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
2 # 琅琊俠隱
“一夜間”是一種誇張的說法。1929年從美國發起繼而席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其矛盾的產生和積累當然不會是一夜間就完成。
經濟大蕭條影響有多深刻?① 造成大範圍的企業、銀行等實體破產,然後是大面積的失業,消費銳減,老百姓生活困苦。
②劇烈的危機導致全球各主要工業國工業產量大幅度下滑,生產力倒退。
④世界貨幣秩序崩潰,金本位制遭到廢棄。
⑤經濟危機甚至直接導致了德國、日本等國國內的民粹主義和納粹勢力的上臺,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他們逐漸走向了軍國擴張的戰爭之路。
造成這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分析本質上就是供給端和消費端的失衡,具體而言又分為以下原因:
①貧富差距過大:有錢人的有錢但太少,窮人太多,消費不起工業生產出來的消費品,導致產品產量過剩。
②信貸消費泡沫過大:透過過渡信貸支撐起來的消費是虛假繁榮,更加加劇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實質矛盾。
④自由經濟思想的放任:導致政府完全失去對市場經濟的影響,這也為矛盾的最終爆發埋下了伏筆。
透過觀察和研究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現象,你大概能想明白為什麼這幾年中國要搞“供給側改革”了吧!
-
3 # 黑白文史mcn
具體回答如下
社會背景19世紀中期以來,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不斷髮展,美國二十年代經濟處於虛假繁榮中,證券股票市場過度膨脹,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應包括:國內的技術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動;國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和戰後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經濟繁榮的背後,美國長期盲目投資,經濟比例失調,農業不景氣,失業人員增加。日益膨脹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國內外的支付能力,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到2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蕭條,1929年~1933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原因一,1929-1933年經濟危機前的美國社會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
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蹟。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
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美國曆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在整個大危機期間, 引起了金融貨幣、信用和財政的全面危機。
1929年10月開始的經濟大危機首先是從股市崩盤引起的。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這一天,紐約股票市場丟擲1300萬股,超出正常標準的100萬股以下,開盤第一個小時內,股市就猛烈下跌。花旗銀行、大通銀行和其他兩家銀行大老闆在摩根公司大廈密談,策劃組織一個2.4億美元的買進集團來抑制拋售股票的恐慌。而胡佛總統則發表文告:“美國主要工商業以及商品的生產個銷售,形勢很好,欣欣向榮。”但是,災難性的市場崩潰形式已經不可阻擋。10月29日丟擲股票多達1650萬股,成了最糟糕的一天,標誌著經濟大危機時期的開始。
二,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表現
1929年11月2日,美國《商業及財政記事報》說:“本週發生了世界上從未有過的股票市場災難”。
資本主義世界大貨幣體系四分五裂,國際支付和資本輸出幾乎停頓。世界性大危機不僅使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而且蔓延到所有的農業部門。農業生產嚴重過剩導致了生產力的大倒退和大破壞,農業收入減少了1/4到3/5。出現瞭如斯大林所說的“以銷售‘剩餘’商品和焚燬‘多餘’農產品來保持高昂價格,保證高額利潤被認為是完全正常的”現象。他還還說:“如果一種經濟制度竟不知道怎樣處置自己社生產出來的‘多餘’產品,而在群眾普遍遭到貧困、失業、飢餓和破產的時候卻不得不把它們焚燬掉,那麼這種經濟制度本身就給自己宣判了死刑。”
三,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這次大危機的明顯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危害程度深、滲透各個領域、波及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財政、信貸、外貿、工業和農業的全面危機;它不僅影響生產領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領域的經濟和政治全面危機。以往經濟危機週期的過程,是由危機、蕭條、復甦、繁榮相繼的, 這次在大危機的谷底結束後並未出現繁榮, 而是持續蕭條, 到了1937年又發生了短暫的經濟危機。這次財政信貸、外貿、工業和農業的全面危機, 不僅涉及生產領域, 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領域。
四,首先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
1,美國在20年代潛伏著的矛盾和危機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佔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
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採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併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2,美國國記憶體在的信用和道德危機
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捲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從10月29日開始的一週內,美華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燬“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
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訊號,美國往地獄裡衝!
