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跟班

    這話有點以偏概全的感覺,網路上長期流傳這麼一句話“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可見,即便這話不對,但萬曆皇帝對於明朝的滅亡還是負有不可磨滅的責任。

    明亡於萬曆,實際上是亡於他的怠政,亡於他在位期間開始的腐敗和黨爭。他在位四十八年,從張居正死後就開始怠政,幾十年不上朝。怠政就不說了,他還好死不死的因為個人的恨意,全盤推翻了張居正的新政。導致改革功虧於潰,本可以為大明延壽幾十年也被他敗壞完了。對於新政的推翻還導致官場上越來越腐敗,以至於他的繼任者都後繼無力。

    不僅如此,它對於繼承者的選擇也飽受詬病。他一心想要立福王為太子,但是大臣們不願意啊,君臣之間鬥了幾十年。被迫選擇朱常洛以後,也沒有為他選擇好的老師教導,結果朱常洛就和東林黨走近,最後因紅丸案死的不明不白,兩個孫子天啟和崇禎也沒有學到什麼本事,一個只能依靠魏忠賢,一個只能被東林黨們玩弄。

    還有,他在位期間,進行了萬曆三大徵,雖然不能說不對,但耗費了大明最後的國力,把張居正留給他的遺產都用完了,以至於努爾哈赤開始崛起。

    所以說“明實亡於萬曆”雖說有些不客觀,但還是很有道理的。

  • 2 # 堂網南國雨

    歷史朝代的更替不僅僅是執政者自身的問題,明末清初的政權更替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明朝的文人政治已經非常成熟了,對於國內的管理非常穩定,對於軍隊的控制也不是一味打壓。王陽明平亂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真正導致明朝崩盤的原因是氣候變化,小冰河期的出現,導致西北部地區乾燥少雨,出現了大型的災害。東北地區農耕文化幾乎徹底停止,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也不得不持續南下。

    於是,西北發生農民起義,東北發生建州叛亂,北方蒙古人不斷南下劫掠。此時,明朝如果南下江南還可以自保,可惜他們選擇了皇帝守國門。

    正是由於南方沒有地方割據勢力存在,滿清入關後才可以橫掃天下。

    為什麼是東北地區的建州叛亂成功了,而西北農民沒有成功呢?

    這個還真和萬曆皇帝有關了。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強權宰相。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一直都存在皇權和相權的爭鬥。明朝從皇權到相權的徹底反轉,就發生在萬曆皇帝和張居正身上。細節與本題關係不大,就不展開說了。

    問題是相權如何導致西北農民起義軍打不過東北建州叛亂軍的?

    我這裡沒有說女真人或者滿族人,因為努爾哈赤就是明朝東北地區的一個軍閥,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建州叛亂軍是最好的定位。

    西北農民起義軍被逼造反,卻得不到地主和軍隊的支援,沒有軍事訓練,武器裝備,只能搶只能湊合,這樣的軍隊在職業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張居正的文人統治過度關注內部穩定,加強對地方軍隊的控制,削弱各地藩王的影響力,以至於南渡後沒有王族願意當皇帝。相反,張居正對邊疆地區的政策又過於強硬,地方武裝為了自保,不得不割據一方。

    當這一切遭遇大的氣候變化後,歷史悲劇必然上演。

  • 3 # 畫素說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以偏概全了,雖然萬曆皇帝對於明朝的滅亡又不可推脫的責任,但是更多的明朝滅亡真正的的原因是氣候變化,小冰河氣候的出現,東北地區農耕文化幾乎徹底停止,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也不得不持續南下。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西北發生農民起義,東北發生建州叛亂,北方後金和蒙古人不斷南下劫掠。這個才是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下面我們來總結下明朝滅亡的幾個因素

    ①小冰河氣候帶來的天災人禍(這個是主要的導火索)。大明王朝末年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旱南澇,農田顆粒無收,導致餓殍遍野、十室九空,,雖然崇禎皇帝殫精竭力的想中興大明王朝,然而此刻魏忠賢已除東林黨勢大,那些東林黨治國無能不僅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百姓生活不下去那隻能造反。

