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垃圾掉地上了,必須要媽媽撿起來,別人都不行;因為抱弟弟,只能讓他自己走路,回到家了都必須再帶他出去,在指定地點重新抱他回家;早上必須媽媽穿衣服;外面想坐搖搖,必須做,不然就長時間的不依不饒,大哭不止。比較困惑,寶寶這種狀態是簡單的壞習慣,不將就就可以了嗎?還是寶寶因為有弟弟,害怕不愛他,需要稍稍遷就他……比較困惑。
6
回覆列表
  • 1 # 精靈故事

    從你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一個害怕媽媽不如從前愛自己的小哥哥,也看到一個三歲幼兒尚未褪去的依賴,也看到了在弟弟面前他所極力想引起媽媽更多注意的小孩。

    孩子還小,三歲之前,都對媽媽充滿依賴。因為三歲左右的孩子的成長髮育能力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希望媽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成長,並得到媽媽的讚許。這是很正常的。 因為有小弟弟需要更多的照顧,而三歲的小哥哥。正處在需要家人更多的鼓勵的時期,所以,媽媽最好把精力分配一下,讓大寶感覺到,他和弟弟都是媽媽最愛的寶寶。

    大寶把東西丟在地上非要媽媽幫撿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大寶三歲這個年齡,心智發育還不完善,認為自己還需要媽媽的精心照顧。

    另一方面,想以此來讓自己得到媽媽的關注,讓媽媽像對二寶那樣去對他。 大寶讓媽媽重新出去到指定的地點,抱著他回家,同樣是出於這種心理。

    因為他感覺自己也很小,也需要媽媽抱著。你看,每次都是要求媽媽做出和弟弟同樣的照顧。

    總的來說,就是希望和弟弟受到同樣公平的待遇。

    那麼媽媽該怎麼做呢?

    1. 如果不能同時滿足兩個寶寶的照顧需求,在照顧好二寶之後,請家裡的其他人接著照顧二寶。然後,媽媽主動去關注大寶的情況。主動抱著大寶,親一親,和他一起玩兒,讀繪本等諸類親子互動。

    2. 晚上把二寶哄睡著了,然後帶著大寶一起洗漱,開心地聽睡前故事,睡前跟大寶說"晚安"、"媽媽愛你"。

    3. 有的時候可以先照顧大寶,再照顧二寶(二寶的情況不是很急需要媽媽照顧的情況下)。這樣讓大寶感覺到,自己得到的是公平的,並不是每次先照顧完弟弟才來照顧他。在媽媽心裡他同樣重要。

    4. 適當的主動給大寶買他喜歡的玩具,零食,甚至需要找出時間專門帶大寶去他喜歡的樂園裡玩兒。

    不要每次都讓大寶提出他的要求以後你才去關注他,而要主動去關注他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經過一段時間,大寶重新找回了被媽媽重視的自己,也就不再那麼強烈地要求你做和弟弟同樣的待遇了。5. 當大寶發脾氣,執拗的時候,媽媽千萬不可以生氣,訓斥他不懂事不講理。三歲的孩子確實還不能夠做到如此懂事講理。否則他會用更加強烈的逆反和反抗行為,來引起媽媽的注意和關心。

    媽媽的不要刻意去強調,弟弟還小,需要照顧,你大一點要懂事之類的話。首先他還沒有建立起"責任感"這個概念,其次,"分享"概念尚處在逐漸建立時期,更何況讓他人去分享自己的母愛,這樣說反而會起反作用。

    更不要給孩子貼上"不講理","固執"之類的標籤。如果你在孩子面前這樣說,這種評價,就會真的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固執的,愛鬧脾氣的人。這就是負面評價帶給孩子的很大的影響。媽媽要引起注意!

    如果媽媽在給二寶餵奶、護理睡覺時,或者抱在懷裡玩兒時,最好把兩個寶都抱在懷裡,更容易消除哥哥對弟弟的"敵意",接納弟弟和自己共同享受媽媽的愛。

    等孩子再大一點後,因為媽媽公平的愛,孩子就明白了,就是自己不要求什麼,媽媽對自己的愛都沒變。這樣孩子的安全感就更強了,內心也會更從容淡定。

  • 2 # 雨媽育兒之路

    雨媽有話說:從親的問題描述來看,親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個三歲的是大寶,那問題顯而易見,並不是親所描述的“執拗”,而是因為“爭寵”而任性。

    “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會想當然的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例如:吃飯時必須用他指定的碗;出門時必須他先出去,如果大人先出去了,就必須退回來;有人按門鈴,必須他去開門等等,都是執拗敏感期孩子的表現。

    這個時期的孩子針對自己的行為執拗,而不是固執地去指使他人做某件事。

    這種依賴媽媽的行為,很明顯是因為二寶的出生,讓大寶感到了危機,平衡對大寶和二寶的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針對大寶的問題,雨媽有下面幾點建議:

    一、建立大寶的安全感

    二寶出生以後,大寶通常會很產生危機感,害怕媽媽不再愛他。

    解決方案:在照顧二寶期間,儘量抽出時間和大寶互動,哪怕沒有時間,你要抽空抱抱大寶,多給大寶說:“媽媽愛你!”

