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抒文
-
2 # 漢史鉤沉
客觀的說和天氣關係不大,反倒和晉朝之後遊牧民族向中原的擴張有關。特別是五代時期,石敬瑭為了建立政權,向契丹割讓了“幽雲十六州”,使中國曆朝歷代依託的長城防線,在地勢最平坦的華北平原崩開致命的一角。宋朝一直致力於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王室還下發過:收復幽州者封王的獨特獎勵。
幽州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毋庸置疑,那是東線最重要的屏障,失去幽州的大宋,整個繁榮富饒的華北平原一直飽受侵擾。契丹人就曾透過那裡,一路橫行河北,達到離汴京一河之隔的澶淵。如果不是寇準性格剛正,脅迫宋真宗親自督戰,可能北宋政權早就要覆滅了。
更嚴重的是失去了幽雲十六州,華北平原這塊富饒的土地成為了滋補遊牧民族最關鍵的養料。大量的工匠、文士、耕戶,補足了遊牧民族的天然缺陷。契丹建立了和中原政權一般的“大遼”,女真建立的“大金”更是要比大宋還正統,蒙古直接建立了當時最大的帝國“大元”。
自此,遊牧民族充分吸收中原文化,由傳統的擄掠北返,變為了攻城佔地。他們形成了完整的統治體系,開始了真正的統一中原王朝的征程。
有個不成文的說法:13世紀的世界是蒙古人的世界。他們征服的腳步踏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當然包括南宋。臨安的淪陷,昭示著和蒙古對抗半世紀之久的大宋,踏上了亡國旅途。
完美融合了中原文明的遊牧民族蒙古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強悍的戰力,讓世界為之而顫抖。蒙古人本就在艱苦的環境下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個強悍的戰力,征服金和西夏之後更是融合了先進的中原科技與文化。他們不再是單純的騎兵擄掠,他們還十分擅長使用火炮攻城,這使農耕文明依賴城牆阻擋遊牧民族的策略徹底破滅。自此之後,遊牧民族對農耕文明可以輕易形成致命打擊,雙方之間,攻守易勢。
-
3 # 史娛善終
這個關係應該不大,要說天氣影響歷史程序的,應該是五胡亂華時期,當時天氣變冷,對於住在北方,以牧馬為生的外族來說,只能南遷尋求生存資源。但是各民族矛盾不斷,各自建立自己的政權,互相攻伐,獲得更大的生產資源。反觀南方,雖然也比較亂,但不想北朝那樣,天天國與國之間打仗。
至於蒙古的崛起,跟天氣的影響應該不大。這有個很有力的證據,蒙古佔領了西歐,建立了四大汗國。大家都是往氣候適宜的地方打,當時蒙古建立的政權怎麼往冷的地方打。
-
4 # 關東俠客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是受自然環境和氣候影響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上,王朝興替,經濟繁榮的週期變化同氣候變遷有密切關糸。當氣候變冷時北方遊牧民族向南遷徙,氣侯變暖時回到北方草原。
十二世紀時歐亞大陸上氣候進入小冰河期,北方氣侯寒冷,中原地區糧食產量減少,地廣人稀經濟沒有漢唐時發達。金人入主中原把耕地作牧場,北方草原日子更不好過,各部落戰亂不斷,金人時常實行"減丁”政策。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為了生存向南向西擴張掠奪財富和美女。蒙古人同西夏和金國打了二十多年才征服,同南宋斷續打了四十多年才統一江南地區。歷史文獻記載也證實王朝更替的罪魁禍首是氣候變遷。
五胡亂華時氣候變冷導致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內遷,中原內亂國家分裂o幾百年後氣候變暖隋唐天下統一,經濟繁榮人口增漲,中原王朝有能力抵抗遊牧民族進攻。明末又一次進入小冰河期,早,蝗,瘟疫等災害摧毀明朝經濟,國家無力救濟導致陝西農民起義,最後被東北滿族人摘了桃子。
成吉思汗時期,歐亞大陸氣侯寒冷,包括裡海在內中亞內陸地區氣候乾燥降水稀少,蒙古大軍四處出擊,向西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對世界歷史程序產生深刻廣泛的影響。史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歷史上十五場大型戰爭有十二場發生在寒冷時期,這決不是偶然的,蒙古人崛起也和氣候寒冷有莫大關係。
-
5 # 話小房