    ②各路起義農民軍力量強大,難以對付。回到這裡還是因為天災人禍,才會引起農民起義,在眾多的農民起義中李闖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滅亡了大明王朝。

    綜合以上的三點,明滅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小冰河氣候的降臨,因為這才會引起農民顆粒無收而造反,也因為這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掠奪,明朝廷不得不防禦,使得沒有足夠的兵源可以鎮壓內部的起義軍隊,導致的滅亡,說“明實亡於萬曆”實在是過於片面。

  • 4 # 冉閔天王

    完全無法贊同此觀點,一般來講明亡於萬曆,大概有這幾個方面的說法,

    一是怠政,二十八年不上朝,造成政府機構癱瘓,黨爭愈演愈烈。真相果真如此嗎?實際上明朝文官集團太強大,皇帝被逼的沒法,只好躲起來不配合。其實該有的行政班子也還在執行,底層的老百姓活的還不錯。

    二是萬曆三大徵空耗國力,具體來講寧夏、播州、北韓這三大戰役,全勝,意義非凡,維護了領土的完整,應該來講是萬曆的功績,而且主要還是花內帑的錢。

    三是到處派太監收稅,擾民太甚。其實那些生意完全掌握在士大夫手裡好不好,一般的小民哪裡沾得上那些生意。都是那些士大夫打著群眾的旗號為自己的利益爭辯。

    亡國之君崇禎,政治形象不錯,勤政,生活簡樸,更難得是寧願自殺也不投降,性格剛烈。亡國之君普遍的荒淫,暴虐,昏庸一個不沾。所以人們不願意承認國家是亡在他手中,只好往上數了,朱由校皇帝當的短,才四年,愛做木匠,就貪玩點,也沒什麼劣跡,而朱翊鈞那個大胖子,皇帝又當的長,躲在深宮二十八年不上朝,還到處派太監收礦稅,商稅,與士大夫掙利。懶惰,貪婪。得,就是他了。就怪他。

    這才是明亡於萬曆的真相啊!

  • 5 # z18358

    一個王朝從強盛走向衰落,再到滅亡並不能苛責是哪一位皇帝的是非功過。總體而言,各朝各代的皇帝,還屬明朝皇帝有個性了。明神宗在幼年即位,生活上得到了親生母親的照顧,學業上得到了張居正的細心教導,身邊的太監也不是奸佞之人。即位初級母子非常重視張居正的意見,國家在精英文官集團的合作下,也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後來張居正著手改革,可是天不假年,終於因操勞過度病逝。這個時候的明神宗早已經厭倦了張居正,加上張居正改革上得罪了太多的人,對他的誹謗如潮水般飛來。明神宗重重的懲罰了張氏家族,廢除了張居正的所有改革。明朝就像一條長滿了鐵鏽的大船,失去了一次力除積弊的機會。

    倡導權力滋味的明神宗,並沒有太多作為,甚至企圖廢嫡立庶,在遭到精英文官集團的反對後,失落地消極抵抗著,每日不理朝政,任用小人,寫寫清詞,企圖長生不老。

    作為皇帝是最最不能將個人私生活和工作分開的職業。可是明神宗既要享受權力的快樂,又要觸碰統治的根據,合格的政治家,都現先是皇帝然後才是丈夫、父親。明神宗一生貪財,不能給心愛的兒子王位,就給他留下無限的財富,卻引來了農民起義群,兒子被做成了人肉丸子。明神宗的定陵也許是命運的註定,也在1965年被挖開,現在旅客可以去他的地宮參觀一番。

