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譙郡太守
古代皇帝為什麼怕史官哪?其實這個史官不是一般意義寫歷史的官員。而是記載皇帝日常生活去向說話做事言錄的史官,如記載《皇帝起居注》、《皇帝實錄》等的官員。中國最早官方記載皇帝起居注從晉代開始,其實漢代就有人記錄,但並不規範。記載皇帝實錄是從唐代官方開始,這些官方文獻記錄是撰寫史書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古代史官有“不畏威權,秉筆直書”的傳統。漢代的司馬遷更是歷代史官的榜樣人物。所以許多朝代的史官,寧可不要命,也不會在史書上記載不真實的資訊,以使自己不負史官職責,不負歷史重託。因“敘史而死,死的其所,留的清名傳千古”。這也是許多史官面對皇帝的強權壓迫和殺頭威脅而不屈從的原因。
-
3 # 嶽之嵐
歷史上皇帝怕史官,無非有以下原因:一是每個朝代都設有修史機構,大多史官會恪守職責,不畏權勢,秉筆直書,記錄歷史。二是歷代皇帝,反是有道明君(昏庸無道,殘暴驕奢者除外)都想有所作為,為歷史或為後代留下好形象,都不願意得罪史官,怕被歷史留下惡名或醜行。三是史官一般不是重要官職,雖然只是一般文史官員,但對後世歷史有很大影響。如漢代史官司馬遷受宮刑仍秉筆直書,為後代史官做出典範,也使得後代皇帝對史官心存畏懼,不敢輕輒殺戮。
-
4 # 歷史複習機
其實還是蠻怕的,當然不是因為史官有多大的能量,而是史官掌握決定將什麼記入史書的權利,會記載帝王的一些生平事蹟,並且形成很多的例項參照,還有對帝王的一些評價。
因為誰都想能青史留名,不想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糗事!特別是大權在握的君主更是想要留下一個明君、賢君、甚至聖君的美名,就好像現在的明星和有錢人看重公眾形象一樣。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皇權至高無上,缺乏有效的監督,而史官能將自己的醜事和壞事記入史書中,還能讓皇帝忌憚一點,算是起到一種監督作用吧。
宋朝是除了明清兩代以外君主權利最大的,可是宋朝皇帝卻非常的怕史官!
如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天在御花園裡用彈弓打鳥,正玩的高興突然聽到了景陽鐘的鐘聲響起(表示急事要面奏皇帝)。匆匆忙忙的穿好朝服走進殿堂,卻發現這只是一個例行的奏摺,頓時氣的臉都青了,氣憤的說:“這種小事擊什麼?”那擊鐘者慢慢的回答說:總比打鳥重要吧?
宋太祖知道這話是針對他的,更是火上加油,氣得搶了侍衛黃鉞柄撞將過去,恰好打中那擊鐘人的嘴巴,兩顆門牙被打了下來,擊鐘人強忍著疼痛,彎腰慢慢揀起牙齒,悄悄地放進懷裡。 擊鐘人回答說:小人豈敢告陛下。不過,此事自然會有史官直筆的。
這時趙匡胤聽了不由冷靜下來,心想絕對不能讓這事傳來了,在史書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頁。於是漸漸變臉,不僅誇這個人說的有理,還賞他一筆銀子以示慰問。
但是這人還是讓史官給記下來了,流傳至今。
有人會說趙匡胤一國之君直接命令史官不要寫這事不就行了?
