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館D
-
2 # 馬林
實體經濟的本質是體驗經濟,因為體驗性即人性
實體經濟的軟肋因為它是實體,實體經濟的優勢也因為它是實體。看似矛盾,實則辨證。那些不能夠創造顧客體驗價值的實體,在網路經濟的豐富、快速、實惠、輕便面前,簡直是乏善可陳;但那些創造顧客體驗價值的實體,在網路經濟的單調、乏味、無趣、虛擬面前,則顯得如此人性、生動、快感、共享。實體經濟有溫度,有交流,有感動,有美,有愛。吳曉波在“預見2018”跨年演講中談到的八個預測裡,就有一個關於新零售的:“今天的80後、90後、00後,他們能夠在網上買的東西,絕對不會到線下來買。但第二個問題是,他們會不會到線下來買?一定會。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談戀愛,都需要放鬆自己的情緒,都希望有一場邂逅,都願意線上下歡笑一次,流一次眼淚。……當人的體驗、情感和購物之間形成一種新的粘連時,在中國地區將發生世界上最為激進、規模最大的一次零售革命。” 其實,這很簡單,造物主創造了人類,賦予了每個人感知世界的五種感官,作為自然屬性的五種感官天然追求“色、聲、香、味、觸”的生理層面的愉悅,進而上升到追求“第六感”的心理層面的愉悅。這如此豐富和本能(人性)的需求,豈是網路經濟可以一手遮天、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的?網路經濟倒逼實體經濟鳳凰涅槃(升級),實體經濟除了與時俱進地體現出科技特徵(黑科技和大資料等)和消費特徵之外,更加會將其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為顧客創造出多維度多層次的體驗價值。 記住,實體經濟的本質是體驗經濟,因為體驗性即人性。
隨著新週刊《體驗之都——雲南:一個體驗經濟的中國版本》的問世,“體驗經濟”一詞瞬間被炒得沸沸揚揚,許多人甚至視之為雲南經濟的新發展模式與新定位,是未來推動雲南經濟發展的巨大力量。這個現代時髦經濟學概念似乎一下子讓雲南人變得自信起來——你們不是以這樣那樣自居嗎?我們雲南一點也不遜色,因為我們是中國的“體驗之都”。 由於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經濟執行模式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徵,經濟學家將現代經濟命名為新經濟,且新經濟有多種叫法,如網路經濟、資訊經濟、知識經濟、虛擬經濟、體驗經濟等。與體驗經濟或體感經濟相對應是的理性經濟,傳統經濟學100多年來所關注的是經濟執行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互動關係和人對物質財富及名利的追求,體驗經濟關注的不是物質利益本身、不是名利本身,而是隨之相生的體驗而已。展銷會上看文藝演出,洋快餐店辦生日燭光晚會,商場購物欣賞模特表演,餐館就餐玩遊戲,更有甚者,潛入海底舉行婚禮,爬上峰巔宣佈開業大吉……消費與體驗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體驗經濟這一全新的營銷方式,確實正在對企業的經營方式和消費者的消費生活進行著迅速的滲透和全面的顛覆。
體驗是什麼?體驗是透過親身經歷或實踐來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有詩云:“愛過才知情深,醉過才知酒濃,”你讀一百本情愛小說也不及你投入地愛過一回,你珍藏一千瓶美酒也抵不上痛快地醉上一次。體驗經濟是什麼?體驗經濟是企業透過銷售其產品和與之相關聯的體驗來獲取利潤的一種經濟模式。當可口可樂說:“我們不是一家美國公司,我們是一家全球公司,只不過總部設在美國而已”時,我們似乎知道了跨國公司的含義。當麥當勞宣稱:“我們不是餐飲業,我們是娛樂業”時,我們好像明白了什麼是體驗經濟。當無數孩子衝著玩具和遊戲走進麥當勞的時候,當無數年輕人衝著時尚和美國文化走進麥當勞的時候,我們無數的餐飲業經營者還對這樣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漢堡包有什麼好吃的?在這個消費者如此善變、喜新厭舊和越來越挑剔的世界,企業靠什麼要吸引消費者,美國最大媒體與娛樂顧問機構(Booz—A1an& Hamilton)創始人沃爾芙說:“企業靠什麼來提高產品價值,使產品更具吸引力?答案是:新增‘娛樂內容’或‘娛樂要素’。”
