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銳度何老師
我覺得元首在這裡犯了一個極其詭異的錯誤,邏輯性錯誤。
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曾經做過這樣的判斷:斯大林是個暴君,他搞肅反殺了很多人,不得人心,老百姓的恨他,軍隊也不會支援他。蘇聯就是個空架子,我一腳就能踹塌。
*斯大林不得民心,是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一個重要依據。
希特勒這個判斷對嗎?對,非常準確。他這個戰略預判是準的,然後咱們再看看他是怎麼做的呢。
德軍進攻蘇聯,前期的進展非常順利,然後德軍在佔領區實行了有計劃的種族滅絕政策,故意的把蘇聯人大批的餓死、累死,有組織的消滅斯拉夫人。
這是不是就有意思了?
希特勒認為斯大林不得民心,但他去了之後,非但不爭取民心,反倒是也幹不得民心的事。
我清清楚楚看到了你的錯誤,然後我還犯跟你一樣的錯誤。我明明知道你的弱點,但我居然把你的弱點變成了自己的弱點。我看準了你的破綻,而且就是奔你破綻打下去的,結果我自己還留下個跟你一樣的破綻。
這是不是個邏輯性錯誤?
你不要民心,嘿嘿,我也不要。
德軍對佔領區的人民和戰俘過於殘暴。實際上這是極其不明智的,這些可是大活人啊,人是什麼?他們本身就是龐大的資源啊。開發好了,這裡面能拉出來士兵,當偽軍打仗,也能當工農,搞後勤。你說你何必把他們全虐待死了呢?太浪費了。
如果希特勒能像對待法華人那樣對待斯拉夫人,他基本上可以贏得戰爭。
德軍在這邊搞種族滅絕,訊息傳到蘇聯那邊,廣大軍民一看:我去,這比斯大林還狠呢,可不能被他們俘虜,下場也太慘了。
希特勒在這邊浪費資源,然後把蘇聯軍民都逼到了斯大林的陣營,裡外一算,他賠了多少?
親愛的蘇聯人民,我是來幫你們推翻暴君的。我沒騙你們呀,當初我可沒說我不是暴君。是你們自己理解錯了。
我洞察到了敵人的錯誤,然後我針對敵人的錯誤動手了,動手之後,我犯了跟敵人一樣的錯誤。詭異不?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德國和蘇聯都很尷尬。
因為實事求是地講,德國在蘇德戰爭乃至整個二戰期間,戰略上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失誤,甚至德國的很多戰略比蘇聯更具前瞻性。
但德國最終還是輸了,而且輸得一敗塗地,一如那句著名的“德國贏得的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局面呢?要知道,在希特勒執掌德國後,德國在短時間內迅速擺脫經濟危機陰影,組建了數量龐大、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軍隊,閃電戰理論更是出神入化。
然而如此精銳的德軍,最終仍然敗在了他們極其鄙視的斯拉夫人腳下,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只有兩個字:國力。
就和我們感到最無能為力的出身一樣,德國和蘇聯在國力上的巨大差異,是德國輸掉蘇德戰爭的根本原因。
作為世界上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的目標,蘇聯從一開始就不等不靠,在西方世界明爭暗鬥的緊張間隙,蘇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程序,最終在1937年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雖然德國在1932年希特勒上臺後,迅速扭轉了德國頹勢,將德國拉出經濟危機的泥潭,短時間內再次成為西歐強國。但希特勒的發展模式與蘇聯截然不同,類似於龐氏騙局的資本積累方式,雖然使德國迅速崛起,但註定不可持續,一旦資金鍊斷裂,德國的經濟奇蹟將會瞬間崩塌。
所以,二戰前的德國更像是希特勒吹出的氣球,他要面對的,是蘇聯這樣的實心球。
這注定了在曠日持久的蘇德戰爭中,德國必然先於蘇聯倒下。
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其他的所謂戰略成敗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面進攻蘇聯,拉開了蘇德戰爭的序幕。
對於德國而言,戰爭的發展似乎比預想的還要順利,短短4個月時間,蘇聯軍隊一潰千里,軍隊損失超過300萬,其中基輔戰役更是有超過66萬蘇軍被俘。到莫斯科會戰前夕,蘇聯超過1/4的人口淪陷,國土損失超過150萬平方公里。
但德國的閃電戰註定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太大,人口又太多。閃電戰的適用範圍偏向於中小型國家,特別是沒有縱深的小國,而對於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根本無法做到一擊必殺,這會使戰爭不可避免地陷入慘烈的拉鋸戰,情況會對德國越來越不利。
