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你有點眼熟

    高光粉、散粉、蜜粉、修容粉、遮瑕膏、唇線筆……一個完整的妝容少不了這些"東東"。化妝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古人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無論是步驟之繁複還是道具之奢華,都令現代女性望塵莫及。古代的胭脂、珠粉、螺子黛你都聽過幾個?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美眉都在用什麼來修容變美。

    (文章有些長,耐心閱讀哦~~)

    第一步: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鉛粉還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細膩。早在早在商朝,用於敷面的鉛粉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其實古人最早用米粉做"粉底",選梁米或粟米磨成細粉,沉於涼水中發酵腐爛,洗去酸氣,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曬乾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後來加入各種香料,成為香粉。

    後來出現了鉛粉,經醋化的白鉛變得和米粉一樣細膩,又被稱為胡粉。鉛粉是重金屬,塗在臉上會增白,不易掉落,但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讓皮膚髮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了黃臉婆。

    不過這嚇不跑愛美的女性,她們還在鉛粉中新增輔料調和使用: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製玉女桃花粉;

    此外,根據不同的面板和不同的妝容效果,還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銀粉(砒霜)、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劑,呈淡紫色)、珠粉(宮中妃子用珍珠製成)、乾粉(滑石粉)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漢代,胭脂的使用使化妝材料得到了更新。紅藍花成為原料,與妝粉調和後可作口紅,也可當腮紅使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行動式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即將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在的腮紅液。

    唐代稱胭脂為"紅粉",婦女以胭脂做紅妝風靡一時,詩人也一再歌詠這種妝容。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第三步:畫黛眉

    畫眉之風起於戰國時期,在特定的畫眉材料黛出現之前,女子們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黛"是畫眉工具的統稱。最早的黛是石黛,屬於石墨一類,描畫前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形成粉末後加水調和。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含銅較高的礦石,而螺子黛則是隋唐時期用石灰、蘇方木,以及藍草染色製成的畫眉工具,是有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須研磨。

    第四步:貼花鈿/面靨

    花鈿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古時婦女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花飾。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鰓骨、魚鱗等多種,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把材料剪成各種花朵形狀(以梅花為主)後,用魚鰾膠或呵膠(一種易溶的膠)貼上。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紅色為最多。

    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靨指酒窩,面靨是在女子的面頰兩旁,用丹青、硃紅等顏料點綴出各種形狀。最常見的是紅色的圓點。

    相傳,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於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後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五步:描斜紅

    面部常有月牙形妝容,色澤濃豔,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妝,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兩道傷疤,簡直就是古惑仔電影裡的"刀疤妹"。

    第六步:點口脂

    先秦以來,紅潤鮮豔的嘴唇是公認的審美時尚。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分透明和彩色兩種。古代男子也塗口脂,不過他們使用的是不帶顏色的防裂唇膏。

    硃砂,是古代女子妝唇所用紅脂的主要原料。為防止被唾沫所溶,人們又加入了動物脂膏,凝結成脂類物,既防水又顯得有光澤。後來紅藍花(沒錯就是胭脂的原料)取代硃砂,附著力更強,也不會輕易褪色。

    唐代之後,唇脂開始像現在的管狀唇膏進化,《鶯鶯傳》裡描寫有"口脂五寸"。

    口紅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女人永遠缺少一支口紅"是沒錯。

  • 2 # 瑤山文哥

    鉛粉是含有60%~80%氧化鉛和20%~40%鉛的混合物,是用來製造極板活性物質的主要原料之一。鉛粉質量的優劣,對於鉛膏的製造和極板化成的工藝引數以及電池電效能都有很大的影響。鉛粉有鱗片瓣狀和團狀結構。

