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為鑑
-
2 # 勇戰王聊歷史
張繡是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侄子)。張繡第一次投降曹操以後,因為曹操霸佔了張濟的的遺孀,也就是張繡的嬸子。張繡因此記恨曹操。這事本來就是曹操不對,結果,曹操還要設計殺害張繡。張繡提前發現了曹操的詭計,惱羞成怒,趁夜偷襲曹操。曹操戰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戰死。
因此,張繡在第一次投降曹操以後,又反叛曹操,完全是曹操的責任。
張繡敢再次投降曹操,是因為賈詡對於局勢的分析。當時正值官渡之戰前,曹操兵少,而袁紹勢大。
賈詡認為,袁紹雖然勢大,但是不能容人,終究不能成大事。張繡這點兵力投靠過去,也不會受到重視。
而曹操,卻有三個優點:第一,挾天子以令諸侯,代天子行事,名正言順。第二,曹操兵力較弱,此時正是用兵之際。張繡投降過去,曹操肯定樂意接受。而且,會重用張繡。第三,曹操志向遠大,一定能夠不計前嫌。
還有一點,當時處於漢末諸侯割據爭霸時期。各路諸侯都在招攬人才,像曹操這樣有爭霸天下野心的人,更加註重自己招賢納士的名聲。所以,張繡料定投降曹操以後,曹操不會報復他。
-
3 # 如切如磨
我認為兩問題的主要原因都是外部戰略形勢的需要和內部政治利益的訴求。關鍵人物就是袁紹和賈詡。以後來人上帝視角來看,張繡有點被賈詡所誤的感覺,輕易把身家性命寄託在了仇人的人品和誠信上,殊為不智!
建安四年三月間,袁紹終於攻滅公孫瓚,掃除後患,盡據河北之地,以四州之兵虎視曹操,大戰已現端倪。曹操於去年剛滅掉呂布,袁術也於六月間病死。張繡盤踞南陽,聯結荊州劉表,不斷騷擾曹操後方。曹操在即將全力應付強敵袁紹前,必須清除掉這一後患。為此前後三徵張繡,充分顯示曹操平滅張繡的決心。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在袁紹空前巨大的強壓下,曹操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時間和保有有生力量以應付袁紹。已經開始和袁紹有接觸的張繡卻再次主動投降,這對曹操而言有三層重大利好:其一,贏得最寶貴的時間,準備轉火袁紹。其二,兵不血刃,在大戰前避免實力再有所損耗。其三,心腹之患沒有聯結大敵,反而成為臂助。一正一反間,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所以,別說張繡殺了他兒子大將,就是殺父奪妻,跟天下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代表人物:漢高祖和成吉思汗)。曹操可是個成熟的政治家,接受張繡二次投降百利而無一害,求之不得,壓根沒有拒絕的道理。再來說張繡。這哥們好壞全憑賈詡一張嘴,真個成也賈詡敗也賈詡。但是重點在於賈詡這個人是個真正的謀士。他所有謀劃的出發點前提是自個的身家性命,從他為了保命把董卓之亂生生延後了四五年,禍亂朝廷,荼毒無數百姓就看得出。這也算賈詡亂世全身真正高明的地方。
張繡對賈詡言聽計從,賈詡也算對得起張繡。在與曹操的攻伐中,出謀獻策,著實讓曹操吃了大虧。而曹操三徵張繡,其決心和兇猛的來勢讓賈詡很明白處境:劉表絕不是可以依賴的物件,袁紹更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單靠張繡根本無法抵擋。隨著天下形勢愈發的明朗化,眼光毒辣的賈詡看清了形勢,作出拒袁投曹的準確的判斷。
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咱來看賈詡說服張繡的三條理由。其實在我看來一是對大勢正確的判斷,二是對曹操眼下處境的準確拿捏,更主要的第三條壓根就是說給曹操本人聽的!