而且最要命的是,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國高層,對於蘇聯始終缺乏清醒的認識,尤其是斯大林模式的恐怖威力。
根據蘇德戰爭前的德軍情報,蘇聯正規軍不超過180個師,但實際情況是,蘇德戰爭開始後蘇聯的整編師超過360個。而且隨著斯大林模式的空前動員能力,蘇聯軍隊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希特勒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希特勒在蘇德戰爭前夕將消滅蘇軍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基輔戰役爭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基輔戰役的勝利也使德國失去了擊敗蘇聯的最後機會,那就是徹底拿下莫斯科。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莫斯科身後似乎是長達1萬多公里的恐怖縱深,但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直到今天仍然十分荒涼,根本就無法作為蘇聯的戰略縱深。
因為蘇聯實施的是城市包圍農村的策略,這意味著沒有城市的地方,也就沒有了希望。廣袤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雖然面積寬廣,但城市始終寥寥。
所以斯大林在紅場閱兵時宣稱的“俄羅斯的土地很遼闊,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因為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當時的蘇聯最可怕的現狀。
而當希特勒擦乾嘴上的鮮血,風塵僕僕地來到莫斯科城下時,雖然蘇聯陷入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但德國也徹底失去了贏得蘇德戰爭的最後希望。
概括起來,蘇德戰爭中德國的最大失誤就是成為蘇聯的對手;而在成為蘇聯對手後,德國的最大戰略失誤就是沒有拿下莫斯科。
1941年的第一場雪,比平常時候都早了一些。但嚴寒不是導致莫斯科會戰失敗的罪魁禍首,因為蘇軍同樣也需要面對冰天雪地的環境。真正讓德國折戟蘇聯的,是綿延不絕的秋雨,他不僅使閃電戰徹底失去了作用,更為蘇聯準備莫斯科會戰贏得了時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冷月鉤沉
文史頻道第43期之蘇德戰爭
1941年爆發的蘇德戰爭,在世界歷史上具有象徵意義。
德華人開闢了東線戰場,進攻蘇聯,最終鎩羽而歸。
那麼,德華人的失敗,在戰略上有什麼失誤呢?今天筆者來講述。
第一,戰爭永續性德華人進攻蘇聯,是想用最快的時間,拿下蘇聯。
希特勒覺得即使拿不下蘇聯,也要拿下蘇聯的西部地區。
因為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在歐洲,而是西部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可以為德國裝甲部隊補充燃料。
希特勒發動閃電戰,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佔領這些地區。
至於氣候寒冷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希特勒寄希望於日本人。
但讓希特勒沒有料到的是,戰爭能夠持續到冬季,德華人連過冬的衣服都沒有準備。
因為德國統帥部的最初計劃是趕在冬季來臨前,佔領目的區域,就地補給。
後來德華人陷入了蘇聯戰爭泥潭,連帶著英國戰場也出現頹勢。
第二,惡劣天氣進入冬季以後,天氣變得異常寒冷,不久天氣下起了暴雪。
持續的暴雪讓機械化部隊失去了作用,他們大部分陷入了雪地裡不能動彈。
德華人只好放棄裝甲車和坦克車,徒步進入蘇聯很深的區域。
加上德國軍隊沒有過冬的衣服,所以很多人凍死他外邊。
讓本來就雪上加霜的德華人受到了更大的打擊。
這場大雪連著下了好幾天,成為了阻擋德國軍隊的天然屏障。
第三,戰略縱深蘇聯國界線非常漫長,國土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
在佔領波蘭東部以後,蘇聯戰略縱深更加深入,德華人進入蘇聯作戰,屬於遠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失敗是註定的。
蘇聯失去大片國土以後,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停止了潰敗。
斯大林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蘇聯的首都和工業中心。
在德華人銳氣漸漸降低的情況下,雙方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巷戰,激烈程度不能想象。
