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青鳥

    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啥會有吃餃子習俗?

    農村的俗語大多是農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活哲學,這些俗語一代代地傳下來,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有些雖然看似與時代脫軌,但仔細揣摩,仍舊很有道理。

    餃子很多人都愛吃,在生活中也沒少吃。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餃子方便了很多,勤勞的人可以自己在家做。而不願動手的話,去很多餐館中都有,超市裡面也有速凍餃子,買回家放鍋裡蒸煮一會就能吃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樣的一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那麼為何在冬至的這一天會有吃餃子的風俗習慣呢?

    冬至我們都知道,它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冬至又被叫做冬節、數九等,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的白天就會變得越來越長,夜晚會變得越來越短。

    這句俗語的前半句話非常的好理解,就是說我們在冬至的這一天要是不端一碗餃子來吃的話,要是在冬天裡把自己的耳朵給凍掉了,那可是就沒有人管了。其實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提醒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注意保護自己的耳朵,特別是在冬至的這一天,一定要吃一碗餃子。

    餃子很多人都愛吃,在生活中也沒少吃。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餃子方便了很多,勤勞的人可以自己在家做。而不願動手的話,去很多餐館中都有,超市裡面也有速凍餃子,買回家放鍋裡蒸煮一會就能吃了。

    有這樣的一則故事跟這個習俗有關。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人們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而流傳下來的,餃子也是他最先發明的。張仲景是東漢人,曾經在長沙任長沙太守,後來他為了傳承醫學秘術,辭去高官厚祿,毅然決定回家鄉傳授醫術。在返鄉的過程中,張仲景路過一村莊,當時正值冬至這天,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的百姓全都面黃肌瘦,耳朵都凍出了凍瘡。

    處於一名醫生的心理,張仲景覺得不能不管百姓的這些傷病。於是在看到這樣的現象之後,張仲景就和隨行的僕人一起在村莊中支起了大鍋,鍋中放入羊肉和一些藥材進行烹煮。等到羊肉和藥材煮到了火候,便取出來用麵包成了耳朵的形狀,當時稱之為“嬌耳”,也就是演變到今天,我們吃的餃子。

    張仲景把包好的嬌耳分給大家吃了後,百姓們耳朵上的凍瘡便治癒了。從此,每到冬至這天,家家戶戶便以吃餃子為習俗。可能很多人都會問,這餃子和凍傷的耳朵有什麼關係呢?其實裡面正是我們中國中醫文化的學問。這是因為羊肉是熱性食物,具有暖身、活血的作用,再加上餃子餡中加入了特殊藥材,人吃了後自然藥到病除,不過普通的豬肉餃子可是沒有這個作用的。

    其中他所施藥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用羊肉、辣椒及一些驅寒的食材放在鍋裡面熬煮,之後再把這些食材撈出來,用麵皮把它們包起來,形似一個人耳朵。之後再把它放在鍋裡煮熟了分給病人吃。而吃了這些“嬌耳”及“祛寒嬌耳湯”的人,耳朵處的凍瘡很快就好了。

    後來,在張仲景走了之後,當地的一些老百姓都非常的感恩,為了感謝他自己出腰包開棚施藥幫助百姓們的善良舉動,在冬至和大年初一的這一天,大家也都開始包餃子了,而關於醫聖的這個故事也流傳開來,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故事的同時,也知道在冬天的時候多吃一些羊肉餡兒的餃子可以祛除身上的寒氣,讓自己能夠不凍耳朵。這樣的時間久了,自然在冬至和大年初一的這一天吃餃子就成為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間習俗了。而與此同時,“冬至不端餃子碗,凍破耳朵沒人管”的這句俗語也就流傳出來了。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其實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藥食同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物和食物本質上是沒有多大差別的,甚至可以說是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養生的一部分,不要等到疾病真的來臨才想到去治病,那就真的晚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有了病有了很多藥物去治療,但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治病本身其實就是對身體的消耗。

    而中醫的的治療方法多是透過藥物的相互結合,對我們身體的危害是最為小的,甚至還能做到,在治病的同時,還能夠養身體的情況。所以我們老祖宗們的智慧是真的厲害呀!不過在冬至的這一天,能夠一家人開開心心的一起包一次餃子,嘮一嘮家常,也是一件非常讓人開心和滿足的事情。畢竟因為工作的關係,其實一大家子人能夠聚在一起吃一頓飯,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呀。

