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上善若水W
-
2 # 元元之民W
袁紹慘敗於曹操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偶然原因,袁紹並沒有演義書寫的那般昏庸無能。倘若袁紹能再長壽一點,即使是得勝後的曹操也很難取得河北之地,可是歷史就是這麼眷顧曹操,官渡之戰時給他送來了破局關鍵人物許攸,官渡之戰後,袁紹又立刻病死,讓曹操得以分化離間袁氏力量,最終逐一擊破平定了河北。
-
3 # 看文讀史
官渡之戰是袁紹領導能力的總表演,他的領導行為的諸種缺陷在此得到了集中體現。
第一,關於出兵時機。曹操東擊劉備時許昌空虛,袁紹以幼子之病相推託不肯出兵。曹操一舉擊敗劉備,回師京都,劉備投奔袁紹。這時,紹對備講: “吾欲進兵赴許都久矣,方今春暖,正好興兵。”(第二十五回)出兵進攻敵人,所要選擇的是戰機,哪能捨掉戰機單純考慮季節冷暖?袁紹的決定受到田豐的反對,田豐主張等待戰機再次出兵,袁紹答應考慮田豐的意見,官 渡 之 戰又去詢問劉備,備回答說: “曹操欺君之賊,明公若不討之,恐失大義於天下。”(第二十五回)袁紹表示贊同,遂進軍白馬以攻曹。事實上,劉備對他所講的只是出兵的理由問題,袁紹卻用出兵理由代替出兵時機,且以“春暖”為出兵藉口而不擇戰機,這就潛伏下了失敗的禍根。
白馬戰役失利後,他退兵武陽,按兵不動,等聽到曹操封孫權為將軍,曹吳關係密切時,憑感情衝動就起兵七十萬攻曹,發起官渡戰役。官渡之戰潰敗後,他急於復仇,聚得二三十萬人馬,倉皇迎戰,復有倉亭之敗。實際上,曹操封孫權為大將軍,用心是要拉攏孫權,壯大自己的力量,以對抗袁紹。袁紹在敵方力量未壯大之前按兵不動,敵方力量一壯大,反倒出兵攻擊,高明的領導人是絕不會幹這種蠢事的。倉亭之役,兵勢衰弱,士氣不高,又準備不足,出兵的形勢裡就包含了可能失敗的全部因素。郭嘉評價袁紹,說他“好為虛勢,不知兵要”。看來其評價是正確的。
第二,袁紹本人根本沒有想到對手下的人作一基本的估計,以避其所短,用其所長。白馬之役分別派顏良、文丑單獨領兵敵操,結果兵敗身亡。在官渡之役的決戰前夕,田豐被囚於獄中,許攸被逼投曹,沮授被鎖禁軍中……關於戰役中的用人。袁紹手下的謀士武將很多,連荀彧都能說出各人的特點,曹操在戰前曾派兵劫袁紹之糧,這已引起了袁紹對屯糧重地烏巢的注意,他派大將淳于瓊等領兵駐守烏巢。淳于瓊性剛好酒,到了烏巢,整天與諸將聚飲,操兵攻陷烏巢時,他正醉臥帳中,不及禦敵,結果糧草被操軍盡行燒絕。看來,袁紹對自己部將的性格是不瞭解的,他不知道避人之短是調兵遣將時應特別加以注意的。
第三,軍事上消極防禦,受敵調遣。在戰役的關鍵時刻,許攸捕獲了曹操的催糧信使,知操糧草已盡,建議袁紹分兵襲擊許昌,乘操回兵救應時兩路首尾相攻,擊潰操軍,這真是主動出擊、出奇制勝的妙計,但袁紹卻認為書信所言是操的誘敵之計,拒絕主動出擊,這樣,袁紹把自己的軍隊放在了消極被動的地位。
烏巢糧草被燒時,袁紹召集文武各官商議救援,張郃主張立即援救烏巢,郭圖主張乘虛劫曹操軍營。這時,袁紹派張郃領兵五千劫營,派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他這一軍事步驟不能出奇制勝,又有諸多失誤: 其一是兩個拳頭打人,不能集中使用兵力;其二是兩路軍馬甚少,無異以卵擊石;其三是力主援救烏巢的張郃卻被派往劫營,這樣,劫營主將的信心必然不足。結果,袁紹兩路軍馬失利,軍心動搖,加之烏巢糧草被燒,敗局已幾乎不可挽回。
