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雨歪史

    譚綸一直是戚繼光的上司,戚繼光人寧臺紹三府參將時,譚綸是浙江按察副使,後譚綸調任薊遼總督時又把戚繼光調了過去,兩人一直是上下級關係。

    譚倫,明朝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與當時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譚倫墓始建於1579年,是至今發現最完整的墓,傳神宗皇帝為譚倫之死痛哭流淚,故石匠特為他雕了一對低眉垂眼、悲淚欲滴的哭獅,甚是奇異!抗倭名將譚倫一生戎馬幾十年,為保衛中華民族作出了重大貢獻,進其墓地門樓上的“武忠孝”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他1520年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25歲考取進士,歷經三個皇帝、官至兵部尚書,1557年逝世於北京附近的抗倭戰場的烽火臺上。中國《辭海》記載: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譚綸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軍隊,加強北方防務,官到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撫州簡史》稱譚綸為“明朝中期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到北鎮薊州,上司胡宗憲、譚綸、劉應節、梁夢龍,以及執政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對他的工作都比較支援。尤其是張居正,常把那些作對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所以戚繼光能久鎮北邊,發揮所長。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病死,反對派群起攻擊,戚繼光也受到牽連。十一年(1583),戚繼光被調往廣東。 十三年(1585),戚繼光被朝廷罷免官職,回到家鄉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88年1月5日),戚繼光突然發病,與世長辭。

    檢視全部2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戚繼光與總督比那個官大

    總督的官職比戚繼光的官職大。 戚繼光擔任過登州衛指揮僉事、薊州總兵、左都督,少保。其中左都督、少保、總兵都是屬於一品官職。 在明朝政治中,總督在朝廷一品官員,在地方是軍政之首。 戚繼光的官職雖說是地方總兵,相當於現代的地方軍區司令,但是總督是地方的黨委書記+省長。所以總督的權利和官位都比戚繼光大。 擴充套件資料: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1]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先來看看譚綸:

    譚綸(1520年—1577年),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譚綸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禦侵擾沿海的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撫,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隆慶二年(1568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禦臺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後,被起用為兵部尚書,累加太子少保。 萬曆五年(1577年),譚綸去世,年五十八。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襄敏”。譚綸喜愛戲曲,促成海鹽腔與弋陽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戲劇力量“宜黃腔”。著有軍事著作《說物寓武》二十篇

    不管他們的關係如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抗倭英雄。

  • 2 # 黃豆媽媽VS黑豆兒

    戚繼光和譚綸是下級和上級的關係!

    譚綸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譚綸一直是戚繼光的上司,戚繼光人寧臺紹三府參將時,譚綸是浙江按察副使,後譚綸調任薊遼總督時又把戚繼光調了過去,兩人一直是上下級關係。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譚綸任福建巡撫,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平定了福建倭寇。當時的譚綸還是戚繼光的上級,後來戚繼光獨擋一面,北上剿倭,他學譚綸的選兵與訓練方法,在浙江義烏招募三千農民與礦工子弟,成為赫赫有名威震四方的戚家軍。由於戲劇與傳媒的宣染,“戚家軍”家喻戶曉,“譚家軍”卻知之甚少,其實“譚家軍”先於“戚家軍”。

  • 3 # 迷人的成年大叔

    譚綸一直是戚繼光的上司,戚繼光人寧臺紹三府參將時,譚綸是浙江按察副使,後譚綸調任薊遼總督時又把戚繼光調了過去,兩人一直是上下級關係。

  • 4 # 時間的車輪

    雖然戚繼光在嘉靖年間已是名震東南的常勝將軍,但是明朝重文輕武,戚繼光作為一名武將,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需要得到文官的支援。隆慶元年,他與譚綸一起被調往北方,次年,譚綸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他推薦戚繼光總理薊、昌、保定練兵事務。這樣,譚綸就成了戚繼光的頂頭上司,為戚繼光工作的展開,提供了諸多的幫助與便利。

    與戚繼光關係最為密切、對其影響最大的地方官員是譚綸。譚綸,字子理,江西宜黃人。嘉靖二十三年(1547)進士,南京禮部主事。歷職方郎中,遷臺州知府。累官至兵部尚書。

