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岸小郎中
-
2 # 小涅觀天下
既然允許你回家過年,那相比一定知道死刑犯的家庭情況,如果你不想連累家人大多數死刑犯都會回去,但是如果說全部死刑犯都回來了不免有些誇張。這個說法顯然是讚美唐太宗的,我們應以客觀去看待這些歷史問題,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事兒很有名,涉及到一些有意思的唐代制度,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事件梗概。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這件事,很多朋友覺得是最早記載於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假如我們在網上搜索的話,大多數也是如此,不過其實在更早的《舊唐書·太宗本紀》中就記載了:
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後應期畢至,詔悉原之。
這事兒發生在貞觀六年十二月,唐太宗親自考核囚犯的情況,把該處死刑的290人放回家,讓他們得以跟家人過個年,等到第二年秋末再回來受死。第二年,這些人還真的按時回來了,唐太宗感於他們的守信,就把他們都赦免了。
減輕刑罰是唐太宗的一貫主張,而非一時心血來潮根據《舊唐書·刑法志》的記載,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跟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等大臣們商議,調整法律,將一些原本要判死刑的罪行改為肉刑,後來因為肉刑殘害人的肢體,不夠人道,就再次將其減輕為流放。
按說三次覆奏已經夠嚴格了,但後來發生了兩件事,促使唐太宗進一步反思自己,改革制度。一件是因為一時憤怒錯殺了大理丞張蘊古,另一件是在朝堂上怒斬了交州都督盧祖尙。後來情緒冷靜下來,唐太宗覺得自己太任性,覺得三奏太快,一天之內就完成了,如果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判了死刑,那麼即便後來後悔,死人也不可復生。於是他命令,將三覆奏改為五覆奏,官員們在兩天之中給他彙報五次,才能最終決定是否執行死刑。
因此,唐太宗在貞觀六年冬天親自核查囚犯,以及後來赦免死囚,並非是一時興起或者“作秀”,而是長久的政治主張。
唐代的戶籍管理制度相當嚴格,逃亡並不容易很多朋友猜測,這些死囚犯回到家,難道不想著逃亡嗎?這可是天賜良機啊!當然,我們今天不知道他們內心有沒有動過這個念頭,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當時逃亡並不容易。
唐代在城市中施行裡坊制度,上到京城、下到地方城市都是如此。坊是基本的居民管理單位,平面方方正正,有一整圈圍牆,居民都住在裡面。每天早晚,坊門會定時開閉,大晚上沒有特殊原因是不能離開坊的。這樣的制度,就是為了便於管理,防止作奸犯科。
除此之外,唐代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老百姓也需要“上戶口”。一般的程式是,居民先到基層工作人員里正或者坊正那裡登記“手實”。手實的內容包括個人姓名、性別、年齡、體貌特徵以及家裡的地產、房產資訊。
接下來,里正跟坊正要拿著手實跟真人核對,確定無誤後,將手實彙總交到縣裡,縣裡也彙總,交給州郡,州郡再交到京城。透過這個系統,每個百姓的個人資訊,朝廷都是掌控的。
假如一個人要離開本縣去別的地方,那他得先找縣裡開“過所”,也就是通行證。過所的內容包括其本人的基本資訊、外出原因、攜帶財物,並且要找幾個鄉鄰做保人。這個過所可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它才能透過各類關卡,才能住店。
所以那些死囚自打入獄,就會在基層資訊中有所記錄,他們即便回到家,也只能小範圍活動。假如想要逃亡,肯定是不可能獲得過所的。那麼在逃亡路上,遇到檢查很容易暴露,搞不好還要連累家人,何苦呢?
