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畝仙客
-
2 # 事實入耳
皇位繼承一般都是根據遺照進行,這就代表新的帝王是明正言順的,合理合法。大臣就不得不服,即使有不服的人都是少數,這就造不成多大威脅。如果某些已經掌握大權的人不服,叛逆,一般都會採取武力鎮壓或暗中消滅。這樣也使得其他不服的人不敢妄動。另外,新君主上臺一般都會給予恩惠,對百姓是大赦天下,對官員是加官進爵收買人心,啟用新人鞏固自己。
由於皇帝無子嗣或突然駕崩等情況而沒有遺照,新帝王的產生一般都是有皇家內部和一些掌握大權的大臣商議推舉一位帝王,這樣產生的一般也就大臣認可皇家認可皇帝,反對人固然有,但支援的人也有,這樣也不能輕而易舉讓一個皇帝下臺,反而皇帝可以利用自身的條件和支持者消滅反對者
-
3 # 奚譽賢
這樣說吧通俗易懂!古代皇室繼承是先立“太子”,“太子”是皇帝陛下唯一合法繼承人,大多為皇后娘娘所生之親子,皇帝長子。
皇帝在朝執政時就已經為“太子”選好了太師、太博、太保、大學士、等這些大臣都為王宮重臣,擁有實權或無實權,很有影響力的人,朝廷重臣參與朝政,皆為皇帝親信。(“太子”靠山之一,太子老師為皇帝親點)
大家知道皇后娘娘吧?掌管後宮一切事物。除皇帝陛下外就數皇后娘娘最大,一般好的皇后母儀天下恩慈待人,很受百姓愛戴。皇后“太子”靠山之一,“太子”生母擁有一定實權。
古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古代“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於 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 諸率”(唐制)。而 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 良娣、 孺人等。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僅次於皇帝。
東宮為教育、輔導、保衛太子,以保證皇權長久繼承而專門設定的系列職官的制度。“太子”,亦稱皇太子,是繼承帝位的皇子。在古代冊立太子,是鞏固皇權、穩定統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稱“東宮”。
所以如老皇帝陛下去世在“太子”繼位沒人敢不聽話的,“太子”國家儲君,皇帝一人之下,其他無人能及。皇帝爸爸已經為皇帝兒子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繼承製度。
皇室大多為親戚,各有勢力,不聽話的就比拳頭大小。
明朝就是很好的例子,最亂的皇權之爭明朝也。明朝永樂皇帝之後皇室亂得一塌糊塗,當然每個朝代基本上都有不盡人意的事並非明朝。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看皇帝的安排與繼承人的勢力。
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的制度是秦始皇創立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親自示範了皇權繼承失誤帶來的嚴重後果——秦朝二世而亡。
在家天下,君主即國家元首,擁有無上大權,一旦君主換人,很有可能引發政局動盪乃至國家衰落,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多了,自然會有君主打算在生前就進行佈置,以求避免自己死後出現動盪,最為常見的手段,就是預立繼承人。
早在周朝,中國就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繼承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的身份具有唯一性,作為正妻長子的他也可以擁有正妻家族的勢力加成,有利於國家政治傳承的穩定。
相比較其他繼承製度,如兄終弟及、擇賢而立,嫡長子繼承製的不確定性會低得多,賢能這種東西太難以量化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更何況君主的兒子很多,出現一群賢才的機率並非沒有,這種情況下選誰?想要擇優而立就得鼓勵競爭,可君族內鬥又容易引發朝堂分裂黨爭,朝政混亂,更不利於皇權穩固傳承。
大多數君主都會選擇嫡長子繼承製,立嫡長子為太子,當然也有不少君主選擇立其他兒子,宮斗的精彩之處就在於此,此外還有太弟乃至太叔等繼承方式,都比較少見,誰不想把位子傳給兒子呢?
