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魏碑突然從書法應用史上消失?
7
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我以為,唐楷對於魏碑來說,首先肯定唐楷的出現是一種進步。唐楷一方面淘汰了魏碑,一方面又繼承了魏碑。沒有魏碑的基礎,哪來的唐楷?所以說,魏碑是唐楷的基礎。

    魏碑字字彰顯著古拙,蒼勁,雄強,但又不失秀美,不乏陰柔之美。而唐楷是把“南帖北碑”的精華,都吸收過來了。正如上所說,唐楷的成熟過程,付出了兩方面的努力:一是淘汰了魏碑;二是繼承了魏碑。唐楷在淘汰魏碑和繼承魏碑的同時,將自己裝扮得更加“絢麗多姿”和神韻十足了,在這個時候,魏碑的消失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人類喜歡美好的東西。自古以來如此。

    那麼,唐楷出現之後,魏碑冷落這段時間,到底是不是書法鼎盛時代,這個在中國書法史上早有記載,今天不再重述。如果題主有興趣的話,可查詢相關史料進行了解。記著,做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查詢書法史料並從中汲取養分,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 2 # 子衿書法

    唐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所達到的高度,它的普遍性比東晉時期普及。可以說是書法的鼎盛時期,就是唐代。

    魏碑並不是冷落,而是根本就沒有熱過 。我們通常以為魏碑這種風格的字型是當時的人書寫的字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魏碑全是刀刻。南朝非真無碑,北朝非真無帖。當時的人通常的書寫最接近的是《張黑女碑》這樣的字型。這種字型有魏晉時期的遺風。試想,書寫都是由簡便發展,何獨北碑能異?

    北魏政權,是鮮卑族人建立。魏碑的興起,始於清末。這和清代末年國運衰微密切相關。魏碑字型,雄強粗獷,有“尚武”之氣概。面對列強的瓜分,注重文化的中華民族,在書寫時,用剛健的字型,就能喚醒沉淪的志氣。魏碑迅速成為了清末民初書法風格的主流。在此之前,魏碑一直矗立於荒野之中,無人問津。它從未消失,只是沒有人去注意。

    為什麼無人注意?因為魏碑的刀刻,有些字型已經完全偏離了毛筆的書寫範圍。正常的書法完全不能夠寫成。古人學書,追求自然。最忌雕琢。魏碑的雕琢,就和我們現代的美術字體一樣。可以用尺子、刷子等工具去寫,用毛筆卻不能。魏碑就是這樣,大斧大斫的鑿出來的。如《張黑女》這樣的精品,沒有。

    東晉至唐代的一百多年的空檔期,當時的人寫的字型是什麼樣?智永聽說過吧,他是王羲之七世孫。在王氏老宅中,苦練書法,登樓學書,四十年不下。寫頹之筆幾大筐。把這些筆拿去埋葬。號稱“筆冢”。他書法了八百本千字文,分送江南寺廟,供人學習。《蘭亭序》的真偽,很多研究者就懷疑是出自智永之手。智永的生卒年代,跨越了南陳至隋的時間段。在當時有超強的影響力。前來求書的人,把門檻都踏破。他用鐵皮把門檻包了起來。鐵檻寺由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主要還是以南朝宋、齊、梁、陳的帖學書風為主流。鍾繇、王羲之父子,是士大夫們追摸的物件。及至唐興,李世民把王羲之書法讚譽為“盡善盡美”。天下莫不以得王氏筆法為能。書聖筆跡,遂遍及大江南北。成為書法史中不可避開的源流。

  • 3 # 吳下不才

    魏碑被提起來不過就是清中後期的事,主要也是因為文字獄鬧的兇,文人不敢隨便寫東西,弄個以前文人不感冒的魏碑出來,正好可以避開以文獲罪的黴頭,中國書法巔峰在晉唐,說來也跟魏碑關係不大

  • 4 # 大水手

    附圖:魏碑《張黑女墓誌》

    唐楷盛行而魏碑冷落的時間,我個人定義應是從唐到明。因為說唐楷,肯定要從唐算起,而清末則是重新流行魏碑,所以下迄的時間到明。

    這段時間,無疑是書法的鼎時代。唐朝是楷書最成熟的高峰,宋朝行書大行其道,有“宋四家”之稱。所謂唐人尚法,宋人尚韻。即使元代,文化不受重視,還有趙孟頫力挽狂瀾,他的字秀麗端莊,被稱為趙體,他在倡導魏晉書風方面作了很大貢獻。而明朝,則行草書大為發展,王鐸的成就有目共睹。

    附圖:唐顏真卿楷書

    至於魏碑為什麼從應用史上消失,我覺得原因在於隋唐對它進行了發展,魏碑發展了鐘王楷書,但畢竟是粗頭亂服的風貌,書法的趨勢是規範化,所以在應用方面,更實用、更工整的唐楷替代了它。