    農村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破耳朵沒人管”。北方人也有愛吃餃子習俗,包餃子也是提示注意保暖,吃上一碗熱餃子身體不冷,喝湯暖暖身,不保暖會凍耳朵,凍壞自己疼,農村冬至吃餃子習俗慢慢流傳下來。其實我們生活中關於習俗方面的俗語有很多,都是有著美麗的傳說故事。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和俗語呢?也來分享分享吧!

  • 2 # 耳聽世界心靜

    民間有一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也就是現在演變的冬至不吃餃子就會掉了耳朵。

    這俗語的由來呢,主要是著有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的《傷寒雜病論》的張仲景。他在東漢時,曾任長沙太守。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辭官回鄉,為鄉里鄉親治病。

    他返鄉的時候,正好是冬天,看到河岸兩邊的鄉親們都是營養不良、面黃肌瘦,飢寒交迫,還有很多人因為天氣太過寒冷,長了很多凍瘡,甚至把耳朵都凍亂凍爛了。

    為人醫者為人子母官他就希望可以為鄉親們做一些事情,所以讓他的弟子們在大棚裡支起了大鍋,蒸煮叫祛寒嬌耳湯的藥品來治療鄉親們的凍瘡。祛寒嬌耳湯的做法就是把羊肉和驅寒治療凍瘡的藥物都放在一口大鍋裡面熬煮,再把這些羊肉和藥材拿出來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的樣子,再把他們煮熟,盛出來再配上一大碗剛才熬的個肉湯,就成了這個焦耳去寒湯。

    後來有人模仿嬌耳的包法,裡面換上不同的餡料,就發展成了現在的餃子。

    這樣的一碗湯,不僅能驅寒保暖,還有很美妙的味道,更主要的是還能治療凍傷了的耳朵,而如果當時這些困苦的百姓們,如果沒能吃上這樣的一碗“餃子湯”可不就是把耳朵凍掉了嗎。

    所以流傳下來就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就這樣慢慢的流傳下來了

  • 3 # 6別無選擇6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大家可別忘了吃餃子啊,有一句民謠是這麼說的,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要說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在北方,冬至這天吃餃子,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留下的。據說當時張仲景辭官回鄉正是冬季,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用麵包成耳朵樣的一種叫“嬌耳”的東西煮熟給大家吃,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不僅如此,在冬至這一天,很多地方還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慣。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而在南方則是煮湯圓、吃米團和長線面的習俗,一到冬至,那真是“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有的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可以說是僅次於過年的一個節日。

    在養生學上來講,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氣始於冬至”。養生的重點要注意少量多餐、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合理用腦,防止過度疲勞,同時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

  • 4 # 老王書旅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當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白天開始慢慢放長,接著迎來了數九寒天。俗話說的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那麼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是因為餃子能夠抵抗嚴寒嗎?

    相傳東漢末年,醫生張仲景在歸鄉的路上,看見有許多的窮苦人躲避災禍,遠走他鄉。由於天氣寒冷,很多人衣不蔽體,手腳都生了凍瘡。

    張仲景見狀心生不忍,立即聯絡當地的朋友,為這些沿途的災民搭起了棚子,想要為他們治療凍瘡。他將為災民開的凍瘡藥和一些羊肉煮在了一起。煮好之後將羊肉包在了麵皮之中,然後下鍋。這就是最早的餃子的雛形。

    有了醫聖開的藥,又吃了羊肉,抗寒生熱,許多災民手腳瘡開始漸好。那天恰好是冬至,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醫術高超救濟災民,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 5 # 疆南箭客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各種傳說,膳食什麼的大家都解釋的很好,我從另一個側面說說這句話並不太好理解的一重含義。

    不難理解吃餃子的多半是北方人,冷是冬天固有脾氣,特別是北方。而冬天也是休養生息的季節,對於北方人而言,一整個冬天差不多都類似冬眠,古代就更加如此了。想必這句話肯定是北方人的俗話。因為南方人相對吃餃子的少。冬至也不一定吃,湯圓可能多一點。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那麼為什麼要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沒人管呢?

