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說屋
-
2 # 文學疲才
古時用陰曆(亦稱農曆)是根據月亮(亦稱太陰)的陰晴圓缺計時的,農事也據此分出二十四節氣。我們現在用的為陽曆,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週期計時,按月份日期一般陽曆和陰曆相差一個月左右,即陰曆四月,陽曆已五月或接近五月。5月份已進入夏季,百花開始調謝。山寺就是山上的寺院,大多寺院建在海拔較高的山上,而稍有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汽溫是隨海拔高度有所變化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度。這就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答案。再且人間即人口聚集的地方,二氧化碳含量高起溫室效應,溫度也較之人口稀疏的地方高。這樣回答你滿意嗎,也想聽聽你的高見!觀注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山重水複亦可隔屏暢聊,文學,人生都可以!
-
3 # 瓊林夜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是白居易的一首詩。意思是說,四月的時候,春天已經過去,花也全都凋零了。然而,山上的寺院裡,桃花卻才剛開始盛開。以前不知道山上寺廟的花開的比山下晚,常常憤恨春天消逝,無從尋覓。
古代的四月是屬於陰曆,換算成現代的陽曆,應該是在五六月份。根據自然規律,五六月份已經是夏天,各種花都已開始結果。山上寺廟的桃花為什麼才剛開始盛開呢?也是因為自然規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度。
寺廟一般都建在山上,白居易時期是唐朝,唐朝的都城在長安,長安附近最高的山是太白山,寺廟最多的山是南五臺。太白山五月的時候,山上還有雪,說明氣溫很低。
花開是需要一定的溫度,當溫度到達時,植物才會開花。
長安城的的海拔低於太白山,溫度就會比太白山高。
並且,當時長安人口興盛,會有熱島效應,溫度比周邊的郊外還要高,植物開花的時間也會比較早。
-
4 # 陳明朗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詩的題目是《大林寺桃花》。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內容是和桃花有關的,後面兩句是“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用我們現代漢語翻譯,它的意思是這樣,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已經凋零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而苦惱,卻無處尋覓它的身影,但不知什麼時候,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結合整首詩來看,也只有短短的四句,而且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之處,只是把時節的景色、遇到的桃花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細品讀以後,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頭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寫的是詩人登山時已是孟夏,正是大地春歸,百花紛飛凋落的時候。而來到大林寺以後,卻是在這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大林寺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惱怒、失望。而“不知轉入此中”來也恰好證明詩人的內心想法,原本就是來尋找你,在這居然遇到了你。此時的心情應該是無比高興的,從另一面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的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並沒有離我而去,不過是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裡來了。
而為什麼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個應該是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原本在一般的環境下,四月的天已經是進入到初夏,花兒已經凋零紛飛,但是大林寺的桃花卻是綻放著。由此可見這大林寺海邊是比較高的,就像我們去拉薩的路上,在七八月份看到油菜花一樣。詩中的大林寺,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是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海拔高度在1400米左右,在這樣的海邊高度下,氣溫會有很大的差距,也才有了開頭的那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
5 # 亮亮25252743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
不覺轉入此山來
這是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是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由於海拔高於平地,故氣溫低相對較低。
前兩句中“人間”與“山寺”相對指市井或塵世之中,意思是喧囂的塵世上,四月時候百花都已凋謝,可深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這裡的“四月”是指農曆,即陽曆六月初夏,此處“人間”二字是狹指,是詩人寫詩時大概的具體區域,非廣義人世間,這點我們要明白。
後兩句是詩人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怨恨、苦惱、傷感,重遇春後喜出望外,實質是他被貶官落魄後的痛苦和看清世俗的淪桑感慨,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情。同時也表達了他超凡脫俗遠離塵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境界。謝謝!祝您快樂幸福!