要知道對曹操的誅子殺將之仇,張繡起意執行不假,但賈詡起碼也算個主謀!賈詡說服張繡拒絕袁紹,主動投降無異雪中送炭。這個冠冕堂皇的馬屁一下子展現了未來主子的光輝形象,實實在在搔到曹操癢處。這下我敢說,張繡歸降雪中送炭的大功大半都歸在了賈詡頭上:
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而我認為張繡敢再投降完全是被賈詡洗腦矇蔽了,再加上眼前曹操大軍的威脅,主動認慫。至於曹操並不殺他那隻不過是政治需要,張繡已經是砧板上的魚肉。曹操對曹昂、典韋的心愛程度那是正史記載的清清楚楚的。張繡死的不明不白,兒子謀反死的也是不明不白。這不很能說明問題了麼!把身家性命交給幾乎不共戴天的仇人,自己的存在就是一次次揭開人家的傷疤,魚肉寄希望於刀俎。張繡何其愚也!!! -
4 # 劍風先生
張繡第一次投降曹操,降而復反。而且張秀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曹操的愛將典韋。可以說,張繡對於曹操來說是有血海深仇的。然而為什麼張繡第二次投降的時候曹操卻沒有殺他,而且委以重任。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謀士就是賈詡,個人認為,賈詡應當是三國第一謀士。他對人的性格是非常瞭解的,而且懂得明哲保身,應該是在三國亂世當中,唯一得到善終的智謀之士。
官渡之戰前夕,張繡在袁紹和曹操二人之間搖擺不定,是賈詡力勸張繡投降曹操的。賈詡當時提出了兩個理由,也正是今天我們這個題目的答案。
第一,曹操胸懷大志。曹操是一個非常有理想的亂世梟雄,他的目標是要蕩平中原,統一天下。而這樣一個有理想有目標的人,絕不會去計較個人恩怨。只要對統一天下有所幫助,那麼曹操便會放下一切來實現這個目標。張繡對你來說雖然仇深似海,但基本上都是個人恩怨,絕對沒有政治原則立場上的對立。所以賈詡料定曹操肯定會容納張繡的。
第二,當時袁紹強大,曹操弱小。賈詡認為,以張繡現在的實力去投靠袁紹,所起的作用並不大,也不會得到袁紹的重用。但如果去曹操陣營,那效果就不一樣了,此時曹操非常弱小,得到張繡的部隊可謂是雪中送炭。所以曹操此時肯定會拋棄一切前嫌來招降張繡的。
第三,曹操想借此來表現自己的寬宏大量,來吸引人才。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曹操是非常重視人才的,他提出的為才是舉,這種用人方法便是最好的例證。而且此時曹操的力量還非常弱小,他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投入到他的陣營當中,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招降一個對他有血海深仇的人,而張繡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透過張繡這件事,大家就可以看到曹操有容人之量,所以便爭相去投靠了。
-
5 # 歷史咖啡
這裡有一個少為人知的隱秘: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對曹氏集團非常重要。曹操不能失去五斗米道高層人物對許都權力的支援。具體說:
一,青州兵試驗田
著名史學家楊寬曾指出曹操集團與黃巾賊的關係非常曖昧,曹氏家族有意利用原始道教在輿論上支援許都霸府。
眾所周知,30萬青州兵對曹操至關重要,他不僅得到了強大實力,也用青州兵做制度試驗田,創造了一種「國有軍屯」制,成為曹魏政權的一大支柱。少為人知的是,青州兵是成建制的太平道徒(黃巾賊)。他們對這位曹公一開始就充滿好感,而曹操也不拒絕。《三國志》有一條記錄,說明曹氏家族的道教信仰,與太平道頗為一致。
《三國志》引魏書曰:太祖將步騎千餘人,行視戰地,卒抵賊營,戰不利,死者數百人,引還。……賊乃移書太祖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見檄書,呵罵之,數開示降路;遂設奇伏,晝夜會戰,戰輒禽獲,賊乃退走。曹氏後來收編這批黃巾道徒,因勢利導,將其作為軍屯的試驗田。青州兵與曹操的關係,更像一種「道友」和盟約關係。他們自認為是曹公的合作方,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于禁有一次指揮不動青州兵,怒而懲罰,「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這說明曹操對這些道徒特別友善。
二,曹魏集團需要五斗米道
漢中張氏家族是道教的重鎮,世為五斗米道「師君」,其下又分為若干教區,推選「祭酒」主導教務。五斗米道又實行「義財制」,教眾因此處在一個有機的宗教共同體之中,非常穩固緊密。且五斗米道以清靜為宗旨,在亂世中是一個太平之地,並無罪惡之名。
當時的亂世中,道教的影響極大,遠超後人想象。他們與儒家的分歧由來已久,代表著一種廣泛而龐大的社會基礎。因此曹操集團在與東漢門閥的博弈中,就有意利用道教支援。漢中張氏對天下形勢也有清晰的判斷,曾說「寧為曹公家奴,不為劉備上賓」。因為皇甫嵩、盧植、劉備是儒家集團,對黃巾特別殘酷無恩。
在這種形勢下,曹氏與五斗米張氏的關係當然就經得起很大的考驗,包括奇恥大辱和殺戮之仇。曹丕篡位時,五斗米的大人物李伏果然出來力挺,說曹氏是「真人」,能應中黃太乙之符。這種造勢其實在滅袁紹後就已經公開化了,曹操對「真人」這個稱號從不拒絕。
曹氏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是「黃初」,這後面當然有很大的資訊量。
-
6 # 君山話史
張繡曾兩次投降曹操。
第一次投降時,由於嬸孃被淫賊曹操霸佔,張繡一怒之下又反了。這次曹操為自己的衝動付出慘重的代價:兒子曹昂被殺死,悍將典韋被殺,曹操本人僥倖逃掉,但也捱了一箭。
如此一來,張繡對曹操來說,有殺子之仇,那麼張繡為什麼還會投降曹操,而曹操又為什麼會接受他的投降呢?
