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誅虜
-
2 # 上官恨水
歷史均由後人評說。
《三國演義》只是文學作品,並非真實歷史。
我們客觀總結歷史。透過現相和結果看本質。
這也只是我們主觀推理。
古人有古人的意識形態和傳承。
劉備未等到漢帝殞逝便稱帝立國,是個人野心還是再續漢業,只有劉備自己清楚。
諸葛亮是發現自己初心與劉備的心思不符而傷心疾首,還是擔憂漢室江山難以恢復而痛楚,也只有孔明自己清楚。
歷史已過去。忠奸也由後人定論。
作品也罷,戲劇也罷,能讓後代保持正義和忠心才是文人過客的目的!
不在現場,都是傳言。
代表的只是他們自己!
你不是劉備,我不是諸葛,他不是曹操,
是對是錯,後人受教育就是對的!
地下先古聖賢為了後代,是奸是忠,是善是惡,也只能認我們胡說了!
-
3 # 有緣人153832681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博覽歷史書籍,可以說是一個博才多學的能人。題主的提問,筆者不太認同,諸葛亮能看透世間人事,但諸葛亮也懂得劉備三顧茅廬的用意,盛情難卻,劉備能委屈自己三顧茅廬,足以證明劉備有雄才大略,這無需置宜,諸葛亮也是為了劉備一片赤誠之心而感化。
只能說劉備慧眼識英才,唯賢用才,大丈夫能屈能伸。而諸葛亮也不負重望,肝膽忠烈,為劉備出謀劃策,成為三國演義中不可多得的良才。
-
4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因為無論從《三國演義》還是從《三國志》,劉備都並不是大奸似忠,而是仁德之人。
《三國演義》這本書,對劉備而言,整個來說是貶損了。雖然作者的目的是想捧紅一個仁慈寬厚的君主,然而弄巧成拙,反而把劉備寫成一個只會哭哭啼啼的主,甚至“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但是,說演義中的劉備“大奸似忠”,是絕對錯誤的。這不過是現代部分人以自己之心度古人(角色)之腹而已。
這裡,我們先要界定下忠奸的標準。
鄙人以為,簡單說就是報效朝廷,愛護百姓為忠。至於說軍閥之間的恩怨善惡,只能算第二等。畢竟征戰天下,兵不厭詐。所以,劉備確實做過對不起其他諸侯的事情(比如劉璋),也做過對得起人的事(比如對陶謙、劉琮)。整體來看是對得起人的居多(不然天下諸侯也不是傻子),但這裡就不贅述了。重點還是看他在報效朝廷和愛撫百姓上的表現。
類似的漂亮話,劉備是說過無數的,包括為了不連累百姓想要自殺(我認為是作秀)。但我們評價一個人,主要不看他怎麼說的,而看他怎麼做的。尤其在危難關頭怎麼做的。因為越到這時候,越看人堅持自己的原則信念有多深。
(1)初心
先看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對天盟誓。注意,對天盟誓和普通說話不同,那是對天祈禱的,不能隨意違背本心。他們的誓詞是這樣的:“念劉備、關羽、 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 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可見,最初蜀漢集團的理念就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正符合我說的忠的標準。
(2)民心
劉備初次當官是安喜縣尉,原著是“署縣事一月,與民 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由於太清廉了,以至於沒有錢來賄賂督郵。而當督郵逼著縣吏汙衊劉備害民時,老百姓的反應是“五六十個老人,皆在門前痛哭。……“督郵逼勒縣吏,欲害劉公;我等皆來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門人趕 打!”可見劉備還是很得民心的。
劉備得民心的表現很多。比如陶謙三讓徐州時,徐州百姓“擁擠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比如曹操打敗呂布奪取徐州後,徐州百姓紛紛要求劉備留下來治理;再比如火燒新野之後,十多萬百姓願意跟著他一起逃難。這些都是證據。
當然,有人又要說老百姓傻,被劉備欺騙云云。如果這樣,你曹操這麼聰明,怎麼不也去欺騙一個看看呢?老百姓是沒受過什麼教育,但到底誰對他們好,誰要殺他們,還是分得清的好吧……
(3)勇氣
在演義前期征戰中,曹操和劉備打過對手仗,但整體是盟友為主,尤其共同把呂布搞死了。呂布滅亡後,曹操對劉備可以說頗為看重,不但給劉備加官進爵,還給了他皇叔的頭銜。如果劉備只圖自家安樂富貴,給曹操打下手是很愜意的。然而劉備目睹曹操欺君,毅然反曹,尤其還加入了董承率領的鐵血團,甚至毫不猶豫寫下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寫下名字,意味著一旦事情暴露,可能被曹操直接幹掉。劉備為了忠君,真是豁出去了。
