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凝落碧水

    所謂並不一定都是真實的,因為歷史是人們所記載下來的,它含有作者的主觀色彩。可能證實相對來說,真實性要高一些,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外在的因素。

    還有重要的一點,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時間過於久遠。在口耳相傳過程中,人們也會把他的真實性有所忽視。所以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問題。學習歷史也是為了更好的瞭解,不斷的去接近真實,但是可能終究也無法瞭解真實情況。

  • 2 # 張家口老李

    正史一般是當朝史官書寫,一般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伴君如伴虎,所描述的歷史必然受到當權者的左右,尤其對當權者不利的事件,必然含糊其辭,甚至顛倒是非。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 3 # 明見萬里知十年

    正史雖然不一定全是真實可靠的,歷史是由成功者來撰寫,當中有沒有虛假和隱瞞的成分呢?我想是有的,但是一本全是歪曲事實,篡改真相的史書,這樣的書是毫無價值意義,是沒有人認同和閱讀的,也就不會流傳千古。

    現在的正史是經過時光的洗禮和考驗,傳承至今,是得到大多人的認可認同,所以正史是比較真實的

  • 4 # 小呆歷史觀

    喜愛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有時候,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其實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已經言之鑿鑿的歷史,也依然存在著眾多尚待挖掘或澄清的疑點。而且,越是深入研究歷史,這種現象就會越多。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為,事實雖然客觀存在,但歷史是人寫的,人們永遠只能從現有的知識型來認識歷史,而知識型本身也是歷史的。因此,前人所留下的東西是否真實,是值得商榷的。更何況,中國古代歷史的寫作,往往把“教化”作為最重要的目標。為了傳達“正確”的政治意識、倫理道德,史書中歪曲不實或者語焉不詳之處比比皆是。

    除了人為的意識上的偏差,歷史中還存在著大量被掩藏的真相。而歷史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研究歷史的樂趣之一,如同大浪淘沙,當附著在歷史真相上的“沙子”被淘洗過後,就會看到“金子”——真相。沙子裡面藏有多少金子,我們不知道,隨著這些金子逐漸顯露,歷史顯得生動、鮮活起來。

    歷史的發展又像一個連續不斷的加減法,有一些內容被有意或無意地淡忘,還有一些內容卻被有意地加了進來。我們所熟悉的歷史就是那些被加減過的歷史。後人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去蕪存精,不斷接近真相。

    有人會問:何必要尋找歷史真相?

    答案是:因為我們需要。

    “真、善、美”排在第一位的是“真”!

    從唐朝開始,華人就懂得“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知興替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可是,假如你面對的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鏡,能照出正確的路嗎?

    思辨歷史的過程,應該是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的過程。思辨能力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特性。當你只懂得跟隨別人,人云亦云時,你的思考能力又有何用?

    反之,當你開始質疑前人的記述是否屬實時,當你開始思考看到的真相背後是否另有隱情時,說明你正在成長,正在成為一個有能力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世界、判斷是非,並以此引領生活的人。

    最不濟,知道一些人所不知的歷史真相,可以使你充實談資或者附庸風雅。這雖為真正的歷史學者們所不屑為之,但是作為普通老百姓侃侃大山、聊聊天確是無傷大雅。

    基於上以種種理由,還歷史一個真實,可以有。

    本人沒有追求內容的全面豐富,而是選擇了一些絕大多數人不瞭解,或認識錯誤的事件或人物,讓大家對它們進行研究、對照和論證,揭開籠罩在他們身上的薄紗,還原其真正的面貌。這些事件或人物雖然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小浪花,卻可以折射出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氣象,包括時代背景、社會因素、宗教狀況以及文化影響。

    全帖內容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以訛傳訛的歷史,包括正史中人為的錯誤,以及民間傳說、電視等媒體中對歷史的誤讀;二,被掩蓋的真相,包括重大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以及躲藏在歷史背後的“大人物”。