    1:質量指標編輯

    鉛粉的質量指標。鉛粉的質量指標有鉛粉的氧化度、視密度、吸水率、分散度和鉛粉的結構幾項,其中視密度與氧化度是主要的。氧化度是鉛粉中氧化鉛含量的百分數,表明了氧化鉛和鉛的組成關係。鉛粉的顆粒越小,氧化度越高,而氧化度是影響極板孔率的一個因素,氧化度的增加將使電池的初容量增加,反之初容量減小。但氧化度過高,會造成負極板在乾燥時由於體積收縮較大而發生龜裂,正極活性物質在充放迴圈中也容易脫落,縮短電池的壽命。鉛粉的氧化度一般控制在60%~80%。鉛粉的視密度是鉛粉顆粒自然堆積起來的表觀密度,用g/cm3表示,是鉛粉粗細和氧化度的綜合指標,生產上一般控制視密度為1.8~2.1g/cm3。由鉛粉的視密度可以計算鉛粉的孔率。鉛粉的吸水率是表示一定量鉛粉吸水多少的量,通常用百分率表示。表明了鉛粉在和膏過程中吸水能力的大小。鉛粉的吸水率與鉛粉的氧化度和顆粒大小有關。

    2:製造方法編輯

    鉛粉的製造方法有兩種:一是用類似球磨機的鉛粉機,鉛在機內氧化的同時被磨碎,這是大多數國家採用的。二是坩堝法,用噴氣氣流把熔融鉛在吹散的同時進行氧化。鉛粉機一般是滾筒式的,當其工作時,貼在轉筒內壁的鉛球(塊),隨著離心力的作用在轉筒內迴轉,帶至一定高度,然後利用重力下降。加上筒內高溫和一定溼度的空氣作用下,鉛的表面特別是發生形變的邊緣,受到空氣的氧化,形成了鉛的氧化物。氧化鉛在摩擦與衝擊力的作用下從鉛球表面脫落下來並被磨碎,這樣就可以得到鉛粉,靠吹入的空氣把鉛粉帶走。帶出顆粒的大小和空氣的流速有關。

    3:鉛粉機轉速編輯

    鉛粉機的轉速在生產過程中是一定的。確定轉速時應考慮到生產效率與鉛粉的質量。若轉速太快,所生產的離心力大於鉛球本身的重力,則鉛球隨著轉筒旋轉而不下落,也就不能產生對鉛球的衝擊作用,使鉛球機磨碎效率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轉速太低,則鉛球會因重力作用而隨筒體上升的高度不夠,使鉛球下落時產生的衝擊力小,也會降低鉛粉的生產效率。臨界轉速是指轉速增至某值時,開始發生鉛球不下落且隨筒體一起轉動的速度。一般情況下,鉛粉機的適宜轉速是臨界轉速的75%~80%。在臨界轉速時,鉛球在筒內的離心力正好等於鉛球本身的重力。目前在蓄電池的生產中使用的鉛粉機轉速大約為0.43~0.48rad/s。

    鉛粉的生產工藝對鉛粉質量的影響,鉛粉的生產工藝對鉛粉質量的影響如下 [1] :

    (1)鉛球量的影響,鉛球量減小,則鉛粉機的轉速增加,鉛球之間的摩擦力減小,鉛粉顆粒偏大,視密度偏高,溫度過低,氧化度也會減少。鉛粉機效率不高。反之,則情況相反。因此,對加球量應嚴格控制。:

    (2)筒體溫度的影響,若筒體溫度過高,達到鉛的熔點,使鉛球熔化成團,便不能製成鉛粉。若筒內溫度過低,則降低氧化作用。筒體外壁的溫度一般控制在160~180℃,隨季節加以調整上下10℃。

    (3)鼓風機的影響,空氣有氧化和調節筒內溫度的作用。量大,產量高,但筒體溫度不易保持。量小,筒體溫度容易升高。空氣溼度對鉛粉的氧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吹入的空氣溼度大,由於水有介質作用,鉛粉的氧化度就高。

    (4)氣候條件的影響,鉛粉的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鉛粉的質量隨氣候條件的變化波動很大。為了保持穩定的鉛粉質量,就必須控制氣流的溫度和溼度以及鉛粉機工作環境的溫度。一般控制氣流溫度為15~25℃,相對溼度為70%~80%,在冬季,工作場所的氣溫也不能低於15℃。

    那麼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呢?高光粉、散粉、蜜粉、修容粉、遮瑕膏、唇線筆……一個完整的妝容少不了這些"東東"。化妝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古人化妝的歷史由來已久,無論是步驟之繁複還是道具之奢華,都令現代女性望塵莫及。古代的胭脂、珠粉、螺子黛你都聽過幾個?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美眉都在用什麼來修容變美。