此後,劉備開始了與曹操的反覆糾纏。趁著征討袁術之事,在徐州起兵反曹。徐州兵敗,又去河北。河北兵敗,又去汝南。汝南兵敗,又去荊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就是不肯屈服曹操。你說他真是和曹操有殺父之仇麼?當然不是,他就是覺得曹操是奸賊,威脅漢室,自己要和姦賊抗爭到底而已。雖然在官渡之戰後,按演義曹操的大勢已經不可擋,但劉備絲毫不曾猶豫。所以諸葛亮在舌戰群儒和說服孫權時,底氣才這麼足。
(4)堅持
劉備在最危險的時候,依然能秉持自己的原則。這一點,在當陽之戰體現最為充分。畢竟,這也是劉備一生中距離死亡最近的時刻。
諸葛亮火燒新野之後,曹操大軍壓境,諸葛亮就提出了很正確的策略:棄城撤退。然而劉備第一個惦記的就是百姓:
孔明曰:“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 “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兩縣之民,齊 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當然後面要投江自殺這種表演就算了。)
接著到了襄陽,因為蔡瑁張允不肯放劉備入城,魏延提刀造反,和文聘廝殺起來。這時候劉備如果趁機衝進城中,就憑他左右關羽、趙雲、張飛的勇猛,在演義背景下,蔡瑁張允是根本沒法攔住的。可是劉備又做出了消極的選擇:
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孔明曰: “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於是引著百姓,盡離襄 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當然,對不起魏延……)
此後,曹操大軍追來,眾將勸他趕緊丟下民眾南下,劉備再次拒絕:
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這一句話,堪稱是劉備響噹噹的註腳。軍閥軍閥,佔領地盤擁有兵馬是第一位。劉備為了以人為本,不忍心拋棄百姓,連地盤兵馬都不去搶了。在日本漫畫龍狼三國中,正是這種選擇感動了諸葛亮,讓諸葛亮進一步堅定自己輔佐劉備的決心。(副作用:最終導致江陵被曹軍先佔領,只好投奔江夏)。
等走到當陽,曹軍馬上就要追來了,劉備還在惦記百姓不肯先走:
正行間,忽然一陣狂風就馬前颳起,塵土沖天, 平遮紅日。玄德驚曰:“此何兆也?”簡雍頗明陰陽,袖佔一課,失驚曰:“此大凶之兆 也。應在今夜。主公可速棄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吾安忍棄之?” 雍曰:“主公若戀而不棄,禍不遠矣。”玄德問:“前面是何處?”左右答曰:“前面是當 陽縣。有座山名為景山。”玄德便教就此山扎住。簡雍把話說到這份了,劉備寧可繼續“戀而不棄”,寧可“禍不遠矣”,也不肯放棄自己的原則。
最後,曹軍終於來了:
至四更時分,只聽得西北喊聲震地而 來。玄德大驚,急上馬引本部精兵二千餘人迎敵。曹兵掩至,勢不可當。玄德死戰。正在危 迫之際,幸得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曹軍都來了,刀快砍到脖子上,總該走了吧!(歷史上劉備這時候就走了)。
然而演義中的劉備卻不。他的第一反應,是帶領本部二千餘人,去迎戰數十萬曹軍!大約想用自己這微不足道的兵力,來為百姓多爭取一點逃亡時間!劉備是最善於逃跑的,戰局不利就溜之大吉。可是這次,面對“勢不可擋”的曹軍,劉備的反應是“死戰”!如果不是張飛趕來,他可能真的就戰死了!
這裡,劉備算是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準則。看到這裡,還要說劉備是大奸似忠,你倒是似一個我看看咧?
因此,在對朝廷,對百姓上,劉備所作所為(而不是所說),當之無愧一個忠字。
有人還要說這是在演戲,那麼我說,演戲能演到始終如一,這戲裡戲外,還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重申結論:三國演義的劉備不是大奸似忠,他就是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作為演義第一軍師,德才兼備的諸葛亮,願意輔佐這樣一位君主,願意為他鞠躬盡瘁,又有什麼奇怪呢?