    身為政治家,將個人成見和政治成果混為一談,為人父母,不提兒女做長足打算,都是他的失敗之處。

    明朝不是亡於明神宗手上,但是他破壞掉了改革的機會。

  • 6 # 豫薦紫弦

    考古學家已經證實 萬曆皇帝不上朝,不是因為懶惰 而是因為腿有殘疾 即使是這樣 皇權依舊在他的手中 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動 而且新舊更替 也是比較順利的 明朝亡在什麼地方 不是外患 是內耗 具體的來說是內鬥 官員之間的相互排擠 相互暗算 再加上連年抵抗外敵 國力消耗過剩 崇禎帝繼位以後 已經到了連驛站日常開銷都力不從心的地步了 不得已只好裁撤驛卒馬伕 換句話說就是有些地方,公文無法正常送達 言路不通 上令不能下達 下意不能遞於上 對於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 就沒有我多說 對於本就已經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可以說就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草了

  • 7 # 陶短房

    說“明亡於萬曆的”,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趙翼,這個說法最初來自趙翼《廿二史劄記.萬曆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實亡於萬曆”。

    趙翼這樣說,主要集中於批評萬曆的礦稅政策。

    並非說徵稅本身有什麼問題,其實礦本自有稅,萬曆只是把原本由朝廷正常體系徵收、用度的礦稅改由皇室自己經營,所得全部入內庫,且為了監督這筆“小金庫收入”就勢必派遣“自己人”——太監去各地做礦監,這不僅讓太監的勢力更大,與民爭利激化社會矛盾,而且讓相當大一筆財政收入變為“不確定狀況”,此後明朝一再出現軍政要務需要錢時戶部沒錢,皇帝明明有錢卻不捨得用或不及時用的狀況,直到明亡也一直是如此,而且礦稅先例一開,各種旨在攘奪戶部稅收、充實皇帝小金庫的做法便不斷應運而生,結果自然讓國土廣大的明朝“官錢”日就削弱。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萬曆本人四十多年不上朝,各部、科大量缺員也不及時補充,但並未造成太嚴重的行政效率低下,奧妙就在於他居中馭外,藉此把更多權力集中在自己和“自己人”的小班子手中,應該承認,萬曆本人的能力在明末四帝(萬曆、泰昌、天啟、崇禎)中是最強的,他巧妙地挑動並利用大臣黨爭、外朝和內廷之爭、文人和武人之爭、內廷太監不同派系之爭,實現皇權最大化,避免任何一派坐大,但並非每個皇帝都有這樣的能力。等到他一死,這一切就都變成了不可收拾——黨爭不斷、文武不和、東林閹黨對掐不已、不同派系的太監也暗地使絆子……泰昌命短,天啟和崇禎則走向兩個極端,但追根溯源,這些禍根都是萬曆圖自在埋下的。

    他在位期間發動“三大徵”本來並無不當,但在前面這兩個問題存在的情況下再這麼搞就不免讓國家元氣大傷,這種傷是內傷,在他這一朝尚不凸顯,到了天啟、崇禎就病入膏肓了。

    當然,“國本之爭”是不能不提的,若非他態度長期曖昧,“三大案”估計不會發生,福王問題也不會直到明亡都不得消停。

    最後一個麻煩就是他在位時間實在長了點,如果縮一半,朱常洛或許能當個稱職的泥水匠也未可知。

    張居正再不死萬曆可已經長大了,我前面說了萬曆個人能力不差,甚至不妨說是明末四帝中最好的,張繼續擅權而萬曆不服不忿的話,明弄不好亡得還會更早些

  • 8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是,一切事物的演變皆是“內因”所觸發,誠然是也!

    大明朝到萬曆,已經是第十三代了,皇家官僚機器老化,各種宕機,經過大人物張居正一番敲打,總是又運轉了起來。

    史稱“萬曆中興”。

    這時候萬曆皇帝年齡還小,皇太后在裡,家教森然,張居正在外,老師嚴歷。小皇帝一舉一動按部就班,小皇帝一言一行受人操控,一個孩子,既無遊樂時間,亦無自由自主,還沒有玩伴。

    他的家長李太后和他的老師張居正“關係”良好,常常坐在一起交流 關於“小萬曆”的一切生活學習情況,雙方聯合實施了全方位全天候的嚴密監管。一個“幸福”又“苦悶苦命”的孩子呀!