其實這就有點想當然,史書的編輯為了保持客觀性,一般來說皇帝是不能干預,當然事無絕對。
唐太宗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得位不正的李世民還怕“殺兄逼父上位”會使自己遭受非議。於是李世民開創干預編史的先河,數次查看了正在編輯的史書,在其授意下妖魔化楊廣,貶低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自己變成唐朝“實質開創者”,玄武門之變也是李建成“逼自己的”。
-
5 # 雪堂說史
古代皇帝之所以怕史官主要在於史官雖然是皇帝任命的,史官官職也不大,皇帝卻無權更改史書內容。
史官的職責就是秉筆直書,真實記載歷史上發生的每一件事。歷史上發生過幾件著名的事件,對於史官精神的弘揚和讓歷史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
一、正面可歌可泣典型
1、史家官職代代相傳,家傳的精神就是不畏強暴。真實記載歷史是他們家風家教,更是作為一個史官可以用生命捍衛的榮譽。
春秋後期,齊國國君齊莊公行為放蕩,在宴會上看中了大臣崔杼的妻子,竟然跑到崔杼的家裡跟崔杼的妻子私下溝通。崔杼氣憤不過,設計殺掉了齊莊公,擁立了齊景公為國君,自己成為相國。
崔杼害怕齊國史官記錄下自己弒君的惡名,就強迫齊國太史把齊莊公的死亡原因改成瘧疾,太史不從,被崔杼砍殺。太史的二弟繼承職位,也因為同樣原因被殺,太史的三弟面對屠刀沒有絲毫畏懼,同樣在史書上大義凜然地寫到:崔杼弒君。
崔杼不敢招惹眾怒,只能放了齊家的老三。令我淚流滿面的是齊家三兄弟的朋友南史氏竟然擔心齊家三兄弟都會被殺,沒有人真實記錄歷史,抱著必死的態度帶著竹簡來向崔杼表明態度:史官不會屈服,人可以死,歷史必須真實記錄。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可歌可泣的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秉持了中華民族大無畏的精神,他們不畏強暴、不懼犧牲,也要讓史家的精神流傳,讓人們看到一段真實的歷史。這才讓一些昏君暴君不敢肆意妄為,他們雖然弱小,同樣是中華民族挺得最直的脊樑。
2、孔老夫子以一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編訂春秋。雖然孔子周遊列國,不得重用,但他沒有卑躬屈膝來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大道不行寧肯回家著書立說。
孔子編訂春秋亂臣賊子懼,因為他們知道孔子肯定不會給他們留顏面,一定會真實記錄歷史。
3、剛正不阿,以一腔憂憤著就歷史上最偉大史書《史記》的司馬遷在強權面前大義凜然。漢武帝可以說是史上最絕情的皇帝,為了自己地位的穩固,在他登基以來,5位丞相被殺,兩位非正常死亡,以至於丞相成了最高位的職業。懷疑兒子謀反,殺;擔心年幼太子登基,後宮干政,殺子留母。
面對如此殘暴的漢武帝,司馬遷沒有任何奴顏婢膝,真實記錄了漢高祖劉邦流氓一般的行徑,在司馬遷筆下,項羽成了英雄,劉邦成了痞子無賴。漢武帝的任何過失都沒有被他隱晦。漢武帝惱羞成怒下,找藉口對司馬遷施加最為下作的腐刑,也沒讓他屈服。
二、英明君主成為反面典型
在歷史上廣受讚譽的唐太宗因為得到皇位不正,所以極力掩飾自己的所作所為。
唐太宗透過“玄武門之變”殺兄滅弟,逼迫父親退位。為了改變歷史上的形象,唐太宗用盡各種手段逼迫史官美化自己,醜話兄弟,弱化自己的父親,把自己說成大唐王朝建立的最總要因素,父親兄弟都成了陪襯,自己之所以發動政變,也是迫不得已。
唐朝的史官軟了一下,歷史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帝王需要的真實就出現在了歷史上。
總起來說,只要史官敢於堅持,皇帝總是怕史官三分的。
-
6 # 八弓塬
《續資治通鑑.宋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太祖趙匡胤經常在皇宮的後園打鳥玩。一次,幾個臣子稱有急事求見,可他們上奏的卻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興。便問為什麼把這些不重要的事奏上來。一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比打鳥更緊急。"宋太祖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地把牙齒撿起來放在懷裡,太祖罵他說:"你還想保留證據告我?!"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不會去告陛下的,但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寫進史書。"宋太祖明白了,便賜那大臣一些黃金以安慰他。
朱棣登上皇位後,就對建文帝時期編寫的《太祖實錄》很不滿意,下令焚燬了《太祖實錄》的草稿,並重新組織班子編寫《太祖實錄》。
在被徵召入京的編撰人員之中,有一個叫葉惠仲的,他原是明代的一個知縣,台州臨海人。他是建文帝時期的名巨,本著史家的良心和道德,堅持如實地記載了"靖難"事件,因此觸怒了明成祖朱棣,被誣陷為"逆黨",葉惠仲最終獲罪凌遲,誅滅全族。
在第一個故事中,宋太祖一不高興把大臣的牙打掉了,大臣便提醒他說,這件事會被史官記入史書,宋太祖就害怕了,賞賜了那個大臣並安慰了他,說明至少在宋朝,皇帝對史官還是敬畏的。
第二個故事中,葉惠仲因為要如實記述"靖難"之事,而惹怒了明成祖,便把葉惠仲拉出去處死,並誅滅全族。說明到了明代,皇帝就不拿史官當回事了,想殺就殺,對史官已經沒有絲毫的敬畏之心了。
-
7 # 素顏歷史
古代皇帝貴為九五之尊,權傾天下。如果非說他們害怕什麼人,那也就只有史官了。
《宋史》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大臣張靄勸諫趙匡胤不要沉溺於彈弓遊戲,措辭過於嚴厲。趙匡胤大怒,拿起斧柄就朝張靄打去,一下子就打落了兩顆門牙。張靄蹲下來,一手捂著流血的嘴,一手慢慢撿起被打落的兩顆門牙。
趙匡胤問道:“難道你還要以此為物證,來訴訟朕嗎?”張靄答道:“臣不敢,但自有史官秉筆直書(但有史官在耳)。”宋太祖一聽如夢初醒,知道自己錯了,連忙向張靄賠禮道歉。
但此事還是被寫進了史書。
不同層次的人追求不同,對於擁有無限權力與財富的皇帝,最看重的莫過於身後名了。而中國的文化對記錄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僅包括國家大事,還包括皇帝的一言一行。如果有一個攝像頭一天24小時對著你,你還敢肆意妄為嗎?