    當然,後期從藝術性來說,清人重新發掘了它的優點,並將之發揚光大,產生了康有為、趙之謙等魏碑名家。現代以來,由於毛筆寫字已經不是主流,寫毛筆字成了純粹的文化藝術修養,不再是實用目的,大家就更是重新拾起魏碑,寫魏碑的書家就更是層出不窮了。

    附圖:清吳昌碩的魏碑筆法的書法

  • 5 # 藝術的真相

    謝謝邀請。發出這個提問,估計你是一個初學者,有這種疑問也是好事,說明你鑽進去了。魏碑在書法應用史上消失,估計你指的是從唐代到清代中期以前。因為這段時間公開資料顯示對魏碑的繼承、研究和學習相對較少,但這並意味著就沒有人學習和研究,例如北宋大詞人李清照老公趙明誠就以研究金石文字而著名。這其間學習者也不少,只不過書論裡談得少,例如現在很多專家認為米芾書法的結體和運筆都借鑑了魏碑。當然這個過程對魏碑的研究相對清中期至今要少很多也是事實。這裡的根源很複雜,主要在於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一路帖學書風的大力提倡和繼承,使中國書法找到了標杆,濫觴為宋代尚意、元代重韻、明代尚態等等書法風尚,清代中期以前基本是對董其昌的學習繼承。

    魏碑缺失與其說是書法的鼎盛期不如說是帖學的中興期,因為歷代書法的發展每個時代都有所區別的,魏晉、唐代中期以前、明末清初都可以說書法的鼎盛期,至於其它朝代或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開拓和發展。

    當今書法可謂百花齊放,個性紛呈。帖學繼承與碑學學習兼而有之,能否成為鼎盛期,且拭目以待吧。

  • 6 # 臨池管窺

    是的,魏碑書體除了頌佛造像及墓誌功用外,似乎很少見應用於別的地方。惟印製、版畫似有可取之處。

    說到這,想起朱屺瞻先生提到友人對他的建議:魏碑寫得再莊嚴肅穆,也不能題畫……。

    晚清以來,一直把魏碑地位抬得很高,以為上承秦漢、下啟隋唐,開一代唐楷之先河。愚以為此觀點有失偏頗。

    魏碑在晚清以前,很少影響過南北書風,更沒形成主流。它的出現,只定於特殊時期(北魏崇佛)、特殊地域(長江以北)、特殊功用(造像)、特殊人群(民間書家)的有限範圍之內,只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朵奇葩、一個異類、一波潮湧而已。

    斗膽議論:從中國漢字及書法出現以來,就分為石質及紙質文化。

    石質書法,承先秦甲骨和鐘鼎金文,漸變為秦篆碑、漢隸碑、後分為南北兩派:北魏碑及南隋志(曹魏、兩晉及南朝因禁碑令,故從略)融為唐“銘石之書”。唐楷之法,從此定型。

    紙質書法,承戰國竹木簡、帛書、漆書……。至紙張出現和普及後,主要在南方晉代、南朝發展,隋志也承此風貌,其後也匯入唐楷之主流。唐書興盛,從此奠定。

    石質書法,從風格看,主要體現廊廟之氣,功用也大部分為記事銘功、宣揚教化。

    紙質書法,風格各異、源流有序,功能主要在於日常應用,如“行狎書”(書信)、“章程書”(公文書、教學)。

    而中國書法,還是以紙質書法為主流。在表現力豐富的毛筆與紙張上全方位摩擦,窮變化之能事,演化出眾多流派。

    至晚清,文字獄甚酷,文人又感於國家積貪、積弱,瘀國運存亡於胸襟,遂遣志於碑誌、印製、考據導致儒釋道學大盛。眾遺老遺少皆學碑誌,上追甲骨金文、秦篆漢隸;下求野僻碑碣、民間遺刻,有些考據甚至牽強附會。以至囿於成見,傳之後學,對當代書風影響致深。

    觀上三輩書跡論述,無不仰碑俯帖,以習碑為雅,善帖為俗。然餘輩識學淺陋,辯駁無力,惟以自心為師,聊以志趣而已。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有人問我,唐楷盛行而魏碑冷落的這段時間,是書法的鼎盛時代嗎?為什麼魏碑突然從書法應用史上消失?

