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淬鳴君
-
2 # 洛基之怒
除去人為因素外
魏國的地緣位置太差了,魏國甚至有諸多飛地和南韓一樣夾在各國中間,無論如何,魏都不能好好發展
-
3 # 百里不奚
戰國時的魏國是一個不斷走下坡路的國家 。 魏斯執政時 ,北拓西爭 ,國勢興旺 ,魏是最強大的國家 。 隔代至魏罃執政時 ,國家的政局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馬陵之戰後 ,不斷受到齊 、秦的欺凌 , 戰略上的攻勢轉為守勢 。 後至魏圉執政時 ,雖有魏無忌的敗秦之舉 ,但已無法扭轉被動的局勢 。
魏自三家分晉起立國約二百年 , 於前225年為秦所滅 。 縱觀魏國的興衰史 ,可以明顯地看到 ,國家對人才的態度與其本身的強弱有著直接的關係 ,魏斯當年倡尚賢之風 ,廣納賢才 , 使用了李悝 、樂羊 、吳起 、西門豹 、翟璜等一大批人才 ,創造了輝煌的政治業績 ;魏罃時任用了一個小有才能的龐涓 ,但龐涓嫉賢妒能 ,排擠和迫害其他人才 ,使人才本已稀少的魏國又封閉了納賢之門 。 其後的君主都少有愛才之心 ,魏圉連他的弟弟(無忌)都不能相容 ,由這些人所統馭的國家 ,其衰落是不足為怪的 。 魏罃執政長達五十年 ,這是一個七雄爭長的時期 ,當時魏斯的尚賢遺風使魏國在競爭中尚具某種優勢 ,許多第一流的人才出 自魏國 ,吳起 、商鞅 、孫臏都曾臣屬於魏國 ,但魏罃的區區小才不能識別和駕馭他們 ,終使商鞅奔秦 、孫臏逃齊 ,他們使魏國的東西兩鄰迅速崛起 ,導致魏國在大國爭長中敗落下風 。 錯過了這一時期後 ,魏國的弱勢使本身不再具有與秦國進行戰略競爭的能力 , 因而一步步地衰落 ,直至滅亡 。
在人才與國勢的關係中 ,人才的興旺影響到國勢的強大 ,另一方面 ,我們還可以看到 ,衰弱的國度 ,越不容易容納人才 ,強盛的國度擁有眾多的人才和輝煌的政績 ,任何個人的建樹都只是國家事業的一小部分 ,不足以引起權力核心的偏轉 ,不能構成對君主個人的威脅 ,這時候有海納百川之勢 ;衰弱的國度裡政權脆弱 , 任何人的稍許作為都可能引起對權力核心的震恐 ,而整體事業衰 敗下的惶恐心理使君主對部下的疑忌心更為敏感 ,這時候小河難容江川 ,他們對人才更多的是排斥和壓抑 ,魏無忌的遭遇正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 考察魏國的歷史 ,不能不為這個國家在七雄爭長時期的一著不慎 、錯失良機而惋惜 。 魏國在地理位置上東齊西秦 、南楚北趙 , 居平原之地 ,無險可守 、四面受敵 ,在這樣的環境下與列國競爭 , 它的主要戰略性失誤在於 :
第一 ,沒有穩定的戰略計劃 ,從而沒有穩定的軍事目標和外交策略 ,東西為敵 ,四面出擊 ,結果分散了力量 。 當時商鞅入秦後明確提出“非魏並秦 ,即秦並魏 ,其勢不兩存 明矣”。 已明確地以魏為主要進攻目標 ,而魏國此時卻正熱心於對韓趙的爭奪 ,在外交上又一度被蘇秦 、張儀等人所左右 ,缺乏獨立的戰略思想 。
第二 ,魏與韓趙三分晉室後 ,雖一度強大 ,但總有後勁不足之弊 ,它沒有注意很好地休養生息 、恢復國力 ,出兵頻繁 ,以消耗國力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勝利 ,最後被齊 、秦乘虛吞咬 ,鑽了空子 ,造成一蹶難振的局面 。
第三 ,當時的主要負責人魏罃無遠見 、少氣魄 、心胸窄 。 當時的相國公叔痤臨死前將青年英才商鞅竭力推薦於他 ,他拒而不用 ,商鞅後在秦國變法 ,政績顯赫 ,列國震驚 ,最後因受到政敵的逼迫 ,不得已潛逃魏國 ,魏罃竟以其侵吞過魏國河西之地而欲囚之獻秦 ,又把商鞅逼回了秦國 。 當時的列國尚無商鞅之匹 ,魏罃不知道商鞅的價值可以超過河西之地許多倍 。 如果魏罃這時能把商鞅保護下來 ,加以重用 ,再圖恢復是完全可能的 ,但他卻缺乏這樣的氣度和胸懷 。
第四 ,河西失於秦國後 ,魏國立刻喪失了與秦競爭的勇氣 ,不久把國都由安邑遷至大梁 ,表示了對秦國的退讓姑息 。 它再圖恢復的勇氣不足 ,對秦始終存有餘悸 ,幾次與秦作戰中取觀望態度 ,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秦國的擴張吞噬之心 。 魏國由盛到衰 ,其中有著深刻的教訓 。
-
4 # 流氓兔1831751
六國為什麼被秦滅,只因他們的君王高光時刻都很短暫,國策不能持續。秦從穆公用商鞅變法以來,接下來的君王延續的都是變法的國策,直至大一統。
回覆列表
魏國在戰國初期,也就是魏文侯的時候,任用李悝進行變法革新,使魏國迅速發展成當時的強國,稱霸於中原。但是魏國並沒有將變法成果保持住,魏武侯繼位後聽信讒言,打擊革新派,從那以後,改革派就很難在魏國立足了。
商鞅當時準備在魏國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得到了當時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的賞識。公叔痤生病時魏惠王前來探望,公叔痤急忙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說:“我的門客商鞅,雖然年紀很輕,卻是個難得的人才,希望大王能任用他。”
魏惠王聽後沉默不語,公叔痤見他不想用商鞅,就說:“大王既然不準備用他,那就殺了他,不能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隨口應了幾聲就走了。