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是不是殺掉史官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還真有這樣的先例。
齊國大夫崔抒殺死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史官記錄為莊公暴病而亡。但是太史公寫道:崔抒弒其君。崔抒大怒就殺了太史公,太史公的二弟繼承太史公職位,繼續寫道:崔抒弒其君。崔抒又殺了他,太史公三弟依然寫道:崔抒弒其君。
崔抒不解的問道:“你難道不怕死嗎”?太史公三弟正色道:“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
崔抒生氣的走出宮門,迎面遇到太史公的四弟,“你來做什麼”?太史公四弟答道:“如果三哥被殺,我就來接替他的位置”。
可見,殺史官並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成就了他的千古之名。
皇帝害怕史官,是因為他們用生命維護了歷史的尊嚴。
不受制約的權力是危險的,或許史官也無法限制皇權,甚至還會出現皇帝篡改歷史的現象。但這也恰恰說明,他們讓皇帝有所顧忌。正是這點顧忌讓皇帝們不敢那樣的胡作非為。
-
8 # 寄暇學宮
古代的皇帝其實不怕史官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氣歌》
嬴政建立秦朝之後,確定了“皇帝”的名稱,同時取消了“諡法”。
嬴政自此稱作“秦始皇”,其後世便稱作二世、三世直至無窮大世。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取消“諡法”?
因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秦始皇不喜歡,故此取消了諡法。
秦始皇對於諡號都這麼敏感,那麼對於史書肯定更敏感了。
“焚書坑儒”跟這事沒有關係,秦朝只是將史書儲存在國家圖書館而已,民間禁止私自藏書。
秦朝的一切行為和意識,都要統一於秦朝之下。在這種狀況下,史官會對秦始皇做出褒貶嗎?
在秦始皇的未來觀裡,秦朝不是二世而亡,而是會持續到千世萬世。都是自己的子孫在統治,後人寫的史書也不會有任何貶斥之詞。
這位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會怕史官嗎?
“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司馬遷效法孔子,採用春秋筆法寫史,極盡褒貶之義。《史記》中對漢高祖大不敬,漢武帝自然心中不悅。
雖然皇帝不能命令史官怎麼寫史,但是漢武帝可以改變司馬遷。
司馬遷被漢武帝“摘桃”之後,對於所寫的歷史更是摻雜個人感情在寫。司馬遷這種寫史的方法,被後世很多史學家所詬病,人們對《史記》的真實性也有所懷疑。
不管你司馬遷怎麼寫,之後的班固寫《漢書》就規矩多了。
一代雄主漢武帝會怕史官嗎?
隋煬帝對著鏡子自照,對蕭後說:“這麼好的腦袋,誰能把它砍掉啊?”
蕭後吃驚地問他,隋煬帝笑著說:“貴賤苦樂,都是朝代更迭造成的,這有什麼好傷感的?”
瀟灑如斯的隋煬帝會怕史官嗎?
“左史記言,右史記行。”兩個史官各自獨立記載,所記載內容皇帝不能窺伺。
貞觀三年,李世民將史官設成門下省的一個機構,由宰相監修。這時史官更難以秉筆直書,只能按照皇帝意圖編撰史書。
李世民多次察看史書編寫情況,授意史官改寫部分內容。
一代明主李世民會怕史官嗎?
清朝因為《明史》一案,大興文字獄。
在此背景之下,史書能有多大真實性?
乾隆會怕史官嗎?
秦檜知道史書真相,故此並不擔心史官會如何記載。
只是秦檜不知道,民間的力量大於官方的記載。
如果秦檜知道銅像的威力,他還會選擇害死岳飛嗎?
回覆列表
古代皇帝為什麼怕史官,這是古代史官的獨立寫作有關。史官記載皇帝的日常言行,他可以不給皇帝看,皇帝的有些不想叫後世知道的秘密,透過史官的筆流傳下來,這是皇帝都不願看到的。在歷史上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皇帝不能殺史官,殺過史官的皇帝名聲都不好。誰不想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所以,皇帝都怕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