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動力催眠師阿丁

    俊偉讀小學四年級,他剛來找我輔導功課時,我發現他兩隻手掌上都沒有皮,露出鮮嫩的肉,看上去挺嚇人的。他的父母告訴我,是他自己用牙齒咬掉的。透過跟孩子深入交流,他告訴我,他的內心很自卑,覺得自己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笨的孩子。後來在我和他的父母共同努力下,一起鼓勵孩子,讓他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俊偉變得越來越自信,成績也在慢慢提升,咬手掌的行為慢慢消失了。現在的俊偉是一個非常Sunny自信的孩子。

    作為父母,發現孩子問題的時候,先去處理孩子的情緒感受,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理解孩子,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作者貝拉夫曼博士透過許多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他們就會透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如果父母理解了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作者貝拉夫曼是一位醫學博士,他是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心理諮詢師,從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長達50多年。並在瑪麗王后醫院負責五歲以下幼兒和家長的見面會。在倫敦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院為學生主持臨床培訓課程,曾出版《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開啟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本著作,他還發表了各種關於臨床醫療主題的研究文章。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共收錄了24個案例,裡面涉及不同年齡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最小的孩子十三個月,最大的孩子十幾歲。出現的問題各種各樣,有便秘、尿床、拉大便在褲子裡、尖叫、咬人、身體某些部位的疼痛、恐懼、怪異行為、濫用藥物等等。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問題,布拉夫曼博士都會引導孩子展現出內心真實的情緒感受,並帶領父母從心理上理解孩子,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從而讓孩子的症狀得以消除。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所有孩子的問題,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種是孩子的認知導致的各種情緒,比如害怕、恐懼、不安全感。另一種是因為父母的原因,造成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看書中具體的案例。

    第一種:有孩子的認知導致的各種問題。

    傑里米是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他的症狀是便秘。費拉夫曼博士通過了解發現,傑里米的便秘,是因為跟他喜愛的人分離而引起的。傑里米把自己的糞便當做心愛之人的象徵,他非常害怕被拋棄,害怕跟心愛的人。分離,因此他透過把糞便留在體內來實現絕對控制。傑里米在想象中還認為自己的肚子裡,有很多怪獸,如果排便,這些怪獸就會跑出來。神奇的是,當博士透過談話讓傑里米說出了這些恐懼之後,他回到家中,就開始正常排便。

    再來看看另一個三歲的孩子,名叫克勞德。他的問題是不肯使用廁所或便盆。通過了解,原來他很害怕去用便盆或上廁所,是因為害怕去了廁所,會像媽媽和姐姐一樣,都失去了“小雞雞”,所以他需要紙尿褲來保護自己。此外,他還害怕去上幼兒園。在幫助克拉德明白去幼兒園和“象爸爸一樣尿尿”都是他成長過程中非常正常的步驟之後,克拉德的問題就解決了。

    亨利是一個十歲的孩子,他有非常嚴重的焦慮,很難獨自入睡。他說他常常會看到Phantom、鬼魂和其他難以描述的東西。當這些東西在家裡出現時,他就不能繼續留在自己的床上,而是要去和媽媽睡在一起。布拉夫曼博士透過跟亨利的溝通,發現亨利可能是在懼怕死亡,但在進一步溝通之後,亨利說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的過程。經過詳細的瞭解,亨利小時候曾經發現管家是死在游泳池裡,而且亨利的爺爺去世很突然,是在開車的時候突發心臟病死去的,這些都讓亨利非常害怕死亡的過程。

    在布拉夫曼博士的建議下,亨利在睡覺之前進行一些閱讀,如果他單獨睡覺,父母會給適當的獎勵。後來亨利母親告訴布拉夫曼博士,亨利已經不像之前那麼焦慮,而且大部分時間可以自己獨自留在床上睡覺。

    當孩子內心的情緒感受被引導說出來,並得到理解,再加上,父母適當的鼓勵,孩子的症狀就會自然而然消除。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情況:由於父母的原因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