  • 5 # 東方鉞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正史一般都是本朝撰寫前朝事,寫前朝正史的時候,多有貶損之意,是維護本朝的統治的需要。例如:唐寫隋史,隋煬帝其實是很有才華的皇帝,開鑿大運河,擴疆領土,安邦定國等取得很多成績。但是唐編纂隋史,把隋煬帝描寫成一個殘暴濫殺,荒淫無恥的皇帝。清修明史同樣為了揚清抑明,照樣加大明王朝的腐敗和黑暗,收縮,明朝的功業,來證明清朝的文治武功強於明朝。例如鄭和率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巡航世界三十多年,發現好望角,美洲大陸和澳洲大陸,清只寫鄭和艦隊七下西洋,到過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和非洲東海岸國家,而到過美洲和澳洲的歷史被抹殺了。如果沒有英國作家,加文.孟席斯花費十幾年,沿鄭和艦隊行進路線尋訪一大圈,著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才知道,中國艦隊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七十年,中國發現澳洲比庫克船長早350年,華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出生還早一個甲子,華人解決計算問題,領先歐洲三個世紀。因為清朝閉關鎖國,根本沒有強大的海軍,無法理解鄭和遠洋艦隊的輝煌業績,只是根據明朝遺留下來史料輕描淡寫一番。這也算不錯了,儘管不完整,終究還是把鄭和艦隊遠洋歷史記載下來。所以正史有擴大和縮小的可能,個別的也有望風撲影,無中生有的現象,但大部分中國正史基本上都是在事實的基礎上撰寫,只是寫的角度不同。例如唐史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殺了自已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唐史如實記錄下來,當上大唐皇帝的李世民也無法更改,只是多加一些故事情節,讓後世感覺李世民不殺兄弟,自已有被殺的下埸。撰寫歷史的人,可以為李世民發動兵變尋找理由,但無法掩蓋玄武門兵變血腥史實。中國寫正史是世界歷史的奇葩,得益於編纂歷史鼻祖司馬遷,耿直不阿的精神,雖然受刑,仍不改初衷。後人寫正史都受司馬遷的影響較大,因此制約了那些帝王和統治者們為所欲為的行為。元清雖然靠殺掠起家,野蠻異常,一旦取得統治權,也要改惡從善,重視治國理政,興利除蔽,隱惡揚善。因為書寫歷史的人會他的業績和暴行記錄在案,中國寫史傳統無疑起到遏制帝王和統治者們惡行的重要作用,因為任何帝王和統治者,都希望自已流芳百世,而不願背上千載罵名。

  • 6 # 集論社

    歷史是人和人之間過去發生的故事。一旦涉及到人,必然就會有真有假,因為人有七情六慾,有忠義就有背叛,有高尚就有低賤,有公正就有自私。

    這樣的情況下,往往出於各人或者集團的利益,歷史上歪曲事實,顛倒黑白的事無可避免,且時代越久遠越無法知道真相。

    接下來我們退一步說,即使記載歷史的文人公正無私,道德高尚。依然也會記載下錯的事實。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幾點!

    第一:歷史的原始資訊太少。

    這種情況是最基本的難題,沒有詳細的原始記載,或者記載太少,不成系統。這樣的散碎記錄即使文人們一個個都是道德楷模也無從記載。很多也只能靠分析,猜測。這樣難免不客觀。

    第二:資訊的極度封閉導致的不明真相

    由於古代資訊的封閉,很多故事和人物如果被歪曲,是非常難以考證。例如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明朝時期的人,武大郎是地方官,是個好官,和妻子潘金蓮很恩愛。有一天,一個和武大郎有點關係的落魄書生去投靠武大郎,可能要求比較過分,武大郎沒答應他。此書生懷恨在心,返回時沿路就說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壞話。在形象上和道德上把武大郎潘金蓮完全妖魔化。走一個地方說一遍。沿路百姓從此痛恨武大郎潘金蓮,從此武大郎矮黑弱的形象出現了,潘金蓮蕩婦的形象出來了。而歷史上的武大郎卻是個高大廉潔的好官。妻子潘金蓮是他的賢內助。

    這樣的假歷史一旦形成規模傳播開來,後世的人被矇在鼓裡也是正常的了。

    第三:歷史事件永遠有正反兩面說法。

    這個就更麻煩了,一個歷史事件,甲方說真的,乙方偏說假的。你說誰是對的。尤其是事件的當事人不在世的情況下,那就更加模糊了。天知道劉備私底下和諸葛亮說了哪些重要的談話,達成了什麼協議,沒有第三個人知道。

    還有一點,中國話自古以來就是正面說有道理,反面說也有道理。劉備託孤諸葛亮,三國志即使記載的是真實劉備的臨終遺言,一個字沒改。但到後世,關於劉備的話,依然有不統一的分析見解,有人說劉備實在,就有人說劉備奸詐。

    因此,歷史從來不是固定公式,只能去對著現有的記載,按著人性的角度來解讀品味。

  • 7 # 歷史守望者

    歷史沒有真相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後人可以從中得到為人處事的啟發才是讀歷史的初衷。