    第一步: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鉛粉還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細膩。早在早在商朝,用於敷面的鉛粉就已經出現了,這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其實古人最早用米粉做"粉底",選梁米或粟米磨成細粉,沉於涼水中發酵腐爛,洗去酸氣,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曬乾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後來加入各種香料,成為香粉。後來出現了鉛粉,經醋化的白鉛變得和米粉一樣細膩,又被稱為胡粉。鉛粉是重金屬,塗在臉上會增白,不易掉落,但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讓皮膚髮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了黃臉婆。

    此外,根據不同的面板和不同的妝容效果,還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銀粉(砒霜)、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劑,呈淡紫色)、珠粉(宮中妃子用珍珠製成)、乾粉(滑石粉)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漢代,胭脂的使用使化妝材料得到了更新。紅藍花成為原料,與妝粉調和後可作口紅,也可當腮紅使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行動式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即將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在的腮紅液。

    唐代稱胭脂為"紅粉",婦女以胭脂做紅妝風靡一時,詩人也一再歌詠這種妝容。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第三步:畫黛眉

    畫眉之風起於戰國時期,在特定的畫眉材料黛出現之前,女子們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黛"是畫眉工具的統稱。最早的黛是石黛,屬於石墨一類,描畫前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形成粉末後加水調和。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和螺子黛。銅黛是一種含銅較高的礦石,而螺子黛則是隋唐時期用石灰、蘇方木,以及藍草染色製成的畫眉工具,是有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須研磨。

    第四步:貼花鈿/面靨

    花鈿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古時婦女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花飾。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鰓骨、魚鱗等多種,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把材料剪成各種花朵形狀(以梅花為主)後,用魚鰾膠或呵膠(一種易溶的膠)貼上。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紅色為最多。

    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靨指酒窩,面靨是在女子的面頰兩旁,用丹青、硃紅等顏料點綴出各種形狀。最常見的是紅色的圓點。

    相傳,面靨妝始於宮廷,起初並不是為了裝飾,而是一種特殊的標記。當某個后妃來例假時,不能被帝王臨幸,又羞於啟齒,就在臉上點上兩個小紅點,女史見了不會列名安排侍寢。後來,面靨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流傳到了民間。

    第五步:描斜紅

    斜紅始於南北朝,是在眼角兩旁各畫一條紅色的月牙形,塗抹的深淺、粗細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宮廷中頗受女性歡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妝容,色澤濃豔,造型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妝,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兩道傷疤,簡直就是古惑仔電影裡的"刀疤妹"。

    第六步:點口脂

    先秦以來,紅潤鮮豔的嘴唇是公認的審美時尚。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分透明和彩色兩種。古代男子也塗口脂,不過他們使用的是不帶顏色的防裂唇膏。

    硃砂,是古代女子妝唇所用紅脂的主要原料。為防止被唾沫所溶,人們又加入了動物脂膏,凝結成脂類物,既防水又顯得有光澤。後來紅藍花(沒錯就是胭脂的原料)取代硃砂,附著力更強,也不會輕易褪色。

    唐代之後,唇脂開始像現在的管狀唇膏進化,《鶯鶯傳》裡描寫有"口脂五寸"。

    口紅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女人永遠缺少一支口紅"是沒錯。

  • 3 # 自說文史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就是說,女子樂於為那些讓自己開心或者自己喜歡的人而化妝,變得更漂亮。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化妝。

    在今天,我們常說,一白遮百醜,大家以白為美,其實,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人們便追求以白為美。古人為何以白為美呢?道理很簡單,白色隱隱然代表的是貴族。

    底層人,無論是百姓還是奴隸,他們長期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面板會變黑,粗糙,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們養尊處優,不用風吹日曬,面板較之底層就顯得白,這就是人們為什麼追求以白為美的原因。

    古人如何化妝美白?各時期都不一樣。

    一、先秦時期

    《中華古今注》雲:三代以鉛為粉。鉛粉也叫白粉、水粉、光粉等,說明,商周時期,女性的化妝就開始用鉛做原料。

    今天,我們也會說到“洗盡鉛華”,鉛華其實就是指妝粉。

    另外,商朝時期,還出現了胭脂:燕地紅藍花葉,搗爛取汁,凝作脂用於飾面。是說燕國婦女用紅藍花葉做成胭脂,使用者美膚,一直到清朝,胭脂還為女性所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說:粉白黛黑,施芳澤只。意思就是說用粉能讓面板變白,這裡的粉主要是鉛粉和米粉。

