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彬說歷史
-
2 # 仁者厚德載物
首先這個提問不太準確,能臣與奸雄之間並不矛盾,奸雄首先都是能臣,一個無能的庸臣是不可能成為奸雄的。
奸雄的第一步都是做能臣,能臣地位一步步提高,手握重兵封王拜相,然後獨攬大權才能成為奸雄。
這個提問的原意應該曹操為什麼不做忠臣卻做奸雄?忠臣與奸雄是對立的,而能臣只是奸雄的初級階段。
董卓袁紹袁術曹操等原來都是東漢的能臣,為什麼董卓曹操能夠成為奸雄?而袁紹袁術等卻不能成為奸雄?
原因很簡單,因為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朝廷的最高權力,而袁紹袁術等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即使袁紹袁術比董卓曹操的地盤軍隊多,也只是諸侯而成不了奸雄。
中國歷史上的奸雄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曹操,還有王莽董卓曹丕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王世充宇文化及高歡宇文泰朱溫秦檜等,凡是掌握朝政大權飛揚跋扈凌駕於皇帝之上的大臣其實都是奸雄,包括劉裕楊堅李淵趙匡胤等開國皇帝。
同樣是掌握朝政大權的丞相,為什麼曹操被稱為奸雄?諸葛亮為什麼從來沒有被稱為奸雄?
曹操與諸葛亮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對皇帝的態度以及他們的後代對朝廷的忠誠度。
曹操飛揚跋扈,殺害漢獻帝的皇后皇妃皇子等,屠殺孔融趙彥董承等很多忠於漢朝的大臣,多次屠城濫殺無辜,這難道是忠臣的行為?曹操逼封魏王加九錫等,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建立魏國,這難道是忠臣的行為?
而諸葛亮雖然也是掌握朝政大權的丞相,卻自始至終對皇帝劉禪非常尊重,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兒子孫子也為保衛蜀漢英勇犧牲。
對比一下曹操與諸葛亮,那些吹捧曹操為忠臣為大英雄的勢利小人難道不臉紅嗎?
-
3 # 劉一千五
三國裡的許卲,一錘定音曹操是"奸雄"和"能臣",這奸雄和能臣也是有大才乾的人才擔得起的。
許卲摸著山羊鬍,端詳了曹操一番說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話,是在曹操未做事前先說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後人就以此為準,要了來定性曹操的"奸雄"能臣所為了。後來的作為,不幸坐實而已。
反正曹操在江湖裡社會上都混得好。這無疑是英雄能臣的應世有能力超級才行。
李清照後來嘆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奸雄,鬼雄其實都是英雄的不同說法。曹操與項羽都是有才幹的英雄或人傑。即英雄所為略同!
回過頭來單說曹操的"奸雄"。
曹操懷刀殺董卓。這點曹操是英雄所為不假,董卓禍國殃民,人人得而誅之。曹操到了董卓臥榻前,操作不慎,被發現。危險之中陡生一計,說是寶刀獻英雄,他是來獻刀的。——鬼都不信,人家睡覺時,你來行刺罷?這點"奸商",立即有效果,曹操是出了相府,馬上逃出城去,他曉得董卓會懷疑。
"寧教吾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吾"
即是這次逃亡中,遇上好人而他懷疑對方不是好人而行兇後的座銘言。陳宮看透了他,絕他而去。這"奸惡″也太離譜了,那麼多人被殺,他卻沒事一樣。
在官渡之戰,他殺糧官的頭,以安穩拚命的將士,讓他們繼續餓著肚子打仗。
他騙許攸說糧食無虞,而軍中糧食已盡。許攸因此而被忽悠,出力打敗自己的老主子,後來因為一句阿瞞如何如何而讓曹操給"奸詐"而殺。
煮酒論英雄,就是想探出這世上還有幾個英雄,以便以後逐一消滅。劉備不作聲,若不是驚雷提醒,差點當了鬼雄。
在白門樓,張遼被他先唬後放,他退衣收心,張遼跟他一輩子不二。他不想殺呂布,卻又找不到放呂布的理由,誰都不問,就問劉備,不想劉備比他更"奸",一句丁建陽,就釘死了呂后。我猜曹操恨死劉備了。
蔣幹亂傳周瑜書,曹操殺了蔡瑁張允二都督,這中計夠慘了。他不承認,他這回又加重了他的"奸雄"砝碼。
他非常想漢獻帝犯錯,早死,以便他有所作為。但皇帝沒錯又健康。他來陰的,一下送了三個女兒去皇帝身邊,為的就是要皇帝耽於享樂,不理朝政;或者乾脆沉湎於酒色早死,然後……
然後,曹操的想做周文王就是廢話了。
曹操既是能臣,更是奸雄。二者不可缺一。否則他爮不上三公之列,一手蔽天。
-
4 # HK君
1.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曹操找搞“月旦評”的許邵要的評定。
對於這個評定,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什麼懷疑的。
曹操年輕時,志向是做安漢的徵西將軍。在擔任洛陽北部都尉的時候,不畏權貴,秉公執法,但是得罪了不少權貴。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但是宦官十常侍等人作亂,漢靈帝昏暈無能,朝政日益敗壞。最終184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
曹操沒有遇到治世的環境。
2.亂世中,曹操披荊斬棘,不斷招募人才,剪滅割據的諸侯、軍閥,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成為奸雄,這是時代的必然趨勢,曹操也只能在這個時代的大潮中順勢崛起,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了一代梟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小莊說歷史
