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山農夫

    臥龍鳳雛,可安天下不過是小說家所說。三國時英雄輩出,郭嘉,賈詡,龐統,諸葛亮,徐庶,程昱,荀彧,荀攸,張昭,顧雍,陳宮,許攸,田豐,郭圖,諸葛瑾,沮授。無一人不具備安定天下的能力,伏龍鳳雛並沒有站在絕對的高度。而蜀漢版圖過小,以初期二州,後期一洲之力東抗孫吳,北敵曹魏,必然力不能支。 1.隆中對的失誤 諸葛亮對天下形勢進行分析,認為要復興漢室,必要先佔據荊州,益州,連吳抗曹,俟中原有變,一員上將起荊湘之眾直逼宛,洛一帶;劉備自起精兵,由漢中直逼長安,則漢室可興。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佔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俟中原有變,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毛澤東評點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這也是毛澤東慣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2.赤壁之戰後的格局 三國演義說的借荊州,其實只能說是借南郡,更精確一點兒應該說是借江陵。(當時的荊州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陽郡) 赤壁之戰後,周瑜全力攻南郡的首縣江陵,但攻了一年也未能攻下,劉備佔據了荊州的南面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不過東吳也佔領了之前由劉琦、劉備佔據的江夏郡。最終是荊州被瓜分,曹操佔一個半郡:南陽郡和南郡的一半(襄陽等);孫權佔一個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一半(江陵等);劉備佔四郡。 從結果看,劉備,孫權都不滿意。劉備方面,根據《隆中對》,劉備應該是佔領荊州全部,然後徐圖四川。���以《隆中對》策略一開始實施,就不太順利。孫權方面,二分天下為江東的國策,最好的結局是不給劉備集團位置。 3.劉備入川,誰守荊州? 劉備心目中鎮守荊州的人選,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對自己絕對忠誠,張飛,趙雲,關羽都符合這個條件; 第二,要能獨擋一面。張飛好喝酒誤事,又有徐州失守之教訓,將荊州交給張飛,不放心。張飛排除。 第三,能夠統帥水軍。荊州河網稠密,湖泊眾多,利於水戰,而趙雲不諳水戰。所以,趙雲也被排除了 那麼三個條件都符合的就只有關羽了。 4.關羽有大將之才 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 善於抓住

  • 2 # 商文君

    劉備沒有統一天下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魏國佔的地盤最大,且都是長江以北黃河下游的肥沃平原,山東、河南、河北哪一個都是自古以來的天下糧倉。

    2、後來荊州丟了,這一下子就挖掉了蜀國的半壁江山,接著,一心只為復仇的劉備又被陸遜一場大火燒的悽慘不已,國家境遇每況愈下。

    3、從戰略層面上看,諸葛亮確實為能臣的確為劉備制定出了聯吳抗曹的總路線。可惜,這個戰略根本沒有貫徹執行。

    4、蜀國,佔據著高山峻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南方瘴癘橫行,成都平原是不錯,可是跟另外兩家比起來,還是太小了點,戰略儲備不足這是劉備沒能統一根本原因。

    5、荊州丟失後,蜀國版圖減損一半,除去荊州人口蜀國僅有區區的90來萬,而魏吳兩國分別有400萬和200萬左右的人口。光這個數字比起來蜀國就很可憐,人少那麼戰爭資源就大減。

    6、蜀漢與東吳之間,兩個相對實力較弱的國家互相提防互相廝殺,打起了轟轟烈烈的荊州爭奪戰,結果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夷陵之戰蜀國大傷元氣。

    7.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此戰之後劉備病逝,再也無法北伐曹魏。伐吳大敗,元氣大傷。到這時候,那些大將都老了或者死了。剩下的只有趙雲、魏延和廖化而已,雖然後來也有少年英傑,比如關張之子,比如姜維。但四川人口少,地少,經濟不如魏和吳,兵力更是不如,諸葛亮六出祁山,卻屢次敗退,更始淘空了蜀國的國力,覆亡是早晚的事,其實與劉禪是否昏庸無能已關係不大,即使劉備活著,西蜀也頂多是個防守的態勢。

    最後還是實力決定一切。劉備實力還是太小了。賣草鞋出身,跟人家曹操高幹子弟,孫權豪門世家沒法比,學歷史也也許知道那時候興起豪門世家,劉備不行。家裡底子薄。發展慢。其實三國鼎立後劉備的力量一直是最小的。大家覺得什麼原因呢?

