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淡如菊2011
-
2 # 通遼心理密友圈
窩裡橫跟家庭教養方式有關。
家庭教養方式從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和父母為孩子制定原則的嚴格程度兩個緯度,把父母的養育方式分為4個型別,獨裁型、忽略型、溺愛型和權威型。
窩裡橫的孩子父母往往是溺愛型的。
這一類父母對孩子完全沒有約束和限制,他們給孩子無限的自由和空間,對孩子的要求是無條件的全部滿足。
孩子在家裡為所欲為,甚至呵斥毆打父母。網上有一個資訊,一個9歲男孩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當街薅頭髮打媽媽。
在外面他們無法遵守規則,覺得這些地方不自由,受壓迫,又不願意承擔破壞規則所帶來的責任。
因為父母溺愛,很多事都由父母替代孩子做,這類孩子自身能力弱,進入社會,跟同齡人相比更加自卑,在在外面顯得軟弱。
他們也不喜歡過集體生活,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除非那個人也能夠像他父母一樣無條件的照顧和滿足他。但是沒有人會像父母那樣無條件的滿足她,就會覺得別人很不友好,對別人產生憤怒。
溺愛的父母養養育的孩子,無法在一個有規則的世界生存,因為他們失去了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只能依賴父母生存。結果是他們沒有能力離開父母。
要改變“窩裡橫”的行為,父母要改變教養方式。
做權威型父母,既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制定了規則和限制,又給孩子很多的關注,理解,他們的態度是平等,尊重和接納。
他們在教育孩子當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種是代表權威的父母角色,一種是代表關愛的朋友角色。
在權威父母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能力很強,不卑不亢,有責任心,溫暖熱情,積極向上,會比較幸福和有成就。
溺愛型父母的弱點是沒有規則。所以有為孩子制定規則,並且嚴格執行。
-
3 # 探索幸福密碼
我把我兒子帶出來的時候,他四歲,已經在農村上了一年幼兒園了。那時候,看到孩子,真的很心疼,什麼樣子我就不說了。
我帶著他在縣城的一所小學附近租了一個小門面,賣點小吃,照顧他上學。我老公依然在外面打工。
剛開始幾天,每天都是尿溼了褲子回來,我問他,他說老師在上課或是在做遊戲,不好意思去上廁所。
我和老師反應了情況,老師每次下課,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去上廁所,不知道這樣持續了多久,他才敢主動去上廁所。
有一次放學路上,他要吃熱狗,我給他一塊錢要他自己去買,他在那個老闆那裡站了很久,還是不敢去買。
他又來到我的面前,要我去給他買,我說:“你今天買到了,你就吃,買不到,就不吃。”
一句話,惹惱了他,在大街上,衝我發脾氣。我騎著一輛腳踏車,他雙手提著後座,使勁地往地上跺,可能是太重了,又累又不解氣,伸手又去扯我的衣服。那天穿的衣服上有幾顆很大的扣子,全都被他扯下來了。
他的那個樣子引起了好多人的圍觀,說的話也不好聽,我真的很難過,在大街上,我都想哭了。我和他就這樣拉拉拽拽的回店裡了。
回到店裡,我掏出手機,想給我老公打個電話,我的心裡太難過了,我需要發洩。我兒子見我掏出手機,知道我要告狀,一把打翻在地,然後用腳踩在上面,挫了很遠,手機壞了。
然後,我打了他,他哭了,我也哭了。痛定思痛,他的行為固然不好,但是我有很大的責任,如果不是這麼幾年的缺席,他應該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都哭好了,兒子走過來說:“媽媽,我餓了。”
我說:“我也餓了。可是我不想做飯,我很難過。我想問你,我們倆今天在街上那樣鬧,好多人圍著看,還批評我們,我們醜不醜?”
“醜。”
“你今天把我的手機踩壞了,我是不是又要去買?如果手機沒壞的話,買手機的錢我們是不是可以去吃麥當勞、肯德基,可以去遊樂場?”
“是的。”
“這兩件事情以後不可以做,知不知道?”