-
4 # 遊史無終
誠信有多重要?誠信能救命!不信?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個誠信能救命的故事。跟死囚有個約定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案件,當然最主要的是死刑案件。皇帝親錄,一來說明唐朝時期人們對生命的尊重;二來是皇帝不放心底下這些幹活的;這項生殺大權握在皇帝手裡,人命關天,皇帝給予特殊關注,也是理所應當的。
其實,卷宗並不是很多,唐初改革隋朝律法後,減少了很多死刑條文,貞觀初時,有幾年,全國的死囚犯還不足百人。就是到了公元632這一年,全國的死囚犯也僅為390人,而到皇帝這裡的也就30多人。太宗在審查案件時,看到判死刑的這些人面黃肌瘦,甚是可憐。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在封建社會,官員在審理刑事案件的時候是可以對犯罪嫌疑人刑訊逼供的。一般皇帝欽點的死囚,都是經過層層的審查,受盡了各種刑罰,而且也被關押很長時間了,加上長途解運,肯定多數是無精打采,生無可戀。
太宗看到這些人以後,心中的憐憫之情氾濫。於是他心裡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給這些死刑犯一年的時間,讓他們回家處理後事,一年後回來伏刑。第二天早晨,太宗就把這個想法拿到朝上跟諸位大臣商議。大臣們雖為當今皇帝的仁慈感動,但是也很擔心。這些死囚都是一些殺人越貨、強盜無恥之徒,一旦放出去,豈不天下大亂!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命令,沒有附條件,沒有保障措施,也就是說沒有獄吏跟著,沒有監視,無異於放虎歸山。
於是有些大臣站出來反對,請求太宗打消這個念頭,說這樣太危險了,把這些死囚放回去,不知道來年能不能回來是另一回事,萬一他們去危害社會怎麼辦?
其實大臣們的想法,太宗也想過,他剛開始的時候也覺得這個想法太荒唐,可是又一想,大唐上下幾千萬人還能奈何不了這三百多囚犯;再說按國家的編制來看,州府以下管理機構就有四級,全國這麼多官府衙門管理一兩個死囚,還是非常輕鬆的。況且這些都是死刑犯,他們在將死之時還能得到法外開恩給他們一年的幸福時光,他們感激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去想其他事情呢。太宗用這些理由說服自己的同時,也說服了勸諫的大臣。於是,就在這一年臘月的一天,太宗下了一道讓全國震驚的聖旨:全體已決定執行死刑的囚犯,一律放回家,與家人團聚,一年之後的秋天再來京城執行死刑。
貞觀八年,也就是公元633年的秋天,長安城寬達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趕來的民眾擁堵得水洩不通,因為今天是一個謎底要揭開的日子。對於當今皇上的大膽行為,大家都抱著拭目以待的態度。
很多人都覺得,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對那些被定刑的死刑犯,他們知道了自己能有逃出生天的一絲希望,就肯定不會放棄。
然而,結果讓全城百姓大跌眼鏡,只見這些死囚們真的一個一個回來了,一個,兩個,三個......約定的時辰到了,數一下人數,389個,只有住在京畿扶風的個死囚遲遲未到。
這時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唐太宗,只見唐太宗不慌不忙地揮揮手說:“再等等!”隨著一聲馬鳴,最後一個囚犯坐著馬車抵達了刑場。原來這個人在回來的時候生病了,耽誤了時間。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感動了,一是為唐太宗的聖明,二是為了這些囚犯的誠信。就連唐太宗本人也深感震撼,後來他就把這些死刑犯全部赦免了。
-
5 # 日慕鄉關
李世民雖然被稱頌為千古明君。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煩惱,就是自己皇位得來不正。按照宗法制,李世民是不可能成為繼承人的,但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自己的哥哥殺死並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謀逆篡位之人,一般在歷史上都不會留下好名聲。而李世民想要留下好名聲,也不想背上弒兄逼父的罵名。於是他就想盡辦法捏造李建成的各種德不配位的事情,意思就是說,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那麼對於天下老百姓來說百害而無一益。而這樣做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皇位製造合法性。而且他透過還不斷的收買人心,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
李世民放走囚犯是為了展現自己是一個仁慈的皇上。可實質上李世民並不仁慈,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他連自己年幼的侄子全都殺了。在即位後他頒佈了一系列利民的措施,並頒佈天下大赦的命令。
即使如此,李世民仍然不安心,畢竟自己做過大不道的事,於是下令放400死囚回家探親,並約定在秋後問斬。這也是李世民向天下展現自己仁慈之心的一種表現。
到了秋後,這400名死囚,一個不少的達到了指定的地點,準備領死,這使得李世民非常的感動,大手一揮,400名死囚全部獲得特赦。
400名死囚事先也當然知道,按照皇帝的命令,到指定的地點就只有死亡。而活著是每一個人的追求,為何這400個死囚,明知道會死,依舊按照命令達到指定的地點?