預立繼承人還不夠,如果這個繼承人是長居深宮的呆子,一旦君主去世,他能不能平穩上位都是個問題,更別提處理從未接觸過的政務了,所以君主生前都會讓繼承人處理一部分政務,信任的甚至給予監國權力。
繼承人還有自己的政治班子,即東宮屬官,包括太子太師等人,這幫人都是君主選的,在繼承人小時候陪同讀書訓導,成年時輔佐顧問,一般情況下都是飽學之士或者受皇帝信任的重臣。但也有例外,比如西晉愍懷太子司馬遹,他的屬官基本都是廢物,是黑心嫡母賈南風塞給他的,目的就是把他教壞,這種情況下,繼承人就別想正常上位了,連活下去都是奢望。
除了君主安排,還是繼承人本身的勢力,包括繼承人天然就有的外戚勢力和自身營造的朝臣勢力。
外戚勢力說來簡單,就是繼承人生母孃家人的勢力,有些朝代有重用外戚的傳統,如漢朝,繼承人一般都會有強大的外戚勢力撐腰;有些朝代雖然壓制外戚,可繼承人生母出自名門的機率本就很大,外戚勢力還是頗為可觀。
隨著繼承人年紀漸長,君主也就讓其參與到政治生活中,繼承人憑藉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手腕,自然可以拉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勢力。
可這裡有一個矛盾,君主既不喜歡廢物的繼承人,也不喜歡能幹的繼承人。廢物讓君主感到危險,擔心百年之後繼承人幹不好;能幹讓君主感到威脅,擔心自己還活著就被繼承人做掉了,於是乎君主有時支援繼承人參與政務,有時又打壓繼承人,抑制繼承人的勢力,這就是權力的藝術。
還有種情況,繼承人的勢力非但不會成為助力,反而可能會成為禍害,那就是幼主繼位時,年幼的繼承人無力處理政務,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與其關係最近的外戚,最容易反噬其主,借其名義達到外戚專政的目的。
這時候,君主的安排居於主導地位,許多君主都會採取滅外戚、安排輔政大臣的方式,這種方式有成功案例,如霍光輔政就輔佐得很好;也有失敗案例,曹爽和司馬懿兩個輔政大臣相繼專權,曹魏的江山都沒了。
總的來說,在皇帝的安排和繼承人的勢力支援下,只要反對的人勢力不大,繼承人大機率是能夠順利上位的,如果沒有上位,無外乎皇帝安排失誤、繼承人勢力不大以及繼承人失誤三種原因。
秦始皇傳位就在於自己安排失誤,他一沒立太子,二把長子扶蘇派往萬里之外的長城,以至於遺詔被篡改,幼子胡亥登位,對自己的兄弟們舉起了屠刀。這還是因為扶蘇自殺了,如果他跟蒙恬起兵的話,秦朝立刻就會陷入內戰。
漢順帝劉保的繼位之路就是皇帝安排和繼承人勢力不大的雙重結果,漢順帝是漢安帝的獨子,原本被立為太子,可漢順帝的母親李氏被閻皇后毒殺,閻皇后擔心他報復,進讒言讓安帝廢了太子,安帝去世後,順帝也沒能繼位,還是在宦官們的幫助下發動政變才繼位的。
宋真宗則差點被第三種原因搞死,宋太宗彌留之際,宦官王繼恩密謀擁立廢太子趙元佐為帝,宋真宗被驅離宋太宗病榻,在宰相呂端的幫助下才順利繼位,說到底還是宋太宗安排妥當了,宰相等人明確支援宋真宗。
-
5 # TonyDeng
實際上群臣讓不讓你順利交接。近代華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受康有為不學無術之徒誤導,真以為皇帝權力無邊、可以獨裁,其實看看歷史的無數交接案例,稍微動用腦子想想,就知道領導位子坐不得坐穩,是視乎臣下的,把你趕下臺,是輕而易舉的事。
前任傳位下任,必須瞭解所有下屬的態度,如果他們反對你選定的下任,你就要重新佈局。更多的時候,是下屬指定繼任者要你這樣公佈的。主子再厲害,也要有走狗,沒有強力、爪牙厲害的走狗輔佐,你厲害得到哪去,反咬死你很正常。
宋太宗接位,其實靠了兩個人。一個是太監王繼恩,是他在太祖死後違背皇后指令,不去傳太祖之子德芳到來繼位,卻去叫了太宗,太宗猛然現身讓皇后失驚,只能說出“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之語,王繼恩此後是太宗朝紅人,甚至為他專門設立官職開太監干預軍隊的先例,兩人沒勾結才怪。另一個就是趙普,他為了扳倒盧多遜,不惜對太宗說出“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的話(指金匱遺言),間接害死皇弟廷美,令太祖一脈無人可接(趙普死時傳聞遭廷美鬼魂追索而留下未署名禱告文一篇自辯)。