    這是一個好的問題,但是我不同意這個觀點。

    一、兩個觀點

    我說我不同意,是說我不同意魏碑被冷落了,而不是不同意唐朝是一個書法鼎盛的時代。唐朝史書法的鼎盛時代,這是有目共睹的,無可爭議。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繞。從語言分析的角度來說,它主要說了兩件事:

    第一、唐朝是書法的鼎盛期,第二,在這個鼎盛期,魏碑逐漸衰落了。

    而我不同意的,恰恰是第二個觀點,魏碑並沒有完全衰落,甚至也不是消亡了。

    二、思維誤區

    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提問者的思維方式還存留在所謂的“叢林法則”、“你死我亡”這樣簡單的邏輯中。

    需要注意的是,當一種新的事物興起的時候,並不意味著舊有的東西就一定會滅亡。相反的,有時候他們往往是並存的關係,甚至是互相轉化的。

    也就是說,一個新事物他不是憑空就產生的,而是需要一定傳統的東西作為根基。

    比如我們舉一個文學上的例子。其實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古今中外該概莫能外。

    古代的我們就談一談屈原,屈原這個人只要你稍微瞭解文學史就應該知道他是楚辭的創始人,是這種新文體的一個代表人物。

    但是楚辭在誕生以前難道就沒有與之相似的舊事物存在嗎?難道這種文體就是靠屈原一個人,一拍腦袋,獨自創立的麼?

    顯然不是,我們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楚辭的誕生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造就的,屈原只不過是在原有文學的基礎上加以改造。

    這個基礎就是楚國民間的文學,包括楚聲、楚歌以及非常重要的楚國民間的“巫歌”。除此之外,屈原還吸收了當時戰國散文中的精華,對於詩經也多有借鑑。他是在融合各種文學長處的基礎上,創造了楚辭。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楚辭的誕生難道意味著楚國民間文學的消亡嗎?

    恰恰相反,楚國文化、楚國民歌非但沒有消亡,反而在這種創新中更好的被延續、保留了下來。它只不過是換了一件衣服,加入了更多新鮮的因素而已。

    除此之外,楚國文化、楚歌中的浪漫火種隨著屈原的改造,成為文學一脈流派之後,就一直影響甚至傳播到後世,像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幾乎可以說是直接受到了屈原的影響,這種文化的力量,是代代延續而生生不息的。

    另外就是現當代文學也是如此。比如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先生,其實他的作品風格也不是他個人的創造,而是受到了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文風下,結合中國的特色,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講中國的故事,這也是一種改造和創新。

    但是莫言先生作品的成功,並沒有讓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消亡。

    這其實類比到我們書法的書體演變,甚至是書法創新上,都是適用的。

    三、魏碑和唐楷真實的關係

    魏碑和唐楷的關係,其實就是上面我們所說的屈原與楚國文化的關係,也是莫言先生與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關係。只不過,對於莫言先生來說,魔幻現實主義主義在莫言先生那裡繼承和學習是主要的,創新不多,因此我認為莫言先生的文學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創新工作可做的,甚至未來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新文學風格也是很有可能的。

    我們回過頭來再談魏碑和唐楷,我認為唐楷,其實就是一個學習、借鑑、融合魏碑的產物。換句話說,魏碑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唐楷。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魏碑不僅沒有完全消失,而且它透過唐楷重新煥發了活力,只不過其外形有了很大的改觀。

    而這種改觀,其實就是創新。而唐楷的創新,不是挖空心思閉門造車,而是融合。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融合南北書法的特色。而我們知道魏碑是屬於北方書法風格的。北方書法所具有的特點其實就是剛健、挺拔。但是唐楷不僅僅有剛健挺拔,他還有秀麗的一面,這秀麗的一面,其實就是南方書法的影響。

    四、關鍵的例證——歐陽詢

    說了這麼多我有什麼例證呢?其實證據是很明顯的,那就是歐陽詢的書法。如果我說歐陽詢的書法是唐楷中的代表,我相信沒有人會不同意。因為就整個唐楷來說,歐體是最講求法度的,是最嚴謹的,這一點的到了後世很多書法大家的認可。比如清代專門挑唐楷毛病的康有為,在書裡對唐楷厭惡不已,而唯獨只有歐陽詢,他實在是不出什麼毛病。

    而歐陽詢正是一位藝綜南北的書法大家。我們看和歐體書法最為接近的一個墓誌銘叫做《蘇孝慈墓誌》,而這塊碑石雖然是屬於隋碑,但是隋朝的碑石其實直接書法來源就是魏碑,隋朝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魏碑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因此歐陽詢的書法自然也是免不了受到了魏碑的影響。

    而我們如果看其他唐楷大家的書法學習史的話,幾乎每一個書法家都或多或少的、直接間接的學習過魏碑。

    而這些學習留下來的東西,自然也就成為了唐楷中的一部分。

    因此,在唐楷形成過程中,魏碑幾乎是起著決定作用的。如果沒有魏碑,中國唐楷書法可能就只能是停留在魏晉時期初級水平而難以演變出後來這樣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了。

    所以,我的觀點就很明確了,魏碑不僅沒有消失,它反而在書法中活的好好的,只不過它換了一個樣子,注入了更多新鮮的元素,我們書寫的每一個漢字,每一個筆畫,其實都有魏碑的影子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中,你知道的最勵志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