  • 3 # 人生難覓同行者

    不是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嗎?

    注意,這裡是【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也不是握天下更不是平天下。

    可見羅貫中這個馬後炮放得也很嚴謹啊。

    司馬德操有沒有說過這個話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若司馬德操說過這話,那他絕對是隱藏的上帝視角。

    目前能查到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襄陽記裡到這裡就沒了,然而在三國演義內

    原文在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如果說:其它人都彪,唯有臥龍鳳雛還不錯——這是正常。

    司馬徽若說:臥龍或者鳳雛,得一個你就可以安治天下啦。——真是不懂老哥你哪裡來的自信,而且這個說話風格如此中二輕小說真的好嗎?

    這裡且慢抨擊羅貫中,我一向認為每一個優異的同人作者必定是比絕大多數粉絲還要清晰整個故事原型脈絡甚至細枝末節的人,我相信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前是通讀過三國志等相關史籍的,對此二人的反覆琢磨絕對不少。

    如果你覺得:老羅,你看你這裡寫矛盾了,你看,劉備既然得臥龍又得鳳雛,況且你也是知道的,直到白帝劉備託孤駕崩也沒有統一天下,而臥龍依然活蹦亂跳,那為何你在小說裡安排司馬徽說這麼一句彷彿看穿一切卻又沒有壓中結局的話呢?而且仔細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老羅給水鏡先生司馬徽這個角色的定位不是先知就是預言家,神神叨叨則罷,出場沒幾回只要是發生過的事即便他不知情也可以預判個八九不離十。怎麼就唯獨臥龍鳳雛這個看走眼了?

    老羅笑而捋須,

    汝等尚連清爾。

    在三國演義裡

    此個”安“字用得極妙。

    安者定也,最早出自爾雅的解釋,然而安字與天下相結合的時候,安字卻是治理天下使其安定的意思(參考: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水鏡先生在書中前一句提到: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將軍也。

    就是劉備你註定要當皇帝,那麼,言下之意你當了皇帝你要治理國家你就需要有人幫你進行治理。

    一個“可安天下”就把臥龍和鳳雛二位的特點表述無疑。

    首先,我們看到兩人的共同特點,都是王佐之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龐統則除了謀智更是有仁德之心。

    二人都可謂是治國安邦、輔佐君王的經天緯地之才。

    那麼,此二人區別於法正型別的謀主出謀劃策進攻打仗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你說諸葛亮和龐統派他兩出去打仗成麼……

    成啊。

    記得龐統之死嗎,其實那就是他唯一一次帶兵去攻城結果中招。以三十六歲的年紀毅然去世,留下一片哀輓之聲。

    諸葛亮早前是鎮守大後方管理得井井有條,劉備也讓諸葛偶爾增個員救個兵談個判募個糧,萬萬不敢讓他衝在大前線啊,後來出祁山諸葛亮衝在大前線是沒法了啊!

    五虎都死得死散的散啦,你說還有趙子龍哦,諸葛亮一出祁山第二年子龍也追隨四虎和主公的腳步領便當了啊!你們別逼子龍了好嗎!

    你們也真以為諸葛亮想整天帶著部隊去打仗,

    前後出師表都是滿滿得在吐槽吐槽吐槽沒看出來嗎?

    再不北伐,就真真來不及啦!不然誰樂意跑那麼遠打仗去?他不能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嗎?尤其諸葛瞻這會兒才生還不滿一歲。

    所以,水鏡先生也沒說錯啊,鳳雛之死完全是因為先主沒有好好理解水鏡先生對於臥龍和鳳雛的使用說明。讓鳳雛他帶兵打仗去了,於是有了落鳳坡。

    後來剩下臥龍,臥龍有好好幫主公安天下嗎?那必須的,君不見蜀科編撰得那麼嚴謹,諸葛亮依法治國讓季漢在休養生息那幾年裡成為可以與東吳曹魏三足鼎立的存在。

    之後臥龍……

    你也知道的,秋風五丈原……

    一位鳳雛一位臥龍,他們都死在了戰場上,誠如水鏡所言,他們本應是用來安天下的。

    之前我說:司馬德操有沒有說過這個話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若司馬德操說過這話,那他絕對是隱藏的上帝視角。