兒子點頭。
在後面的日子裡,我們的活動很多,我們經常去吃麥當勞、看電影、逛超市,每一次我都讓他拿著錢,教他嘗試著處理這些事情。
剛開始我會站在他的身邊,然後就坐在邊上等他,在遊樂場和別人玩我也慢慢地不跟著他,在外面看著他。
我告訴他一個原則,在外面要和別人愉快地相處,要讓別人覺得和你玩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那是莽夫的表現。如果那個人實在讓你不開心,離開他不和他玩就好了。
慢慢地,他就變了,不再是“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要用“年”來計算的。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留守的孩子固然可憐,但是,千萬不要讓他養成“可恨”的壞習慣和壞思路。
-
4 # 朵兒寶媽做手工
要想改變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性格,首先要知道孩子的這種性格是怎麼樣形成的。
1.家長過分溺愛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讓孩子變成了家裡的小大王,這就造成了孩子窩裡橫。
2.孩子老是宅在家裡,不與外界接觸或少於外界接觸。造成了孩子不懂得怎麼與別人溝通交流,所以造成了孩子外面慫。
知道了原因,我們就好解決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問題了。
針對窩裡橫,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1.對孩子要有原則,不溺愛孩子。比如去超市,孩子要買玩具,家裡玩具一大堆,我們要不要給孩子買玩具。又比如,孩子老是愛吃零食,我們要不要放任孩子總是吃零食。
2.上幼兒園後的孩子,要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吃飯,洗內褲,襪子。幫忙拿筷子,打掃衛生,讓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
3.多和孩子溝通與交流。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要與孩子做朋友,孩子遇到問題,多心靈溝通,而不是打罵孩子。
針對外面慫,主要是帶孩子經常出去玩,多結交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這樣就慢慢懂得如何與別人交流了。
孩子的改變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與孩子一起加油!
-
5 # 翟大衛
家庭教養方式從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和父母為孩子制定原則的嚴格程度兩個緯度,把父母的養育方式分為4個型別,獨裁型、忽略型、溺愛型和權威型。
窩裡橫的孩子父母往往是溺愛型的。
這一類父母對孩子完全沒有約束和限制,他們給孩子無限的自由和空間,對孩子的要求是無條件的全部滿足。
孩子在家裡為所欲為,甚至呵斥毆打父母。網上有一個資訊,一個9歲男孩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當街薅頭髮打媽媽。
在外面他們無法遵守規則,覺得這些地方不自由,受壓迫,又不願意承擔破壞規則所帶來的責任。
因為父母溺愛,很多事都由父母替代孩子做,這類孩子自身能力弱,進入社會,跟同齡人相比更加自卑,在在外面顯得軟弱。
他們也不喜歡過集體生活,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除非那個人也能夠像他父母一樣無條件的照顧和滿足他。但是沒有人會像父母那樣無條件的滿足她,就會覺得別人很不友好,對別人產生憤怒。
溺愛的父母養養育的孩子,無法在一個有規則的世界生存,因為他們失去了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只能依賴父母生存。結果是他們沒有能力離開父母。
要改變“窩裡橫”的行為,父母要改變教養方式。
做權威型父母,既對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制定了規則和限制,又給孩子很多的關注,理解,他們的態度是平等,尊重和接納。
他們在教育孩子當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種是代表權威的父母角色,一種是代表關愛的朋友角色。
在權威父母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能力很強,不卑不亢,有責任心,溫暖熱情,積極向上,會比較幸福和有成就。
溺愛型父母的弱點是沒有規則。所以有為孩子制定規則,並且嚴格執行。
-
6 # 酒多無益談育兒不管孩子是窩裡橫還是外面慫,都是問題。
孩子在家窩裡橫是家長慣的。孩子在外認慫是碰到硬茬的。
想改變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毛病,家長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一、在家窩裡橫,家長要為孩子做表率。
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對孩子不寵溺,不嬌慣。