這裡就牽涉到當時的時局。
張繡第二次投降曹操的背景,是在官渡之戰前夕。當時曹操與袁紹之間已經勢不兩立,生死決戰在所難免。以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袁紹是佔優勢的,為了消滅曹操,袁紹還打算拉攏張繡,進一步擴大優勢。
袁紹派人前往招撫張繡,在他看來,張繡絕沒有拒絕的理由。然而,袁紹卻錯了。謀士賈詡對張繡說,不應該投靠袁紹,而應該投靠曹操。張繡大感意外,一臉驚愕,如果不是懷疑自己聽錯了,就是懷疑賈詡腦子進水了,他不高興地說道:“且不說如今形勢是袁紹強曹操弱,單說我們與曹操結下的樑子就夠深了,怎麼能歸附他呢?”
賈詡不慌不忙地說:“有三條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可謂是名正言順,這是歸附他的第一條理由;袁強曹弱,我們這麼點破兵力,若投靠袁紹,他也不會重視,若是投靠曹操就不一樣了,他定然要大喜過望,這是第二條理由。曹操向來有霸王之志向,有雄心壯志的人,定會拋棄個人的恩怨以彰顯自己的德行,贏得四方之心,這是第三條理由。因此,將軍不必有所顧慮。”
其實張繡本來就沒什麼大志向,當初曹操一來他就投降了。若不是曹操好色強娶自己的嬸孃,他也不致於叛變。賈詡的分析是,現在投誠的機會正好,對兵力處於劣勢一方的曹操是雪中送炭,而以前的恩怨也可以一筆勾銷,何樂不為呢?
張繡依賈詡之言,率部向曹操投降。不出賈詡所料,曹操果然不計前仇。對於一個殺死自己兒子的人,曹操不可能不怨恨。但是作為一名政治家,他考慮的是權衡利弊。連殺子仇人都可以接納,還有什麼人他不能接納的呢?這種氣量若千頃之波,怎麼能不把天下英雄招攬過來呢?
回覆列表
這就要說到三國第一明智存身的賈詡了。
曹操在張繡投降後沒忍住,強佔了張繡的嬸嬸,結果張繡大怒,半夜兵變,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都死在張繡手裡。
那張繡怎麼敢二次投降曹操呢?主要是時勢原因。
我們來看當時的情況,曹操和袁紹相持於官渡,曹操兵少將寡,袁紹氣勢洶洶。袁紹暗中還在拉攏張繡,要張繡在後面捅曹操一刀。
張繡心裡想,反正我也把曹操得罪透了,跟袁紹混也不錯啊,於是跟賈詡商量乾脆投降袁紹得了。結果賈詡說了四點,就把張繡說的改投降曹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
我們看賈詡是怎麼說的:
1、袁紹連自家親兄弟都容不下,還能容下天下人嗎?
2、曹操現在掌握著天子,奉天子以令天下,這是大義在曹操一邊;
3、袁紹現在兵精糧足,我們這一點點士兵投降過去,袁紹也不放在眼裡;但是曹操正為兵力發愁,我們投降過去肯定能獲得重用;
4、曹操有霸王的志向,這次我們真心投奔,他肯定不能在私怨上刁難,反而要彰顯曹操的肚量給其他人看。
張繡一聽,太對了,賈詡這四點簡直是曹操心裡的蟲子,我就投降曹操了。
果然,等到張繡二次投降曹操,曹操牽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並且和張繡聯姻,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後來張繡在官渡之戰,力戰有功,升為破羌將軍。
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繡跟隨曹操去柳城征討烏桓,還沒有到達就病死了,被諡為定侯。
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詡曰:“不如從曹公。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