-
5 # 馬井山172
諸葛亮被世人慾為“智慧”之神——運疇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諸葛亮能為劉備所用,為劉備效犬馬之勞,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可以想見劉備是何等雄才偉略(時人稱之為梟雄,與一代奸雄曹操齊名)。明末清初的羅貫中創作了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寫作時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為一定社會階級、階層服務——神化了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忠義等。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敗告終,為了喧染諸葛亮的智慧,都以小勝告悽,如失街亭等。而《三國演義》在民間廣為流傳,久而久之,諸葛亮、劉備、關羽、曹操等在人們心目中固化。
回覆列表
背景:東漢漢末年
政治生態:皇權旁落,外戚宦官輪番當政,門閥士族壟斷朝廷官位,鮮卑,柔然,烏丸,匈奴輪番扣邊,中原群雄逐鹿
事件:許邵著名的月旦評(曹孟德),讖緯復起(黃巾起義),靈帝駕崩董卓進京和十常侍的鬥爭以及外戚何進,士族爭奪權柄,後導致大將軍何進被殺,士族掌握兵權,十常侍被誅滅,繼而形成討董聯盟,武人和士人權柄爭奪愈演愈烈,天下群雄逐鹿。
漢末的民生及政治可以說是非常惡劣,民不聊生,易子而食,兩腳羊及菜人屢見不鮮,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一些有識之士自然是賢臣擇主而事。
可以說百姓眼中已經沒有大漢這個龐大的帝國了,軍閥割據導致的後果就是今天一任君王明天一朝天子,老百姓不知道什麼是天子,只知道誰給他們飯吃誰就是主宰,所以在來回的地盤爭鬥中首領換來換去百姓已經習以為常了。
再說當時荊州劉表是什麼人?守土之臣,進取不足自保有餘,性格剛毅中又有一絲優柔寡斷,是一個好郡主卻不是一個開疆擴土的勇猛之士。
諸葛亮放在當時那是相當沒有名氣的,既得不到許閥許邵的金玉良言不能名震天下,又初出茅廬身無寸功,而當時曹操已經“奉天子以令不臣”隱隱有一統天下之勢,投身曹操且不說曹操身邊能人志士一抓一把顯示不出自己的能力,單單他和劉表的關係就不可能和人們口中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叛逆”為伍。至於江東孫權一來本就和劉表不和,二來對袁術不忠不義,敗光了孫堅的那點顏面更加是逆臣賊子,大義上說不過去!挑來挑去就剩下漢中劉璋和四處顛沛流離的劉備了,劉璋那是正統皇室後裔,而且蜀中山高水遠,五斗米道發跡後表面上歌舞昇平,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一身本事只能被埋沒,所以只能選擇劉備了。
要說到劉備那就可以說是不要臉的鼻祖了,仗著自己姓劉又編排了八竿子打不著的族譜搖身一變就成了皇叔,不說實力強不強,單單說人家的營銷能力比“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孟德毫不遜色,甚至還能壓其一頭,你曹操再牛逼也不過是打工的,我劉備那是皇族,是瓷器!
出身有了就該想辦法發跡了,在漢朝那是相當講究關係的,多虧了和手握實權的公孫瓚是同一個老師,所以有了一個向前邁進的敲門磚,可恨的公孫瓚典型的莽夫,手中白馬義從這麼強悍的武力都被玩死了,只能再另投高明,雖然看不起曹操但為了活下去裝孫子又如何?!最後覺得裝孫子太累了就跑到袁紹那裡混口飯吃,要說袁紹也是個敗家子,袁家四世三公,這麼顯赫的家室這麼廣的路子都讓曹操這個奸宦之後打死了!反正晃來晃去也不知道怎麼辦索性厚著臉皮去找劉表吧,咱現在也是皇叔,不比你劉表差,然後果然厚著臉皮要下了一塊地皮。
以上省略了好多細節,總體來說就是遇到孔明之前的狀態,當然諸葛亮也是看在眼裡的,劉備有狠勁,有城府,不要臉,會流淚,典型的四有新人!更兼剛剛開始創業,自己的一身本事恰恰能派上用場,憑著自己的智商和劉備不要臉的愣勁兒,絕對能打下一塊地盤!
事實證明確實是這樣,先是劉表剛死就想奪荊州,可惜事與願違,讓曹操捷足先登,後來舔著臉皮把劉璋的益州奪了,最後半推半就的當了皇帝。當然所有這些事幕後都有諸葛亮的影子,詳情請看隆中對。
最後總結,諸葛亮並非看不透劉備,反而是太瞭解劉備了才會選擇他。每一個能青史留名的人都不是庸俗之輩,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測他人,往往看不穿的只有自己,而你一直認為被矇在鼓裡的人其實早就跳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