    通常來講,歷史都是由史官、御史大夫等文人知識分子寫的。只要是作為人的概念而存在,不可避免的就會有主觀能動性,對待事情就有褒貶抑揚的觀點立場。可以肯定地說,絕大部分史官、御史大夫會如實記錄,也有一小部分出於私心的論斷。

    過於主觀的司馬遷

    司馬遷作為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代表作《史記》更是被後世認作史書的典範,魯迅先生曾經評價《史記》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這樣一部史學代表作其中言辭之間,有失公允之處頗多。

    漢武帝本是中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開疆拓土、抵禦匈奴、征討高麗、平定內亂,為中哈封建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漢武帝本身缺點非常明顯,寵信後宮、私養男寵、篤信方士等等。但是讀過《史記》的朋友都會發現,《孝武本紀》中,漢武帝的功業隻字未提,通篇都是信奉巫蠱之術、讖緯之言的記載。某某年某月巡遊泰山進行封單,某某年得到一件奇寶是祥瑞慶賀一下。

    不明事理的讀者讀完《孝武本紀》好像覺得這麼一位功在千秋的帝王,成天就是搞祭祀求長生。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裡。後有君子,得以覽焉。至若俎豆圭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

    《史記》每篇結束後,都會有一個太史公的評價,對人物的一生進行總結、蓋棺定論。司馬遷給漢武帝的評價是“喜歡怪力亂神”。可見,司馬遷對漢武帝確實有失公允,而且非常明顯。

    不怕砍頭的褚遂良

    唐朝是有名的開放強盛的盛世王朝,明君賢臣輩出。一直都是史學界和文藝界歌頌的典範。就是這樣一個開明的王朝,曾經也發生過皇帝與史官有趣的故事。

    話說,唐太宗早年透過玄武門之變承繼大統,誅殺太子李建成及其兒子,還有三弟李元吉全家。

    二十年過後,太宗皇帝閒來無事,每每想到此事不免覺得心中有愧,事不光彩。

    於是,有一天他跟史官褚遂良半開玩笑說:褚愛卿身為史官,是否要將每件事都記錄在案,朕丟人現眼的事是否也要記錄。

    褚遂良說,全都記錄,這是臣的職責所在。

    太宗旁邊一位侍郎,趕緊接話說“褚遂良不記,天下人也會記住啊”

    於是,唐太宗打消篡改歷史的念頭。

    由此可見,不是說所有的歷史都是假的,也不是所有的歷史都是真的。正是因為真真假假難以辨析,才使得歷史變得有趣。歷史是否真實可靠,完全看當時記錄歷史的人其品性如何。

  • 8 # 嶺南人文歷史

    中國文人不缺“秉筆直書”的風骨

    雖然有人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中國古代也不乏有不畏權貴,據實實錄的史官,他們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風骨,有剛正不阿的職業操守,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春秋時代的小故事。

    春秋時代,齊國莊公是個好色之徒。他對大夫崔杼的妻子東郭姜的美貌垂涎欲滴,多次利用權勢與東郭姜私通,崔杼知道後,對齊莊公懷恨在心,於是設下陷阱殺死了齊莊公。當時,以臣弒君是大罪,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作為齊國的史官,太史伯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逼迫太史伯,讓他記錄莊公為“暴病身亡”。太史伯回答:據實直錄是史官的職責,頭可斷,史不可改!嚴詞拒絕了崔杼的要求,於是遭到殺害。

    由於史官是世襲的,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相繼世襲,都由於同樣的原因相繼被崔杼殺害。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世襲為史官後,崔杼用刀架在太史季的脖子上,惡狠狠的說,你三個大哥都都被我殺了,你自己看著辦。太史季沒有猶豫,拿筆寫下“崔杼弒其君”。崔杼嘆了口氣,放太史季走了。

    太史季剛出門,迎面碰到一個另一個史官南史氏迎面走來,原來他聽說兩個史官被殺,於是拿著簡書跑過來。看到太史季秉筆直書後,放心的回去了。

    《左傳》裡面的這個小故事,敘述了春秋時代史官們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的歷史形象,為後世的史官們樹立了標杆。正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權貴們為了不留下千秋罵名,在做壞事時不得不加以收斂,後世也得以窺見歷史的真實。

    他們的這種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的風骨,值得後世所有拿筆桿子的文人去學習。因為你尊重了自己的職業,他人才會尊重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崔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