體驗經濟,這個美華人發明的經濟學概念,其內容並不是單指旅遊、娛樂、休閒業本身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相關產業,而是指各行各業的娛樂化、體驗化趨勢,它包括產品娛樂化、營銷娛樂化、服務娛樂化和傳播娛樂化等等。產品包裝上的明星代言人和促銷內容,營銷方式的各種“秀”,服務手法的“人性化”,傳播方式上的“互動溝通”,無一不是營銷與體驗共舞,消費與娛樂同在。體驗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既有的市場邏輯,例如價格、功能、質量因素,憑藉著攪動我們生理與心理的種種體驗,形成一個強大的市場動員力和感性消費力,不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購買和消費,而是在“有慾望”的時候購買和消費。所以濱畸步命名的手機可還未入市就被Fans訂購一空,只因為這款手機以她的十首歌作為鈴聲,待機畫面附有6張她的玉照。
正是體驗經濟的超強力量,眾多企業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和良好綜合效益。體驗經濟在當下營銷模式中備受推崇,被追捧成了一個商業神話,雲南在一夜之間被冠以“體驗之都”的美名,更是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真有點受寵若驚了。興奮之餘,我們有必要靜下心來,從理論角度考量體驗經濟,認真檢討它的利與弊,總結它的得與失,從而決定我們的取與舍。因為我們始終堅信,任何經濟的執行模式都有其客觀的、內在的、理性的規律。這裡,我僅將體驗經濟面臨的七大問題提出來(體驗經濟的種種好處,近來報刊已諸多論述,在此不再贅言),以供社會各界關心雲南經濟發展的朋友參考。
首先,體驗經濟並不適宜於所有的企業,即並非任何企業都需要體驗營銷。如生產非大眾化工業產品企業,藥品企業,律師事務所,專業管理軟體企業,專業資訊、策劃、審計、調查公司,專業網站等,一般不會採用體驗營銷的手段。企業採取何種營銷模式與企業的型別、產品的型別以及與消費者之間溝通方式息息相關。體驗營銷絕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在雲南的五大支柱產業(電業、礦業、菸草、旅遊、綠色生物資源)裡,不是所有的產業都可以依靠“體驗經濟”得以發展。
其二,體驗營銷會導致企業運營成本攀升,許多的中小型企業難行此道。體驗營銷是一個需要永續投入的工作。明星會過時,時尚會陳舊,廣告會被遺忘,你要想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就得不斷地投入,因為消費者的胃口會越來越大,喜新厭舊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對你要求會越來越多。
其三,體驗營銷使企業攀升的運作成本最終必然轉移到消費者的頭上,使許多消費者不願買單。許多產品消費附加的體驗功能實際上是對消費者的強迫購買,表面上看似乎是免費的,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味將體驗演變為贏利之道,不是什麼時候都行得通的。
其四,體驗營銷所有要素易於被模仿,難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你請張惠妹,他請李雯,我就請金喜善;你說“時尚”,他說“酷”,我就說“炫”。看誰繼續能火下去,要看誰使出更多的招數做出更多的秀。
其五,許多企業都在娛樂體驗上下功夫,使品牌面臨空心化的危機,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僅需要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好感度,更需要有清晰的核心價值主張和獨特的品牌個性。沃爾沃的安全、勞斯萊斯的尊貴、賓士的顯赫和寶馬的張揚,都不是靠簡單的娛樂體驗來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的。
其六,許多企業連產品服務都做不好,遑論體驗營銷。產品品質度永遠是構建一個品牌的基石。如果沒有優良的產品和服務做保障,任何營銷模式都是徒勞的,即使取悅一時,卻不能獲信於永久。所以說,體驗營銷不能使一個滾動的雪球滾動,只能使一個滾動的雪球滾得更快。
最後,體驗營銷模式作為一種現代經濟的營銷模式,所依託的文化背景是西方文化,尚缺乏與中國文化的有機結合,在推廣運用中需要結合中國企業的實情不斷創新。植根於中國文化,結合中國企業的實情,這是體驗營銷對中國經濟做出貢獻的關鍵所在。
體驗,體驗,給我感覺,給我給我真的感覺,即使再好的感覺也始終需要用理性來辯別真假。當體驗與經濟結合,當體驗經濟欲成為雲南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大政方針時,尤其離不開理性的智慧與力量來把握前進的方向。
-
3 # 內容發燒友
首先:什麼是實體經濟?