當然,這絕對不是皇權至上的原因,因為對於死囚而言,皇權算個什麼東西,在他們的當中很少有人保有忠君愛國之思想。如果愛國,那麼這400死囚,也絕對不會犯法。死囚之所以能夠按時到達指定的地點,編者認為其原因有:
一是受到感動死囚都知道自己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死亡只是遲早的事情,自己沒有盡孝道,在死之前沒有見到父母親。這對於死囚來講是人生莫大的悲哀,而皇帝下令讓這些死囚回家,陪伴自己家人一段時間,然後再處死。
這對於死囚來講是一種恩賜,讓他們在離開人世前盡最後的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死囚雖然是罪人,但孝順的思想依然與常人無異,例如解放前山東打土匪劉黑七,殺人無數,但每次回家,頭一件事情就是給母親磕頭。
對於這些死囚來說,皇帝能法外開恩,給他們一個盡孝的機會,自然非常的感激,所以在被釋放回家之後,也能如期的返回受死。
二是無奈皇帝之所以敢於釋放這些死囚一段時間,朝廷方面肯定是知道這些死囚的底細,甚至在死囚假釋的時候,有士兵等監督,即使這些死囚想要不歸,或者想要逃跑,也是非常的困難。而沒有聽從皇帝的指令,自己只能死的更加悲慘,說不定還會牽連自己的家人,因此死囚明白,不回去的話自己就會受到更大懲罰。而且逃跑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的,在巨大犯罪成本下,這些死囚也會掂量,逃跑實際上是虧本的買賣,因此死囚都能夠按照約定受死。
三是家人的勸說而李世民為了表達自己的仁慈之心,讓這些死囚返回自己家中,於親朋好友度過人生的最後階段,這也算是一種人文關懷了,而死囚的家人定然會對於皇帝感恩戴德,因此即使有些死囚不願意回去受死,但是在家人的耐心勸說之下,也能夠幡然醒悟,以自己的死亡,彌補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因此,家人的鼓舞,使得這些死囚有了受死的勇氣與決心。
當然,李世民讓400名死囚返回家,並不是李世民真正的仁慈,在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在做戲以收買人心,使得天下人歸順自己,以洗刷自己弒兄殺弟,逼迫自己父親退位的罵名。再者說來,縱然這些死囚犯中有些是冤枉,但多數是名副其實的罪人,即便一時良心發現,長期來說依然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李世民因為一件小事,就將他們赦免,實則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回覆列表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帝(指李世民)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唐貞觀六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633年),李世民親自到監獄裡看死刑犯,眼看年關將近,家家期盼團圓,而這些死囚關在死牢之中等待來年秋後處死,非常的悽慘,就動了憐憫之心,於是大手一揮釋放了這批死囚,讓他們回家團聚,過大年,約定第二年的秋天回來領死。太宗覺得這還不夠,決定擴大範圍,把全天下的死刑犯都給放回家過年去了,來年秋天自己回牢房報到領死。那麼這件事情的結果如何呢?到了第二年的秋天,所有的死刑犯全都如約歸來,沒有一個逃逸不歸的。一時之間輿論譁然,天下皆歌頌太宗仁德,感化萬民,實乃一代明君,千古聖君。這件事情咋聽上去實在是匪夷所思,不合常理,宋代大儒歐陽修有《縱囚論》評論此事,對太宗以一己之仁德感化罪大惡極之人持懷疑態度,認為既無可能,也無必要。換言之,對奸惡之徒,死罪之人的憐憫,不也是對良善之人,受害之家的不仁與二次傷害嗎?我認為這件事情是一場政治秀的可能性非常大,貞觀六年,太宗透過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坐上大唐天子寶座已經六年有餘,大唐天下在他的治理下也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局面,他要向世人證明他是明君是聖君,他也確實做到了,不過那段不光彩的上位之路卻還是浮現在他腦海裡,或者零星出現在街頭巷議之中。於是我們的太宗常常需要幾場政治秀,安慰自己,也安慰天下,觀看那段時間的歷史,無論新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鑑,我們都能看得出,貞觀年間,太宗內心的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