公叔痤立即把商鞅找來,對他說:“我是先君後臣,所以我要先替魏王打算,然後再替你著想,你趕緊走吧!”
商鞅不以為然地說:“魏王既然不聽你的話任用我,自然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的。”
魏惠王離開公叔痤的家以後,對身邊的人說:“公叔痤病得夠厲害的了,一會兒讓我重用商鞅,一會兒卻又叫我殺掉他,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商鞅覺得魏國不是進行改革、施展他才華的地方,而且當時秦孝公正廣招天下賢士,於是商鞅就跑到秦國,並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秦國透過一系列的變法圖強的改革運動,逐步強大起來。
魏惠王就這樣與一個曠世奇才失之交臂了。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也必將失去天下。人才流失嚴重是導致魏國衰落的原因之一。
秦孝公時的商鞅、秦昭襄王的丞相范雎都是因為在魏國不得志,無法施展才華,而來到秦國的。就連魏國的王室宗親信陵君無忌在魏國也無法得到重用。
信陵君無忌,是魏安釐(xī)王的異母弟弟,著名的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他禮賢下士,對任何人都很尊重,因此擁有門下賓客3千人,在各諸侯國間威名遠揚。當時很多國家都因為信陵君賢德,十多年都不敢輕易發兵攻打魏國。但是,魏安釐王卻害怕公子賢能會對他的王位產生威脅,所以不敢重用他。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釐王和無忌求救,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10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訊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釐王,魏安釐王很害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城紮營,名義上是去救趙國,實際上卻是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無忌不顧趙國和姐姐的危亡。無忌十分憂慮,多次請求魏安釐王出兵,但魏安釐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從無忌的意見。無忌見魏王不肯出兵救趙,於是湊了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門客前去趙國。
無忌帶著車隊路過城門時遇見侯嬴,侯嬴向無忌秘密獻策,讓無忌去找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幫忙,從魏安釐王的臥室內偷出兵符。無忌聽從了侯嬴的計策,前去請求如姬幫忙。因為無忌曾經替如姬報過殺父之仇,所以如姬立刻答應幫助無忌盜出兵符。無忌拿到兵符後準備上路,侯嬴又讓無忌把屠夫朱亥帶上。
無忌到了鄴城,拿出兵符假傳魏安釐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檢驗了兵符,但還是表示懷疑,不肯交出兵權。無忌不得已,只好讓朱亥動手,用鐵錐殺死晉鄙,強行奪取了兵權。
無忌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8萬開赴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率領10萬大軍救援趙國。趙國在楚、魏兩國的援助下,一舉擊敗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無忌知道自己盜取魏安釐王的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魏安釐王一定會非常惱怒,所以無忌讓將領們帶著魏軍返回了魏國,而無忌和他的門客則留在了趙國。趙孝成王感激無忌竊符救趙的義舉,把湯沐邑封賞給無忌。魏安釐王后來也原諒了無忌,仍然讓無忌享有信陵的封地,而無忌一直留在趙國,10年沒有回去。
秦國的反間計在除掉信陵君無忌這件事上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無忌當時回到魏國統率軍隊,秦國派人帶著重金來到魏國,收買信陵君的仇家,讓這些人誹謗信陵君。這些人對魏安釐王說:“公子流亡在外十多年,現在回來做魏國將軍,諸侯只知道公子的大名,卻不知道還有個魏王。現在各國都想幫公子自立為王。”
秦國還故意派使者去祝賀公子無忌自立為魏王,魏安釐王信以為真,立即削奪了信陵君無忌的兵權。從此之後,信陵君終日與門客們飲酒作樂,不再過問任何政務,幾年之後就病死了。
魏國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的樞紐,雖然可以四面出擊,但同時也必然會四面受敵。一旦周邊的敵國強大起來,魏國首當其衝就要受到威脅。因此,當時秦國、齊國的強盛也限制了魏國的發展。
