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希光茶文化

    《自卑與超越》一書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書於A·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在該書裡,作者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內容簡介編輯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慚形穢,而覺得自己又小又醜,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儘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以後,他說他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他的許多心理學上的觀點都可以從他童年的記憶中,尋出其蛛絲馬跡。

    後來,A·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的性格和A·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裡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維也納居住期間,也象維也納人一樣,經常到咖啡館和朋友及學生們一起飲酒作樂,談天說笑。他友善謙和,不拘小節,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瞭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A·阿德勒是弗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讚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超越自卑》封面

    1907年,A·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國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痺症,其奮鬥事蹟,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列舉。

    早先,弗洛伊德已經主張:補償作用是由於要彌補性的發展失調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響,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欽羨(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認為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之感。

    以後,A·阿德勒更體會到: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事實;因為他們身體弱小,必須信賴成人生活,而且一舉一動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當兒童們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他們能夠做的事情的藉口時,他們便會發展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的下去,它便會構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此時,弗洛伊德將A·阿德勒的觀點認為是對自我心理學的一大貢獻,可是卻覺得它未談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謂的補償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種功能而已。這時候,A·阿德勒的觀點尚未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然而,當A·阿德勒主張補償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時,兩人便勢同水火了。

    起初,兩人還彼此容忍對方,可是當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學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楊格(Jung)的檢查時,他們便正式鬧翻了。弗氏致書給心理分析學刊發行人:要把他學刊封底裡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則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維也納心理學會為了A·阿德勒的觀點曾經開了許多次會,由於弗洛伊德和其它許多人都堅持A·阿德勒的觀點無法見容於心理分析學派,A·阿德勒便率領他的一群跟隨者退出心理分析學會,而另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稱其為“個體心理學”。

    在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後,A·阿德勒便摒棄了弗氏泛性論的心理觀點,他譏之為對性的迷信,並以社會的概念來解釋男性欽羨。他並不否認潛意識動機的實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視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認夢的解釋有其重要性,不過他卻認為夢是解決個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樣,事事都以性來解釋。例如奧迪帕斯情結的發生,他也認為史是被寵壞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而已。當然,性慾是存在的,不過它和飢餓或口渴一樣,這種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優越地位時,才能進入心理學的領域。

    1911年有一位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書,叫做《‘虛假’的心理學》(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對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懷亨特主張:人類都是憑藉一些在一些現實上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生活著的。我們認為宇宙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實體,並以此種虛假的觀念為基礎,作出種種行為,其實宇宙是紊亂不堪的。我們造出了虛假的上帝,並且裝模作樣,彷彿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實哪裡有什麼客觀存在的神?儘管這些東西在經驗上都是虛假的,我們卻不懷疑其真實性,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其影響。A·阿德勒把這種概念引用到心理學上,尤其是因果關係的問題。弗氏把因果關係當做是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卻在懷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觀點之物。他認為:促使人類作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是其過去的經驗。這種目標雖然是虛假的,它們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種行為。個人不僅常常無法瞭解其目標的用意為何,有時他甚至不知其目標何在,因此,這種目標經常是屬於潛意識的。A·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之一稱為“自我的理想”,個人能借之獲得優越感,並能維護自我尊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A·阿德勒曾在奧國軍隊服役,充當醫生。以後,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的輔導的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係,更可涵蓋師生關係。他對教師們的影響既深且遠,有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出身自將其觀點用於教育上的教師。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經聲名遠播了。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便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兩個城市演講。由於過分勞累的結果,他終於因心臟病突發,而死於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著作豐富。《自卑與超越》一書,成書於A·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自從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以泛性論為基礎,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均可溯源於“性”以來,便有許多繼起的精神分析家紛紛提出不同的意見,對弗氏的泛性論作種種修正。這些新的觀念統稱為“新心理分析學派”, A·阿德勒卻以“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併成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這就是《自卑與超越》的主要思想內容。在該書裡,作者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的人,《自卑與超越》無疑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想,於此介紹該人該書,應當對於活躍於這個網頁的人們無疑也有著重大現實的意義吧。