    事實上,是作者羅貫中採用了一千年以後上帝視角對於諸葛亮和龐統二人進行了一個總結性預判,在此處也算是一個伏筆。這就跟紅樓夢裡的判詞一樣,化作口語從司馬徽嘴裡預言形式地說了出來。

    在三國演義中最細思恐極的可以證明司馬徽是上帝視角的就在他最後一次出現。

    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在司馬徽再次推薦二人之,把他們比作姜子牙和張子房後,原文如下:

    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

    這裡司馬徽就給臥龍說了判詞,把將來臥龍的結局也說出來了……

    真是……太可怕了。還好小說裡的玄德是個實誠人沒細想,可他再細想也細想不到這句話是說在他死十年之後諸葛亮在上方谷那場大雨裡近乎絕望凝望蒼天,而背景裡是被雨水打溼的那盞【克復中原】的大旗。

    真是不能細想,細想就虐。

  • 4 # 刮晉風

    司馬徽曾經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可以安天下。只怕是能得其人,難得其時也。”這裡提到“能得其人,難得其時”,是值得深刻研究的。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風暴,如同“一陣驚雷卷颶風”,頓時風雷激盪,天下震動。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又出現了豪傑並起,諸侯割據的狀況。這反映了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的潮流。司馬徽作為隱居名仕,他捉摸到了時代的脈搏,認為僅靠漢朝腐朽的舊勢力,僅靠幾位能人或軍事家是不能實現改天換地目標的。在司馬徽眼裡,儘管臥龍,鳳雛都是救世之主,都是經天緯地之人。即便他們與軍閥,梟雄來個魚水之合,只能暫時稱霸一方,建立一方割據政權。要達到改天換地的目的,是難於實現的。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們只能算是改革派,而不能算是革命派。那麼誰是改天換地的革命派呢?“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為時機不成熟,他也看不出來。因為他僅是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文人而已。

    具體有幾個原因是:

    一,蜀國國土狹小,國力嚴重不足。蜀國僅有一百萬人口,魏國有四百萬人口,靠諸葛亮的能力,在戰術上打幾個勝仗是完全可能的。但統一戰爭是戰略決戰,拼的是長期的綜合國力。蜀國沒有這個能力。

    二,後主不賢,後繼乏人。劉禪不是個賢能君主。劉備給他的遺詔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說明已經看出他的毛病。“他確實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也從側面說明了蜀國乏人的情況。

    三,荊州的丟失,使蜀國傷失了一條膀臂,不能兩路進兵,容易顧此失彼。

    四,其面臨的敵人,魏國和吳國都比蜀國強大,即便蜀國打敗一國,另一方很快會有兔死狐悲之感,必然要出兵相助。三足鼎立,不會讓你一家獨大。劉備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當然,對劉備的救國救民之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的。當陽長坂坡有詩一首,抄錄如下:

    雖是寒微身,卻是龍種血。

    身把乾坤扛,要將天補缺。

    長坂妻兒失,百姓決意隨。

    面對鐵騎追,張飛橋頭立。

    玄德時不濟,仍要討漢賊。

    今日往南去,往日再北歸。

  • 5 # 奇葩歪佬

    龐統善於識人,只可惜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魏晉之風,開始盛行,統治者們,常常會以貌取人。從周瑜、諸葛亮身上就可以看出,長得帥,長得風流倜儻,就有優勢,能博取他人的信任。

    說到底,龐統之亡,也是劉備的不看重,和不信任,與諸葛亮對比,待遇差距很大。

    說到龐統才能,從他善時評,當然這是以後魏晉的一大特色,也說明此人善於識人,善於識人就善於用人,這對於一個頂級謀士來說,是必須注備的,這點比諸葛亮要強點,足以說明可以主外。所以說很可惜,不然三國的局面,又另當別論了,兩大頂級人才,一個主內一個主外,諸葛也不會事事躬親,勞累過度而亡,蜀漢或許又是另一番天地。

    可惜,劉備自作罷了,這方面距離曹操,有些差距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曹魏多謀士,江東也不缺人才,蜀漢文武就是那麼幾個,其他的都不能獨擋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陵如果最後一戰突圍回漢,夠不夠封侯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