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李010109
-
2 # 儒客非儒客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政治與文化合一、官僚與文人一體的社會,所以,其社會價值排序:最高等級的人群是研究聖人思想的學者,次之是言志的詩人和言情的詞人,再次之是書法家,更次之是文人畫家。至於從事評話、小說編寫的落迫文人,從事陶瓷製造、繪畫的匠人,從事評書曲藝的藝人以及樂坊的伶人等等,都是社會底層的下九流。
西方與中國不同,特別近現化以來,他們的哲學、文學、美術、音樂以及表演等文化藝術,實行是專業化、市場化為主的分類發展模式,上述無論哪種文化藝術形式,只要做到本領域優秀的,都會透過成為各種等級院士、獲得各種大獎(頂級的如諾貝爾獎)、取得相應經濟利益(創作者版稅、文體明星市場化薪酬)等方式,實行社會價值認可。其秩序主要是市場化的結果。
近現代中國在西學東漸的大潮,其文化藝術價值排序逐步向西方模式靠攏。新中國成立後,仿效前蘇聯建立了國家主導的行政化程度較高的各類文化藝術管理機構和體系。改革開放後,在文化藝術形成高度市場化的機制。
-
3 # 熱帶雨林的午後
中西藝術,對於組成藝術作品的元素,組織方式有顯著的差別,構成了各自的特長和特點。
中國藝術,傾向於線性思維,運用線性結構。
相對而言,西方藝術就顯示了不同的側重點。西方藝術偏好立體結構思維和立體結構的方法。由於結構需要科學的透視等組織方法,所以這種重視以結構為主的藝術特徵,更注意運用嚴謹的科學方法,藝術和科學的關係比較密切。
比如建築,建築是屬於空間的藝術,本身要求的就是立體展開,依靠立體結構滿足使用功能,同時展示美學功能,儘管如此,中西也有不同。中國在橫向展開上較少,在縱深方面展開較多。西方橫向立面很講究,橫向展開比較多,富有節奏感、裝飾性,比較耐看和回味。
在音樂方面表現得尤其顯著。中國音樂非常重視旋律,主旋律很突出,連續綿延,因而有非常豐富的旋律,這有一個好處,就是便於詠唱和傳播。西方音樂則是典型的音響的藝術,一個樂段由多個旋律線按和聲原理複合而成,交響樂是最典型的音樂型別,音樂是以音響的組合、結合變化出豐富的音樂感受。一部交響樂,常見的結構手法,就是使用很短的一個小樂句,反覆變化,透過厚重複雜的層次,構成了豐富的樂感。這和中國單一線性行進的旋律恰成對照。
文學方面,中國小說和文章更喜歡用單線結構。常用的序列就是起承轉合,文學裡的小說,更喜歡故事,有頭有尾,主線突出,所以中國古代小說一直是以情節見長,小說就是故事的同義詞。西方文學裡的文章更傾向於用塊狀結構,小說則更重視人物,並圍繞人物展開,線索較多,交織頻繁。那種去掉主線一貫到底的小說,中國較少,主要代表作是《儒林外史》,而西方文學裡則比較普遍。
繪畫方面,基本上可以說,中國的繪畫,本身就是靠線條組成的,線條是骨,無線不成畫。國畫的筆,就是用來畫線條的。西方繪畫的典型形式是油畫。油畫的畫法,細看其方法就是塗抹顏料,如同堆砌的泥巴,繪畫構圖則呈現出立體透視的效果,遠看是畫,近看是泥,因此才有了《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的視覺效果。這是中國繪畫所不具備的。
所以,中國最為發達的是“線性藝術”。西方最為發達的是“立體結構藝術”。
回覆列表
中國文化,傳承數千年,淵遠流長,博大精深。並從未中斷。這和西方只有幾百年斷斷續續的發展史,絕無可比之處。還是各論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