家長首先要尊敬家中長輩,有老不顯少,處處以老人為尊,謹言慎行,畢恭畢敬。孩子看到眼裡,也不敢逾越雷池。長幼有序,堅決不能亂了次序,過分的寵溺孩子,使孩子肆無忌憚,膽大妄為。
假如家長對老人不夠尊重,孝敬,就容易讓孩子見樣學樣,養成家中唯自己為老大,不將長輩放在眼裡,耍橫刁蠻,任意胡為的壞習氣。
愛孩子不能嬌慣孩子。孩子違反原則的事,堅決制止,越界必予以嚴厲懲罰,絕不含糊。讓孩子心中有戒懼,做什麼事三思而後行。
二、在外遇強則慫,家長要教育孩子有骨性。人不可無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教育孩子不恃強凌弱,也不能見強人沒有骨性,盡現媚人之態。
教育孩子遇到問題,動腦筋想辦法,有理說理,有事說事,學會用腦子或用嘴巴處理問題,而不是用手或腳,怒火解決問題。當然嘴巴不是用來罵和吵的,是用來說理的。
真如遇強人,要麼短兵相接戰,要麼迂迴曲折戰。總之,不恃強,但也不懼強。
孩子上一年級近兩月,說遇一愛搗亂同學老找事。我對孩子說,如果怨你,那別人打你我不管。
如果是同學老纏著你找事,我說三種意見,一是先報告老師,看老師怎樣處理,如果老師未處理好,他還找事。你就採取第二種方法,逮著機會狠狠打他一頓,把他打服,打怕。孩子說,己經打狠他了,他還找事咋辦?我說,哪這種孩子就是皮子,己經刀槍不入。乾脆咱惹不起,躲得起。採取第三種辦法,咱吃個虧,今後躲他遠點。孩子說,他打我,我也打他,我不躲他,也不讓他。
從孩子的話中可以看出,孩子不想吃虧,很固執。
我對孩子平時的教導是,我們不先動手。
三、教會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性處理與家長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當孩子與家長或者是與小朋友出現矛盾的時候。家長要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等情緒穩定以後,再理性地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
孩子小,往往遇到事,要麼是茫然無措,要麼就像乾柴遇明火,一點就噼裡啪啦燒的起勁嘎嘣響。嘴,手,腳一起上,又是咬又是撕抓,又是打又是踢,等問題越鬧越大,收不住式,或釀成悲劇時,方悔不當初。
所以說,不管是家長朋友教育孩子,還是孩子自己遇到衝突時,都要冷靜面對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平息問題,不讓事態擴大,不讓矛盾加劇,方是萬全之策。
最後說一句,我們不要孩子窩裡橫,也不要孩子外面慫。只要孩子遇到事,能夠有理有據的理性處理,即是我們家長教育的成功典範。
回覆列表
一般在外面慫的孩子,在家裡窩裡橫倒是正常的,要不,在外面受到的委屈沒有出口還不把孩子給逼壞了。
所以要解決窩裡橫的問題,得先解決外面慫的問題。
在外面慫其實是孩子面對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感到不安,害怕,小寶寶這樣是正常的。大一些的孩子,表現為退縮,跟其他小朋友互動性差,遇到強橫的孩子不敢維護自己的權益等,讓家長很著急。
我家小侄兒,小的時候跟我媽來我們家,出去玩的時候,就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讓他加入到小朋友中間去,他就是不願意,表現的很退縮。而在家裡,就伶牙俐齒,厲害的很,我爸就說他是 老鼠扛槍,窩裡橫。
到我兒子這,我就吸取教訓,小時候,每次帶出去,我都陪他一起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特別是想跟大孩子玩的時候,有媽媽陪玩,大孩子也買賬。所以,在外面基本沒有遇到障礙,跟不認識的孩子PK也毫不示弱。
所以解決外面慫的問題,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
1. 多帶孩子出去玩,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
2. 家長之間多交流,孩子也會跟著熟悉,這一點看看帶孩子的奶奶們就明白了,一般奶奶們一起玩,娃娃們也是好朋友。
3. 家長積極參與孩子們的遊戲,特別是跟不熟悉的或比自家大的娃們,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其中,等他們玩開了,家長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4. 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時,鼓勵孩子據理力爭,讓孩子知道,有後盾,不用怕。當然,如果孩子之間常有的打鬧不必太在意。
窩裡橫的問題,大多都是家長沒有制定或是執行原則。特別是爺爺奶奶,孩子鬧一鬧,耍耍賴就依了他,孩子看到這樣可以,以後就如法炮製,都用這種方法來解決。
所以解決窩裡橫的問題,就是:
1. 全家人都按制定的原則來對待,沒有保護傘。讓他慢慢的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哭鬧耍賴絕對解決不了問題。
2. 家長自己言行一致,上行下效。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也要做到。比如說,我們家,不讓孩子看電視看手機,可是爸爸自己整天抱著手機,搞的娃娃天天跟媽媽投訴告狀,哈哈,大人更難管啊。
希望以上的解答能幫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