曹兵得勝後,故意揚言要分兵兩路攻鄴郡、黎恫,切斷袁兵歸路,袁紹急忙各派兵五萬救應兩地,曹操乘袁紹兵動時分大軍八路齊出,袁軍四散奔走,不可收拾,徹底潰敗。這裡,袁紹判斷失誤,被敵人所調遣,迅速失敗已在所難免。
第四,是非不分,逼反部將。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是軍事戰役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但袁紹卻在兩軍決戰的關鍵時刻輕信挑撥,猜忌部下,把自己的部下逼到敵人一邊去,削弱自己,壯大敵人。許攸向袁紹獻計未被採納,這時去後方催糧的審配來信反映許攸過去在冀州的“經濟問題”,並彙報許攸之子侄已被收監。袁紹見信後大罵許,許攸覺得自己子侄被害,無顏復回冀州,準備拔劍自殺,被身邊人勸住,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獻了烏巢斷糧之計,後又獻了決漳河灌冀州之計,均獲成功。張郃、高覽二將曾被袁紹派去劫曹軍營寨,因為對方早有準備而失敗。出兵前與張郃有意見分歧的郭圖怕張郃回軍後追究是非,就在袁紹面前誣陷說: 張郃、高覽見主公兵敗,心中必喜。原因是“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擊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損折士卒”(第三十回)。袁紹即派人召二人回來問罪,而郭圖卻先讓人告知二將說,回來將被袁紹殺頭。二人只好去投曹操。袁紹兵敗回冀州途中,對他出兵時未聽田豐之諫表示後悔。
袁紹作為最高領導人,在這些事情上的直接失誤,一是沒有調查研究,聽信一面之詞,甚至不給被誣陷者以申辯的機會,二是對部下追究責任不選擇適當的時機,因為即使是許攸果有經濟問題,張郃賣陣為真,也應在戰役結束後再作處理,絕不該在戰役的關鍵時刻,尤其是在自己不能控制張郃的時候就要給予處理。袁紹對這些事件的間接責任,一是他平時不能用明確的奮鬥目標統一部下的思想,致使他們各懷私心,互相拆臺和誣陷,二是他對部下沒有基本的信任。
官渡之戰集中暴露了袁紹低劣的領導水平。然而,袁紹一生的重大失誤並非到此為止。他敗退冀州後,準備選定接班人,由於集團內部的派系鬥爭錯綜複雜,幾個謀士各為其主,因而他對此事一直躊躇不決,下不了決心。他既不願按照傳統的接班方法立長子袁譚為接班人,又不能在對三子袁尚有所心許的情況下逐步收繳袁譚的兵權,保證袁尚地位的穩固性,結果在他死後,兩個兒子鏖兵相爭,先前的派系鬥爭公開化,袁譚甚至勾結曹操為外援。這種內部紛爭被曹操所利用,導致袁紹集團徹底覆滅。
袁紹性格的一個最大弱點是對什麼事情都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有時候似乎是下了決心,但行動起來又搖擺不定,這實際上還是信心不足,決心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袁紹當年在朝廷為司隸校尉,在何進手下幹事時,卻是表現得非常果斷。靈帝死後,宦官准備作亂,他挺身而出,點御林兵五千斬關入宮,引大臣入內,扶立少帝。他曾向何進建議對宦官斬草除根,一再勸告何進乘軍權在手時下手,認為“此天贊之時,不可失也”。(第二回)他為誅宦官也曾提出過召外兵入京的錯誤建議,但並未顯出動搖不定的性格。當謀殺宦官的事情敗露後,他勸何進不要冒險入宮,何進不聽勸阻,決意入宮,他與曹操帶劍護送。何進被殺後,他即時誅殺宦官,平定叛亂。董卓謀廢少帝,大臣無人敢於反對,惟袁紹挺身抗爭,拔劍相對。此時的袁紹英勇果斷,敢做敢為,也許是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尚具有青年人的勃勃朝氣,但人們各年齡段的性格變化不至於產生如此天壤差別。也許是有些人一當上主要領導,負起全面責任就顧慮重重,動搖不定,而袁紹就屬於這類人物。
