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演義》和戲曲中都把曹操描繪成白臉的奸臣,歷史上曹操是什麼樣的?
10
回覆列表
  • 1 # 湍流袞雪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身處東漢末年割據亂世,由弱到強平定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起碼有個名義上的存在,建安年號尚存,割據諸侯有所忌憚,不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那才是天下大亂,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期,權臣,諸侯哪有什麼君臣綱常,皇帝視為玩物,曹操奸臣形象是程朱理學建立後形成的,也是統治階級所倡導的皇權神聖不可侵犯豎立的反面典型。

  • 2 # 一葉茶1982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所作的樂府詩《蒿里》中的一段。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爭議的人物,如果說誰的爭論最大、最多一定繞不過曹操。針對曹操的爭論,汙名化最嚴重的莫過於戲劇舞臺上“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白臉奸臣”形象。

    而塑造曹操負面形象最成功的莫過於影響力遍及中國大陸、東南亞以及所有華人世界的《三國演義》一書。

    相信每個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會深切同情劉皇叔、切齒痛恨曹孟德,這都得歸功於羅貫中的生花妙筆。

    不過,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他的複雜性,單憑一面之詞並不能對他作出準確的定義。胡適就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從既得利益集團的角度來講,三國時期對曹操最為痛恨的就是劉備軍事集團和孫權軍事集團。他們痛恨曹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想要取而代之而不得。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沒人把漢帝放在眼裡,也沒人搭理這個名存實亡的東漢傀儡政權,只有曹操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軍中。

    如果硬要說曹操從一開始就抱著控制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心態來做事的話,那就很難解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這種毀家報國的行為;

    如果說曹操有不臣之心“想要做周文王”,那也是後來他的勢力強大之後滋生出來的不臣之心,並非他的初衷。

    縱觀曹操的一生,他作為一個從東漢基層成長起來的普通公務員,能夠不畏權貴為國盡忠,在竭力維持東漢政權的同時,還消滅了多個北方軍事割據勢力且積極恢復了北方的農業生產。

    僅從這一點上就能判斷曹操勝過劉備不知凡幾。

  • 3 # 愛三國的軟小妹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青青子吟,悠悠我心”……許多著名詩句乃出於曹操之手。

    曹操,公正的來看,他還是很有才華的,著名的軍事家,詩人,政治家。但是他較為奸詐。古話說“兵不厭詐”,只不過受演義的影響,總感覺曹操老壞了。他比較公正的說法為“奸雄”。奸,則為殺邊讓,屠徐州等,雄,則為會選人,會屯田,無論打不打敗仗都會笑等。

    “是不是奸臣”那就得看提問者的想法了,要是受演義等書籍影響太重,那可以理解為奸雄。要是看正史,我覺得他是英雄。

  • 4 # 有道說歷史

    這問題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生在那個年代,沒有誰忠誰奸之說,立場不同,沒有誰對誰錯。

    曹操本名吉利還有個可愛的小名阿瞞。是太尉曹嵩之子,曹操為魏國的江山打下了基礎。

    曹操你如果不看他打仗的話,看別的方面,他還是個詩人,魯迅都贊他“改造文章的祖師”但是看他為政舉措,就可以看出來,他在政治方面是很有能力的。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北方的到了短暫的統一,曹操很看重才能。從他不殺司馬懿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他太自大了,認為曹丕能降的助司馬懿。最後卻讓司馬懿造成五胡亂華的混亂景象,中華民族幾乎滅絕。

  • 5 # 惠解讀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對曹操的評價。受《三國演義》和戲曲的影響,曹操被描繪成一個篡權漢賊、玩弄權術、老奸巨滑、殘忍嗜殺的奸雄。但這些皆是小說家的說詞,習慣性地定義出反派人物曹操與正派人物劉備的對立。然而歷史上曹操的成就對當時社會影響很大,平定了當時戰亂的北方,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耕農經濟,整治官場,提倡廉潔,讓百姓得已修養生息。就這社會貢獻上來說,實談不上奸臣。

    嚴懲豪強

    曹操二十歲是就被推舉孝廉為郎,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曹操到洛陽一上任,就申明禁令、修繕整治。製造十幾根“五色棒”懸掛在衙門左右,不避諱豪強,有犯紀律者,直接亂棒打死。漢靈帝寵愛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反禁令,在夜間城中行走,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抓到衙門,直接用五色棒亂棍打死。京城裡聽到這個訊息的人都有所顧忌,不敢放肆。皇帝身邊寵幸的宦官都很嫉恨曹操,但又不能傷害到他,只能採取稱讚,推薦曹操當頓丘的地方長官,明升暗調。