我們透過網路搜尋後可以得到很多定義,最多的定義是:指人透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是精神承載於物質,服務承載於物質的一種經濟活動。因此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又或者是服務的生產和流通環節,都屬於實體經濟的一種。
其次:為什麼要說實體經濟是體驗經濟?
我們要知道體驗經濟是什麼?體驗經濟是透過生活和情境出發,不斷的透過感官體驗不斷的塑造思維上的認同,並透過此舉抓住顧客的注意力和消費心理,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體驗經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並有深刻記憶的社會經濟活動。其中消費者體驗到的是有型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因為服務而創造出來的體驗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因為體驗經濟離不開實體,離不開承載服務以及精神的物質,所以體驗經濟又被成為實體經濟!
最後:體驗經濟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其實已經進入了體驗式零售時代,雖然還有很多人沒有清除深刻的認識到體驗式零售時代的到來,但是它確確實實已經圍繞著我們存在了!
體驗經濟商家最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想要讓消費者認同商家的體驗式銷售,第一:要打造一流的感官體驗,讓消費者第一眼看上去就被吸引。
第二:透過服務和精神上的交流,來獲取消費者情感上的認同。
-
4 # 坤鵬論
謝邀,網際網路經濟誕生後,人們開始越發的關注實體經濟的發展態勢,有很多人認為網際網路經濟挫傷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勢頭,其實我們可以將實體經濟理解成是以體驗為主的一種經濟模式,網際網路經濟是無法替代這種體驗的,既然做的是體驗,那麼就要考慮到影響消費者體驗的諸多因素。
體驗是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的一系列感受,其影響因素有很多,和消費者自身有很大的關係,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消費者,即便商家已經做的很出色了,但消費者就是不認可企業給自己帶來的體驗,所以不得不承認體驗和消費者自身關係很大,在改善使用者體驗的過程中,不得不充分考慮消費者自身存在哪些問題,做好調研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在做好使用者體驗之前,企業一定要知道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麼,想要把上等的豬肉賣給不喜歡豬肉的人顯然是挨累不討好的差事,那麼企業就需要採取各種方式調查消費者的偏好,投其所好會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同,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實體企業需要做的。
要比消費者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目前的實體經濟發展並不順暢,很多實體企業受到了網際網路的衝擊,在這種環境下想要振興實體經濟,需要企業充分掌握消費者動態,及時作出分析,要在消費者產生需求之前給自己創造機會,這樣帶來的體驗往往會出乎消費者的意料,消費者往往更認同這類的體驗,他們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企業的關注,自己的價值得到了體現。
實體經濟大多數是透過有形商品和無形服務進行的,那麼想要提高使用者體驗就要立足這兩點,對待有形產品要才要考慮其價格和質量,價效比越高的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越好,對於無形服務而言,就是要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讓消費者得到尊重,這才是實體企業的明智之舉。
每名消費者因為感官、心理等差異都是不同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眾口難調”,實體經濟想要做好體驗就必須要學會揚長避短,針對不同類比的使用者提供多種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在難以抉擇的情況下要考慮到大多數使用者的體驗,針對個別使用者要特殊對待。
可以說使用者體驗是實體經濟對抗網際網路經濟的一大優勢,因為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無法完全代替實體經濟提供服務,實體企業要抓著這個機會,充分做好使用者體驗這一部分,讓實體經濟真正向已體驗為主靠近,這對實體經濟未來的發展態勢會起到重要的影響。
回覆列表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雖然現在網上虛擬經濟跟火熱,但我認為最終還是要和實體經濟相結合的。實體經濟說白了就是開實體店,讓乘客上門來體驗服務,需要注意的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產品質量。產品的質量是能夠讓你做成生意,並且培育回頭客的最重武器也是最重要的武器。比如說賣服裝的,顧客一看,一上手就能知道衣服的布料怎麼樣、做工好不好,;如果你是做餐飲的,顧客一吃就能吃出來手藝怎麼樣。所以首先是要產品的質量過關,才能給客戶最基礎的體驗。
其次是商店的服務。這個服務包括當下的服務還有售後服務。顧客進店開,你要讓他感覺受到重視,要給出適當的推薦,服務要周到,讓他體驗一個舒適的現場購物體驗,然後在售後服務上也要與做到位,讓顧客沒有後顧之憂。
再者是商店的裝潢。毫不避諱地說,現在很多人就是以貌取人的,你的店鋪裝潢得好看,更能吸引我,那我自然更願意進來逛逛。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各位朋友點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