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初識歷史

    北魏的大軍事家,政治家,崔浩。

    其人佐三代君王,至拓跋嗣。崔浩出身名門望族,自幼雅態雍容,儀範翩翩不群,美如婦人。

    以漢人身份處鮮卑朝堂,智計近妖,是君王近臣,但素與鮮卑貴族不睦,認其輩皆粗鄙,又通道斥佛,北魏滅佛運動有他的助臂,後因心態驕狂,聽信小人美贊,因詳寫鮮卑先祖歷史並篆碑於路,供世人評鑑而惹禍上身,如此自命清高之人竟披頭散髮陷於囚車,被獄卒溺於身,備受羞恥,一代玉骨智人蒙塵,落得如此慘淡收場。

  • 2 # 沈勝衣2020

    崔浩不能稱為名將,沒有上前線指揮過千軍萬馬,他的功績主要在朝堂至上,可以稱為名臣。

    公元450年,這一年是寇謙之仙去的第三年,崔浩就像是要兌現寇謙之曾經的預言,被太武帝拓跋燾下在了平城天牢,所謂天牢就是死囚牢。

    可憐此時身陷囹圄的崔浩,竟然一不知得罪了誰,二不知犯了什麼罪,三不知拓跋燾為什麼如此對待忠心耿耿的自己?

    今天看來,歷史上對崔浩之死也有多種解釋難以定論。那麼當年以崔浩的聰敏和智慧也參不透命運的無常,顯然毫不奇怪。

    太子拓跋晃是一個原因,當年太子監國時正是高僧玄高之死不久,拓跋晃悲痛欲絕,定然對崔浩恨之入骨,而崔浩以為殺玄高可以挽救太子免於誤入魔道,然而,這隻會加深拓跋晃的恨意,只能說明,崔浩被自己的聰明矇蔽了。

    緊接著,兩人的矛盾似乎越來越走向公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五》記載,崔浩自恃被魏主寵信,專制朝權。一次曾推薦冀、定、相、幽、並五州數十人為官。監國太子拓跋晃因故不允,並對崔浩詳加解釋。然而崔浩固執己見,竟然瞞著太子把他推薦的人派去任職,此事已使朝中大臣議論紛紛。

    另外還有一事,似乎才是真正的原因:早在幾年前,太武帝拓跋燾命崔浩主持續修國史。並叮囑寫國史定要根據事實,不必有意文過飾非。於是,崔浩按照皇帝要求以魏國曆代資料,經數年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取名《國記》。

    其實,拓跋燾編國史的目的只是留給皇室後代,讓後輩子孫瞭解祖先的豐功偉績。但是國史修畢後,有人建議不如把《國記》刊刻在石上以彰顯崔浩修史的功勞,本已登上仕途峰頂的崔浩竟然利令智昏,把這一荒唐建議告知了太子。

    太子竟然首肯並加以讚賞,此時的崔浩,已完全被虛榮包裹,哪裡知道厄運即將來臨。

    《國記》之中,崔浩盡述拓跋氏歷史,詳備而無所避諱,其中甚至寫了很多拓跋氏不願後人知道的事情,例如拓跋氏歷代先祖隨意亂倫等不堪行為,可以猜想,其中涉及了怎樣的令人羞恥的往事。而雕刻上了《國記》碑林規模方圓一百三十步,立在大路之旁。往來行人一目瞭然,鮮卑貴族們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拓跋燾面前告狀。

    人類學家週一兵這樣分析:“這一下子,就引起了鮮卑貴族們極大的不滿。為什麼呢?當他們從森林經過草原,走到平原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廉恥概念。也就是亞當夏亞,如果不吃這個蘋果,他們不知道羞恥,這時候他知道了。可你這樣對我,這麼樣對我的祖先,那麼簡直是大逆不道。”

    拓跋燾的殘酷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大怒的時候,崔浩被判決滅三族!也 就是說,崔浩的家族、母族、妻族要被全部斬盡殺絕!

    可憐的是,至此崔浩似乎對自己的死因依然茫然一片。

    修國史是拓跋燾的命令,滅佛也是拓跋燾的命令,對北魏王朝,自己也算是鞠躬盡瘁,為什麼會遭致如此的結局?

