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梓元小維
-
2 # 本昌談歷史
複姓是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
複姓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1、用官名演化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 ; 2、以封邑地名演變來的,如令狐、羊舌、段乾等 ; 3、以居住地名演變來的,如 東郭、 南郭和閭丘等; 4、由職業演化來的,如漆雕等; 5、以先祖名字命名的,如公良、公羊和顓孫等; 6、以爵繫命名的,如公孫、仲孫等; 7、以族繫命名的,如叔孫等; 8、以少數民族改姓的,如拓拔姓和尉遲、 万俟等; 9、以物品名稱命名的,如穀梁姓。
透過以上覆姓的來源可看出,複姓中的絕大多數是貴族,但並非全部,比如以複姓"穀梁”為例,複姓"穀梁”來源自兩支:一支是,古代將穀子稱為梁,所以善於種植梁的氏族首領就用穀梁命姓,他的後代子孫遂以穀梁為姓,稱為穀梁氏,他們的遠祖當然是貴族。另一支是以地名命姓。古代有個叫古博陵的郡,郡中有個城市叫穀梁,居住在那裡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稱穀梁氏。因為在古代"穀"與"谷"同音通用,故又稱穀梁氏。因此,這一支姓穀梁的人其祖先就並非是貴族。
-
3 # 咱誰的都不欠
不知道是否算貴族姓,諸葛孔明在他之前沒有文字記載祖上做官,他是第一代封為武鄉候,在他之前沒聽說過有作官的。司馬懿也是在他這一代當了官,司馬光砸缸也是他自己出的名。不曉得複姓祖上都是當官的。
-
4 # 謀士說
所謂的“複姓”就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姓氏,複姓主要來源於官名、封邑、職業、姓氏合併等。要說複姓在歷史上是否當過貴族,在百家姓的複姓當中,最著名的複姓莫過於司馬氏,因為晉朝的皇帝姓氏就是司馬氏。所以,司馬家族,在歷史上是何等的尊貴,豈能用貴族來形容這個複姓。
為什麼說司馬姓在古代很牛呢?除了晉朝的皇帝,從先秦開始就有:
司馬錯,此人乃戰國時期的秦國名將,公元前316年,率領秦軍滅亡了巴蜀,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不用解釋司馬遷是誰了吧,《史記》的作者,大家都耳熟能詳,讓我們瞭解到先秦的歷史,多虧了他。此外,司馬錯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屬於名門之後。
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是西漢的辭賦家,代表作《子虛賦》。魯迅曾評價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如果,沒有看過《子虛賦》,也許你聽過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
司馬懿:如果三國時期沒有司馬懿,那麼就沒有後來的晉朝。在三國後期,此人是諸葛亮的死對頭。還有,司馬遷和司馬懿也是同一個祖先,妥妥的貴族出身。
司馬光:從小就聽說過,司馬光砸缸,所以就不用多說了。除了砸缸,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也很出名。
除了複姓司馬,在歷史上屬於貴族,比如歐陽(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太史(太史慈,東吳名將)、上官(上官桀,被漢武帝任命為左將軍與霍光輔佐漢昭帝)、東方(東方朔,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被漢武帝拜為太中大夫)、諸葛(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等等。
此外,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後燕、南燕、北燕都屬於複姓慕容,當然這些建立者屬於鮮卑族,後來都漢化了。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北魏、東魏、西魏本來屬於複姓,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後,都改為漢姓。北周屬於宇文氏,)。據說中國還現存81個複姓,歷史上的複姓,一點也不簡單。要麼是官職,要麼是封地、要麼是外族改姓,現存的複姓基本都做過貴族。
-
5 # Zg輸入中
我記得只有司馬,長孫,獨孤,皇甫,比如漢朝的司馬遷,夏侯嬰,三國的司馬懿,晉朝的司馬炎!唐朝的長孫無忌,隋朝的獨孤皇后,明朝的皇甫崇!三國的公孫瓚,夏侯惇,諸葛亮,民國的司徒美堂,宋朝的歐陽修,歐陽詢!等等!
