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幽蘭壽山石

    說到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這些書法大家,其實有很多人在書壇的名氣並不大,書法造詣卻很深厚,雖不能說超越了前賢,但是在當時的書壇也算是佼佼者。這些人並不是以書法為業,而是以文人自居。

    清朝陸寶忠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但是他的書法字裡行間充滿了大氣風範。首先他的書法在結字上,嚴謹方整,筆畫之間相互揖讓,絲毫沒有紊亂之氣。

    整幅書法縱有行,橫有列,方整嚴謹中富有變化,不失為大家手筆。雖然字與字之間並不相連,但是前後呼應緊密,使整幅書法成為一個整體,帶來一種一氣呵成之感。在用墨上,可以看出來每個字的墨色都富有變化,在起筆上墨色較重,運筆過程中墨色輕重變化有度,在收筆上多以重色收筆。這樣的用墨給人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形成了鮮明的視覺對比,也增加了書寫的自由和樂趣。陸寶忠的書法受到了館閣體的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拘泥於館閣體,雖然有著館閣體的嚴謹但是卻不呆板。在清朝晚期的書壇,以碑學為宗,而陸寶忠所處的時期正是書壇大興碑學之際,所以他的書法有著碑學之中的樸拙遒勁之感。

    所以說陸寶忠的書法和館閣體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學習古人卻不拘泥於古人,並且能獨出新意,寫出自己的風格。陸寶忠雖然不是一個專業從事書法的人,但是他卻把書法寫出了很高的境界,這讓很多書法家都感動汗顏。其實在古代,文人寫書法並不是很罕見,比如黃庭堅、蘇軾、米芾這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都是以文人自居。書法家吳玉如也曾說過,文人會寫書法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但是學書法必須要多讀書,這樣才可以去掉書法中的俗氣。陸寶忠的書法不僅在清朝是佼佼者,就算放在當代的書壇也能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打臉寫醜書的書法家。有一些書法家在書法的創新道路上一味以新奇為主,忽略了傳統書法的意義,甚至所寫書法很多人都不認識,並不去遵循古人筆法和章法,偏離了書法發展的道路,而陸寶忠作為一位文人,能寫出這樣的書法,讓這些書法家感到羞愧難當。

  • 2 # 名揚藝術娛樂圈

    首先,“醜書”始於清這句話就有點太武斷了,歷朝歷代對“醜書”都會有不一樣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歷朝歷代都應該有“醜書”的出現,所以始於清應該就不成立了。

    清朝其實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稱為“書道中興”的一代。

    從早、中、晚三個階段來看,早期仍是帖學的天下,至中期,碑學興起,晚期則盛行碑學。

    明清之交,許多明末遺民,隱跡山林,寄情翰墨,湧現出一批書風獨特、個性鮮明的書法家。如傅山、朱耷、石濤等人。

    傅山追求“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的藝術趣味,草書縱橫跌宕,真率拙樸;朱耷的行草融匯篆書之法,運筆細勻圓勁,斜正錯落有致;石濤在行楷中參以隸法,字型凝重倚側。另外,王鐸的行草書縱而能斂,蒼鬱雄暢。

    這些都是宗法晉唐法帖而有獨特風貌者。至康熙朝,由於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董書遂風靡一時,出現了許多專學董字的書法家,如沈荃、笪重光、姜宸英、查昇等。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喜愛趙孟頫書法,朝野風氣又為之一變,由崇尚疏淡的董字轉為圓腴的趙字,代表書家有張照、董浩、汪由敦等人。

    這個時期,承緒帖學比較著名書法家有:北方號稱四大家的翁方綱、劉墉、永瑆、鐵保;南方與翁、劉並稱的梁同書、王文治,還有錢澧、錢坫、汪士宏、姚鼐等名家。

    他們大多數宗法晉代鍾、王,唐代顏、柳,宋代蘇、米,元明時期趙、董,在真、草、隸、篆諸方面各有建樹。其中以翁方綱、劉墉最負盛名。

    乾隆年間,敢於衝破帖學樊籬,自闢新路的書法家當推“楊州八怪”,他們不但在繪畫上追求“怪”,在書法上也力圖變革,有意識地從漢隸中汲取營養,並將繪畫用筆融入書法,使靡弱的帖書得以寬其氣、強其骨,如黃慎的草書,汪士慎的隸書,高鳳翰的左手書,都能突破舊規,自成一格。鄭燮、金農則是其中佼佼者。鄭燮的行楷參以隸法,形成自稱的“六分半書”;金農的隸書橫粗豎細,凝重拙樸,被稱為“漆書”。這些書法,無論在用筆、結構、佈局上都新穎獨特,他們變革帖學的嘗試,無疑是碑學興起的前奏。