-
6 # 彎眉柳葉刀e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
不覺轉入此中來
這首白居易的小詩開頭兩句點出人間四月,已是百花凋殘,春色不再。可是在高山之巔,寺廟中的桃花正肆意燦爛地盛開。透過不同景象的同時存在。突出了位置的差異對造成風景截然不同的影響。給我們對環境和自身之間的關係的思考提供了一個鮮明的參照。
我們對於這兩句詩的理解,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字面上的理解,從字面上講,"人間四月",定位了時間和空間--晚春季節,適合居住的低緯度地區。而"芳菲盡"三字描寫了百花零落,一片蕭索的晚春景象。接下來的"山寺"讓方位瞬間挪移,以蒙太奇的手法切換,從人間的春意闌珊轉入山巔古寺的春意盎然,"桃花始盛開"對應"芳菲盡",讓我們有一種同時不同天的深深感慨。彷彿置身時光倒流的世外桃源,是時間又回到了令人心曠神怡的春天了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暱?我們知道這是地理位置導致的,我們都知道,在地球經緯度相同的地方,海拔高度對溫度的影響,海拔高度越高,則氣溫越低,而溫度是季節轉換的主要指標,它對植物的生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海拔高度大的山峰往往會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景觀。作者正是抓住了這種獨特的自然現象的象徵意義,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視覺上的落差,啟發我們對自然景物與自身價值關聯的認真思考。自然,也就引伸出了另一層次的理解,從詩意的內涵分析,詩人借景抒情,利用"人間"和"古寺"同一時間卻不同景色的象徵意義,暗喻人生的不同境界,達到情景和一的藝術追求。結合下面兩句"常恨春歸無覓出,不覺轉入此中來"的意思。我們不難看出,其實詩人是在表達一種頓悟,一種對不同的人生際遇的思考和理解後的昇華與超脫:普通人侷限在低緯度的"人間",受累於身外之物的牽絆,眼界狹窄,逆境(對應晚春百花凋殘)時只能看到身邊的蕭索景象。故而時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睿智的人卻可以超脫凡俗,在更高的緯度(對應山寺)上著眼,拋卻虛名俗欲,追求思想上的超脫和安寧,人格道德上的完善,精神氣度上的恢弘。與其"常恨春去無覓處",何不"轉入此中來"啊。只不過詩人認為,這種思想上的昇華是需要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從常恨人間春不再,到見識山寺桃花始盛開),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出來的,它不可能是隨意空想出來。它需要長期的歷練和思考,更需要及時的反省和頓悟。所以,我們在逆境之中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地隨波逐流。而要跳出桕巣,志存高遠。追求更高層次上的自我完善和救贖。努力做事,誠懇做人,不知不覺的,我們也會漸漸"轉入此中來"的。
-
7 # 萬方談人生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兩句詩來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題大林寺桃花》。全詩如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要理解這首詩,關鍵要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要理解這首詩,首先要了解這個大林寺在何處,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這首詩和白居易的其它詩一樣,都明白易懂,但也看到一些朋友在解釋這首詩的時候,並不那麼精準,原因是:
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大林寺在何處?大林寺:在江西廬山大林峰上,為晉僧曇詵始建。大林寺和西林寺,東林寺合稱廬山"三大名寺"。大林峰的具體海撥高度沒有查出資料,估計在1300米左右。
第二個問題是白居易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 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創作時間為元和十年秋。江州: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市區的海拔高度在20米。
第三個問題是白居易這首詩中的“四月”指的是傳統曆法,相當於現在公曆的5月,也就是初夏時節。
為什麼“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瞭解了以上的背景資訊以後,我們再來理解這首詩。這首詩寫的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內,初夏時節遊歷廬山大林寺的一個隨感。因為江州與大林峰有1300米的高差,按照自然規律,兩處的氣溫差有6至8度。在江州時序是初夏季節,而在山上正好相當於陽春時節。所以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之說了。
其實在這個季節上廬山的確就這個感覺:有一次我五一時上廬山,山下見不到映山紅的影子,而山上正是映山紅盛開,要說遊廬山最好的季節就是初夏。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兩句詩是說:人間四月百花凋落了,大林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當然這裡的“人間”是指山下,但也可有字面所講的“人間”之意,因為當時的人們的思想中多少都受佛道思想的影響。比如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這個自號很明顯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
傷春惜春也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題材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兩句是說:我一直為春光歸去,無處尋覓而煩惱,想不到春光轉到這裡來了。
在古詩詞中,有很多傷春惜春,比如:黃庭堅這首《清平樂·春歸何處》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一詩一詞共同的地方都是把春光擬人化了,形象化了。黃庭堅的詞中之“春歸何處”,想問“黃鸝”。而白居易的“春歸何處”轉到了深山古寺了。
-
8 # 戲品聊齋
第一,這首詩千古流芳的奧秘究竟在何處。眾所周知,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寫的前兩句,後面兩句是“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寫作地是在江西廬山。此時,廬山四月的景色自然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氣溫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最為明顯,所以白居易才這麼說。每年四月份,山區的景色、氣候和平原有著非常大的區別,比如喜馬拉雅山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脫一帶,由於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溫作物;但到了海拔3 000米處,氣溫突然下降、雨水大量減少,只能種植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如果在山頂,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草木稀疏、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了偶爾長著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了。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理解,在山地地區,植物在垂直分佈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一一氣溫和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所以山地地區的氣候就表現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這是我的理解。
第二,寺上桃花始盛開是由垂直氣候決定的。從我上面描述中可以知道,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就是因為“山地氣候” 的緣故。住在山裡的人都知道, 山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會下降0.6℃,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幹米時,氣溫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再加上植物對氣溫的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於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廬山海拔高度大約1 400米,山頂氣溫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於今天廬山的“花徑風景區”,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餘米,氣溫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鬱結,雲霧瀰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氣溫降低,春天當然就來得遲了。
第三,本詩平實典雅,情趣盎然。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都沒有深奧奇特之處,但如果細細研讀,就會發現看似簡單、平淡的描述,卻意境深邃,富於情趣。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遙相呼應,紀事寫景,感情思緒跳躍 。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好像有腳轉來躲去。
這首詩從側面告訴我們,任何作品都需要有豐富的生活常識和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接地氣”的作品,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寫出的這首詩才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生活感染力。
回覆列表
因為山腳下或平原地區,由於溫度較高,花開較早,而“山寺”之中由於海拔較高,溫度較低,花開較晚。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因此形成“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