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煉石成金8
-
2 # 趨勢與紅利
日本鋼鐵冶煉技術和制刀技術先進,倭刀製作精工精料,製作週期長,成本高昂。
而明代限於體制,武器裝配整體制作粗劣,有數量,但質量較差,所以明代刀遠不及倭刀,一對一打,很難取勝,必須依靠策略和配合才行。
-
3 # 歷史小白解讀歷史
以往部分古兵器研究者認為明代刀劍不及日本,以單一器物的精緻程度對比的確如此,由於倭刀的精美和倭寇早期的兇猛刀法,造成長期以來的一種觀點,即是明刀質量低劣,根本不是倭刀的對手,甚至與倭刀兩刃相交時,會被劈成兩段。大多數持此觀點者還會舉出戚繼光將軍《紀效新書》中的一段話為佐證:“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但對刀劍製造和刀法稍有了解者就會明白,刀劍之折斷在戰場上固然可見,但並非隨處可見。尤其是在明朝,中國刀劍鍛造技術已經很成熟的情況下,以一把雙手倭刀切斷一把長三尺,重約一斤十兩的明腰刀更是絕非易事。換句話說,日本刀就算再強悍,也不可能在斬斷一把明刀後自身秋毫無損。在當時的情況下,倭寇的戰法是以少勝多遊擊作戰,更不可能以自己一把刀連續砍斷明軍多把腰刀。即使是現在,一把質地優良、使用趁手的武士刀之成本也非常昂貴並且工期漫長,深入中國沿海的倭寇根本不可能隨時換刀,也不可能立即得到專門為其重新打造的倭刀。另外這些倭寇大多是劍術高手,在戚家軍組建之前他們對付武藝平常、士氣裝備地下的明軍衛所兵,根本不需要用砍斷對方刀刃這種既吃力又可能毀壞自己兵器的笨刀法。事實上,在肉搏中,日本武士對於自己的戰刀是極其重視保護的。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戚將軍的這段話呢?關鍵在於“短器難接,長器不捷”的“接”和“捷”字上,筆者理解,“接”是抵擋,而“捷”是靈活。短兵器抵擋不住並不代表就會被劈斷(事實上戚繼光把叉、耙等都列為短器),而長兵器不夠靈活,攻擊後迴旋較慢,防守時亦較為遲緩、甚至來不及阻擋對方的刀勢,所以被倭刀砍中的明軍士兵大多被劈成兩段。把這個身多兩段的“身”字理解成為明軍士兵的身體,則更加合理。並且,這段話中也不無誇張之處。
那麼,明代腰刀的質量到底如何呢?筆者接觸過的明代刀刃,大多品質優良,其刃部硬度絕對不輸磨過的日本古刀期(公元1600年以前)大多數的倭刀,刀身的彈性和韌性均十分精良,根本不易折斷。同時刃體精純,雜質很少。可以負責的說,單純從明代刀刃體的綜合功能上說,與同時期和同級別的倭刀不相上下,,有過者也不算罕見。但明代刀不論工期還是製作成本,都遠遠低於倭刀,更加適合廣泛配備軍隊進行大規模作戰,並在破損後迅速得到補充。
-
4 # 冷兵器研究所
再次科普一下!
現在被很多人認為精美又兇猛的倭刀,其實是日本幕末才最終出現的,以打刀為刀型的“新々刀”。這種日本刀的概念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有意識的進行營造和吹捧的結果。
這時候大明都亡了很多年了啊!
至於日本武士在戰場上真正所使用的刀,其實是薙刀這樣的長刀和野太刀這樣的雙手刀。
至於打刀跟明代的腰刀一樣,都是當時軍人的副武器!
在大家都用長矛長刀的戰場上,拿把一米長的打刀或腰刀上陣,是覺得自己活得太長想尋死了嗎?
至於倭刀和明代腰刀誰更好?這個問題本身也很無厘頭。
因為明代本身就大量進口倭刀作為軍隊腰刀使用。
根據記載,僅第十次勘合船就進口了二萬四千一百五十二把倭刀。而僅十一次勘合船輸入明朝的日本刀,估計不少於二十萬把。
然後明軍還有大量使用日本刀條中國刀裝的倭腰刀。
那麼,都是倭刀,日本人和華人手裡就會導致刀本身有強弱差別嗎?或者日本刀條用日式裝具或中式裝具會改變其本身的金屬屬性嗎?
這妥妥無厘頭啊!
至於為啥明軍大量進口倭刀呢?
很簡單,便宜!
《明會典》記載,日本進貢的倭刀定價為每把刀寶鈔三貫,而另有來自西域的鑌鐵大刀則定價為每把給絹五疋。而一疋絹可折寶鈔一百貫。也就是說,倭刀對於當時的明軍來說,真是價格便宜量又足啊!
其實這個世界上永遠是便宜無好貨!
