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書門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勢大,欲除之,便以國之難事任其擇之。

    是瑜生百歲,還是吳存百世。

    不用選擇,就已激怒攻心,吐血而岌。

    如此之利刀,卻不知出於何人之手。

    瑜不長存,吳亦不久!

    那便若何。

  • 2 # ff202264

    無論以魏為正統或是以蜀為正統。吳始終存在於尷尬的夾縫。三國志奉魏為正統,但陳壽是南充人也是蜀漢人,對於當朝、對於故國,或有顧忌或有感情。而對於東吳及其臣屬,應該是不會特地褒揚或貶損。

    三國志周瑜傳沒有太多篇幅。一千八百年來,僅僅憑著周瑜傳那些為數不多的記載,多少遷客騷人迷上了這位周郎!

    僅僅憑著這些文字,一千八百年後,又有多少男女老少對這位周郎,無限神往。

    那麼當代當朝,能以色見之,能以音聲求之的鮮活周郎,難道不比文字裡的周郎,更精彩嗎?連世說新語都捨不得黑的周郎,終究在演義中躺槍。

  • 3 # 日月惟明

    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周瑜不符合史料,周瑜膽識過人,智謀無雙,堪稱完人

    1、《三國演義》是站在褒劉貶曹的基礎上的,當時蜀漢佔據正統大義,曹魏佔據天下實力,但是孫吳只是一個地方政權,演義中對吳國多有貶詞,把周瑜描述成一個氣量狹小善妒的小人形象,不可信。

    2、在吳國建立初期,周瑜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孫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周瑜智謀無雙,倆人可謂珠聯璧合,橫掃江東;

    3、蘇軾在《赤壁懷古》中這麼形容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和三國演義中周瑜形象是不符的,後世文人對周瑜非常推崇的。

    一個地方政權,能在實力和大義的夾擊下堅持那麼多年,沒有一幫智謀之士是不可能的,而周瑜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 4 # 富婆的男神

    沒見過本人,不知道,各種史書記載都不一樣,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還是野史,都說法不一,但不管他是膽識過人也好,還是氣量狹小,都和我們無關,我們只要過好我們自己就可以,畢竟他已經成為了歷史了。

  • 5 # 走著聊著

    民間傳說一般認為周瑜智謀不如諸葛亮,並且氣量狹小。這種想法是間接受到《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的構思下,明顯有作者羅貫中以劉備為正統,以諸葛亮為智慧化身的思想寄託。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不但膽識過人,而且氣量寬宏。

    赤壁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場戰爭是周瑜親自主持,跟演義中的諸葛亮半毛錢關係也沒有。赤壁之戰使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受挫,此後曹操生平再也無緣集中火力大兵團作戰的機會。周瑜在東吳和曹魏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排眾議,對曹操毫不畏懼,是為膽識。

    要想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只要看他身邊的人和他結交的人就會知道。周瑜最好的朋友魯肅。魯肅,字子敬。年少喜結交,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誠信敦厚,雄才大略。這是他的標籤。很難想象這樣的人和一個氣量狹小之人交往合作,這從另一個角度讓人們對周瑜這個人有所瞭解。周瑜不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還一直在孫權面前誇獎魯肅。臨終之時,周瑜不忘在孫權面前力保魯肅,讓其接替自己的位置。魯肅在周瑜死後,很快把一支四千多人的隊伍發展到一萬多人。魯肅後來追隨孫權大破皖城,於荊州分兵對抗關羽,憑三寸之舌為東吳討回荊州三郡。

    試問,周瑜氣量狹小嗎?

    時傳周郎才貌雙絕,有膽有識,是江東少女心目中的人氣偶象,一時傳為佳話。可見,他的人格魅力有多高。

  • 6 # 中孚鑑

    周瑜,字公瑾,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將,周瑜和孫策的關係很好,曾隨孫策征戰沙場,為平定江東周瑜立下功勞。後來孫策去世後,孫權接掌東吳,周瑜和張昭成了內外重臣。並且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也因為此戰的失敗,無力在短時間內對東吳孫權和劉備發動大規模的用兵,從而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周瑜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時候三十六歲。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給人的印象是氣量狹小。那周瑜到底是膽識過人,還是氣量狹小呢?

    其實,周瑜並非氣量那麼狹小,他是膽識過人的,要不然他能在曹操率大軍進攻東吳時,主張抗曹而非降曹,而後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周瑜若沒有過人的膽氣,又怎麼會主張抗曹的,同樣他若沒有過人的膽氣,在孫策去世後,周瑜又怎麼能和張昭成為內外重臣呢!