總之,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失敗後,蘇聯就掌握了主動權,成為了戰略大反攻的開始。
—End—
-
5 # 老罈子44874384
總而言之,是政治及戰略短視,急於求成。與德國在一戰的錯誤,近乎完全相同。
其實,既然是已經與法國貝當政府達成協議佔了半個法國,整個Continental,除了蘇聯以外別無對手。那就應當,先穩一段(至少三年),不再攻擊英國,而是一面與英國談判,一面讓佔領國的產地為自己生產並繼續與美國進行貿易。在維繫軸心國的同時,儘可能利用英美對紅色蘇聯的敵視,暫時達成一致對蘇聯的立場。
轉過頭來,又與蘇聯在已瓜分了波蘭的基礎上繼續遵守《互不侵犯條約》。一面在外圍,如北非,中東,東亞等一步步削弱英帝國的殖民地,瓦解其全球佈局,並納入到德國自己勢力範圍作為戰略支點。
有了這個消化過程,穩住了。再視機而動。就不至於重犯一戰時兩線作戰的錯誤。
可是,”第三帝國”太過於衝動與驕傲了,並且只想依靠德國自己的能力,儘可能快的征服整個歐洲。
已經轉入到戰爭體制的各種生產線,根本就停不下來了。對已經全副武裝的軍隊,想要一個接一個下達作戰任務。對已經向狂熱的帝國擁護者們的承諾也急於要儘快兌現。否則,就擔心會失去支援(勿忘了,希特勒是透過全民選舉上臺的)。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後攻城。回頭看,“第三帝國”首先是敗在政治上,戰略上的短視。對自己的首敵究竟應當是誰,即首要的主要的戰略方向何在,並不是非常清晰。
其實,從一戰到二戰,德國真正要挑戰的是大英帝國,在全球資源與市場份額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剛從農業國進入新興工業國不久的蘇聯。
所以,第三帝國在欲要征服整個歐洲的過程,從一開始就犯了主次戰略方向模糊不清的錯誤,並將”伐兵”與”攻城”視為其”上上策”。由此導致在之後的軍事失敗,都只不過是由於政治上戰略上的短視,所招致的副產品。
回覆列表
關於德國該不該發動這場戰爭我們就不多做論述了,只就軍事角度來分析德國在這場戰爭中的重大戰略失誤加以分析。
1941年德軍針對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戰略出發點上,即設想透過一次宏大的閃電戰來實現擊敗蘇聯的目標,併為此不惜代價,不惜讓德軍在沒有冬季裝備的情況執行大規模的冬季作戰,結果遭至慘重的損失,導致無力在戰爭的第二年繼續大規模的進攻,雖然得到了僕從國在軍事上的大力支援,但是那些戰鬥力低下的僕從國軍隊卻給了希特勒以錯誤的估計,結果蘇軍正是從僕從國軍隊的防線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造成了災難性的失敗!
蘇聯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戰爭潛力,它擁有龐大的工業和豐富的人力,再加上蘇聯地域的廣闊,德軍幾乎不可能透過消滅戰略來擊敗蘇聯,唯一的出路就是儘可能的削弱蘇聯的戰爭持續能力,介於人和工廠都是可以遷徙的,所以德軍不可能完全佔領,只能是佔領那些無法移動卻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比如煤炭、油田等。所以從總的戰略上來看,德軍最終還是要透過佔領頓涅茨的煤炭區以及高加索的油田切斷蘇聯的能源補給,使其工廠癱瘓、軍隊沒有燃料最終向德國屈服。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進行幾個大規模的攻勢才能完成,這意味著戰爭至少要持續數年而不是幾個月。
但是德軍本身的閃電戰戰術是正確的,只有基於這種消滅戰術,透過不斷的大量的殲滅蘇軍有生力量使蘇軍始終無法積蓄起發起戰略反攻的力量才能讓德軍在東線保持長期的戰略主動權。而且德軍在作戰中要特別注重兵力上的節省,要避免德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執行作戰,例如1941年那樣的冬季進攻作戰。利用德軍在機動作戰中巨大優勢同蘇軍作戰,在給予蘇聯以經濟上巨大打擊,動搖其軍事實力增長的基礎後,再進行最後的決戰,如此蘇聯便無法對部隊的損失進行快速的補充,最終不得不尋求和平途徑。
所以德軍最好的戰略路線就是在1941年以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為戰略目標,佔領最重要得交通樞紐從而在空間上佔據主動,具備深入作戰的條件。1942年則將戰略目標轉向南方的頓涅茨地區和高加索地區,從而在戰爭經濟上給予蘇聯以致命打擊,使其失去戰爭的持續能力。無論如何都要避免兵力上無謂的消耗,只有在最關鍵的戰略目標上才能投入全力,尤其不能像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將兵力浪費在一個已經失去價值的城市上,而關鍵的高加索方向上卻無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