    首先來看第一個案例,安德魯快滿九歲了,他大便失禁已經有大概三年時間。爺爺是安德魯的偶像,三年前爺爺去世時,父母沒有讓他參加爺爺的葬禮,這件事情對安德魯的心理造成了影響,但是他很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安德魯便秘的時間和爺爺去世的時間正好一致,這就說明他因為沒有獲得允許去參加爺爺的葬禮,一直無法接受失去爺爺的事實。安德魯正是透過用排便失禁來表達對爺爺的呼喚。正是因為父母在爺爺去世這件事情上處理不當,安德魯才一直無法釋懷。當貝拉夫曼博士說出安德魯內心的感受,安德魯看起來如釋重負。之後,在博士的建議下,安德魯的父母給予他更多的幫助,讓他每天早晚坐在馬桶上,一直到找出最佳的排便時期,並且設立一個積分獎勵體制去鼓勵安德魯控制排便。後來安德魯的父母反饋說,他這一週都得了滿分,身體一直保持潔淨。

    溫迪是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自從她七個月大的弟弟出生後,她就開始偷東西,並且無法控制的持續自慰。溫迪弟弟出生後,她表現出情緒低落的跡象,她還跟媽媽說,她希望自己能夠像一個小寶寶一樣,擁有跟弟弟一樣讓她羨慕的特權。她甚至自豪的告訴媽媽說她也有“小雞雞”。布拉夫曼博士告訴溫迪的父母,父母眼中孩子所謂的自慰,其實是溫迪想要拉長自己的陰蒂,希望變成男孩子才有的小雞雞。見面之後的兩個星期,溫迪媽媽反饋,在她向溫迪傳達了博士的解讀之後,溫迪就停止了自慰。

    再來看另一個案例,曼迪12歲,已經持續九年髖部疼痛。通過了解,布拉夫曼博士發現,曼迪的父母對曼迪的健康存在某種焦慮。曼迪在潛意識中感受到了父母的這種焦慮,特別是母親。後來在博士的建議下,曼迪的父母在曼迪出現身體問題時,不再那麼焦慮,而是非常輕鬆的鼓勵她,說疼痛會慢慢減輕。後來,曼迪的疼痛爆發的間歇期就變得越來越長,情況有了明顯好轉。

    簡是一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的八歲女孩,但有一天開始,出現了奇怪的頭痛,並且還會尿床。通過了解博士發現,簡出現這些症狀的時間跟她母親再婚的時間一致。在交談的過程中,簡的媽媽告訴博士,她小時候也一直在尿床,直到十歲的時候才停止。簡就是用尿床這種形式來保持跟母親的親密關係,她在內心害怕母親跟自己的親密關係受到影響,所以用尿床這一個行為跟母親拉近關係。頭痛也是由於害怕失去母親的焦慮引起的。在博士的建議下,母親充分與孩子溝通,表達對孩子的關愛,當簡對母親親密感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後,症狀自然而然消除了。這個案例充分的說明,正是因為父母的疏忽,造成了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從而出現症狀。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除了去理解孩子,還要從自身的角度去找原因,積極採取行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並幫助孩子搞清楚自己焦慮的原因。同時,父母也要學習如何根據孩子的症狀進行解讀。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孩子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和保護,才會出現問題。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症狀作出反應,積極主動去探索最根本原因,從而從源頭解決問題。

    正如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大量的案例所展示的道理一樣,作為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理解並接受自己的孩子。並且反思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及時改變跟孩子的互動模式,孩子才會健康成長。希望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能夠讓家長朋友們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更加有策略地解決問題,做一個智慧的父母。

  • 2 # 造價師小課堂

    孩子的性格成長和父母的教育是離不開的,聰明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嚴謹而又輕鬆的。不會讓孩子感受到過多的壓力,也不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感受不到壓力。這就需要父母用過人的智慧來教育孩子,那麼要如何做,才能成為智慧型的父母呢?