    而《三國演義》中,給人得到感覺好像周瑜氣量狹小,嫉妒諸葛亮之才,其實不然。他在對諸葛亮動殺心的之前,曾經是讓人勸住諸葛亮歸順東吳的,以求諸葛亮之才能為東吳所用。可見周瑜雖然心裡極度、諸葛亮之才,但並非氣量狹小,不然又何必勸說諸葛亮投東吳,來蓋過他自己嗎!

    所以周瑜的出發點是為了東吳,他希望諸葛亮之才能為東吳所用,就算蓋過他也沒有什麼,因為他心裡只有東吳。

    但是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所以並沒有投向東吳,這時周瑜覺得諸葛亮是個大才得同時,將來也會是一個大敵,所以他就想除去諸葛亮,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當然這只是演義中的,不過周瑜的出發點並非只是氣量狹小的,他只是以東吳大業為重而已。

    而正史上的周瑜,他性度恢廓,孫權稱他有王佐之姿。他也被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同時周瑜不僅不是氣量狹小,而且他為人也很寬宏。

    比如周瑜年齡輕輕就身居重位,但是開始的時候,他卻和程普的關係不好,程普的年齡要比周瑜大,同時程普覺得他也是久經沙場,所以程普就不服周瑜,也會對周瑜不敬,然而周瑜並沒有和程普計較。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程普還是非常佩服周瑜的。

    所以周瑜並非氣量狹小,而且他為人也寬宏,頗有氣量。周瑜雖然三十六歲時就離開了人世,但是他始終是一個名將,也被後世所推崇,比如在唐朝時期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將中,以及《百將傳》中,都有周瑜的名字。

  • 7 #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上的周瑜不僅膽識過人,而且心胸豁達,絕非《三國演義》寫的那般心胸狹小!

    周瑜為人不僅豁達大度,而且還舉賢任能,盡心輔助孫權;

    事實上,《三國演義》一貫是褒劉、貶曹、淡孫的格調,透過對劉備陣營的人物才能和作用的拔高,對曹操陣營和孫權陣營人物才能和作用的貶低或是淡化,來給劉備陣營製造主角光環。而周瑜絕對是被《三國演義》黑得最為嚴重的歷史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因為心胸狹小,處處忌憚諸葛亮的才華,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總想著算計諸葛亮,最後反被其計謀所氣死,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三氣周瑜”典故。

    然實際上,這些都是小說杜撰的。真實歷史上,周瑜是突發疾病才英年早逝的,他的死和諸葛亮沒有半點關係。而且,周瑜為人坦蕩,是個很有度量,而且心胸寬廣的人物。《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周瑜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意思就是說,周瑜為人很有度量,因而深得周圍人的擁戴。就連劉備對周瑜的評價也是:“器量廣大,萬人之英”。

    此外,真實的周瑜還一點都不嫉才,反而不斷給孫策孫權舉薦賢能。在輔助孫策時期,周瑜先後向孫策舉薦了張昭、張紘、魯肅等賢才。而在自己臨終前,周瑜又向孫權舉薦讓魯肅來接任大都督一職。要知道,魯肅與他素來意見不同,然而周瑜還是唯才是舉,這一的氣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周瑜文武兼備,其個人才能絲毫不亞於諸葛亮;

    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周瑜給人們留下了不如諸葛亮的印象,總是一副“既生瑜,何生亮”的尷尬。但歷史上,周瑜的才能不亞於諸葛亮,其在軍事上的能力更是高於諸葛亮。當年赤壁之戰的勝利,正是周瑜所指揮的!

    其實,在還沒有《三國演義》之前,古人可不覺得諸葛亮對赤壁之戰的勝利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大家都是將戰爭的勝利歸功於周瑜。正因如此,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才會這樣寫:“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在對赤壁之戰的緬懷中,蘇東坡毫不吝嗇的將筆墨全奉獻給“雄姿英發”的周瑜。

    也就是說,在蘇東坡的眼中,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主角。當年,面對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周瑜是談笑自若,“羽扇綸巾”,然後鎮定的指揮孫劉聯軍,擊敗曹軍,扭轉乾坤,實現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輝煌戰績。

    所以,透過蘇東坡的描述,我們也能看到,真實的周瑜可不是氣量狹小、嫉賢妒能的小人,而是一位英俊瀟灑、心胸豁達的英年名將!