-
6 # 來顆大伊萬
題主的題目就明顯是錯了,古代的皇權繼承可以說一點都不順利。
主要原因是經歷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所謂的禮就是制度,周王朝制定的一套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次子為諸侯,諸侯次子為卿大夫。在戰國之前,這套制度一直維護著,誰敢亂來就由周天子率領諸侯討伐。但是這一套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之後徹底崩壞,至此開啟了幾千年的權利鬥爭,禮不再是唯一的準則,皇權和相權,軍權誰更有話語權,主要還是看當權者的能力。
從秦朝開始,皇權的繼承基本分為三類:
第一:繼承人成熟,平穩過渡。
這類是屬於最穩定的一種,特點是繼承人已經很成熟,要麼是參政已久得人心的太子或者賢王,要麼即使能力不強,也是智商沒啥問題的正兒八經的繼承人。這類繼承人基本上都能順利掌權,而且掌權後就算是個昏君,群臣也拿他沒辦法,比如隋煬帝楊廣。此外也不乏一些影響力已經超過在位者的,比如唐太宗直接就殺了自己親哥,逼親爹退位。還有唐玄宗嚇得自己親爹直接禪讓,而自己在安史之亂被自己兒子被“禪讓”了。
這種型別的皇權過渡,一般來說,只要繼承人不是弱智(司馬衷之類的)基本都是穩定過渡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繼承合法,繼位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班底,不存在沒人聽的情況。
第二:繼承人年幼
這類皇位繼承可以說在古時候發生了不少,而且大半最終結果是導致王朝傾覆。封建社會是家天下,也就是說皇權繼承就是父傳子的代代相傳模式,只有絕嗣了才可能出現兄弟相傳的情況,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自己有兒子肯定是傳給自己的兒子,不論自己兒子多大。而這個時候,就要依靠輔政大臣或者太后垂簾聽政來進行過渡了,因此皇權的過渡是否穩定,很大程度是取決於輔政大臣是否忠誠,太后是親本家還是親夫家。
從漢朝開始,呂后干政差點江山改姓,漢景帝和漢武帝都是生活在竇太后的陰影之下,接著是霍光,之後王莽直接改朝換代了,東漢的時候可能是劉秀的基因不好,基本上都是短命皇帝,繼承人年幼,可以說基本劉氏就沒真正掌握皇權。三國時期的蜀漢和曹魏也是如此,司馬懿兩朝輔政直接把人江山給奪了,一直到近代的慈禧,總得來說基本是涼涼。
當然也有好的情況,比如諸葛亮之類的清流,還是很尊重皇權。而大多數的太后還是比較向著自己的兒子,比如竇太后,明朝的孫太后,李太后,清朝孝莊。
可以說,這類皇權過渡基本是不穩定的,因此朱元璋的做法十分乾脆,在朱標死後要立年幼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就乾脆把一些功臣殺乾淨了。
第三:特殊繼位
這類繼位一般來說是皇帝絕嗣了,沒有指定的繼承人,從宗族裡挑選繼承人,由於這類繼承人在之前並非是儲君,沒有專門的培養,即使是成年了,也沒什麼自己的班底和皇帝經驗。另外還有國難後被推舉出來的繼承人,還有比如明代宗這樣特殊的例子。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就是漢宣帝劉詢,司馬睿,明代宗,嘉靖,南明的弘光。漢宣帝屬於很有能力,但是霍光干政已久,因此也只能等到霍光死了才慢慢把權利拿回來,明代宗和嘉靖則是平穩的交接了皇權,如果明代宗不病的話,奪門之變也鬧騰不起來。而司馬睿是被擁立的,可以說東晉從始至終都沒有所謂的皇權。南明不得人心,黨爭不斷,也不存在所謂的皇權不皇權的。
因此從這三種情況可以看出,皇權繼承是否順利,還是取決於繼承人的能力和前任皇帝給他留下攤子好不好。如果繼承人太小了,基本就看輔政大臣的人品了,不過輔政大臣篡位也需要時間,像劉詢就熬到霍光死了,曹睿沒熬過司馬懿。也有強一點的比如柴榮親征給大臣們來了個下馬威徹底服眾,康熙擒鰲拜奪回了權利。
-
7 # 紅黑聖西羅
當然有不聽新任皇帝的事情啊,不然那麼多篡位和政變是怎麼發生的?
