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咱誰的都不欠
-
2 # 三城一郭
好父母就是不要濫用父母的權威,不要動不動給孩子發脾氣,做好榜樣。
把孩子領到正確的價值觀上。使孩子一生走正路。
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夠愛孩子。
尊重孩子,按孩子獨有的個性發展而不是按著父母的要求強扭孩子。
-
3 # 君媽辰寶
怎樣做好父母?這是一個值得我們一直學習及思考的問題,父母是一個神聖的身份,當一個孩子哇哇墜地,我們也是多了另外一個身份“爸爸”“媽媽”,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
1、想要孩子變成什麼樣子,首先你要變成什麼樣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們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孩子都會無意識的模仿,如果我們家長不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2、尊重孩子,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及傾聽他們的心聲。什麼事情要尊重孩子,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知道,不要以父母身份威脅命令孩子。
3、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不要過分溺愛,要耐心教導孩子。
4、營造家庭和諧的環境。家和萬事興。
5、父母要不斷學習,就孩子教育雙方一定達成共識,首先父母雙方意見統一才可以有深入交流。
這個世界沒有人天生會做爸爸、媽媽,為人父母是一場體驗也是一場修行。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孩子生命中一盞明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
4 # 穎兒媽媽
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怎樣做好父母呢?這個問題我想當父母的要適時增加三次角色來應對孩子的成長。
第一個階段是孩子0—6歲,學前期和幼兒期,單純的當父母就可以了。
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倍加呵護,也是建立依戀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時候,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和愛護。但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所以父母除了給孩子關愛還應該讓孩子懂規矩,知秩序。
第二階段就是學齡初期(6—12)這個時期的父母應該加上一重身份,當孩子的良師。
學齡初期的孩子開始進入小學,是孩子正式接受知識教育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止是父母,還應該是孩子的老師,而這時候家庭教育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長對孩子是否優秀,是建立在成績是否拔尖上,但我更認為,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體魄都是缺一不可的,而學業上這個時期也是讓父母比較費心的時候,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都應該在這個時期形成,這就需要父母的智慧教導,設定規矩,讓孩子明白有所可為,也有所不可為,愛但不溺愛,嚴但嚴中有愛。所以父母即是父母,也應是良師。
第三階段是進入少年前期和少年後期(12—18)歲,現在我們是父母,是良師還應該是益友。
這個時期的孩子應該是最讓父母頭疼的,因為孩子進入了讓父母談之色變的青春期(叛逆期)孩子的思想逐步獨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了,迫切的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此時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易怒、衝動最容易犯錯而又不好管教,所以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多陪伴孩子,和孩子有話可說,保持良好的溝通方式,其實聊天是青春期教育孩子的必要方法,在聊天中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解決問題,又可以解一些孩子難以理解的困惑,在不斷的交流中,心和心會更靠近,彼此也就會更包容更愛護對方。所以我們此時是孩子的父母、是良師、更應該是益友。
不管是哪個階段的父母,首先對孩子都應該以愛為前提,都說沒有以身作則的教育是無力和無用的,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以自己為榜樣,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
5 # 小小思維家
0-6歲,愛等於陪伴
智力的塑造:0-6歲智力是發育最快的,聰明不是腦細胞有多少,而是腦細胞間的連線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腦神經元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比較發達。
情感培養:左腦發達:是邏輯思維強,右腦發達:是創造性思維強。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養才會有完整的人格表現:這個時間段,不要對孩子約束太多,陪他玩,讓他贏(每贏一次都能增加他的自信)。培育他的溫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對錯,把教育放在故事裡,少講道理。有句話說到:習慣於有求必應,必致驕橫無禮;習慣於有求無應,必致自卑消極。
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這一點上家長要重視。
6-12歲,愛等於教練
自信養成: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興趣走,我們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
習慣養成:重視細節,所有得到都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對自己誠實。
獎勵和懲罰:關注他的喜好,等到該獎勵的時候給他,讓他因肯定而感動。
責任養成:獨立或依賴都是培養出來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做、做完整。家長代替他做,卻無法代替一生;教會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與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好玩,才能好好學。
12-18歲,愛等於尊重
家長和老師:老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進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師告黑狀。讓孩子喜歡老師很重要。
學業和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一時的成績不能代表一生的成敗,千萬不要因為成績差而讓孩子產生歉疚感、負罪感。
給思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成為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成為有故事的人,成為對家庭有貢獻的人,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成為贏得別人尊重的人。
給平臺:鼓勵去圖書館,培養閱讀的習慣。鼓勵參加文體團隊活動。鼓勵在安全的前提下,行萬里路。讓孩子熱愛生活,參加暑期親子夏令營。
-
