有許多方國。所以既有王國文明起源,又有方國文明起源。

    方國文明:方國為王畿以外之餘國,夏朝、商朝均有方國。商代有許多方國,比如蜀就是一個方國,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掘,表明蜀國已經進入了燦爛青銅時代,是青銅文明的重要標誌。

    大一統文明:大規模定居文明的出現推動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一體化”程序。中華文明並沒有像同時期的其它文明一樣被蠻族入侵或遷徙的浪潮所打碎,而是合成了一種特殊的歷史——在同一個“天下”秩序之內華夷各族激烈競爭、共存共生的連續歷史。這使得中華文明在誕生之後的第一階段就具有了連續性和一體化特性,而且進一步推動了此後這一獨特文明朝向大一統國家的演化。第一次大一統,是在周朝初期實現的。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文明特點:社會大轉型、大變革時期;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時期 ;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社會由分裂趨向統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星空中,春秋戰國的文化發展最為耀眼。在此期間,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湧現出來,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有利局面。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其中物質文明:鐵犁牛耕的出現,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政治文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萌芽;精神文明:百家爭鳴,私學出現。

    春戰國時期,封國既多,王室日衰,禮崩樂壞,諸侯爭伐不斷,自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歷549年,社會不穩定,始終存在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就是活力所在,遂而演為諸子百家,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是屬於方國文明,至始皇帝大一統。。

    據史料,至遲至戰國初期,各諸侯國之間留給遊牧部落活動的“隙地”已接近消失,而到秦統一後,“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從此,世界上最大的“天下”型定居農耕文明和最大規模的定居農民人口,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春秋和戰國時期屬於方國文明還是東周的大一統文明?

    首先東周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當然春秋戰國要比東周多出來幾十年。我們可以這樣說春秋時代屬於方國文明,戰國時代則屬於大一統文明。

    春秋時代雖然周王是衰微,但是周王是分封的諸侯,還是各自保持獨立並沒有大一統的傾向。他們雖然不同於原先的商周時期的方國,但是在名義上仍是周王朝所分封的諸侯。雖然有春秋五霸,但是他們並不吞併別的國家,只是要求別的國家順從他聽從他的命令,那些在霸主率領下的小國家仍有很大的獨立權。

    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就不一樣了,如果說春秋時代進行的戰爭是爭霸戰爭,戰爭勝利的成果是有無數的小國家服從自己。那麼戰國時代進行的戰爭就是兼併統一戰爭。他們不再要求國家的服從,而是直接要求領地的歸屬人民的歸屬。

    春秋戰國時代,戰國七雄沒有一個不是透過兼併其他小諸侯國來擴大自己的領土和經濟國家實力的。齊國吞併了東方的幾十個小諸侯國,趙國吞併了東北方的幾十個小諸侯國,秦國吞併了西北方的幾十個小諸侯國,楚國吞併了南方的幾十個小國,魏國吞併了中原的幾十個效果,最終成為了一二流的大國。這一時期的華夏已經出現了局部的統一。中方以為國為主。東方以齊國為主,南方以楚國為主,西方以秦國為主,北方以燕國趙國為主。

  • 6 # 河東來

    周王朝實際上屬於政教合一的國家。

    既不是方國文明,也不是大一統文明。

    周天子既是當時民間宗教儒教的教主,也是世俗王國的國君。

    只不過這個宗教有點特殊,是無神論者創造的宗教。

    但這種“宗法制”實際上是一種神權的產物,是其統治合法性的思想源泉,因為周天子是“神”,是“教皇”,是“人王”,他們作為“神”的親戚和下屬,是“小神”,是“主教”,是“酋長”。

    名義上是分封諸侯國,實際上是“封神”。

    民間《封神演義》一書,就是描述的這一思潮。

    在儒教創始人周公的設計理念中,周王朝更多是一種思想領域“盟主”的角色,直接輔佐這個盟主的,是以太師為首的道家人物,然後道家人物又選擇了以太傅為首的儒家人物(文士)處理行政,又選擇了以太保為首的兵家(武士)處理軍事,形成統治的“三公”體系,當時的國家,更非常像曾經的蘇聯這種“邦聯”制國家。