    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拓跋燾誅殺了崔浩。

    臨刑之前,崔浩被囚於城南木籠之內,兵士數十人,在臺上嗷嗷大叫向他腦袋上小便,受盡汙辱。

    這種遭遇,為幾千年文人功臣所未遇,以至於撰寫《魏書》的魏收發出感慨:“崔浩才藝博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於子房也。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民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禍佑?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崔浩的死,一千年來歷代文人都有評論,共識認為修國史為導火索,根本原因導致矛盾激化的是鮮卑貴族與漢家士族的對立,崔浩死後還連累中原幾大士族高門,如: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這場儒道與佛的爭鬥,以兩敗俱傷而慘烈收場,史稱“國史之獄”。

    但是,崔浩的政治儒學化對太武帝產生了巨大影響,拓跋燾開始認為:讓“虛誕不經”的“胡人”的佛教廣為流傳,只會招致“禮義大壞”、“天常大亂”、“王法廢而不行”的惡果。

    至於崔浩本身,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一切皆是性格使然。

    凡事有利必有弊,拓跋燾崇儒滅佛,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序。但拓跋燾採取的手段過於強硬,其程度過於激進,也因此招致了包括皇太子在內的不少大臣與士子的反對與暗中敷衍。

    據《資治通鑑》宋紀六載:“太子晃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緩宣詔書,使遠近豫聞之,得各為計。沙門多亡匿獲免,或收藏經像,唯塔廟在魏境者無復孑遺。”

    這是在敘述: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接到父親由西征途中發出的密令:誅殺平城中的所有僧眾,毀滅所有的佛寺、佛塔以及經書佛像。作為虔誠佛教徒的太子將聖旨緩宣,密告眾僧逃離平城——此前,太子的老師高僧玄高已死於滅佛運動中的一次謀殺。

    此時,失去良師好友玄高的曇曜,本來已經抱定與佛共存亡的必死之念,在太子拓跋晃的苦心勸阻下勉強同意逃離。

    在歷史的記載中,拓跋燾是個冷血的人物,誰也說不清這冷血是源於他祖先的基因還是他從來就沒有感受過真正的母愛。不過,《資治通鑑》中記載了拓跋燾誅殺崔浩後一直鬱鬱寡歡,有一日官員彙報宣城一位大臣病逝,拓跋燾竟脫口而出:“崔司徒可惜啊”。

  • 3 # 子由拍案驚奇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魏的政治家、謀略家崔浩被北魏太武帝下令誅殺,並且株連崔浩的姻親家族多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國史之獄。

    那麼,我們回答問題;“北魏名將崔浩緣何被殺?”

    首先,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人士崔浩不能被定為名將,因為,崔浩官拜太常卿,遷司徒,封東郡公。屬於當時的政治家、謀略家。

    崔浩20幾歲的時候出任著作郎,就很受道武帝拓跋珪的賞識,而到了拓跋嗣為帝時,任命崔浩為博士祭酒,“恆與軍國大謀,甚為寵密”。

    在這一期間,崔浩輔佐拓跋燾先滅掉了夏國,繼而又擊敗了柔然,最後經過崔浩妥善的策劃後,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統帥大軍,征服了北涼。

    崔浩的聲名在北魏顯赫一時。

    那麼,我們回答問題“北魏名將崔浩緣何被殺?”

    大權在握,盛名之下的崔浩難免在行為、言論上有所放縱,忽略了自己漢人的身份,已經惹得很多鮮卑貴族十分嫉恨了。

    北魏太延五年,拓跋燾讓崔浩主持續修國史,並囑咐要根據實錄,秉筆直書。

    本來聰明睿智的崔浩,真的就開始組織人如實記載撰寫,無所避諱的敘述了拓跋家族一些不想讓人們知道的歷史。

    其中拓跋氏族早期的一些陳規陋俗如弟承寡嫂,子收繼母的風俗,拓跋珪晚年精神錯亂,拓跋燾的血腥屠城等都記載在這部《國書》中。

    崔浩尤為愚蠢的是,竟然聽信閔湛,郗標這兩個人的建議,在都城郊區,動用巨大的人力,修建碑林,把《國書》內容鐫刻在上面。

    北魏政權下的鮮卑貴族們看到之後,憤怒異常,他們接連不斷地找到拓跋燾,對崔浩在《國書》中曝光拓跋氏的一些隱晦風俗和真實歷史做出憤怒的指控。

    拓跋燾聽了拓跋貴族的話,再看了《國書》中的文字,也很憤怒,就下令逮捕崔浩以及整個寫作班底。

    而在對崔浩的刑訊過程中,事情據變得更加複雜化。

    拓跋燾親自審訊,崔浩甚至判斷不出朝廷究竟要追究自己什麼具體罪名。

    而且,在編寫《國書》過程中,編委們各有分工,崔浩不過是總編撰之責,之中的妄言是一個誘因,而其它問題也是導致崔浩被處死的重要因素。

    拓跋燾一朝,太子信奉佛教,而崔浩宣介道教,以至於道教在北魏前期佔了上風,甚至太子晃的老師玄高竟然被殺。

    又據《魏書•高允傳》的記載,做為漢人的崔浩,曾經推薦了一些漢族人士去做北魏的郡守,,這惹的太武帝拓跋燾十分不滿,與崔浩發生爭執,結果還是按照崔浩的名單任命了這些官員。