皇位能傳承下去,太子能順利繼位,靠的是權利的交接。如果是正常的和平年代,基本上太子早就定好了,早就跟隨他父皇學習理政,等皇帝漸漸老了,也就逐漸讓太子上手,等皇帝歸天,太子順其自然的繼位,權利也是非常平穩的交接,這種時候就不會有任何意外,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都是這樣按這個模式進行的。
如果是太子年幼,老皇帝就會託付幾個顧命大臣讓他們輔佐太子,這就是託孤,比如諸葛亮和張居正等,太子繼位後,他們盡心竭力的輔佐小皇帝,雖然權傾朝野,但對皇帝還是一心一意的。
碰到不聽新皇帝的時候,那就是要改朝換代了。
-
8 # 萬卷古今情
古代都講究嫡長子繼承皇位,這一制度傳承了幾千年,甚至在現代涉及家產繼承時,嫡長子也有很大的優勢和特權,在立嫡長子為繼承人上,皇帝為了江山的永固,會使出非常的手段:
設立顧命大臣顧命大臣,也叫託孤大臣,對於臣子來說,這是莫大的殊榮,這不僅證明了自己在老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在瞬間擠進權利的中心,但這是收益與風險並存的,因為行使了皇帝的權力,不僅引得同僚嫉妒,而且會引起皇帝的猜忌,這也是許多顧命大臣不得善終的原因。在這裡舉兩個例子,
一是霍光,在漢武帝託孤之後,盡心輔政,但卻遲遲不歸政與皇帝,並且處處壓制漢昭帝,致使年紀輕輕就駕崩了。後來漢宣帝繼位,有意識地提防霍光,,要不是漢宣帝胸襟寬廣,霍光不等他家人作亂就身首異處了。
二是張居正,他也是為國為民的顧命大臣,但正因為對皇帝多方要求,引起皇帝的不滿。所以最後被抄家,
皇帝生前就剷除對繼承人有威脅的大臣殺功臣主要在於開國時候,這方面的佼佼者當屬劉邦和朱元璋,他們知道太子柔弱,難以駕馭群臣,所以千方百計剷除大臣,這雖然可以解決一時的危機,但對繼任者卻會造成無人可用的局面,遇到反叛,國家立馬陷入混亂。
藉助他國的力量這主要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就屬秦穆公三置晉君,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兒意思。古代皇位是怎樣順利交接的呢?
其實古人的思想跟現在人的思想有八九分不一致的。我之前讀一個故事,說是昏君派一個刺客,去刺殺良臣,但是這個刺客知道了這個大臣是忠臣。就自己反思,如果殺了這個大臣就是不義,不殺這個大臣就是不忠。為求兩全,這個刺客自己自殺了???古人的思想特別的樸實,認為皇位繼承人是天選之子,一般情況下不會造反。而且,把名節看得比較重,不怕死。在皇位繼承人繼承皇位的時候,除非是對皇位早有覬覦的人,否則沒有什麼不聽的。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皇位繼承人有疑議的時候,就比如努爾哈赤死後,陪在努爾哈赤身邊兒的阿巴亥說皇位繼承人是自己的兒子多爾袞。阿巴亥是陪著努爾哈赤身邊兒的最後一人。但是這話明顯有私心,多爾袞當時才十幾歲,所以努爾哈赤應該不會讓這個有十幾個哥哥的多爾袞繼承皇位。當時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他們才是皇位繼承人的有力競爭者。在這時,皇位繼承人出現疑義。最後還是皇太極手段比較高明,人比較狠。直接把阿巴亥殉葬了,然後又透過一系列的手段成為了皇帝。結束了這次的糾紛。
所以,有兩種方式可以保證皇位繼承人順利繼承皇位。一來是大臣的自我約束能力,二來就是以血腥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