    小皇帝萬曆在老師和家長的雙面監管下,茁長成長,積蓄力量。

    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

    兒童被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兒童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願違。

    被超限效應弄過的兒童成人後會出現下列幾個問題:

    以自我為中心;不在意,不遵守既有的辦事方式、方法;做人做事無“度”,壞事做起來固然做到極致,做好事也做到極致。沒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所以說,萬曆的一生,他真的不在乎大明朝的死活的,恣意妄為,他只要他自己舒服。算是故意辜負了他家皇太后的敦敦教導——以江山社稷為重,做個明君,做個聖主。所以說,萬曆的一生,他對於他的人生責任,他對於他的工作責任,他對於他的工作同事,全部極度的不耐煩。以至於消極怠工,曠工,到最後不上班做宅男。所以說,萬曆的一生,他對於所有人的意見,建議,他對於所有人的行為邏輯,他對於所有的既成的社會規則,朝廷制度,極度的逆反,當然了,以皇帝權力之大,他逆反的很成功,很極致,以至於把自己的老師扒出來羞辱,以示老師教導的全是錯誤的。所以說,萬曆的一生,他以皇帝之尊,皇帝之莫大權力,輕鬆異常的做到了以他自己為中心,拋棄了朝廷所有原來的既有的規章制度,把整個朝廷的工作方向,把國家大部的力量全部用來為他企圖的“成仙”之路鋪路架橋。所以說,萬曆的一生,做好人也是恣意妄為,愛一個人也是不計後果,比如他愛“福王”,愛的極致到試圖推翻儒教文化。所以說,萬曆的四十八年皇帝,半個世紀的皇帝生涯裡面,他是自私的,自利的,恣意妄為的,透支國力滿足私慾的,消極怠工沒有好好幹活的。

    大明不亡才出了鬼了,之所以沒有亡在他的手中,那只是因為朱元璋,朱棣太厲害,家業實在夠厚實而已。

    教育很重要!

  • 9 # 仁者厚德載物

    對於明朝滅亡,萬曆帝也是有一定責任的,畢竟後金努爾哈赤的興起是在萬曆時期,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金開始羽翼豐滿。但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是崇禎帝朱由檢,朱由檢即位以後殺害對改善明朝財政有能力的大太監魏忠賢,重用空談誤國的東林黨,使明朝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朱由檢又自毀長城殺害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使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投降後金滿清的漢奸層出不窮。在李自成兵臨城下要求封西北王的情況下,朱由檢拒絕遷都南京,自殺殉國,導致明朝滅亡

  • 10 # 趕往春天的路上

    明的滅亡,萬曆皇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萬曆皇帝是個極其貪財之人,張居正在位時,還比較收斂,但為了滿足自己大肆花費的私慾,派太監於全國四處徵收苛捐雜稅,甚至不屑尋求打造錢模工匠,製造假幣。張居正死後,他立馬查抄張居正全家上下,不僅沒收所有財產,將張居正一家滅族,他的仇恨來自於張居正當初的花費的限制,滅族是因為掠奪張居正全家的錢財。在他的影響下,明朝上下貪腐成風,像海瑞這樣的清官可謂鳳毛菱角,不成氣候。

    這樣的皇帝,他的江山怎麼可能穩固千年呢?滅亡是時間問題。

  • 11 # 靈活又有個性

    有一種說法“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大意是指明朝滅亡不是崇禎皇帝的錯,是毀在天啟皇帝這位木匠手上,往前追是萬曆皇帝給打的爛底子,再往前就是嘉靖帝開啟的衰敗路。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見得完全符合事實。若要追責,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有無責任?明憲宗朱見深的廠衛制度有無責任?混球皇帝朱厚照有無責任?