    愛護孩子不要太主觀

    自己的孩子父母肯定是非常疼愛的,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很可能天平就移向了孩子,為孩子說話。愛護孩子沒有錯,但請愛護孩子不要太主觀,過於的偏愛會寵壞孩子的。

    遇事要能沉著冷靜

    在遇到很緊急,很重大事情的時候,父母不可慌張,要沉著冷靜。哪怕當時的你都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知所措的情緒,不要把這種不好的情緒帶給了孩子。

    喜歡接受新鮮事物

    無論時代發展的多快,無論父母老去的多快。在新鮮事物面前,我們要能夠很快的去接納它。這樣孩子們和父母交流時,不要有代溝感,說什麼父母都知道,而且還能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了。

    善於觀察思考問題

    父母會察言觀色,喜歡思考問題。孩子就會模仿父母,去觀察去思考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是吸引力法則,孩子願意去模仿自己最親近人的行為。父母喜歡思考的習慣,就會傳遞到孩子身上。

    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和孩子都是一個獨體,父母不該為了孩子失去了自我。在孩子小的時候,還顯現不出來,等孩子大了,若父母還是隻圍著孩子轉,沒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孩子就會嫌棄父母。再愛孩子,父母都該有自己的生活。

    接受新的教育方式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教育模式,哪怕從前的教育模式再好,對於當今來說,也會有用不著的地方。不管承不承認,代溝真的是會有,人代人就是一代人。父母要能接受新的教育方式,不要還是從前的老一套。

    不把思想強加給孩子

    每一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不能否認父母的心最真,但是父母想強加給孩子的思想,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不要一味的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聽聽孩子想不想要。

  • 3 # 梁凱光

    為人父母者肩負著培育孩子成長的重任,孩子能否健康快樂聰慧,這就得看父母的文化知識的高低來標配了。

    孩子從小在家庭生活中離不開父母的教誨,孩子的日常個人生活自理方法,書本文化知識、戶外活動、體力勞動、興趣愛好的培養、個人行為、性格與品德等方面,這些要求父母的個人素質是必須具備的。

    從做父母的那天起,就要樹立教育好孩子的責任了,當父母的應掌握生活、文化涵養、興趣愛好、現代社會科技、各種各樣新生事物等等。

    父母在家庭教育好孩子並不是容易的事,本身知識面要豐富廣泛,不可簡單片面無用的東西,要適合於現今社會潮流的。

    孩子的成長分階段性的,幼童、少年時教育最為重要,此時期也是最為辛苦之時,父母無論從那方面對知識的掌握要求都極高的,因此,每天都要積累一些必要的知識,對孩子的正確引導,是極其重要。

  • 4 # 大喵小書屋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親子教育五大核心理念

    1.家庭教育遠遠重要於學校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教育佔80%,學校教育佔20%。家庭教育要遠遠重要於學校教育。作為家長一定要避免託付心態,老師永遠代替不了父母。沒有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學校,孩子只會與別人最多相差20分;而如果沒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孩子將會比別的孩子差在起跑線上80分。

    2.童年教育遠遠重要於成人教育

    孩子小時候發生的事會影響他一輩子,孩子長大發生的事會影響他一陣子。孩子越小教育越重要。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孩子越大,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管教越不起作用。反而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教育的作用越明顯。因此,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

    中國式教育:孩子還小不懂事

    小時候孩子做錯事,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從而不加以重視,導致孩子很多的壞毛病都沒有得到糾正。這種做法是特別錯誤的,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小時候教育:告訴因果,自己決定。不要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唾手可得,給孩子他真心想要的東西。

    3.親子關係遠遠重要於親子教育

    如果你沒有跟孩子處好關係就不要談教育,否則是自取其辱。越教育越糟糕。孩子是我們的,但首先他先是他自己的

    4.(1)孩子如何看待他和父母的關係,比父母如何看待他和孩子的關係更重要

    孩子的看法>父母的看法

    (2)孩子如何看待父母之間的關係比孩子如何看待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重要

    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3)母親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拼命崇拜他的父親;父親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拼命呵護他的母親

    5.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的境界和格局很重要。父母是一萬米的高度,孩子隨便一飛就是雄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動漫人物中的一句臺詞讓你記住了整部動漫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