    事情傳出去之後,鮮卑貴族們更是對崔浩憤恨已極。

    崔浩在相關政策制定上,推行“整齊人倫,分明姓族”。

    也就是說,崔浩想在北魏的社會環境當中,區別士庶,保持士族在 社會上的特殊身份和政治上的壟斷地位。

    崔浩的本意沒有區分漢族與鮮卑族,但是,顯然就包括了把鮮卑族排斥在最高社會階層之外的內涵。

    而這在無形之中,也在使北魏社會走向全面漢化。

    這更是引發整個鮮卑貴族民族對他的仇恨。

    崔浩的一生,輔佐了北魏的三位皇帝,每次到了國家的關鍵時刻,總是能作出神奇精準的預測。

    所謂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涉及,精研經義。

    但是,他卻沒有預測、規範好自己最終的道路。

    崔浩以自身被誅殺,而且親戚也被株連滅族,十分可悲可嘆。

  • 4 # 九魚亭

    崔浩不應被稱為名將,他是北魏著名的謀士,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幫助太武帝拓跋燾平胡夏、滅北涼、伐柔然,使得北方逐步掌握在北魏手中。但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矛盾重重,一個漢人宰相難免被人詬病。

    另一方面,崔浩身為漢人,也是世家大族成員。對北魏也想把門閥世族從新分配,理論是好的,實際則不然。北魏的皇家貴族當然不幹,人家辛辛苦苦打下江山,怎麼就憑一個漢人隨意劃分他們的種姓。隨即崔浩的好日子到頭了,反對者明裡暗裡開始算計崔浩。

    恰巧碰到太武帝要求修史,這是歷代皇帝們最愛乾的事,可以把事蹟留給後人,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崔浩編寫的名為《國書》,太武帝讓崔浩細心編寫、事無鉅細,不能遺漏,當然寫史的要求客觀真實,但你也得看當時的皇帝是誰。

    太武帝雖說英明神武,但也是個要面子的人,而且鮮卑一族原本就是個很不起眼的小部族,其歷史也包括醜陋且血腥的部分。太武帝想讓崔浩寫的只不過宣揚一下皇帝的偉大功績,而崔浩則實話實說,領導的話沒有深刻理解到位,所以崔浩才犯下死罪。

    《國書》上的內容有很多是鮮卑一族不想提及的內容,那些或黑暗或骯髒或苟且的事,都被崔浩寫在史書中。這還沒有結束,崔浩還把這些內容從頭到尾雕刻到了碑林上,讓人隨便參觀,這可關乎國家臉面、皇家榮耀,豈能讓人隨便參觀。

    很快事情傳到了皇帝耳中,當然這其中鮮卑貴族會添油加醋,把崔浩說得罪大惡極。接著太武帝憤怒了,不僅殺了崔浩,還連帶把北方原來的漢族大世家全部一掃而空,比如范陽盧氏、太原郭氏等等。

    史料記載“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初,郄標等立石銘刊《國記》,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而石銘顯在衢路,往來行者鹹以為言,事遂聞發。有司按驗浩,取秘書郎吏及長曆生數百人意狀。浩伏受賕,其秘書郎吏已下盡死。”

    (太武帝拓跋燾)

    在崔浩被殺之前,還受到了史無前例的侮辱。史料記載“使衛士數十人溲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幾十名北魏士兵,把尿澆到了崔浩頭上,並大聲呵斥謾罵,崔浩以宰相之才,受到如此侮辱,實屬罕見。

    從此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真為崔浩感到不值,為了異族,背叛了漢族,最後非但沒有善終,還淪為如此下場。再次說明了民族矛盾的可怕,哪怕是宰相之位,一樣得不到尊重。

    參考資料:《魏書·列傳第二十三》

  • 5 # 嶽劍

    公元450年,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中直書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歷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誅,史稱“國史之獄”。表面可以看出是因為不敬拓跋氏祖先,實際上是漢族士族和鮮卑貴族鬥爭的犧牲品,因為崔浩掌權後為了維護漢族士族的獨尊地位,一意孤行,不聽他人的勸告,因此得罪了許多鮮卑貴族,所以聯合起來被殺。

    崔浩是當時北方漢族士族代表,處處維護漢族士族的利益,推薦許多漢族士族做郡太守,引起了當時鮮卑貴族 的不滿。《魏書•盧玄傳》記載:“浩大欲整齊人倫,分明姓族。 玄勸之曰:‘夫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詎幾人也?宜其三 思。 ’浩當時雖無異言,竟不納,浩敗頗亦由此。” “整齊人倫,分明姓族”是魏晉士族的傳統,其目的在於區別士庶,保持士族特殊身份和政治上的壟斷地位。

    崔浩的這種做法不僅讓漢族士庶之間加以區別,還把鮮卑貴族排斥在統治階層之外,以維護漢族士族的獨尊地位。 自然不為鮮卑貴族所容忍。所以,在他修國史的時候,被鮮卑貴族抓住把柄,置於死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孩子從繪本閱讀順利過渡到章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