    萬曆皇帝當然也有責任,他晚期昏庸怠政,致使黨爭長期持續,朝政日益腐敗,加速了明朝滅亡的程序。

    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了死後清算,同時在大地主和權貴階層的激烈反對下,廢除了大部分改革舉措。張居正的改革觸犯了很多權貴階層的利益,在他死後對他進行了惡毒攻擊。萬曆皇帝為了發洩長期以來被張居正管教的鬱悶,更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就利用張居正生前的一些貪腐行為,對他進行了殘酷清算,剝奪他的諡號和家產,逼迫其兒子自殺。

    萬曆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48年,有名的事蹟就是三十年不上朝和千古一相張居正的改革變法,還有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戰役,籠統來說,大眾認為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是造成明朝最終的亡國原因之一,這個還真是如此,下面來說說萬曆不上朝帶來的惡劣影響。

    表面上來說,萬曆多年不上朝是造成東林黨一黨獨大,朝政混亂的最大原因,造成了明末東林亂政的局面,其實還有更嚴重的影響。

    雖然萬曆三大徵都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打不打,用哪個將領哪支軍隊來打,說明了萬曆帝只是大事嚴抓小事不管,但恰恰是這個小事不管壞了大事,造成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般的效果。萬曆帝多年不上朝造成的是內閣出現“人滯於官”,很多內閣老大臣要求辭職告老還鄉,萬曆剛開始還處理一下,到了後來甚至奇葩的置之不理,朝堂之上則是“曹署多空”的現象,朝廷機構多是缺人,如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很多職位內閣做不了主皇帝又不管,就這樣一直空著,造成了朝廷行政效率下降,還有一定程度上的混亂。

    嘉靖帝時期多年不上朝,埋下了黨爭萌芽,但是嘉靖帝玩的很好,透過反覆的打壓一派抬高一派來把持朝政。萬曆帝時期黨爭徹底爆發,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在朝堂之上為了利益動輒傾軋,而萬曆帝雖然精明,卻太過任性,沒有像他爺爺那樣在多黨之間採取平衡,以保持大權在握,而是在爭國本立太子之事以後一個人躲於深宮中幹生悶氣,鬥氣皇帝,和大臣鬥小孩脾氣,任由東林黨一黨獨大。

    東林黨抓住萬曆帝不上朝小事不管的機會,大力發展勢力,當時朝廷官員仕途高低,政績如何不再是衡量的標準,而是出現了類似於今天的抱團現象,如果不是東林黨之人又沒有皇帝的看重,最後只能是默默無名甚至被打壓著。

    當時官場上也是風氣越來越亂,孝宗弘治年間,朝廷官員私下議事大多力求務實的,不求高檔場所,而是安靜優雅就好,到了嘉靖帝時期,嘉靖帝的不上朝同樣的小事不抓,造成了下面官員的奢侈之風漸長,似下議事也是規矩多了場所要求高了,到了萬曆帝時期,官場幾近成為富貴人家場所,議事需要提前下請帖,要定個好日子要選擇高雅的富貴之地,繁瑣的不只是禮節,還有這個帝國官場的腐敗蔓延。

    在萬曆帝小事不管,東林黨一黨獨大的情況下,帝國官場成為名利場,這時候大家關心的不是某某某有什麼突出政績,而是某某某上面有沒有人,是不是東林黨之人,國事天下事都不如官員一己私慾,這個帝國已經開始在根子裡爛透了。

    官場的腐敗還有成為名利場的不正之風,其實每隔幾十年皇帝矯正一下,大力打擊以身作則就好了,比如萬曆帝的父親明穆宗隆慶帝登基後就透過六年一次的京察清理貪官汙吏,矯正嘉靖帝時期的官場不正之風,還有之後張居正的改革變法中也涉及到矯正這種不正之風,而萬曆帝沒有。這樣一來,後果很嚴重。導致明朝的迅速走弱,直到土崩瓦解,真相就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海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