袁紹曾經組織和領導了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但在袁紹手下,謀士間勾心鬥角,文官對武將相陷害,上下級之間互相猜忌,身後妻妾間相互殘殺,子輩兄弟相互攻伐。這個集團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卻引發和包含了多種矛盾。這是一個病態的政治集團,它越是膨脹,越是虛弱,探討它的致病之因一定不無意義。 -
4 # 宇宙最銱
曹操能勝袁紹勝在3方面,性格,軍事能力,政治能力都比袁紹強。而三點中最重要是性格。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實力,兵力,勢力不如袁紹,但是他卻信心爆棚,認為可勝,因為他和袁紹從小一起玩耍,可謂發小,對袁紹性格,能力太瞭解,知道他短處。袁紹在性格上不如曹操的是悠猶寡斷,在戰機面前猶猶豫豫,而曹操是殺伐果斷不會錯過任何戰機。如劉備反水佔領下邳,準備和袁紹聯合抗曹,曹操為避免兩線作戰果斷向東擊敗劉備,逼降關羽。袁紹謀士田豐提議,舉軍襲擊曹軍後方,被袁紹以幼子病為由拒絕。還有膽略不如曹操雄。曹操在四戰之地都傾其所有兵力迎戰袁紹,袁紹出兵有所保留,而且進軍途中忽進忽退,根本沒膽,也沒下定決心。再者猜疑,不聽正確意見,如沮授的意見,最嚴重後果是導致許攸背叛,為曹操提供有利情報,奇襲烏巢。而烏巢被襲後,完全可以控制局面,大不了慢慢回撤,可是袁紹士兵慌了,他也慌了,導致大敗,本來敗了也還有實力,可以重新振作與曹操再決勝負,可是袁紹至此一蹶不振。軍事能力和曹操沒法比,練兵方面曹操練兵出名,收黃巾軍練青州兵,還有虎豹騎,曹操軍隊的爭鬥能力都比袁紹強。曹操謀略指揮作戰能力不用說,槓槓的。即使沒有許攸獻計,在官渡之戰相持中,出現2種情況,曹操先撤,但袁紹也不敢追,曹操撤會部署好,而且很有可能在途中設伏,即使追了,也會中招,曹操來個回馬槍。袁紹先撤,會被曹操追擊。總之作為曹操一方穩賺不賠。政治又上輸一籌,早在曹操迎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建議袁紹去迎漢獻帝,沒接納,導致曹操出征名正言順的討伐,曹操得到世人士族支援更多,人心也偏向於他。所以袁紹性格,軍事能力,政治能力的不足尤其是性格方面缺陷最終導致袁紹官渡之戰的失敗。
回覆列表
在我們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當中,袁紹被描繪成了一個剛愎自用、是非不分的庸主形象。一遇到事情,袁紹就會表現的猶猶豫豫,很沒主見,然後最終總是會聽信小人的吹捧和進讒,下達愚蠢的命令,以至於在和曹操的官渡決戰中,一錯再錯,最終慘敗給曹操。
熟讀三國的朋友對袁紹絕對不會陌生,袁紹字本初,是三國時期可圈可點的一位大諸侯,他也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不過最後慘敗於曹操之手。
當時袁紹的勢力要比曹操大上不少的,可最後的結果卻是曹操略勝一籌,袁紹家破人亡,那袁紹為何會失敗呢?其實袁紹的那種一意孤行以及心胸狹窄的性格註定了袁紹會失敗。