    作者簡介編輯

    人物資料

    阿德勒於,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箇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既矮又醜,幼年時患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他四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身體健康的哥哥面前他總感到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又小有醜,樣樣不如別人。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了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家庭醫生也對他絕望了。然而,幾天後病情卻意外地好轉。從此他想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

    不過在一些小事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後的一面。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我記得走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採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後面而間隔

  • 2 # 閒葉蛋的書房

    阿德勒的書,目前在中國出版了,任然在賣的共有5本,分別是《超越自卑》、《自卑與超越》、《兒童的人格教育》、《讓生命超越平凡》、《阿德勒說自我超越》。

    一、《超越自卑》《讓生命超越平凡》《阿德勒說自我超越》都只有一個出版社一個版本,沒有其它的選擇,我們只能選擇唯一的那個版本。

    二、《兒童的人格教育》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們在選擇版本的時候,可以先看這兩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華東師範的有8.8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有8.3分。自然先選擇華東師範出版社的。

    三、《生活的科學》這本書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北京三聯書店(7.6)、人民郵電出版社(7.9)、上海三聯書店(6.2)。根據評分,我們可以選擇人民電郵出版社。但是,北京三聯出版社由於一直出版的書籍以高質量著稱,在業內的口碑很好,所以我們可以暫時性地忽略評分,選擇北京三聯書店的版本。

    四、《自卑與超越》一書是阿德勒在中國最出名的一本書,自翻譯成中文之後,有十幾個出版社出版過該書。其中評分最高的一個版本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的。在上文,我們已經看到,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過阿德勒的另外一本書,《兒童的人格教育》。是唯一一個翻譯出版了阿德勒兩本作品的一個出版社,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對阿德勒的重視,對這位作者作品的瞭解也更加深刻。因此,《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我們可以首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版本。

  • 3 # 印象草原內蒙古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和“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他的個體心理學,是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而產生的。他特別強調意志的實現對人的意義。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個人生來就有一種內驅力,將人格各方面匯合成一個總目標:要求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這種為優越而進行的奮鬥是內在的,不僅在個體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歷史上同樣進行著這樣的奮鬥,它引導著人和種族永遠不斷進步。

    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關於動機的原始基礎集中於性因素的說法,他認為人對優越性的渴望與追求源於“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則肈端於人在幼年時的無能。他認為自卑情結的發現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貢獻。對抗自卑感的主要方法就是“補償”,即力圖補償自己的不足,克服缺陷以求達到優越的目標。由於補償方法的不同,兒童形成了“生活方式”,即在生活中不斷加以總結、歸納和概括,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一套特殊達到行為方式,以此作為對付環境的基礎。

    內容大體一致,所以個人覺得只要正版圖書即可哦~

  • 4 # 路過man

    都好。

    因為他的書與出版社沒直接關係。只有精裝和原裝之分。

    如果非要硬答,那就改個問題:

    此人的書哪個出版社裝訂的好,價錢最便宜?

    我可以針對這問題回答:哪個出版社都不好。地攤貨最好。因為二手書最便宜,任何名家的書最貴不超過人民幣10元。

  • 5 # 杜豆豆萬卷好書讀書會

    國外心理學著作的譯本,一般和出版社關係不太大,主要還是看譯者。通常,如果譯者兼有心理學著作和文學著作的翻譯背景,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建議最好在網上翻看和比較一下譯者的背景。

    針對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我做為學過心理學的研究生,個人推薦華人民大學出版社,譯者為吳傑和郭本禹的版本,因為兩位譯者都有心理學背景,郭本禹老師是心理學教授,在序言中,你能得到更多的學術指導,非常有用。

  • 6 # 神枝如意v

    他的書或者說任何聖人和偉人的歷史的書籍不論是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作品都是完美的,因為寫書的人是前者趟路,我們後者是學走路,走那條路,前者的路在平後者不走也是歧途,前者的路掉坑裡了唯獨讓告訴我們那條路不能走而後者非去走,這樣沒有黑白好壞之分什麼書也是好也是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傷不起!中巴之戰再起波瀾,周琦意外受傷,郭艾倫險釀衝突,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