-
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中國的姓氏起源較早,可追溯到母系制度時期。至今得以保留下來帶女字旁的姬、姚、姜、似等八大姓仍有上古時期的印記。
進入到以父系為主導的奴隸社會,尤其是到周朝,姓氏出現了泉湧般發展和確立。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
A,以圖騰取姓,如風氏、牛氏、林氏等。
B,以居住地的地名為姓,如姬(姬水邊),西門(居住的地方)等。
C,以國名為姓,如秦、齊、楚、燕、趙、魏、韓等。
D,以官職為姓,如上官、司馬等。
成書於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共收錄了568個姓,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至所以開篇: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是有講究的,北宋的開國皇帝姓趙,所以排在第一。
複姓較之單姓雖為少數,但卻包含了先祖:出生地、職業、身份貴賤的多重資訊。大部分是貴族出身,當然也有少數出於別的原因。
一,佔大多數來自於先祖的官職。如司馬、司徒、司空、上官等。
二,舊王室、貴族的子孫。如公孫、公伯、宗政等。
三,以出生地的地名、方位為姓:西門、東郭、左丘、即墨等。
四,來自於少數民族姓氏簡化後,如慕容、拓跋等。
五,由單姓衍生出來的複姓。如歷史上有名的諸葛亮。其先祖姓葛,舉家遷往山東諸城後,為區別他地的葛姓,以顯示本家為諸城的葛姓,才產生了"諸葛"這一複姓。
-
7 # 遊學行者
如果按照血統論,中國最後一批貴族應該是周朝周文王的後代。如果從血統算,東西兩漢春秋戰國各個國家愛的王侯,和周天子之間基本都是有血緣關係的,或者得到過周天子的分封和承認。但秦始皇中央集權設郡縣之後,土地分封的周朝姬姓和周朝承認的封建主貴族從法理上消失了。所以中國不存在西方意義上的貴族了。後來的朝代,從漢朝開始,成為皇帝者都不具備周天子的所謂神聖血統。他們本身出身並不算高貴。而他們分封土地形成的封建主或者叫領主,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中更應該被稱為豪強士紳。這些豪強士紳經過分化變革,形成了以姓氏為基礎的世襲家族,他們的土地部來自或者由很少一部分來自分封,其他的大部分來自合法或不合法的商業手段。這些世家與皇帝之間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朝代倒了,世家還在。而世家概念基本可以算有魏晉始,即所謂世家寒門之分。中國的世家,除了血緣形式以外,還要求有自己獨自傳承的學問,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發言權,才能真正被稱為世家,世家掌握文明。這種情況一直到唐朝大型科舉,才看是被漸漸打破。
-
8 # 東方評史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別的不說,單從中國古典文學小說裡面就能看出:這些複姓家族端的是來歷不凡!
中國的複姓到現在為止大約在八十多個,先讓我們來看看具體有哪些?
歐陽、太史、司馬、司空、司寇、司徒、端木、獨孤、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上官、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連、鍾離、長孫、宇文、鮮于、閭丘、子車、亓官、巫馬、公西、踹孫、壤泗、公良、漆雕、樂正、呼延、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幹、百里、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即墨、達奚、褚師、吳銘、納蘭等。
其中有些我們很熟悉,比如司馬、諸葛、歐陽、南宮、慕容、上官、尉遲等等。
還有一些是我們聞所未聞的,比如達奚、段幹、吳銘、漆雕、微生、羊舌等等。
有的是在中國古典文學裡面經常見到,比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和《說岳》等等。
在這些中國古典文學小說裡,常見的有比如說司馬、諸葛、呼延、太史、慕容、尉遲、歐陽、万俟等等。
而有的則是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或者武俠影視劇中,比如南宮、上官、慕容等等。
有的是出現在一些寓言故事中,比如說東郭先生、南郭先生等等。
其中的一大部分複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很難看到,但話又說回來,但凡能夠看到的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平民百姓所佔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不是顯貴就是為官一方或者是一方富甲。
如果從歷史上的淵源來說的話,複姓之所以官宦和富貴人家極多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還有的是以本人的食邑封地命名的,比如令狐、羊舌、段乾等。
其中在《三國演義》裡面的複姓人物大體有司馬懿、諸葛亮、夏侯家族〔注意,曹操本為夏侯家族〕、公孫瓚、太史慈等。
司馬懿本為士族人士、而諸葛亮的先人也非等閒之輩,太史慈身為吳國大將。
在《水滸傳》裡面有兩個複姓人物比較有名,一個是呼延灼、另一個是青州的慕容知府,而呼延灼的祖上則是有名的呼延贊家族,地位都是相當的顯赫。
在《說唐》裡面,宇文家族和獨孤家族都是名門望族,後繼的唐朝長孫無忌則是太宗皇帝的國舅爺,先輩也是望族出身。
還有隋朝的邊關大將東方伯、唐朝的大將尉遲恭。
在春秋時期有著名的百里奚,在安史之亂時代有叛軍大將令狐潮。
在宋朝神宗年間有著名的宰相司馬光。
其中陷害岳飛的万俟卨雖說是奸臣,但也是高官出身,身份自是一般百姓不能與之相比。
總體來說,複姓在中國的姓氏之中還是大有來歷的。
當然單姓也有不少名門望族,但不可否認複姓所佔比例要大很多。
很多都是以官名為姓氏來由,還有的是以所封之地為姓氏。
-
9 # 黑眼睛星系
上官家族,歐陽家族,司馬家族,諸葛家族,公孫家族。慕容家族,皇甫家族,軒轅家族(應該是皇族),獨孤家族,拓跋家族等等。都是歷史乃至至今的貴族
-
10 # 品史知興
不過我們要問了,複姓在歷史上是否都當過貴族?依據在哪裡?