對曹操,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崇拜。如果說到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英雄,我想曹操肯定是可以名列前茅的。數千年以來,崇拜曹操的人不計其數,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魯迅那句話,“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國》當中,曹操被作為一個奸雄的典型來對待了,這是不公平的。這一點也有原因。一般而言,中國歷史上都城設在北方的朝代,就會以直接繼承曹魏的西晉司馬炎的晉朝為正統。而定都在南方的,就會以劉備的蜀國為正統。明朝定都南京,羅貫中於是就取了劉備做正統。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認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亂臣賊子,曹丕廢漢稱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個罵名。在《三國》開篇沒多久,作者就用一個名叫許韶的人物來評價他:“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說,作者儘管對他抱有偏見,卻還在對他的能力予以認同。治世,顧名思義,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說,曹操這樣的人,不論是清平盛世還是混混亂世,他都能在歷史上有難以抹殺的一席之地。這說明了什麼?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對他的人在這一點也不得不承認。其次,他對待社會的態度是積極的,他尋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這點諸葛亮就比他不得。諸葛出生到了亂世,試想一個“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麼作為呢?我想,能力與態度,決定這個人註定要成為一個英雄了。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小時侯“性聰敏,多機變”,喜歡打獵,終日遊蕩無度。有一次他的叔叔為此責怪他,他於是就裝作勞累過度中了風,此後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強他努力了。曹操起家是靠舉孝廉,後來就鎮壓黃巾起義,逐步靠近了封建統治集團的核心。當時東漢王朝已經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專_政,軍閥四處割據,戰禍頻仍,民不聊生。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來了自己的勢力。同時軍閥勢力的此消彼長也造成了小軍閥的衰落和大軍閥的合併。曹操在混亂中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漸漸剪除了這些勢力,他最可稱道的一個戰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官渡之戰。據《三國》記載,當時曹操人困馬乏,已經很難支撐了。他的對手是擁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紹,無論從哪方面說,他都不佔優勢。可是有一個很偶然的因素幫了他。那時侯袁紹手下的一個謀士許攸因不滿袁紹的剛愎自用投奔了他。據載許攸問曹操還有多少糧草,曹操說“一年”,許攸說怕未必,曹操又說“六月”,許攸說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見,果不其然。曹操於是附在許攸耳朵上,說糧只三月耳。許攸於是拂袖而去,道:“糧已盡矣”,終於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狀況。這個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才能。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為他謀求進一步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曹操並未統一中國而結束戰亂的局面,可是他對統一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相反,諸葛亮在此就有點阻礙歷史發展的嫌疑了,儘管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羨不已。
評價曹操,除了政治軍事才能,還不能忽視他的文學造詣。曹操與他的兩個兒子曹植曹丕在歷史上並稱“三曹”,他們在文學中已經有了生命意識,對後人的文風影響很大。在三曹當中,曹操無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兩個兒子無論從哪方面看,都與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遠。從來源上看,曹操的詩歌主要吸收了古代樂府詩的精華,而他另外創造了一種大氣磅礴的文風。他的詩歌流傳的並不多,可是影響很大。《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等至今看來仍然不失為詩歌中的極品。“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則反映了他對民眾的同情。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還每每還一邊朗誦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邊敲打桌子淚流滿面,可見他對人們心靈的震撼程度。