6 # h黃三歲
這個問題說起來有點長,簡單來講,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成為什麼樣的人。言傳身教很重要、家庭環境很重要。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12歲定終身。那麼在孩子的每個年齡階段也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心理特徵,尤其是3歲以前大腦發展最快,嬰幼兒時期也是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年齡越小發展越快,是口語、數字邏輯概念掌握的關鍵期;是行為、性格、人格發展的奠定期。0—1歲建立的是親子關係,爸爸媽媽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陪伴,1—3歲建立的是玩伴關係,要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有兩到三個較好的小夥伴,尊重孩子之間從小建立的友誼。3歲建立的是社交關係,這個時候寶寶都要上幼兒園了,讓孩子早一點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對他以後是有很大幫助的。總之,在孩子的各個年齡階段,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來教育,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
7 # 嘻嘻啊啊
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透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判斷這個世界是安全還是冷漠的。
首先,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如果父母早期缺乏對孩子的陪伴,等孩子懂事後,父母的教育不會被孩子接納,因為二者之間已經缺乏情感依賴和親密的情感溝通,所以在孩子心裡,父母失去了管教他們的資格。所以,父母一開始就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
其次,高質量的陪伴應注意三點:時間的保證、愛和情感的投入、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父母跟孩子相處時,積極和消極的情感投入對孩子的情緒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父母以什麼樣的心態跟孩子相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跟孩子的相處要有傾聽、語言和肢體的交流。如果你有愛的投入,與孩子相處時眉頭應該是舒展的,身體是前傾的。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過家家、拆裝玩具等,過家家的過程是發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機會。孩子要懂得角色的定位,要有觀察想象,有換位思考和語言表達。等孩子稍大一點,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一起閱讀、運動等。
親子陪伴當中重要的是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兒童期、青少年期的心理特點不同,希望家長給予的支援和陪伴也不同。
12歲以前的兒童是希望“我是被愛的被關注的”。同時,他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希望“我能行”,有被肯定感、有價值感,在班級、家庭當中被接納。
到了青少年之後,孩子獨立意識增強,有追求權力和渴求關注的需要。一些老師會奇怪某個孩子在班裡說各種各樣的怪話,其實孩子是希望引起關注。青少年時期是各種行為問題的高發期,抽菸、喝酒、網路成癮。有一部分孩子是為了追求刺激,還有一部分孩子追求接納,有一些孩子是為了尋找父母的認可——我在父母眼裡都是不好的,那我就自暴自棄。所以自暴自棄也是這個年齡段一些獨特的心理特點。
因此,父母的陪伴要建立在讀懂孩子的基礎上。父母可以做很多策略性的事情,但背後的理念是——讀懂孩子、瞭解孩子需求,這才能讓親子溝通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運轉。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8 # 巧妙媽育兒
埃裡克森在《兒童期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人的八個階段,主要聊聊處於青年期前的五個階段,如何根據孩子的發育需求,來滿足他們。
1.嬰兒期:0—2歲。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即孩子有任何需求都要及時滿足,讓嬰兒在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受到安全。
如果這時候父母能隨時關注並滿足寶寶的需求,寶寶就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種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嬰兒在這頭幾個月缺乏關愛,成年後可能永遠喪失了愛的需求,也就不會有愛的能力。
2.兒童早期2—4歲。
本階段主要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感,體驗著意志的實現。
帶過寶寶的都有經驗,自從寶貝會走路了,甚至從會爬開始,喜歡到處爬,喜歡自己去拿東西,越是父母不讓做的,越要去嘗試。這時候正是寶貝渴望探索新世界,是按自己的想法來,而非父母的要求。
所以,這個階段就要保護孩子的探索心理,家長重要的是保護孩子安全,支援他們去探索,創造機會讓他去做,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3.學前期或遊戲期4—7歲。
本階段孩子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這時候的孩子最喜歡玩扮演遊戲,模仿各種角色,父母主要給孩子提供扮演的工具、以及劇本(這點也不一定需要,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自己就會根據所看故事去模仿),孩子有需求盡力去配合、參與,同時可以為孩子組織一些小群體,讓他們跟同齡寶寶一起玩。
在遊戲執行著自我的功能,在解決各種矛盾中體現著自我教育和自我調整的作用。
4.學齡期7—12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這時候孩子的社會活動範圍擴大了,兒童依賴的重心已由家庭轉移到學校、各種興趣班。
5.青年期12—18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
本階段孩子依賴的不在是父母,他們主要任務是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容易產生和成人相牴觸的情緒和衝動。
看重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也會與群體保持一致,如學習、遊戲、穿著、愛好等。
這時候父母,就要放下控制權,尊重孩子、支援孩子,但保守底線。正如《麥田裡的守望者》所說,任孩子在麥田奔跑,父母做一名守望者,防止他們別掉下懸崖即可。
總之,無論那個階段,除了給孩子提供充滿關愛的環境,還要建立學習型家庭,讓孩子在學習的氛圍中快樂成長。
回覆列表
各位看官,此話說起來長。我這個女孩從兩歲我就帶著去託兒所,早點,午飯,飲水,零食,衣服的薄厚,中年接到辦公室吃飯,吃完飯送回託兒所,下班接回家,路上買菜,到家做飯。3歲上幼兒園,也是接送,早點,各種食品,飲水,中午接到單位辦公室吃飯,午後送回幼兒園,下班接回買菜做飯。學前班如此,小學如此,初中如此,高中帶飯,中午省了接送,大學一週回家一次,餅乾,水果,袋奶都備齊,成了全宿舍的共享食品,醫大五年,最後找接收單位,還在醫大附屬醫院,我還得準備早點午飯,接送。這樣的不分階段,一口氣從2歲到30歲己經超付出了吧?每個階段的細節不說了,再說太多了。不知道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