    乾嘉時期,隨著金石考據學的勃興,大量金石碑版被髮掘出土,不少人由考據進而學書,書法逐漸入碑學。尤其有幾位理論家,大力倡導碑學,著書立說,更推進了碑學的傳播。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對當時書壇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至嘉道時期,終於形成了碑學蓬勃發展的書道中興局面。湧現出許多成就突出的書法家,如鄧石如、伊秉綬、丁敬、黃易、桂馥、包世臣、陳濤壽等,其中以鄧石如、伊秉綬兩家造詣最深。伊秉綬的書法上追秦漢,隸書成就突出,兩人書名並重當世。

    清代晚期,書壇已是碑學的天下。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總結了前朝碑學的理論與實踐,並竭力推崇北碑,尊魏卑唐,遂使中期南帖善存的地盤,完全讓位於北碑。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均從北碑中吸取營養,如當時最負盛名的兩位書家:何紹基和趙之謙,早年均師法顏真卿,後為一代大家。

    其他碑學名家尚有包世臣弟子吳熙載、宗法鄧石如的楊沂孫、富有金石意趣的吳昌碩、擅長篆隸的莫友芝、楊峴等。當然,也有少數書法家不以北碑為宗,如翁同龢專學顏真卿、林則徐承帖學餘緒,但建樹則不如何、趙諸家。

  • 3 # 狂喜淡墨a

    有人說“醜書”始與清代,如何看待清代的書法?

    有人說,等於部分人的觀點,本人觀點,清代沒有“醜書”。

    “醜書”是今人的編纂而出的概念,實際時間久了,有的把“醜書”視為新意。以“醜”為榮。並且“醜書”價格高,到底是“醜書”引領當今書法的快車道。

    清代,是書史上革新的時代,帖學發展到極致後,出現了碑體學的發展。

    帖學與碑學自從南北朝時代的形成以來,興盛光大,要數清朝書墨。

    由此可見形成了篆隸魏碑書法的成熟期。延伸到民國時期。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書法藝術的真正意義上的繁榮。

    自從民國時期遺老書法依然具有味道,近幾十年的書法發展,基本停留在唐法晉韻,後來突飛猛進,一股腦進入了碑學帖學的交融後的創新變化。

    如此浮躁,出現了好多書法替代的名詞概念。從現象即知,這個時代充斥了焦躁不安。書法成為名利場。

    清代的書法家輩出,王鐸,鄧石如,何紹基,包世臣,劉墉,趙之謙,王文治,朱耷,阮元,吳芝瑛,王昶,張照,金農,屈大鈞,鄭燮,傳山,康有為,吳昌碩。

    所有書法家,無一人是寫“醜”字。

    清代書法理論,論著繁多,有名的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黃宗羲《金石要例》,姚遂《草法匯考》,翁方剛《兩漢金石記》等。據查資料,共有一百多部,書法藝論者作。

    所論,就是傅山其論“醜”與今之“醜”有別了。

    今代從清延續而來書墨,最多。清代作書,沒有一個亂來,規矩繩墨嚴謹。

    現今“醜”概念,有亂,書界之作良莠不齊,如濛霧水。讓大家難以分清是非,一波波的論戰,層層疊疊,一派亂像。

  • 4 # 懶柯

    首先,所謂的“醜書”只是現代的說法,好多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只認可寫的標標準準的字,他們多數認為書法就是寫字,那些真正的大師往往都不會寫老老實實標標準準的字,因為太低階了,書法和寫字是二回事,現在的人學寫字多數從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入手,學多了,審美自然也就公式化了,那些寫的跳脫,出眾一點的書法,他們自然接受不了,也不奇怪,大眾審美麼,其實古代就有一句話,高書不入俗人眼,入俗人眼者非必高書,所以,大眾認可的不一定好,不認可的也不一定就是醜書。記得二三十年前有個叫龐中華的人,他的字普遍得到大家都認可,當時非常火,基本上電視上,新華書店裡面,你都能見到這個名字,可是,現在呢?還有誰會去學他的字,人們都審美提高了,辨別力也提高了,真正好的東西,是有永久的生命力的,你認可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大眾認可的,一定不是最高明的...

    醜書這個說法,另一方面都是給那些中書協那些官們和一些江湖騙子們鬧的,他們不學無術,基本功基本都沒有,搞些連鬼都看不懂都東西糊弄人,反正大家又不懂,認的之不過是他們的頭銜而已,記得九十年代,大家買藝術品,都非常看重是不是有頭銜,官方的,官大的,作品跟狗屎一樣的,價格再高都有人買賬,一段時間內是這樣的,但隨著九零後八零後的成長,慢慢的,大家有文化了,辨別能力增加了,皇帝的新衣就再也遮不住那些小丑了,他們的作品,也就是大家說的“醜書”,但依然還是會有不少修養不夠的愛好者,也還是會有真正的大師躺槍的現象...