    穩定中央

    漢獻帝被董卓、郭汜李傕西涼軍挾持,各州郡都擁兵自重,不思救駕,斷絕納貢,各自吞併。東漢政權已無法控制整個政治局勢,尚且皇帝一路顛沛流離到了洛陽。曹操力排眾議,迎接漢獻帝至許都,安定朝延。

    屯田積穀

    東漢末年,農田耕作遭受嚴重破壞,缺少糧食。各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荒涼景象。袁紹在河北吃桑椹,袁術在江淮吃蚌蛤海蠣,人民相食,經濟蕭條。曹操則採用了棗祇、韓浩的建議,開始募民屯田,當年就收穫糧食百萬斛。曹操就在各州郡設立田官,興辦屯田,恢復了國家生產,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為後來征戰四方奠定了基礎。《魏書》記載了曹操的提議,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唯才是舉

    東漢時期,選賢用人講究孝廉,同時也要有世族出身。但在軍閥混戰、群雄並起的年代,這樣的孝廉人才更為稀缺。曹操採取唯才是舉,只要你有能力,不在乎身份低下或者作風低劣。打破了世族門生遍天下的觀念(比如袁紹),抑制豪強,加強了中央集權。曹操也因此舉迎來了諸多謀士人才,如:荀彧、郭嘉、 賈詡、程昱 、荀攸、 董昭 、劉曄、蔣濟史稱八大謀士。

    平定北方

    曹操是位極善兵法之人,消滅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割據勢力,剿黃巾、伐董卓、勝呂布、除袁術、滅袁紹、降張繡、徵劉表,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穩定了社會混亂局面。使百姓能在安定的環境下發展生產,同時也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三國志●武帝紀》陳壽這樣評價曹操:

    評曰:漢末,天下大敵,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勝莫敵。太祖運籌遠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木矣。

  • 6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如果曹操是一個“奸臣”,劉備和孫權都應該是“亂臣”。很多人在罵曹操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被罵了一千多年“奸臣”的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而孫權和劉備都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稱帝,如果曹操是一個奸臣,孫權和劉備又何嘗不是“亂臣”呢?

    我們來看一下曹操漢獻帝的關係,就會發現曹操並沒有對不起漢朝朝廷,反而是漢獻帝對不起曹操。在董卓控制朝政之後,漢朝已經名存實亡。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董卓,公元190年關東諸侯推舉袁紹做盟主,共同出兵討伐董卓。

    諸侯聯軍到達洛陽附近便停滯不前,他們紛紛各懷鬼胎,想要趁機謀取私利,只有曹操全心全意帶兵攻打董卓。曹操帶著全部家底獨自追擊董卓,在中途被董卓軍隊擊敗,曹操計程車兵損失過半,曹操的戰馬被射死,曹洪將戰馬讓給曹操,曹操才得以逃命。

    反董聯軍失敗後,袁紹和韓馥想要將漢獻帝廢掉,立幽州牧劉虞做皇帝。這一提議遭到了曹操和袁術的反對,漢獻帝的皇位才最終儲存下來。在反董聯軍裡面,除了曹操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個真心想要攻打董卓的諸侯了。

    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後漢書》

    董卓被呂布殺死後,漢獻帝開始了長達4年顛沛流離的生涯,袁紹和袁術都沒有迎接漢獻帝,劉備也沒有進京勤王。到了公元196年,漢獻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大臣們靠著挖野菜充飢,漢獻帝連飯都已經吃不上。

    這一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漢獻帝才開始真正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假如沒有曹操,漢獻帝肯定會餓死在洛陽一帶。曹操打著漢獻帝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依靠著曹操重新過上了皇帝的生活,雙方屬於相互利用的關係。

    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三月,袁紹自為大將軍。《後漢書》

    曹操的地盤都是曹操拼命打下來的,漢獻帝想要成為有實權的皇帝,曹操肯定不會同意。在官渡之戰爆發前,漢獻帝策劃了一場針對曹操的暗殺行動,曹操殺死了參與謀劃的董貴妃和董承全家,沒有廢掉漢獻帝。