    對於大寶的要求,多做迴應,認真傾聽,即使辦不到也要給出理由,然後和孩子道歉,例如:真的很抱歉,媽媽也很想和你出去玩,但是弟弟一個人在家睡覺很不安全,等弟弟醒了一起出去玩好嗎?

    出門要回家之前,抱一下大寶,徵詢大寶的意見“回家好嗎?”然後和大寶說“媽媽愛你,現在媽媽累了,只能抱著弟弟,你一定不想媽媽很累,自己能走回家的,對吧?”

    其實孩子在乎的,不是你是否和他出去玩,而是媽媽的態度,媽媽是否和以前一樣在乎他。

    二、維護大寶的平衡感

    二寶小,需要人照顧的時間比較多,就會自然而然地佔據和大寶互動的時間,這樣大寶心裡極為不平衡。

    解決方案: 對於二寶,除了平時的護理外,儘量保持和大寶互動的時間,只要二寶不哭不鬧,就讓她先在嬰兒車裡躺著,或者帶著她和大寶一起互動。

    三、建立大寶對二寶的感情

    其實對於二胎家庭來說,老二才是遺憾者,因為從出生就註定不能得到父母全部的愛,所以這份愛就要由大Bora“補”。

    平時在大寶面前提及二寶的時候,儘量用XX的弟弟來表達,讓大寶心存優越感,經常用二寶誇大寶,例如“你的積木大樓擺的太棒了,看弟弟正崇拜你呢!”“XX的弟弟太小,還需要媽媽幫助穿衣服,看大寶多棒,自己都能穿衣服,咱給弟弟演示一下怎麼穿好不好?”

    寶媽需要謹記的一點是,不要試圖去遷就孩子,你越是遷就他,他就越感覺委屈,認為你這是心存愧疚。

  • 3 # 女王新知鄭莉

    我是天然媽米,看到你對問題的描述,我感覺可能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第一,孩子處於秩序的敏感期:三歲左右,會有這樣一個階段,孩子對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其步驟,必須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如果中間忘了一個步驟,或者順序不對,他都會要求重新做一遍。這時,我們要尊重他這個時期的特點,不要去控制和讓孩子孩子聽我們的,這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的一個方面!

    第二,老二的到來,給老大造成了受忽視的威脅,老大要用這個方式,來吸引父母的關注:其實老大各種的執拗,各種的哭鬧,背後可能就一個需求,就是希望爸爸媽媽看見他,看見他的存在和需要,確保爸爸媽媽沒有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忽視他,確保爸爸媽媽還和從前一樣愛他!所以爸爸媽媽耐心一點,好好呵護和陪伴他,一旦他確定 ,並會給他帶來足夠的安全感,足夠讓他來好好愛弟弟妹妹,雖然這個過程父母會辛苦一些,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以,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問題,先去找找背後的原因,理解了原因,我們才能正確的找到處理辦法!

  • 4 # 早教育兒唷

      面對發脾氣、哭鬧的孩子,父母只有找到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根源,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愛哭

      “哇……哇……”

      “好啦,好啦,別哭了。”

      “哇……哇……”

      “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

      “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裡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基於此,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麼運用哪種行為規範、採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

      

      

      兒童心理分析:

      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透過這個例子,應該瞭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

      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發脾氣

      在商店玩具櫃檯前我們常可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願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於是,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人也變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例如,吃飯時想自己吃,可因為還不會用調羹,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結果會變成用手抓著吃了。不過,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發性,即便是這樣也不要去阻止他。

      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倒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對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時期,於是,當孩子想自己一個人做什麼時,媽媽很可能就不由分說地訓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這種自己來做的願望正是意欲在成長的表現。因此,媽媽要了解1歲左右的孩子就是這個樣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讓他試著做一做。並且,當孩子因達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鬧時,大人要若無其事地應付過去。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大聲哭鬧、跺腳、打滾。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希望別人“那樣”,自己想要“這樣”--這些慾望過於強烈,而現實又無法滿足,這時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亂起來,在情緒上表現出不安定。想睡覺了、肚子餓了、感到累了的時候,一點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素描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