當時袁紹跟曹操正在交戰,而且已經吃過不少次虧,就連手下大將高覽張郃二人也投降了曹操,袁紹之前就曾不聽沮授的話而吃過虧,可他根本不長記性,後來依舊不聽手下人的話而吃大虧。
當時袁紹準備前往南方跟曹操殊死一搏,袁紹手下一謀士田豐便急忙勸誡袁紹說:“曹操十分擅長用兵,雖然他的兵馬比較少,但絕對不可以輕視,與其正面攻打,不如用持久戰的方式來對付他。將軍依照地勢險惡,只需固守一方,對外結交更多盟友,對內就整修農業軍事,善待百姓,然後挑選精銳部隊,分成幾路奇兵出擊攻打,不斷的騷擾他們,敵人救右,我們就打他左,救左就打他右,這樣一定會讓曹軍疲於奔命,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不出幾年曹操自然會失敗,何必要跟他們決一死戰呢,若是這次打輸了,那可來不及後悔了。”
袁紹心中以為自己兵強馬壯,他並沒有把曹操看在眼裡,對於田豐的話也沒有放在心上,於是便出兵前去攻打曹操。田豐忠心耿耿,他不忍看袁紹踏上這條不歸路,於是他再次勸阻袁紹,只可惜袁紹依舊不聽,而且勃然大怒用破壞軍中士氣的原因把田豐關押起來。
結果這一戰中袁紹屢次吃虧,最後曹操抓住時機突襲袁紹所佈置在烏巢的糧倉,繼而大敗袁紹,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史稱官渡之戰。
袁紹戰敗後,有人便對田豐說:“袁紹回來後你就會被放出來,而且袁紹這次知道你的本事了,他以後還會十分重用你。”但田豐卻不以為然,他說:“若是打贏了,我還可以活,現在打輸了我估計會死。”周圍的人都十分詫異田豐為什麼會這麼說,過了一段袁紹回來了,他聽到田豐所言後便對手下的人說:“我不聽田豐的建議,果然被他恥笑。”於是袁紹下令殺了田豐。
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袁紹心胸有多麼的狹窄,田豐盡心盡力忠心耿耿為袁紹出謀劃策,可袁紹不但不領情反倒關押田豐,最後更是殺了田豐。袁紹以為他不聽田豐的話打了敗仗田豐會嘲笑他,可他完全沒有想到正是自己一意孤行這才導致了這場敗仗,若是袁紹能在當初冷靜下來,多聽聽田豐的意見,或者是以此意見跟手下人商量一番,不去跟曹操決一死戰,或許他就不會如此慘敗。而以袁紹當時的勢力若是拖上幾年,曹操可能還真拖不起,最後問鼎中原三分天下的究竟是誰還真不好說。
只是可惜,袁紹這種性格註定難成大器,官渡之戰的失敗或許是早已註定。
總而言之,袁紹慘敗於曹操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偶然原因,袁紹並沒有演義書寫的那般昏庸無能。倘若袁紹能再長壽一點,即使是得勝後的曹操也很難取得河北之地,可是歷史就是這麼眷顧曹操,官渡之戰時給他送來了破局關鍵人物許攸,官渡之戰後,袁紹又立刻病死,讓曹操得以分化離間袁氏力量,最終逐一擊破平定了河北。
所以,我認為袁紹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他最大的敗筆是在官渡之戰中,以絕對的優勢敗給了絕對劣勢的曹操。但是曹操同樣也有赤壁之敗,袁紹只是在一個不該失敗的時間和地點,打輸了一樣穩贏的戰爭,而且他一敗塗地,沒有機會翻過身來。人不可能一輩子不失敗,一直成功,歸根結底,我們認為袁紹昏庸無能是因為袁紹不是最終的勝利者,但是我們不能抹殺他之前的功績。他之前做的事情,已經足夠證明他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