你用好鋼材,精心鍛造,自然刀就好。
中國古代一樣有優質花紋鋼,晉代就有的灌煉花紋鋼,流傳到民國時代的折花鋼,現在依然有存在的馬齒嵌鋼等等。
收藏界也不乏使用這些花紋鋼鍛造的精美刀劍。
總之,刀劍這事,沒必要自吹自擂,但也沒必要自我貶低。在古代,你用好鋼,好好鍛造就有好刀劍,你捨不得花錢,自然沒有好刀劍。
-
5 # 以史為賤
“長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兩斷!”熟讀歷史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句話感到陌生,這句話就是用來對倭刀的感嘆,而說出這句話的人,就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
倭寇之所以成為明朝軍隊的心腹大患,主要的一點就是倭寇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效能。幾位有先見之明的將領認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佔盡優勢,無往不利。
當然作為日本武士使用倭刀還是能夠佔盡單兵作戰優勢的,而且靈活的劈砍招式能夠對敵產生較大的傷害,但是由於它的刃寬太窄,在當時鍛造工藝不成熟的情況下它的強度係數遠遠比不上一柄廉價的大刀,所以一直以來在大規模戰鬥中是作為戰鬥的副兵器被使用的。明朝有三種腰刀最有名:繡春刀、雁翎刀、柳葉刀。隨著電影《繡春刀》的大紅,也讓繡春刀的名氣大大提升,但是到如今並沒有一把關於繡春刀的出土文物,所以我們暫且在這裡不提。
雁翎刀,刀身挺直,刀尖處有弧度,有反刃,因形似雁翎而得名,其盛行於明朝時期,無論是官丞還是士兵都會佩戴。柳葉刀,因刀的形狀類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其通常用於騎兵和步兵上,明朝大量裝備此刀。在長度和硬度上,倭刀都是佔盡了上風,所以在初期倭寇進犯的時候,幾十人的隊伍就能夠對抗一隻小規模的明朝軍隊,這也讓後來“戚家軍”開始研究了“鴛鴦陣”:透過刀與牌、長與短的配合,不僅充分發揮了不同兵器的效能,而且把防守和進攻融為一體,可謂遠近皆宜,攻防均可。無論倭寇在何種距離,陣內陣外,都會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所以單純比較兩種刀,還是倭刀略勝一籌,但是華人牛就牛在智慧上,不僅依靠一種兵器,更會使用多種武器和陣法的配合,來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這才是最牛的地方。 -
6 # Rphoeli1
普遍認為倭刀更好是因為倭寇禍亂沿海時中國軍隊多不敵所致。
嚴格上說,當時的倭刀確實比中國這邊好很多。原因在於成本問題。
日本武士很亂,不要說一言不合就當街殺人,就算一眼不合就拔刀相向的情況都有記載。所以日本武術對刀的重視程度很高,所以工序繁瑣、造價偏高的包鋼技術生產出的好刀自然也就很有市場了。
反之,在中國因為軍隊裝備需求量太大,所以用不起太好的刀。因此,這種技術在唐代以後就漸漸失傳了。後來,戚繼光為了能夠在刀劍上能夠跟倭寇對抗,還特意派人去日本將這種鍛造技術學回來的。
其次,倭寇勝多也是因為浪人(其實主要就是在國內混不下去的武士)經常發生小規模衝突,所以他們的個人搏殺技巧也是很好的,相當於武林高手的角色。而明朝士兵顯然更適應大規模軍團作戰,所以才會不敵。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戚繼光發明了鴛鴦陣後倭寇就屢屢慘敗的原因了。所以,一定程度上,並不是倭刀太厲害,而是個人打鬥技巧的差異。
再次,除了刀劍質量和個人勇武外,倭刀的長短也是一大問題,倭寇接敵時往往快速前竄,竄之前長兵還夠不到,竄之後已過槍尖位置,又沒到達短兵的距離,偏偏倭刀很長,驟然揮刀之下措不及防就被斬殺。後來改良完的戚家刀在長度上可以與倭寇相若之後,情況馬上就有所改觀了。
-
7 # 鋥文
倭刀,也被我們現在常稱為武士刀,據說是仿製唐刀的基礎上獨自發展起來的一種軍用刀,琉球曾是日本獲得中原鍛刀技術的一個重要媒介,總之,日本倭刀與中國古代兵器有著很深的淵源,同時,日本倭刀又是自成一系的優良兵器!令人遺憾的是,中原流傳的十八般兵器中,刀,劍似乎走的是另一條發展道路,以至於一談倭刀,都大有壓倒中國腰刀的氣勢,那麼倭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武器呢?
