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鵬
-
2 # 雲說414
有道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如果用聖人的標準來衡量凡人,那就太讓人失望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做人是要有一個尺度,是極為必要的,那就是一種人品,這裡包括人的道德人的修養。善良的人,也會說錯話,做錯事。但善良的人,絕無害人之心。而不善良的人,常常以陷害別人來填補自己的那顆空虛、陰暗的心。但是沈巍是善良人。
不能說信宗教不能賺錢,不能說信仰宗教,就不能做生意,信仰佛教也復如此。生意應當是成功的,也就是應該能夠賺到錢的,而且是要以乾淨誠實的方法來賺錢,賺取自己應該勞動的所得;應當享受金錢,就是說在賺錢的同時,應當學會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應當知道用金錢讓自己的身心健康,來自保持企業生意良性發展。
當今世界,修行人很多,各種各樣修行的人都有,為眾生而修行的只有傳修法師,佈施供養放生,發大願成佛的人,就是這樣。所謂佛光普照,三昧加持,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人民幸福,和諧美滿,能幫助他人,成就他人者。這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的事,許多人都知道,他出家多年後,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清光緒八年農曆七月一日,揹負行囊,從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向五臺山邁進,三年多時間,幾千里路一直拜過去,途中病苦不堪,但不改初志,終於圓滿完功。當今入關修行的可行法師,他出關以後,就開始了雲遊的生涯,為此,我寫詩文讚歎道:
《可行法師》
苦修苦證悟真諦,修行修心修道德;
了生了死去無念,不生不滅涅槃竟。
真正一個修道人,他往往是方便教化,廣結善緣做好事的,所謂“誰是誰,你是誰,我是誰,我佛如來,佛弟子。”一個菩薩忍受什麼?就是為了讓那些心智有問題者發洩,辱罵,惡語相加。那些心智有問題者發洩完了自己積怨多年的不平和怨氣以後,他們心裡舒服了許多,這樣就不會用刀子去殺人,或者去做危害社會的事情,前一段時間某某法師就是他們(這些網路上精神出問題者)的出氣筒,《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的。佛教的智慧(般若),不爭不辯更是慈悲!真正的愛國愛教,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人本身就具有善惡,這與他是什麼職稱地位等,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人本身就是向惡的,如果沒有真心的懺悔,不論他是神職人員,還是平民百姓都可能成為惡貫滿盈惡魔。佛教對待其他宗教上,只在教義上作一些理性評論,理論的高與低,究竟與完美,而不對信其他宗教人採取那些冷酷無情,或者進行人身攻擊,打擊和迫害。
信仰佛教有兩種人,一種是信眾,一種是信徒,信眾就是民間初一十五燒香的,沒有正式意義上的佛教徒;信徒是學佛求解的,佛門弟子是皈依三寶的。你所說的網路暴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不知道,聽你說說而已,網上佛教信眾甚至是佛教徒,往往一言不合,就詛咒人下地獄,這個怎麼解釋?融合到華人骨子裡的是儒和道二教,與佛無關一個修行者,見人一句阿彌陀佛,是告訴你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福德因緣,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的修建寺院講因果,不會糟蹋和浪費善信一分錢,椽子的錢絕不用在於磚瓦上,明識因果;虛雲老和尚,亦復如是,他一生修了許多大小寺院,因果分明沒有含糊。看見的,講沒有看見是謊言(有一個出家人,為了自己的“蘇珊大媽”,讓別人作偽證,是事實,我不想點他的名,我用這種方式告訴他棄惡從善,否則有因果),沒有看見,說看見的也是謊言,嘴巴是講真實話(不講假話)的,隨便亂講(口含血噴人),這就種下了不好的因,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善修行者, 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父母,願以自己修行的功德來度化他們,事實也是這樣的。但是,現在的偽僧人假和尚的身邊,就有許多女眷屬如圍裙一樣圍在他們的身邊,這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不說四眾過,只說偽僧人假和尚的宗教誠信騙子,就是披著宗教誠信的外衣欺騙信徒的金錢。
《菜根譚》裡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
3 # 使用者6811105413811