我確實看過關於這方面文獻。就是氣候影響王朝的更替。首先提出來的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在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結合史學、物候、方誌和儀器觀測,將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4 個溫暖期和 4 個寒冷期。而且冷暖交替的時候巧合的都是王朝的更替。
第一個溫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個寒冷期:東周
第二個溫暖期:兩漢
第二個寒冷期:三國魏晉南北朝
第三個溫暖期:唐朝
第三個寒冷期:五代十國兩宋
第四個溫暖期(相對溫暖,但不及之前溫暖):明朝
第四個寒冷期:(17世紀至19世紀)清朝
溫暖期一般漢人建立中央集權,國土面積較大,而且糧食作物產量高天氣較為溫和。寒冷期一般都是匈奴,契丹,女真,蒙古這些地區比較強大,寒冷期牧草長不好,沒有食物,這時候糧食作物收成一樣也不好所以國力較弱。
之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也進行了研究,表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相關論文已刊登在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學》雜誌上。
不過我覺得氣候是一方面,因為糧食減產或者牧草長勢不好影響國力和生存。可是這只是一個小小得因素,宋朝重武輕文,帶兵只讓文人指手畫腳,內部腐敗不堪,貪汙迫害,只糾結於 朝堂之鬥,而且稅收高的驚人,(很多史書都誇宋朝繁華,卻不提繁華背後全是剝削。),尤其不善於騎射,而且缺少戰馬。蒙古得崛起不僅僅擁有成吉思汗得優秀領導,還在於蒙古士兵得強大,這些用戰爭磨練出來得老兵,不是僅僅靠偶爾訓練得宋朝可以抵禦得。所以氣候僅僅是個誘因,佔據其中小小得因素。一個王朝得破滅都是統治者得腐敗,官僚結構得鬥爭,喪失民心,缺少戰鬥力。
綜上所訴氣候僅僅是誘因,有一定得聯絡,並且資料也證明了,但不全是氣候得問題,每個王朝得更替更多的取決於王朝得統治者,那個朝代得民心。
-
6 # 摯守靜篤
靜篤認為,公元11到12世紀間蒙古草原奇蹟般的近百年未遭受到大的自然災害,和蒙古的崛起是有關係的。
蒙古草原上的民族均以遊牧為生,對自然環境的依存度較高。為什麼這麼說呢?
草原上的人們,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行軍打仗,主要的食物就來自放牧的牛羊。一旦遭遇風雪等惡劣的自然天氣,導致草場荒蕪的話,牛羊失去了草料,人也就自然失去了生活的主要來源,整個民族很快就會走到生死存亡的邊緣。如果天氣情況良好,草原植被茂盛,牛羊肥美,生活用品富足,人口的繁衍也會加快,族群壯大。而草原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客觀上就會促使這些遊牧民族擴大對外侵略和掠奪。
據對史料研究,影響草原繁盛的極端天氣變化的週期一般是20至30年。也就是說,對於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來說,20到30年是他們發展的一個週期。而這個週期是草原上的民族無法把握的,所以他們很羨慕中原農耕民族的生存方式,能夠在豐年的時候儲存糧食,荒年時就可以憑“餘糧”來渡過。從這點來說,就能容易理解為什麼北方的遊牧少數民族老是喜歡南下攻擊中原了。
但這種南下的過程還是老是被氣候變化所打斷,有時看起來南下攻擊一帆風順,感覺就要過上那種旱澇無憂的日子,一場風雪又打亂了他們的計劃。風雪的到來使得士兵的補給成了問題,吃不飽縱然蒙古鐵騎也是枉然。蒙古軍隊不得不退回草原,殺掉一些戰馬來維持生計,畢竟活下去才是正途。當年,漢武帝時能一路徵殺,和這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然而在公元1200年到1300年間,這百年間草原奇蹟般的沒有遭受到惡劣的自然天氣。整個草原一片生機,牛羊成群。草原遊牧民族得以迅速壯大,人口繁衍加快。而恰在這時,強悍的成吉思汗出現了,很快的統一了草原各部,在草原上一個強大的政權和一支剽悍的軍隊得以形成。蒙古部落開始了南下的征戰,以及向歐洲的擴張。
而整個世界看到的是,蒙古民族神秘的出現在了各種文明的面前,以遊牧民族特有的粗獷橫掃一切,一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突兀而迅速的建立起來了。
-
7 # 德全不畏
其中當然是有關係的,但是不大。
俗話說得好,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人呢?如果不是實在無法可想,誰都不會把腦袋掛腰帶上去打仗。蒙古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親人、七情六慾,也希望和親人在一起過安定的生活。之所以蒙古人被公認為天生的戰士,實在是被逼無奈。蒙古人生活的地方乾旱、苦寒,草都長不好。每到一處,草很快被牲畜吃光,他們只好趕著牲畜逐水草遊牧。而有水草的地方太少了,為了生存就必須激烈的爭奪。這種爭奪往往以戰爭的方式展開,只有強大的勝者才能生存。
