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餐飲江湖百曉生
-
2 #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史記:西漢司馬遷從黃帝記錄到漢武帝時期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從周威烈王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其他的還有《漢書》、《春秋》、《國語》都是比較有名的史書
-
3 # 大鯤遮天蔽日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3、《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5、《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
4 # HK君
有關中國歷史的:
1、《春秋》
《春秋》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左傳》
孔子編寫的《春秋》非常簡單,一國曆史一段時期就幾句話,比微博上的文字還短,所以孔子之後,就有不少史官開始從其他地方收集資料,來做註解,豐富《春秋》,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春秋五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春秋鄒氏傳》和《春秋夾氏傳》。
其中《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不知道是姓左,還是複姓左丘)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在《春秋五傳》中,《春秋鄒氏傳》和《春秋夾氏傳》遺失了,不知道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原因,還是其他戰亂導致的的,總之現在找不到了,所以只剩下了《春秋三傳》,即使《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3、《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4、《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建議看柏楊翻譯的版本。
5、《國史大綱》錢穆老師主持編撰的《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華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
6、《中國大歷史》
作者黃仁宇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納領,然後在與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程序,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有關世界史的書籍有:
2、《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
作者著眼於全球,側重於那些有影響的、促進歷史發展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會、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地區分割後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統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與成功等八個主要的部分。
由於作者在本書中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即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程序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區域性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4、《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講述了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加快樂嗎?我們知道金錢和宗教從何而來,為何產生嗎?人類建立的帝國為何一個個衰亡又興起?為什麼地球上幾乎每一個社會都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
5、《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麼深》(作者:約翰·赫斯特)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核心;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征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
-
5 # 酒都記憶
有《春秋》、《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左傳》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3、《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5、《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
6 # 民間文學黑戶
有名的歷史書在當代中國浩如煙海,僅一部好的《中國通史》就有幾個有名的版本,中國產的《世界通史》也有幾個。歷代經典史書諸如二十四史在這裡不加敷述,只講講我見過的中國古代專項史。比如《中國法制通史》、《中國風俗通史》、《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經濟通史》、《華人口史》、《中國社會通史》、《中國外交史》、《中國移民史》、《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等等,每一部都是六到十冊的大部頭。《中國全史》就不好說了,二十冊的篇幅,沒有這麼大的購買力都看不起一部書。西方湊熱鬧的大篇幅專著不知道多不多,一部翻譯過來頗有名氣的《全球通史》才上下兩冊,衝著暢銷書專欄去的,但是各種篇幅的專項史應該也少不了。
回覆列表
我想你問的不是二十五史這類把。
現代寫史的書我認為很好的是高天流雲的如果這是宋史。
史識,文筆都比明朝那些事高几個檔次。
吃虧就是出晚了,所以沒有明朝那些事有名。
李亞平的帝國政界往事比以上兩個系列更有深度,但也因此受眾面窄。
袁騰飛那些謝歷史的書,也就是普及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