    而米粉是以米粒研碎後加入香料而製成。《說文·米部》:粉,傅面者也。以粉撲沾染妝粉,再塗飾在臉上,就能美白面板。

    水滸中,孫二孃搽的就是用來美白的鉛粉,當然,胭脂也是用來化妝的。不過,按著歷史而言,孫二孃是宋朝人,那時候已經不用鉛粉美白了。下面,我會說到。

    二、漢魏時期

    漢代時,除了粉和胭脂外,還有面脂,即塗面潤膚的香膏,也可塗唇。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寫:脂, 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臉上塗上面脂之後, 則柔滑如細膩平坦的石頭一般。唐顏師古注曰: 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漢朝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也是化妝的。

    《漢書·佞幸傳》中載有: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敷脂粉。此外,漢惠帝還有規定,男侍如果不傅粉,就不能上值(上班)。

    三國時魏國尚書何晏非常愛美,不化妝不出門,素有“敷粉何郎”的雅號。史書記載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曹操的兒子曹植也是愛美之人,粉不離面。

    為了看起來美白,這幫士子不僅抹粉,還幹出了更牛的事——剃鬍須。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別說剃髮剃鬚了,就是平時傷了面板也都是認為不孝的,但是在魏晉士子看來,這些統統沒事,他們煉丹吃藥,穿著寬袍大袖甚至風騷的肚兜式衣服,剃了鬍鬚,抹上粉脂,在無邊的空虛中,醉生夢死。

    三、隋唐時期

    唐玄宗有位女兒,封永樂公主,從小體弱多病,面黃肌瘦,後來用沙苑蒺藜當茶喝,三年之後,唇紅齒白,面如冠玉,貌美異常,沙苑蒺藜由此成為皇家貢品。

    據唐代的《教坊記》記載,唐朝有位名妓,叫龐三娘,由於貌美如花,所以贏得不少公子佳人、達官貴人的芳心,即便人到中年,她看起來也依然很年輕。她的訣竅就是:把雲母面沿成細末,和蜂蜜拌勻後,塗抹在臉上,不僅能美白,還能消除皺紋。

    唐代醫典《外臺秘要》中,收錄有“近效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這本書成書於天寶十一年(752),距離女皇帝武則天生活的年代並不遙遠,很有參考價值。據說,益母草灰不僅有美白的效果,還能消除老年人面板的皺紋。

    四、宋元時期

    鉛粉對人體有毒,益母草灰則無毒,而且還便宜,有營養,能美白,故而宋人稱之為“玉女粉”。

    在元人編纂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玉女粉”成分豐富,做法簡單:將白茯苓、白牽牛、黑牽牛、白芷、白丁香、白蘞、白芨、蜜陀僧、白檀、鷹條的細末與益母草灰拌合在一起,用雞蛋清調成丸,在陰涼處晾乾。上夜妝的時候,則是把“玉女粉”丸用唾液調溼,據說,對美容具有“神功”。

    除此之外,宋人還發明瞭固體清潔皂,這種皂是用皂角與中藥調合而成,併成為華人的主要美容洗潔用品。

    五、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醫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一些醫術記載了很多美白的藥方。《普濟方》是中國古代最大型的一部方書,書中涉及的美容方劑多達1400餘首。

    《本草綱目》的“山奈散”;《簡明醫穀》的“養容膏”“面方”;《魯府禁方》的“孫仙少女膏”“楊太真紅玉膏”;《體仁彙編》的“滋潤手面方”“洗面如玉膏”等,均為具有美白祛斑、散結除疤功效的外用方。

    明代還有“三白湯”,後期,御醫們研製出了一種七白方,製成面膜供佳麗們使用。時至今日,依然有此款面膜。

    慈禧太后主要是用杏仁、滑石、輕粉製成“楊太真紅玉膏”。施之十日,面色如紅玉,白中帶潤。而食療方面,她常食燉雪蛤膏、胎盤素、薏米煲瘦肉湯,內外兼修,潤白膚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圓弧圓心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