    不僅僅只是如別人所說的神醫治耳一說。還有另一種解釋。冬天天冷,什麼也不能幹,只有休養生息,養精蓄銳。而有的人外出謀生,可能冬天回不了家,這種情況下,凍掉耳朵自然是沒人管了。因為沒有親人在身邊。這句俗話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一句勸人回家的良言。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冬至都來了,天那麼冷,古時候肯定沒有當今這般好過。估計能幹的工作也不多,所以早回家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訴求。冬至之前就已經很冷了,早該回家看望父母,陪伴妻子兒女了。冬至回家吃餃子了,還不回的話,耳朵凍掉活該沒人管啊!

    當然,冬至作為一個千年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裡也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所謂夏至長,冬至至短。過了今天,一年裡最短的一天就結束了,以後白天就會越來越長了,天又冷又長,不陪家人在一起享受闔家團圓的歡樂,流浪天涯活該沒人管啊!能早回家的朋友,早點回家吧,父母等著你呢!老婆孩子等著你呢!兄弟朋友也等著你呢!

  • 6 # 墨言永昶

    這只是流傳在民間的俗語,也說明古來民間對冬至節氣的重視程度,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吃餃子暖和這是必然的,暖和也就不凍耳朵了,但舊社會普通人家吃頓餃子恐怕也是奢侈品了,但不管怎樣窮,百姓們冬至這天都要想方設法吃頓餃子,到現在冬至吃餃子也有點儀式感了相傳東漢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為行醫救濟凍傷捱餓的老百姓,把藥材和食物包在了麵皮兒裡,再下到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治好他們凍傷的耳朵。這就是最早的餃子!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就會吃餃子,也就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這句俗語。

  • 7 # 我是郝哥

    中國由古至今乃農業大國,以農業為主,形成農耕文化,自有皇以來,皆為土地錢糧而爭,戰事不斷,銷耗錢糧,百姓視土地為生命,所產糧食難己為繼,難解溫飽,真正豐衣足食,修養生息的時光極為短暫。人以食為天,所以能吃飽為第一要務,要是能吃到更豐盛的食物,則視為人生之大幸福,太平之時,飲食文化大興,與農耕文化相融合,與節氣相對應,形成寓意美好的願望又享受美食的方式流傳下來,後經文化的浸潤,成為有豐富內涵的民間習俗。每個節氣都有對應的美食和歷史典故。

    個人的看法,就是太盼望著吃飽、吃好!

    隨著民族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解決溫飽的同對飲食也有更高的要求,追求低脂高養的佳餚。

    但無論怎樣,也別忘老傳統所表達的寓意。

    即使解決溫飽,也要勤儉節約。

    享受美味的同時,莫忘歷史的典故!

    以史為鑑才能進步!

  • 8 # 經濟資訊速遞

    冬至

    ·

    冬至酷冷迎聖誕,

    燈火闌珊夜平安。

    新春將近辭舊歲,

    時光如梭又一年。

    ·

    人逢歲末易惆悵,

    風吹三更尤覺寒。

    月朗星稀發凌亂,

    往事汩汩動心絃!

    ·

    又逢年底,又迎聖誕,在嚴寒中辭舊迎新,更是多了份懷舊與惆悵。月朗星稀、夜色燈火下的中央電視塔,像個大紅燈籠一樣懸掛空中,忽明忽暗,給這個清冷的平安夜帶來一絲靈動和溫馨。

    夜幕下的公主墳,車水馬龍,流燈閃爍,高聳著的城鄉貿易中心,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當年求學的時候,這裡曾經是常來常往的地方。歲月流逝中,當年環島中的廣場、水景已變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樞紐;當年年少輕狂的熱血青年也已成為謀定思動的不惑中年。

    記憶中的往事,如同平安夜中的頭髮,被寒風吹亂,被心絃撥動,千頭萬緒,連綿不絕,汩汩而出;而記憶中的青春,則如同平安夜裡的塵埃,被寒風吹散,消失的無影無蹤,一去不返,唯餘嘆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會怕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