    譚綸自任台州知府始,便開始與倭寇進行鬥爭,嘉靖末年,倭患漸平,他更是哪裡有警被調去哪裡 ,雖為文官,卻戎馬一生,熟知練兵與戰事。正是在他任台州知府期間,戚繼光南下抗倭,與譚綸一道,經歷了數百次的戰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史稱“譚戚”。《譚襄敏奏議》中,譚綸提到戚繼光的奏議就有 132 條,足以見得兩人關係之密切。嘉靖四十二年(1566 年),譚綸任福建巡撫,推薦戚繼光任總兵官,可見譚綸是十分賞識戚繼光的。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同時,戚繼光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的各種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 5 # 珍珍兒的新新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譚綸和戚繼光是上下級關係,譚綸是戚繼光的上級,雖然譚綸沒有戚繼光有名,但在明朝的朝堂之上,譚綸的官位更高,而且譚綸對戚繼光有知遇之恩。

    第二次合作

    1563年的時候,譚綸升任為福建巡撫,成為了正二品的大官,他的老部下戚繼光也升職為福建總兵,兩個人開始了第二次合作。戚繼光到了福建以後,繼續抗擊沿海的倭寇,這一帶的倭寇幾乎都被戚繼光消滅了。1568年的時候,譚綸又調任薊遼總督,大概在今天的北京,山海關到遼河這一片區域。譚綸被調到京畿重地,目的是為了守護北部邊防,防止蒙古人入侵。

    第三次合作

    後來戚繼光又被任命為薊門總督,成為了神機營副將,兩個人開始了第三次合作。譚綸早在戚繼光到達以前,就開始了編練新兵。戚繼光一到,兩個人共同練兵,戚繼光在薊遼多次擊敗進犯的部族,活捉了董長禿,迫使董狐狸投降,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因為戚繼光在北方的戰功,被朝廷封為了太子少保。可惜,戚繼光後來被調往了廣東,還受到了彈劾,被免職後,病死於家鄉。然而戚繼光的老上司譚綸卻一直仕途順利。明神宗繼位以後,譚綸又再次升職官至兵部尚書,直到逝世。譚綸和戚繼光是一文一武,一個是進士出生,一個家裡世代是軍人,但譚綸應該說是文武雙全,因為他還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家。譚綸和戚繼光不僅僅是上下級關係,還是合作伙伴,兩個人一生合作了三次,在南方沿海地區抵抗了倭寇,在北方抵禦了蒙古的入侵。他們兩個在明朝的政壇上被稱為“譚戚”,可見兩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拿後世人的觀點來講,戚繼光功績比譚綸大,但在明朝譚綸是超過戚繼光的。

  • 6 # 知識源於閱讀

    與戚繼光關係最為密切、對其影響最大的地方官員是譚綸。譚綸,字子理,江西宜黃人。嘉靖二十三年(1547)進士,除南京禮部主事。歷職方郎中,遷臺州知府。累官至兵部尚書。“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譚綸自任台州知府始,便開始與倭寇進行鬥爭,嘉靖末年,倭患漸平,他更是哪裡有警被調去哪裡 ,雖為文官,卻戎馬一生,熟知練兵與戰事。正是在他任台州知府期間,戚繼光南下抗倭,與譚綸一道,經歷了數百次的戰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史稱“譚戚”。《譚襄敏奏議》中,譚綸提到戚繼光的奏議就有 132 條,足以見得兩人關係之密切。嘉靖四十二年(1566 年),譚綸任福建巡撫,推薦戚繼光任總兵官,可見譚綸是十分賞識戚繼光的。

    雖然戚繼光在嘉靖年間已是名震東南的常勝將軍,但是明朝重文輕武,戚繼光作為一名武將,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就需要得到文官的支援。隆慶元年,他與譚綸一起被調往北方,次年,譚綸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他推薦戚繼光總理薊、昌、保定練兵事務。這樣,譚綸就成了戚繼光的頂頭上司,為戚繼光工作的展開,提供了諸多的幫助與便利。