修行: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更是身在俗世中的一門自然哲學思維方式,自己在對世間萬物中探之的一種多角度、多方位的看法與常人的看法、和觀點相違背的、一種思維形式、在謀一階段又不被常人認可的思想觀念,自身在狐獨中和寂寞中過著很清透的生活、在自己不斷的努力前行中探求知識中尋找的精隨,有時還合被常人誤認為精神狀態不正常的人來對待,朋友家人難以理解的感覺、是在執著追求理想信念與信仰中、獨立鑽研學問用一絲不苟的態度在生活中、認識世間萬物與星空月相伴左右,換來是真正的修行與修維,這種得來的知識不斷被人們接受和運用,用古人留下的最簡單修行方式:您能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才能有收穫。修行並非一句簡單的話,望眾多諸君都有此修行。
-
4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修行”一說,最早出自《莊子》內篇的《大宗師》,隋唐時期的道士成玄英將其註解為“修己德行”,但這個解釋太簡單了,比如“修”具體指什麼?“德行”具體又是什麼?都有點語焉不詳,讓人無處下手,我們藉助一下佛家的經典,簡單來展開一下。
“修”指的是禪定佛家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中說:“燻修於心,令成功德,無過於定,故獨名修。”《阿毗達磨具舍論》是佛家非常重要的法相經典,相當於佛家理論的結構大綱及術語彙編,在佛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民國時期的唯識大師歐陽競無先生曾有“七年俱舍,三年唯識”之說,唯識是釋迦牟尼晚年開講的佛法,概念非常繁瑣,一般的佛學愛好者根本學不來,歐陽競無就建議這些學人,要先用七年的時間學習《俱舍論》,然後再學唯識,三年就可以有所成就,由此可見這本經典的重要性。
為什麼只有禪定才稱得上是“修”呢?因為在禪定的狀態下,我們的內心是極其專一的,整個精神高度集中,在這種狀態下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改造,就象是在高溫下鍛鋼一樣,效果最為明顯,所以說“燻修於心,令成功德,無過於定。”鍛造鋼鐵,沒有比高溫環境更理想的狀態,而鍛造內心,也沒有比禪定更理想的狀態,所以禪定“獨名修”,只有它才稱得上是“修”。
我們修行,就相當於是對自我生命的鍛造和提純,這當然需要一種氛圍,所以先將這種氛圍醞釀出來,是修行的第一步,否則一切免談。
“行”指的是三種業在佛家來講,“行”就是造業,包括三類,即意業、語業和身業,我們通常講的身三語四意三,指的就是這個“行”,即身業三類,語業四類,意業三類,總共十類,符合佛家戒律的,稱為十善業,與戒律相違的,則稱為十惡業,各有各的果報。
關於“業”,因為是導致各種果報最親近的因,所以佛家經典裡講了很多,我們在此僅簡單的作下介紹,佛家總的用“業道”二字來概括,“業”和“道”不是一個概念,“業”用比喻來說,就象是一個人,而“道”呢,則是指這個人做事情所用的工具或途徑。
比如意業中的“貪慾”、“嗔恚”和“邪見”,根據《俱舍論》中所說,它們三個只是“思心所”(五遍行之一)發揮作用的通道,“思心所”經由“貪慾”發作,表現出來的就是貪婪,等等,所以這三個只被稱為業之“道”,而不是真正的“業”,真正的“業”是那個“思心所”。
細說起來的確很複雜,但談到“修行”的“行”,這些東西又確實繞不開,我們利用禪定來修的內容,離不開十業,而十業的關鍵又在意業,而意業的核心,正是這個“思心所”。
在唯識裡面,這個“思”又被細分為四類,依次為審慮思、決定思、動身思和發語思,簡單可概括為三類,即審慮思、決定思和動發思,修行的焦點,就在這些個“思”上,明白了這個,我們等於是把“修行”的概念比較嚴謹的搞清楚了。
總結總之,修行修的是心,通俗一點講,是梳理我們內心指揮我們說話做事的指令,而且是從源頭上改變內心的本能,保證從內心發出的每一個指令都能與天地造化,與自然法則相契合,還不帶有任何的勉強,一切都是自然的,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被稱為修行。
-
5 # 牛哥談人生
人生就是一場無悔的修行路。一次次經歷,一回回懂得。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過客。相逢是偶然,只是場路過。你路過我,我路過你,我們一起路過了這個世界。
在生命短暫的歷程中,有些人是註定無法強留的。有些情是誰都難以左右的。緣起了、緣滅了,路過了、又走了,看到了、不見了,想起了、忘記了。匆匆而來,急急遠去,過客人生,從來如此。
一個人破肚而出,來到這世間轉上一遭,無非就是到這花花世界來經歷一番、見證一回、體驗一次、修行一場。
在浩瀚無垠的歲月煙雲中,生命只是一粒微小的塵埃。曾來過,看見過,經歷過,然後一閃而過。
歲月不回頭,時光不倒流。在人生這條路上,匆匆過客熙熙攘攘,路上行人來來往往。但無論走的是急還是緩,目標是朝向哪個方向,生命也終將會被掩埋在歲月的塵埃裡,與泥土完全融合在一起。百年之後,又有誰會記得,這個世界曾經有個你,來過一回。
一個人,生前就算擁有的再多,死後也帶不走分釐。生命中所有的愛恨情仇與恩怨得失,都將會灰飛煙滅變為虛無。人生就是一場過眼的雲煙,即是過客,何必執著?