馬未都先生在某期電視節目中專門介紹過日本刀和中國刀的不同,得出的結論是,日本刀在長度,外形,重量,利度等方面均勝過中國腰刀,主要是快,銳,狠!大概是這個意思吧,注重實用性和專業性的日本倭刀,確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界上,倭刀幾乎成為了日本文化的象徵,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中國有句老話,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任何事物都是相對性的,並不是絕對的,倭刀確實是一把非常出色的兵器,在日本社會環境中,倭刀也許將刀的威力發展到了極致,但中國的刀,也在紮根生長的土壤上發展到了它的顛峰期。兩種兵器都各有自己的優勢。
兩把刀,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物,兩種刀的對峙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明代倭患成災,民族英雄戚繼光平定倭患,曾將這種刀視為極大威脅。平心而論,武器的產生是和戰爭方式相關的,從最初遇見倭寇武士刀,到後來創造出新的戰法戰術,華人逐漸瞭解了倭刀,並找到了破解它戰法。鴛鴦陣,苗刀等新戰法新武器的產生,都是大家很熟的歷史了,不再累述,這裡想講一下,日本武士刀為啥在中國曾如此威風?後來又咋被華人所徹底征服的呢?
日本武士刀從嚴格意義上說,與戰場正規武器不太一樣,冷兵器時代,大都是以矛,戈,戟等進攻性的長兵器為主要武器,刀做為短兵器,大都用於近戰與防身,當然,刀配上盾也是戰場一種常見的戰鬥組合,當刀與劍單獨比拼時,戰鬥已經是肉搏的肉搏了!加上戰場上盔甲對刀,箭的防禦力,可用刀的機會是十分有限的。日本倭刀將短兵器的靈活,與長兵器的強銳結合在了一起,成為了一種適應於低強度戰爭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倭刀產生的歷史環境,另外,倭刀也是日本武士的專用武器,武士是職業軍人,從小接受嚴格的刀術訓練,成年後掌握了一套非常嫻熟專業的刀法,這也是武士刀能夠超出普通刀而具有很大殺傷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武士刀是專門為職業軍人使用的兵器,進可攻,退可守,加上使用者的高超技能,使倭刀成為了戰場一大利器!
然而,戰爭畢竟是戰爭,當日本海盜在中國與戚家軍相遇後,隨著武器與戰法的變化,終究無法讓武士刀發揮出更大優勢,讓這種適應日本戰爭形式的武器無法在中國戰場發揮更大作用。更何況,當中日兩國正規軍隊在北韓半島相對時,各種火器紛紛登場應用,更不會讓武士刀成為戰場的主宰,日本士兵面對大明鐵騎的衝鋒,也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沒聽說武士刀在戰鬥中起到什麼起死回生的作用,卻是日本的火槍更加具有殺傷力。相反,中國軍隊的武器自宋代以來,在向專業化發展的同時,也在向大眾化普及,從不青睞一種武器,講究的是搭配和協調,以中國的大刀來說,從外形上看,頭重尾輕,有稱牛尾刀的,也有稱鬼頭刀的,這種刀,特別是後期民間打造的大刀片,雖然外表粗獷,比不上日本刀快,利,狠,但卻沉,猛,厚,易於普通人掌握,在戰場上與其他武器配合使用,很適合高強度的消耗戰,假如說,一個日本武士用倭刀對戰一名拿著大刀的中國士兵,也許勝算很大,但十個手持武士刀的日本武士對戰十個拿著各色武器的中國士兵,那結果不用說,戚家軍早給出了答案!
-
8 # 長風浩蕩
什麼亂七八糟的。
倭刀的宗旨是削肉,是對付無甲目標的。刀身中刀刃佔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還得搞個樋減重,所以刀身輕薄,就可以做得很鋒利。
漢環首刀到唐橫刀,刀刃只佔刀身四分之一,類似斧刃,那是斬甲剁骨的。
倭刀的刀身彎曲,是厚薄不均的刀身淬火時的必然現象,直刀身加熱後淬火必然向刀背彎曲。漢環首刀,為了最終的直刀身,會在淬火前把刀身打製成反曲刀身,淬火向後彎曲形成直刀身,反曲量控制不好,就會有反曲刀身。
向外彎曲的刀身,劈砍和穿刺效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倭刀還趨向於加劇刀的彎曲度,就是完全不在乎穿刺的意思。中國的彎刀形制,會配以軋把,透過刀把反向彎曲,改善劈砍和穿刺效能。
簡言之,倭刀就是個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過偷工減料獲得“輕巧”的“優良品質”,後來的日系車也是一脈相承。
刀的鍛冶,只與工藝流程有關,與刀本身無關。明朝倭寇,千萬別誤會,倭寇的戰績是基於明軍腐敗透頂全無鬥志一觸即潰,日本破落武士單挑技能相對出眾是實,“身多兩截”,說的是人之身,不是刀之身。不過至少前期,倭寇的主力和骨幹其實是當時的華人。
回覆列表
還沒有研究不好意思!但是從我個人角度出發,各有長處,但是我更願意相信明代腰刀更勝一籌!因為我大中華的東西,不管是古代也好現代也好!肯定是最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