  • 8 # 君山話史

    說周瑜膽識過人是對的,但說他氣量狹小,那就不符合歷史事實了。

    第一,周瑜的膽識

    我最讚賞的就是周瑜的英雄之氣。

    在赤壁之戰前,孫權的東吳割據勢力與曹操相比,實力是不在一個檔次上。孫權上臺上,年齡還不滿二十歲,曹操便對他展開極限施壓。公元202年,曹操以朝廷名義發一道命令,要孫權派弟弟或兒子到京城作官,實際上就是當人質。當時輔政大臣張昭是比較膽小的,猶豫不決。周瑜則堅決反對送人質,最終孫權頂住壓力,拒絕曹操的無理要求。

    曹操奪取荊州後,以二十幾萬之眾,大兵壓境。東吳震動,以張昭為首的臣僚們都主張投降。這時,又是周瑜挺身而出,痛斥曹操名為漢相,實為國賊,並向孫權分析可擊破曹操的幾個理由。要知道曹操此時不僅如日中天,而且還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大有一統天下的氣勢。周瑜獨敢以弱擊強,以寡擊眾,實是不世之英雄人物。

    當所有人都慌亂、畏懼之時,周瑜反而意氣紛發,充滿自信。掃滅群雄的曹操雖然囂張,在周瑜眼中不過是隻紙老虎罷了。這是何等的風彩,這是何等的英姿,令人傾倒,無怪乎數百年後,大詩人蘇軾還寫下“遙想公謹當年”的詞句。

    當劉備得知周瑜僅有三萬人的部隊,失望的神色溢於言表。大家來看看史書的說法: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劉備聽了後是什麼心情呢?史書說:“備深愧喜。”又慚愧又高興。愧的是自己膽識不及周瑜,喜的是看到周瑜的自信與從容,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第二,周瑜乃是心胸寬廣之人

    周瑜富有人格魅力,深謀遠慮,顧全大局。

    他少年得志,屬於東吳陣營中的少壯派領袖,地位凌架於眾多老將之上,這引起很多人的不滿,其中老將程普就經常跟他抬扛,動輒挑釁。周瑜卻能忍氣吞聲,不計較個人得失,埋頭苦幹,其高風亮節最終居然感動了程普。

    周瑜透過一系列偉大勝利證明自己並非浪得虛名,程普最後也不得不服氣。這位老將軍是一個有錯能改的人,頗像戰國時代名將廉頗,他主動與周瑜交好。後來,程普遇人時總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意思就是說,跟周瑜這個小老弟交往,就像喝醇香美酒,不知不覺便醉了。

    由是可見,周瑜乃是心胸極寬廣之人。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對周瑜刮目相看,有心招降,便派蔣幹為密使,前往遊說。在《三國演義》中,蔣幹被描寫成為一個自以為聰明、實則愚蠢的人,歷史上真實的蔣幹並非如此。蔣幹其實是個非常有才氣的人,史稱他“以才辨獨步於江、淮之間”。他原本是九江郡人,與周瑜有些交情,便以朋友身份,身穿粗布衣,前去拜訪。

    從周瑜處回來後,蔣幹如實對曹操說:“周瑜有氣量,有高遠的理想,不是用言辭就能挑撥離間的。”

    第三,被小說抹黑的周瑜

    說實話,周瑜算是歷史上最倒黴的人之一。他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英雄之一,但在《三國演義》里居然被描寫成氣量極小之人,還被諸葛亮給氣死了。

    小說抹黑周瑜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立場很明顯,是站在擁劉備的立場。而周瑜一直視劉備為心腹之患。

    劉備到京口會晤孫權時,周瑜給孫權發去一封密信,信的大義是這樣的:“劉備乃是一代梟雄,又有關羽、張飛這些熊虎之將為羽翼,肯定不會長久屈居他人之下。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把劉備扣留在東吳,讓他住宮室,多弄些美女給他玩,讓他迷戀聲色犬馬。再把關、張二人分開,這樣就可以脅迫他們為我效力,如此一來,天下可定矣。若是輕易地把土地割給他們,又讓他們三人聚在一起,恐怕就如蛟龍得雲雨,終究不是池中之物。”

    在周瑜看來,劉備這個人一定得防。因為他不是小角色,而是蛟龍,只是現在尚是“潛龍”,若機會一到,這隻蛟龍就會張牙舞爪,飛上雲端。因此,周瑜建議孫權扣留劉備,收降關羽與張飛。

    因為周瑜這一立場,與小說作者完全相左,故而小說不惜以大篇幅來抹黑周瑜,甚至還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說法,把周瑜給冤死了。實際上,別說周瑜不可能說這樣話,甚至諸葛亮當時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今天,我們得給周瑜平反才行,還他歷史的本來面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E未響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