3,美國在一戰中埋下的經濟隱患
大危機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1919——1920經歷了短暫的經濟危機,從1924年起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1925年歐洲工業產量恢復到1913年水平並繼續快速增長。但是,這一時期已潛伏著許多矛盾。國際金融狀況比1914年以前更為脆弱。要全面瞭解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我們需要從更早的1910年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金本位制。
城鄉差距急劇擴大,進而影響了農民的消費支出,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刺激了生產的相對過剩。
4,美國國記憶體在的股市危機
股市雖從1923年起開始攀升,但最初時只是溫和增長,從1926年開始,增長速度加快,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間,每股平均收益率上升了2.2倍。過度的信貸和投機,使得銀行在此期間承擔了更多的風險,這在1927年到1929年間尤為突出。股市崩潰之前的1928年,低位執行的物價水平並未引起美聯儲的在意,然而,股市的快速上漲,與利率相關的股票市場收益使其越來越擔憂。1928年初,美聯儲認為股票市場投機行為嚴重,經濟過熱,於是開始提高利率。漸進性的利率上調(到1929年3月,利率已經提高到14%,並最終提高到20%)最終引發了“大蕭條”,導致了1929年的世界經濟衰退。
5,美國政府應對危機措施不當
美國胡佛政府對於大危機前的潛在危機也是毫不在意的,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危機更無思想準備。在一個不短的時間裡,他否認危機的存在和嚴重,確信傳統自由放任政策可以幫助美國安度困境, 而不必採取強有力的反危機措施。他一直持樂觀的觀望態度和視而不見的駝鳥政策。他認為1929年的股市崩潰“只是一件孤立事件。”,說什麼“對美國經濟的前途,或對美國企業經營能力哪怕有絲毫的不信任,都是蠢事。”他把大危機看成“一種心理現象”,並用“蕭條”一詞代之以“恐慌”或“危機”,說這樣不至於“那麼嚇人。
應當強調當時的輿論導向嚴重阻礙著人們對潛在危機的蔓延和大危機爆發的思想準備。許多人鼓吹資本主義會開會時曾經看到比今天更為可愛的景象了。”胡佛總統在就職演說時也炫耀:“我們美華人民已經臨近最後征服貧困了,這是國家的歷史中所沒有的”“美國已經達到了歷史上最舒適的程度。”
以上就是對於該問題的問答,有錯誤之處,敬請指出。
-
4 # 初酒
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私人佔有性的矛盾的惡性發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部門必須密切協作、步調一致,進而形成社會化大生產。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少數壟斷資本家佔有大部分生產資料,他們為了無限制地追求利潤,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不斷地擴大再生產。這就勢必打破平衡,引發惡性競爭,激化社會生產各個部門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新的經濟危機爆發。
②直接原因:
根據上面的分析,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我們已經明確了,但是這裡有個問題: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感受不到的,普通人能夠分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或者說,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是市場供需出現矛盾。人們所能認識到的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之間的矛盾。表面上來看,生產出的產品太多,市場需求有限,產品過剩,出現滯銷。但產品是真的過剩嗎?當然不是。那又是什麼原因使供需矛盾逐步激化了呢?
以經濟大危機的首發地美國為例,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20年代,國民收入的1/3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佔有;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尚不足24%。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華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發展到令人難以
-
5 # 歷史君在此
好問題啊!你知道曾經震撼世界、改變世界局勢的經濟大危機是怎樣的嗎?它又為何一夜之間就突然爆發了呢?
悠悠歷史,源遠流長!讓我們穿越歷史長河,來到上世紀30年代吧!