魏惠王時期,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慘敗也是導致魏國由強盛轉為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
當時魏軍的主帥龐涓和齊國的軍師孫臏本來是同學,龐涓一直嫉妒孫臏的才華,所以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之後,就設計把孫臏騙到魏國,並且以莫須有的罪名弄斷了孫臏的兩條腿,還在他的臉上刺了字。這時齊國的使者出訪魏國,看到了孫臏,就將孫臏悄悄地救出來送到齊國。齊國的大將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聽了孫臏講的兵法,十分佩服,立即任命他為軍師。
公元前352年,齊威王派田忌援救趙國。
田忌準備帶兵直接到邯鄲前線去,孫臏勸他說:“帶兵打仗就像治水,如果敵人勢頭強大,就要避開鋒芒,採取疏導的方法進行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要抓住時機消滅它,就像築堤圍壩,不讓水流走。要解救別人的糾紛,你不能直接參與進去;要勸阻別人打架,你也不能直接幫著打。只能避實就虛,因勢利導,雙方的矛盾才能化解。現在魏國圍困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國的精兵全都在魏國之外的地方作戰,國內都是老弱病殘,我們應該率軍直奔魏國都城大梁,包圍大梁,這樣魏軍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來自救。我們一舉兩得,既能為趙國解圍,又能打敗魏國軍隊。”
田忌按照孫臏的計策去做,魏軍果然急忙回來解救大梁。齊軍在桂陵以逸待勞,大敗魏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事件。
公元前342年的時候,龐涓率軍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救韓的策略,孫臏說:“韓、魏兩國剛剛開戰,如果這時我們去救南韓,就等於是讓我們去替南韓捱打,齊軍就會處於被動地位。況且,魏國攻打南韓志在必得,南韓有亡國的危險,一定會找我們幫助。我們只需表示堅決支援南韓,但卻等到韓、魏兩國軍隊打得筋疲力盡時再發救兵,這樣,不但能得到更大的好處,而且也可以提高齊國的威望。”
齊威王聽了孫臏的話,立即暗中答應出兵救南韓。
南韓在得到齊國出兵相救的允諾後,與魏軍大戰五次,結果全部打了敗仗。
齊國見時機已到,立即出兵,這次齊軍仍然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國立即調集大批人馬,派太子申為統帥,去抵禦齊軍。
正在領兵圍攻南韓的龐涓急忙放棄對南韓的進攻,準備回大梁與齊軍決戰。
孫臏聽說了,就跟田忌分析說:“魏國的軍隊向來輕視我們,說我們膽小。我們正要利用這一點,因勢利導。”
於是,孫臏讓齊軍在進入魏國之後先築了10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向前行進之後築了5萬個,第三天行軍之後只築了2萬個。這就是“增兵減灶”的計策,目的是為了迷惑魏軍,使魏軍放鬆對齊軍的戒備。
龐涓看到這種情況,果然中計了,他非常高興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害怕我們,進入魏國剛三天,士兵就逃跑了一大半。”
接著,龐涓決定先留下主力部隊在後面,自己卻帶著一些輕騎兵晝夜兼程地追趕齊軍的隊伍。孫臏估計魏軍會在夜晚時到達馬陵地區。因為馬陵的道路十分狹窄,路旁地勢險要,可以設下埋伏,孫臏就讓人砍倒一棵大樹,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然後命令一隊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旁,只等看到黑暗中有火光時就一齊射箭。
龐涓帶人走到這裡時已經是晚上了,他看到樹上有一行白色的字,就舉起火把走上前去看,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時,大吃一驚,知道自己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忙命令魏軍後退,但是已經晚了。埋伏在山林裡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無數,幾乎全軍覆沒。龐涓身負重傷,自知窮途末路,於是拔劍自殺了。齊軍乘勝進攻,大敗魏軍,太子申也成了齊國的俘虜。
馬陵之戰使魏國元氣大傷,從此日漸衰敗。
就在馬陵之戰結束後的第三年,商鞅勸秦孝公出兵伐魏,並把魏國公子卬設計騙到秦軍中捉了起來,魏軍慘敗。魏惠王十分害怕,派使者向秦國獻地求和。
魏惠王此時才悔恨地說:“真後悔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話!”但是,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
魏國在這一連串的沉重打擊之下,結束了曾經稱霸中原的輝煌,成了戰國七雄中兵力較弱的末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