姓氏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當中,在當時的部落當中,並非人人都有姓,只有當時的貴族才有,所以百姓是指那些有地位的貴族。後來隨著姓氏的漸漸普及,姓氏的分法也是越來越多,隨後複姓也就出現了。
複姓的出處
有關於複姓是否是真正的貴族?其實我們可以從官民來判斷。如太史、司馬、樂正。這樣的名字可能在古代都是一些重要官員,所以也不能說是貴族。
以封邑地名演變而來,比如令狐、羊舌、段幹。這個可能就是古代的貴族,不過也算得上是一個地方上的管理者。
以居住地地名演變而來的,比如我們常見的東郭、南郭、這樣的名字一般就是以居住地的名字來作為自己的姓氏,所以這樣的人並不是貴族。
由職業演變而來的形式,比如公良、公羊,這樣的名字往往都是古代從事一些低賤職業的人,所以也不能算是貴族。
以爵系來進行命名的,比如公孫,仲孫這樣的名字在古代的時候可能是真正的貴族。
總結在歷史當中出現的大多數姓氏,除了百家姓經常見到的單姓之外。複姓的人數一般是很少的,而且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不常見到。有關於複姓是不是古代的貴族,這個不好判斷。
回覆列表
複姓有些是來自於官職,比如司馬,司徒,那姓這兩種姓的,祖上就可能有做過司徒或者司馬這樣官職的人。
以司徒為例,司徒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官職名,由《周禮》地方官司徒演變而來。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為司徒。堯時舜為司徒。舜攝帝位,命契為司徒。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為夏司徒。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漢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稱司徒。漢朝置尚書郎4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這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司馬昭,司馬光都是這一系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的司徒雷登,像他那樣金髮碧眼的老美,是一定不可能祖上做過司徒這樣的官員的。
除了“司徒”,“司馬”這種與官職有關的複姓外,還有“上官”這種與地名相關的複姓,這跟陳,蔡這些姓的由來是一樣的。據說戰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所以公子子蘭的後代子孫就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才女上官婉兒就是來自上官氏的。
還有一些複姓是來自少數民族的,比如“令狐”,“獨孤”,“慕容”。三者都是隨著鮮卑族融入中華民族而帶入的,如果你想起來“慕容垂”,“慕容復”,你也就很容易知道“慕容”的來源了,那可是鮮卑族的大姓,曾數次建國。另外,再多說一句,這些複姓的後人雖然有些也使用了單姓,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他們的出處,比如姓“令”。山西一帶古為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碰撞之地,所以就會有很多姓“令狐”和“獨孤”的。
除此以外,有些複姓也可能是某一代出於某種原因改的,比如我之前就碰見過姓“軒轅”的,這可是黃帝的姓呀,五千年傳下來的可能性很小,不過也不排除確實有這種小機率事件。之前還聽說日本有一個36漢姓的說法,“端木”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還覺得很好奇,後來發現大名鼎鼎的子貢(就是孔子的那個高徒),就是這個姓,大名叫做端木賜。而偶然機會,還認識了一個南方的朋友,赫然就是這個姓,顯然這個姓的人雖少,在中國也是有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