它震撼了世界、改變了世界的局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戰的爆發。
20世紀30年的經濟大蕭條對世界影響深遠,很多國家深受其害
咱們提到“經濟大危機”,就不得不提到“胡佛”二字。
當然啦,我們現在提起第31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這個名字,恐怕也只會想到他是“1932年經濟大危機”的罪魁禍首。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0^
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美國總統——胡佛
故事現在開始啦:1929 年 10 月股市崩盤了。胡佛,一名共和黨人,拒絕干預。相反,他讓自由市場自行解決,經濟下行由此演變成災難性的下跌。
好吧,股市的確在 1929 年崩盤了,隨之而來的經濟下行也確實導致了大蕭條,但這並非因為胡佛和他的前任凱文·柯立芝一樣是個小政府主義者。
恰好相反的是,我的研究表明,正是胡佛持續不斷的干預——而不是被誤解的他什麼也沒做——引發了大蕭條。
經濟大危機爆發後,很多人都失業了並且很難找到工作
胡佛是一個本性寬宏大度的好人,他在從政以前是名成功的礦業工程師,他相信幾乎所有事物都能規劃設計,並把這套哲學用在了 1929 年經濟危機中。
結果證明,他是恰好錯誤時間的錯誤人選。
首先,胡佛不信任自由市場,他明白自由競爭迫使企業降低價格;但是,他認為,低價格導致低工資。^0^
經濟大蕭條重創了世界的經濟,使世界經濟很難再恢復過來!
在 1929 年 11 月,股市大跌不久後,胡佛召集了美國工業巨頭的CEO們,以福特汽車的亨利·福特、通用汽車的阿爾弗雷德·斯隆和杜邦化工的皮埃爾·杜邦為首與胡佛會面。
胡佛總統下達了一條非常清楚且前所未有的指示:無視疲軟的經濟,讓工資維持在現有水平。
減少裁員,如果必須減少人力,要透過工作分攤的方式——即是,讓兩個工人每人工作半天或隔天工作。
經濟大危機期間,很多人只能被迫去領救濟麵包
作為維持工資和分攤工作的回報,胡佛答應CEO他會說服工人們不罷工也不要求額外的酬勞或福利。
他遵守了承諾,工人答應了不罷工,工廠答應了不削減工資。
事實上,大名鼎鼎的汽車大王亨利·福特還提高了工資以示支援。≥▽≤
美國總統胡佛與汽車大王福特在一起,歷史性的時刻!
這位工程師,看起來設計了份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是它並不可行。^0^
隨著 1930 年和 1931 年的到來,工業產品的價格下降了,原因之一是美聯儲的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整體經濟通貨緊縮。
人們根本沒有錢購買商品或者投資公司。但另一個原因,也是重要原因,是胡佛又一作為的結果:他簽署了 1930 年的史穆特-霍利關稅法案。
經濟大蕭條陰霾下的生活
該法案令進口關稅提高到了百年來的最高點,導致美國的貿易伙伴對美國商品徵收關稅作為反擊。
美國出口縮水了一半,美國工業產品的價格因此急劇下降。
這也導致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遭受了重創,乞丐元首希特勒也藉助這次危機逐漸崛起、掌控德國。
經濟大危機陰霾下的人們
隨著蕭條加劇,企業請求胡佛允許削減工資,但胡佛拒絕了。“如果我們削減工資,工會會要了我們的命”,他說。≥▽≤
1931 年年底,經濟已是一團糟,企業們打破了協議,削減工資並增加裁員。但要阻止跌勢已經太遲了。
企業接連倒閉。失業率從 1929 年的 3.2% 飆升至 1932 年的 23.6%。
經濟大蕭條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破壞最嚴重!
胡佛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作為應對,提出了九點計劃,其中包括胡佛大壩和洛杉磯引水渠等大型公共工程專案。
他將最高收入階層的稅率從 25% 提高到了 63%。
他做了所有他能想到的規劃設計以讓經濟復甦,除了或許能管用的一樣——讓自由市場自行恢復。
1929年突然爆發的經濟大危機!
本來只是幾年的艱難歲月,最終卻變成了一場長達十年的災難。
那為什麼普遍觀點認為胡佛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經濟政策大相徑庭呢?現在你能明白這個觀點同樣也是不準確的。
胡佛和羅斯福都深信對經濟進行強有力的政府幹預是正確的。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對此,你怎麼看呢?^0^
回覆列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信用卡,關鍵是要有還款來源,當涉及的卡多了,慢慢地有一些卡就無法還上。總覺得可以不斷髮行貨幣,但本質是流通環節出現了問題,發行再多貨幣無益於經濟的迴圈。比如貨幣屬金,流通屬水,而水要流通起來需要木,木出現問題,發行貨幣金不能流通起來。貨幣即美聯儲只是經濟的一環,屬金水,而經濟運轉起來還需要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