    其實,用現在人對書法的理解,醜書那是早就有了,黃庭堅的字醜不醜?瘞鶴銘醜不醜?平復帖醜不醜?徐渭的字醜不醜?八大山人的字醜不醜?王鐸的字,傅山的字醜不醜?謝無量字醜不醜?反而,現在大家普遍認可的,不醜的(說名字得罪人就不提了)在古人看來,恐怕都不削一顧的,柳公權的字不醜了吧,可米芾說他是醜怪惡札之祖,你能說米芾沒有見識麼!柳公權學的歐陽詢,照這個邏輯也高不到哪兒去

    再說說清代的書法,清代是滿人統治時期,雖說滿人也算中華民族,但滿人的母語本就不是漢語,文字都不同,又能理解多少書法呢!就好比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都沒有一個洋鬼子一樣,土壤不同,種子又不對,肯定不會結出什麼好果子的,雖說滿人入關後慢慢的被強大的漢文化同化了,也和漢人一樣接受傳統教育,但骨子裡面還是學不像的,比如乾隆大爺的字,好在哪?正因為乾隆寫的一手的俗字,官閣體也就應運而生,上有所好下必效耶麼,清中後期也出過不少碑學大家,但官閣體一直是清代書法的主流,所以,個人認為清代的書法是比較低落的,肯定不如前朝,更沒法和晉唐去比...

  • 5 # 錢塘泊廬

    如果說清代有“醜書”,那清代這個“醜書”與現在混跡於書壇的“醜書”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明清之際,書壇出現一位驚世駭俗的大家,傅山。

    (傅山作品區域性)

    傅山有一句論書名言,說:“書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句話裡面,有一個“醜”字,說書寫,寧可“醜”而不要媚。這段論書名言,歷來將之概括為“四寧四毋”,是橫掃書壇做作,媚俗之風,開創求真,灑脫,自然之意趣之書風的檄文。古代書論中還有一句話說“書如佳酒不宜甜”,意思是同類的。

    不知道題主之“有人說‘醜書’始於清”的根據是什麼,如果基於傅山,那是混淆了兩個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書壇現象,出現的不同的“醜書”這個名稱的含義了。

    (傅山 作品)

    現階段書壇出現的“醜書”,我們界定它可以在三個方面來判定,也是關聯到書法根本性質的三個方面。

    首先醜書是不守書法法度的胡搞,或者根本就沒有法度,完全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而行。創作確實是需要感情,思想,情緒的主導引帶。但是這個主導引帶必須在規矩之內,叫做“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壞了規矩,這個隨心所欲就是混賬,就是胡弄,就是攪渾了水以欺世盜名,以自己的“聰明”戲弄民眾的智商。

    (閉著眼睛的“畫符”)

    第二,我們說的醜書,是完全敗壞了書法精神的所謂“創新”。所寫所作意欲“別開生面"地弄出新的花樣來,卻違背了書法的精神,違背了書法的規律,無視書法以意為上,以學養修為做內功的根本主旨。一味在外表形式上做膚淺的媚俗的怪異的賣弄和表演。以賣弄噱頭來譁眾取寵,以故弄玄虛來迷惑世人,以怪異百出來爭搶眼球。這些做派敗壞了書法的實質精神,誤導了書法的價值判斷,擾亂了書法的內在規律。

    (“摸爬滾打”式)

    因此,由上述形式至上的追求派生出來的在書寫的相關材料上、工具上以及在工具的使用把握上做花樣的所謂書寫,就是毫無疑問的醜書。諸如不以書法法度做準則的紙張處理,意圖由此做出新花樣的;諸如不以正常的執筆書寫追求書法本質精神,卻用反常態的執筆手段甚至是令人作嘔、低階趣味的“操持”來顯示“醜態”的;以及變盡花樣,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與人不同”而在各種別樣“物體”上的書寫等等。

    (裸女做“紙”)

    一句話可以劃出是不是醜書的界限,就是所謂的書寫是“為了”書法,還是捨本求末,僅僅“為了”沒有底線的無所顧忌地表現“自己”。

    據此,就是否“醜書”這一命題來看清代的書法,應該也是明瞭的。

    據此,對於傅山的“四寧四毋”其中的“醜”字的含義也就不應該再有疑惑的理解和認識了。

    書法的創新是不容易的,既要有“四寧四毋”的大膽突破舊藩籬,又必須在書法的法度裡,書法的精神裡,書法的規律裡做探求。它是一項繁難的系統工程,卻不是一蹴而就的花樣經。(END)

    (五管齊下)

    (“射”出來的東西)

    ***

    【附圖除了傅山的書法以外,其餘都是不忍稱為“書”的,也不應該稱為“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拳頭有力量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