    後來漢獻帝拉攏伏完謀害曹操,曹操殺死伏皇后和伏完,將3個女兒全都嫁給了漢獻帝。一直到曹操去世,漢獻帝都沒有得到實權,而曹操也始終沒有殺死漢獻帝。

    明年,劉備稱帝於蜀,孫權亦自王於吳,於是天下遂三分矣。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諡孝獻皇帝。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曹操的確是一個“權臣”,但是曹操和司馬懿這類“奸臣”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曹操的地盤是曹操拼命打下了的,不是漢獻帝打下來的,其次曹操迎立漢獻帝對於漢獻帝來說肯定是沒有壞處,假如沒有曹操迎立漢獻帝,漢獻帝連做傀儡皇帝的機會都沒有。

    而且漢獻帝沒有實權的時候已經想要殺死曹操,如果漢獻帝有了實權,那麼曹操肯定會丟掉性命。沒有迎接漢獻帝的袁紹和袁術沒有被罵奸臣,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稱帝的孫權和劉備沒有被罵“亂臣”,而迎接漢獻帝,一生都沒有稱帝的曹操卻被罵了一千多年“奸臣”。曹操一生都重視自己的名聲,假如他知道後人如此評價他,恐怕也會後悔沒有廢掉漢獻帝吧!

  • 7 # 知路君

    私以為,曹操並不是奸臣,在那個天下紛爭,群雄逐鹿的時代,各方勢力以各種理由揭竿而起,要怎樣才算是正統呢?雖然劉備以中山靖王劉勝後裔的身份獲取了一定的民間輿論偏向,但我並不認為站在他對立面的曹操就是奸臣的代表。

    曹操風評開始改變的轉折點

    事實上,曹操不僅有極強的軍事指揮才華,還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卓越政治家,更是不可多得的作家、詩人,堪稱文武全才。許劭曾用一句話來讚美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但不知為何,這句話越傳越偏,到最後,人們開始斷章取義,曹操成了大眾口中的奸臣。

    從歷史上來講,這個變化大約開始於兩宋之交,彼時北方遊牧民族蠶食北宋天下,人們對其產生畏懼心理,於是開始出現了一些藝術作品來醜化北方。剛好,代表著北方勢力的歷史人物曹操,他也曾雄踞北方,對江南虎視眈眈,於是漸漸地,曹操的風評開始發生改變。

    民間文藝的興盛,使曹操的形象逐漸擴大而被醜化,這種細雨潤物般的看法慢慢地浸透入人們心中,久而久之,曹操就成了奸詐之徒的典範。

    《三國演義》的出現進一步將曹操的象形惡化

    當時的戲曲創作活動就已將曹操搬上舞臺,而小說《三國演義》的出現,更是添了把火,讓這場對曹操形象的塑造活動達到高潮。

    清代以來,隨著京劇的誕生,大量三國戲出現,“白臉曹操”也隨即成為舞臺上曹操的獨特色彩,並在之後一直深深地刻在人們腦海中。

    《三國演義》是部很出色的歷史小說,它以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為內容,權謀之爭,吸引了很多人,擁有龐大的粉絲團體。

    而作者在小說中的指向也很明確,作者以蜀漢為正統,這就導致很多讀者在看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導向了劉這一陣隊。但說到底,《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並不是翔實可靠的史書記錄。

    要辯證地看待曹操,不能只看起“奸”

    歷史上,“奸臣”是“奸人的魁首”,秦代時的趙高,漢代時的竇憲,唐代時的楊國忠,都是奸臣,都是“弄權欺世、竊取高位的人”。

    但是你們發現了沒有,他們被稱之為“奸臣”,而不是“奸雄”,這就說明,這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很多人對於曹操的評價總是“奸雄”二字,但若是隻見其奸而不見其雄,那就是有失偏頗了。

    事實上,曹操的英雄本色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李世民說:“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明代李瓚說:“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在漢室氣數已盡之時,既是群雄逐鹿,爭奪天下就是很正常的舉動,“匡扶漢室”也是劉備奪取天下的一面旗幟,但他這個點很好,因為古人是最重正統觀念的,因為劉備能在這種亂世中得到支援,而曹操這樣的亂世英雄卻未能被承認。

    所以如果用“奸臣”二字來形容曹操,私以為不是準確的判斷,用“梟雄”、“奸雄”或許更恰當,當然看待曹操,應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不能全然只看到他的“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的蘇明玉和《歡樂頌》的樊勝美你更同情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