總之,曹操是一個英雄,一個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
6 # 萬乃石
在東漢末年做能臣就是死路一條,做奸臣才有一條生路。到了董卓事件以後,朝廷已經進入一個死迴圈。
你要效忠朝廷做能臣就得有能力幫助朝廷不被軍閥勢力控制→擁有戰勝軍閥的能力就要有兵有糧→因為此時朝廷已經把自己的兵、糧折騰沒了你得自己搞→自己搞就得靠族人、朋友、姻親、老師、門生故吏→族人、朋友、姻親、老師、門生故吏出人出錢可不是衝著朝廷,是衝著咱們的私人關係→那咱們自己家的實力為什麼不能給自己謀福利呢?你要是不給我們謀福利我們就去輔佐別人了→為了維持報銷朝廷的實力你只能把權力和收益分給自己的這些私人→你就是軍閥,你就是奸雄。
曹操身上的標籤太明顯,咱們可以拿一心想做能臣的王允舉例子。幹掉董卓之後王允也成了一言九鼎的人物,他制定政策也從來沒問過漢獻帝的意見。雖然對漢獻帝在面子上要比董卓好看得多,但如果不是後來兵敗身死,王允在洛陽城也只能透過呂布一系武人、自己的老同事以及自己的學生們進行統治。隨著自身勢力的壯大,他就是不想當奸雄,身邊的人也不幹。如果不想哪天突然被冷箭射死,或者吃了某些人的家宴後毒發身亡,王允也只能像曹操一樣在奸雄的大路上狂奔。
-
7 # 逸美軒居士
魏武帝曹操文才武略,都可謂天下無敵,幾千年下來無人能出其右,終其一生並未代漢稱帝,這就是大忠!所謂“能臣”、“奸雄”之說,多少帶有一點小說家言。
東漢靈帝朝,天下大亂,幸虧靈帝還是一位善於用兵的皇帝,他在最危險的時刻,親自編練新軍,將各地的起義鎮壓下去,所以還能穩定局面。但到了獻帝朝,若非曹操早亡了,也不會有獻帝禪位這一出了。
由此可見,作為一代雄主的曹操就是真命天子,當年就算代漢稱帝也不能以奸臣篡位論,後世的“能臣”、“奸雄”說有點搞笑。
-
8 # 悟寫人生
是做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這與曹操的性格有直接關係。
1.想做治世之能臣,最開始曹操像是想做治世之能臣的,這從前期從政時推崇法制,不畏權貴,大力整治腐敗,最典型的就是,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2.我命由我,當理想抱負被權貴左右,無法施展之時,由於性格的原因,曹操自然而然的選擇了打破現有體質,構建屬於自己的王朝,曹操是非常雄才大略的,又有“寧可我負天下,也不能天下人負我”的性格體現,一代亂世之奸雄隨之誕生。
-
9 # 凱撒視界
在東漢末年,能臣和姦雄的定義是什麼?
最主要的標準只有一個:通俗點說,一切聽皇帝的就是能臣;讓皇帝一切聽自己的就是奸雄。
然而,如果一切由那個雖然聰明但是並無雄才大略的漢獻帝來做主,先不說曹操能力這樣強的人會不會憋屈死,單說整個國家必然群雄割據四起,分爭不斷。最後的結局就是曹操陪著漢獻帝一起被某方勢力推翻,漢朝提前滅亡。
所以,能臣只是治世才存在的一種動物。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亂世裡,只有當所謂“奸雄”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在客觀上保持漢室能延續更長時間。
回覆列表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首先就要說到東漢的月旦評了,通常在每月初一由許邵兄弟對當代的人物 詩詞字畫進行評價褒貶。
許邵人望很高大家都很買他的賬,經由許邵點評的人物往往能夠平步青雲官運亨通,京城名仕達官貴族都想找他做評測,這就有點兒像是合格認證一樣。
曹操也不例外,這個時候他年輕氣盛就直接找到了許邵。許邵起初不待見曹操,但經不過人家軟磨硬泡,最後許邵給曹操的評語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聽到這個評價高興的離開了,這是我們普遍認同的一個說法。
但有個問題,奸雄是個貶義詞,通常指那些作奸犯科包藏禍心的逆賊,要是有人說你是逆賊,你能開心嗎?
《後漢書·許邵傳》中記載: 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也就是說曹操所得到評價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就比較合理了,說曹操是大英雄,曹操當然會很開心了。因為曹操已經意識到亂世即將到來。
曹操起初的理想並不複雜,他就是要效忠東漢朝廷,做一個能臣治理好國家。
他起初擔任洛陽北部尉,剛正果敢得罪權貴被貶官返鄉,這時候曹操發現當一個能臣按照朝廷的規矩辦事,他很難適應這樣的官場。
朝廷腐敗很快就帶來了大災禍,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又參與了黃巾之亂的平定。
曹操從一開始是想要做這個能臣 忠臣的,奈何天意難為,老天將曹操推上了一條霸王之路。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時候的東漢風雨飄渺,諸侯林立,路有白骨。是王道衰敗 內憂外患,東漢名存實亡。
做能臣 忠臣是不可能的了,他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左右時局,做時代的王者。一個亂世英雄橫空出世。
曹操平定北方誌得意滿,他不就說“若不是我在,不知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一切的一切天註定,曹操真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