    戚繼光到了薊鎮以後,對於薊鎮的形勢以及應對策略分析如下:“臣謹以兵食器用賞罰大計條為四事為皇上陳之。如言果不謬,授臣以十萬之師,假臣便益……入陣成節制之師,驅之為戰,則勝算在我,而無失律之虞……一勞永逸之上計也。如以臣言紕繆,令臣沿襲故事,所將不逾萬人,而緩急無益於事。”戚繼光主張遊兵破虜之計,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夠像倭寇那樣把蒙古殘部全部逐出,一勞永逸。事實上,在今天看來,他的想法也頗為理想化,因為明中期倭寇與北部蒙古民族的情況是不同的。倭寇是明朝特殊國情下的產物,力量也頗為單薄,所以可以透過武力徹底地掃除。而北部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衝突,自古有之,雖二帝三王之世,漢唐全盛之時,皆不能免。戚繼光的計劃雖然顯示了他的一腔熱情,然而考慮是不夠全面的。

    譚綸指出了遊兵破虜實施的四點難處:“然臣以為遊兵破虜誠為制御長策,而行之有四難,四難不去,練之策終不可行也。……計三萬人宜各月給銀一兩五錢,歲費五十四萬,司農告匱是一難也。……而時方疑其用之不可,北散之不可,南虞其有他是,尚以臣與繼光不可信夫?不能信矣,尚能任之專哉?此二難也。……流言易生,且釀他患,是三難也。……不能戮力再舉,奇禍或至,此四難也。”譚綸分析道:遊兵破虜確實是上上之策,然而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有幾個難處,第一,即使招募三萬人,也得每年增加五十四萬的費用,國庫緊張,難以實現;第二,南兵難調,議論頗多;第三,薊鎮靠近京師,流言易生,恐釀他禍。第四,主動與北方民族進行戰爭,恐怕兵事連年,國家的其他事項難以發展。

    譚綸的考慮就頗為周全了,提出了現實存在的問題,從國家大局來看問題,認為當下不適合主戰,要以守為主。他的建議是:“臣熱思之,不如姑就薊鎮見兵講求戰守之策。除乘障應援者皆如故。……可得兵三萬人,列為三營……如法訓練,專備禦戰。仍付戚繼光以總理薊遼保定等處練兵總兵官之職,而命巡撫劉應節專任提調,臣實總督之……小警自御,大入併力,務各負牆以戰,遏之邊外。此為上策”譚綸此策,實際上薊鎮的兵力並沒有增加,只是在薊鎮範圍內抽調三萬人,專備截殺之用。能夠拒敵於關外就算是上策了。

    這相比較於戚繼光的上策相差太遠。然而卻是他根據當時的情況做的最實際的打算。當時明朝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援一場堂堂正正的殲滅戰,只要能夠守得住就算是功勞了。這就是當時的現實情況,譚綸看的頗為透徹。所以他的提議立馬就得到了朝廷的贊成:“又請遣錦衣衛官二人往浙去募寧紹臺溫金衢等處鳥銃手三千人,人給善器,恤其家屬,優其資用,付杭嘉湖參將胡守仁、原任參將李超將之而北,無誤防秋。”譚綸的主張得到了朝廷的支援,南兵三千得以北調。此後他請求任命戚繼光總理練兵事務。

    戚繼光對譚綸的上策並不認同,所以他又連上兩策,再次表明自己的看法。這是他在隆慶二年(1568年)五月的疏:“前條奏請兵疏內,臣已將兵食等務列為四事上陳。比因眾見不協,該總督譚侍郎已釐二策……臣愚以為今之稱上策者,亦權為遷和匱乏之計耳。”戚繼光還是堅持應該打堂堂正正的殲滅戰,不認同譚綸的防守之策這兩次上疏,都是指出薊鎮守兵存在諸多問題,希望再調取南兵,招募新兵,才能夠練就一支節制之師,保衛薊鎮安寧。然而兵部的回覆卻是讓戚繼光愕然:詔回郭琥,任命戚繼光為薊鎮總兵,奪了他的總理練兵之權。這段時間,戚繼光意志頗為消沉,張居正也十分擔心他,在給譚綸的信中詢問戚繼光的近況:“戚帥久不聞問,不知比來何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副Quattroporte常程:想給使用者留下“聯想做手機也能做得挺好”的印象,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