    而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則更類似於今天的美國這種“聯邦”制國家。

  • 7 # 金微大都護

    東周時王權衰落,諸侯漸強,突破封建制度束縛,已然成為獨立的方國,不過在名義上週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即使不聽王命,也不敢公然造次,推翻周朝。儘管已經無法履行天子職責,但天下還是周朝的天下!這是周朝封建社會和方國時代最大的不同,方國時代最明顯的就是夏商,夏商與方國是盟友或者敵對,或者不相隸屬的關係,所以夏有萬邦,商有三千,而周只能控制八百諸侯,時代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是導致周朝與之前的夏商控制力不同風根本原因。周朝與商朝都曾是商朝與夏朝的方國,並不是直轄諸侯,只要夏商實力下降,其他方國便會取而代之,這種社會類似於部落聯盟但卻高於部落聯盟的形式,是城邦文明的升級,但歸根結底,還是一種不太成熟的社會制度,相較於大一統來說很容易導致國家社會動盪不安,如果夏商直接衰弱到東周那種境地,估計連三百年都撐不到,周朝由於實行封建社會制度,王權高於一切,諸侯必須無條件服從,即使周王不再有實力,依然可以依靠各地諸侯制衡天下,充當天下共主,而夏商就沒辦法做到,各方國是獨立的,也不一定是功勳宗親之族,不作亂就已經不錯了,勤王是不大可能的,商朝滅亡時諸侯多是作壁上觀,或者少數追隨周王滅商,這已經說明了商朝的方國聯盟制度靠不住,所以周朝建立後就實行封建制度以此保障王室的權利和利益,雖然周王統治時間更短,但作為名義上風共主,卻統治天下五百多年,這是封建的優勢也是悲哀所在,天下畢竟還是強大者得之,商代夏,周滅商,秦革周命,無不如此。從夏商發展到周朝,中國已經距離大一統很近了,分封制是周王與諸侯共享天下,也算是權力下放,不是集權,算不上大一統,但周朝創造了天下共主的觀念,為秦朝的大一統奠定了思想基礎!春秋與戰國的諸侯是不同於夏商方國的,天下是周王的天下,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當時情形的寫照!

  • 8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我就來跟大家簡單的說一下這個問題吧,首先來跟大家簡單說一下什麼是方國文明,什麼是大一統文明。

    周王朝建立之前,世界還是商王朝的天下,周朝滅掉商朝這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非常著名的跨時代的偉大事件。

    首先商王朝時期與其說它是一個國家,倒不如說它還是一個由各個部落做成的強大聯盟。這一點在歷史上被稱為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商朝之前的夏朝甚至追溯到堯舜禹時期,當時的社會都是由各個部落聯盟而組成的),也史稱為"方國聯盟"。

    西周滅掉商朝之後,西周在保證周王室足夠強大的條件之下將周王室的親屬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周王朝的各個地方建立諸侯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分封制度",也史稱為"封邦建國"。

    接下來跟大家說一下什麼是大一統文明。《公羊傳》中曾有一句話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的一統就是指天下諸侯皆統繫於周天子,這也意味著周天子是當時的權威。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的周王室並沒有足夠強大的中央集權,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國不光在領土面積上很大,而且秦始皇聽從李斯的建議使得中央集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這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大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算是那個時期呢

    我個人覺得從嚴格意義上面來講春秋戰國時期並不能算的上是方國文明,因為此時的諸侯國已經不同於部落了,他們有著自己的國家,而且在嚴格意義上來講,每個國家的諸侯王都有著一樣平等的權利。

    東周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亂世,東周時期周天子早就名存實亡了,各個諸侯國為了實現其野心互相討伐,我個人認為春秋戰國時期也不能算的上是大一統文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戰國這兩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時期促進了大一統文明的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入冬,老傳統應該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