戰爭對於蒙古人來說是日常生活而已,實在是再平常不過了。為了生存,蒙古人必須苦煉武藝,錘鍊戰爭的技藝。久而久之,蒙古人的戰鬥力就超出其他民族很多。並且,蒙古人由於牧業發達便有了馬匹充足的優勢。
如果遇上災年,蒙古人的生活就會雪上加霜。為求生存,戰鬥力也會更強大。
如果災年時,恰好周邊國家處於虛弱狀態。那蒙古人在對外戰爭中就會如虎添翼,勢不可擋。所以,自然災害對蒙古的強大或者說是崛起,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但是,蒙古政權的崛起與天氣的關係並不大,更多的是取決於周邊國家的虛弱。
以中國歷史為例。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的成功入侵,都是發生在中原王朝的虛弱時期。
中原王朝錢糧和人口占據絕對優勢,中原政權強大時,遊牧民往往處於被壓制狀態成 遊牧騎兵無法硬槓中原王朝。
漢朝從漢武帝的反擊戰開始,一直對匈奴採取壓制性打法。匈奴無法以武力南下中原,為爭奪生存的資源只好內戰搶自己人。當內部無利可圖時,便只好出走遠方。北方太冷,東方是險峻山嶺,南方是強大的漢人,都去不得,匈奴人只好順著草原到西方去搶劫歐洲人。唐朝時,突厥也是如此。在中原虛弱時屢屢南下,唐朝反擊戰勝利後。突厥就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沿著匈奴人舊徑逐漸向西遠遷。
明朝時,蒙古人被明軍趕回蒙古高原。蒙古人在草原上站穩腳跟後,數次欲進擊中原,意圖恢復在中原的統治,卻屢遭失敗。於是蒙古開始了分裂,並開始內部爭鬥。其中的土爾扈特部被其他部落逼迫,只好踏上西遷 的道路,一直到伏爾加河流域才停止了遷徙。
同樣,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南侵成功,則大多因為中原政權的腐朽和衰落。
經秦末戰亂,到漢朝初年。劉邦的天子座駕連6匹顏色一樣的馬都湊不出,可見中原的經濟遭到了多麼嚴重的破壞。並且中央只統治著關中和巴蜀,其它地方被諸王分治。
因此在與匈奴發生衝突時,漢朝是打不過的,幾代皇帝都被迫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
漢末,先是黃巾起義、軍閥混戰如麻;中原地區“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於是,北方的匈奴、鮮卑等族開始遷入內地。後來三國鼎立,魏蜀吳拼死拼活的內戰,耗盡了華夏的家底。其中最狠的是蜀國,僅憑巴蜀硬生生的和中原地區打了幾十年,巴蜀的人口消耗殆盡。
後來,晉朝統一後又發生八王之亂。北方的遊牧民族便趁機發難,華夏開始了一場浩劫,直到隋唐才安定下來。
宋朝時,中原大地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重文輕武,幾乎達到了自廢武功的地步。即使如此的弱宋,依然把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遼國和西夏拒之門外。直到宋朝政治上腐朽時,金國才乘機滅掉北宋。
後來蒙古人入侵,朝堂上主戰與主和相持不下的南宋僅憑江南,硬生生的和蒙古打了幾十年。如果南宋擁有北方中原地區的資源,再打得堅決一些,蒙古是打不贏的。
明朝時,前期壓著蒙古打,把努爾幹都司收入囊中。成化皇帝時期,對作亂的女真族犁廷掃穴。努爾哈赤的祖先九死一生,才逃出生天。
後期,富人完成了對社會資源的壟斷,明朝進入腐朽階段。建立於遼東的滿清,這才有了南下中原的機會,蒙古人也得以跟隨清軍南下。
縱觀歷史,蒙古高原政權的崛起,不僅取決於自己的強大戰鬥力,更取決於中原政權的強大於否。
回覆列表
蒙古高原的氣候乾燥,冬秋苦寒,說是遊牧民族,其實是吃穿用度,水源,人種繁殖都受到極大限制,沒有長城以前,蒙古高原周圍民族在氣候惡劣的時候經常襲擊南部的邊界和城池,造就了這些少數民族擅長騎射的本領,對於殺戮和掠奪更不在話下。
漢以後長城逐步建好,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南下侵略次數大為減少,到了宋這些少數民族透過貿易和軍事進一步南侵,獲得了大量土地和用鐵打造工具和兵器,獲得更多軍隊,金錢,發展,人口擴張。
鐵木真的部落在消失和再次繁榮就是在這次發展時間段,鐵木真團結和統一各族部落,形成更有戰鬥力的團隊,這個團隊的願景就是生活在富裕和溫暖,穩定的南方。可以說蒙古高原少數民族崛起和他們跟惡劣的氣候條件鬥爭,生存,嚮往生活在南方產生的極大動力而改變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