生命只是一個過程,你我皆為普透過客。人生就是一場無悔的修行,一次次經歷,一回回懂得。
-
6 # 尋韻詩詞
如何修煉自己,是一門學問。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一個人成長環境不同,所思所想不同,人際關係不同,修煉自己的方法自然也會大不相同。
不過,無論我們所處環境如何,所謂修行,不過是修一個問心無愧而已,方法雖有不同,但最終的目的卻也八九不離十。所以,我認為修煉自己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出發。
一是修身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我認為,修行,當從修身開始。
如何修身?那就要從我們的言行出發。古人學習四書五經,禮樂射御書數,當今社會的我們或許可以從禮儀學起。
現在的禮儀和禮記中的禮自然是有不同的。但我們雖然已經少了很多古禮的束縛,在平時的人際交往或者商務往來中還是涉及到許多禮節。
常見的禮貌用語自不必多說,我們常常容易忽視的是其他一些禮節,比如握手、就餐、出行等等。故而我我認為,修身的話,首先得學禮。
二是修心修心就比較抽象了,心如何修,何其深奧,這就要看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了。
修心,修的是一顆任憑世事變遷,依舊波瀾不驚的心,是一顆積極向上、樂觀優雅的心,也是在修一顆引人向善,無愧於天地的丹心。
如何修心?或許可以從閱讀開始。書籍的世界就像是一片浩瀚汪洋,許多寶藏深藏於底等待著我們的挖掘。透過閱讀,我們可以瞭解這個世界上的更多真善美,也會發現更多關於心靈的對話。
其次,是要多看多想多反思,如果只是停留在閱讀表面,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無論是閱讀書籍也好,新聞也罷,如何從一個事件中提煉出對自己有益的思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力以及執行力。
所以我認為,修行,當從內心修起,只有內心強大了,再反射到言行中,才能算真正的修行。
-
7 # 明月清風本無價
從面相就可看出,慈眉善眼的,和藹可親的,這就是平時心地善良的。面目猙獰的,橫眉怒目的,這就是平時滿心仇恨,小事斤斤計較,好算計別人。這就是無意中的修行。那麼如何才能修行好自己呢?平時說好話,做好事,想好事,一定要這樣子。比如路邊的一點紙片,拾起來放到垃圾桶,這就是好事,而且還積德,這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事。說好話,多讚美,鼓勵不說負面的話。人啊,一定要明白,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金剛經有句名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明白這句話,可以更好的修行自己。
回覆列表
這兩個問題很簡單,也很難回答完全,我是修行人,但是我認為每個人理解的都不同,談談我的看法吧。
何為修行?這個問題很範範,因為修行的方向目的種類很多,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式,比如佛家,道家,還有很多民間的修行法,如東北出馬仙,還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修行方式如通靈,蠱術,降頭等等,這些總的可按修行目的的不同分。第一,為了獲得某種超人能力或神通,幫助他人積累功德的,或者出於其他利己目的的,第二,希望修行有成,得道成仙成佛的。所以你修行之前必須明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盲目的修。
明確了目的方向,才可以談如何修自己的問題,如何修建議找明白的老師代,很多東西都是有密傳的,當然也有簡單的修法,比如修佛家的淨土宗,皈依三寶守五戒十善,一心念阿彌陀佛求往生淨土即可。道家或者其他民間的修法沒有師承不要想了,修的不好走火入魔的大有人在,建議不要輕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