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納蘭談史

    在大清王朝面臨內憂外患之際,為了維繫清帝國統治,無論是洋務官僚派,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都拿出來了很多救亡圖存的政治改革舉措,特別是號稱引領時代先鋒的戊戌變法,但在改革過程中卻遇到了種種始料未及的困難。既然有阻力就證明觸碰了當時掌權派的利益,也就是滿清貴族的利益。曾經的八旗子弟多是守舊的頑固派,憑藉著老祖宗打下了的萬里江山,一直在官僚體系中混吃混喝,白拿著俸祿不出力還能貪點錢,對於他們而言,愛國僅僅是一種口號,只要個人活的舒服安逸就好,他們很擔心康有為這些人搞西方制度那一套,使得自己天生的飯碗不保,所以極力的反對改革。維新派拉著一位手無實權的皇帝搞自上而下的改革註定是一場政治鬧劇,是在脫離了人民大眾的基礎上搞改革。本來當時人們對資產階級的認識和界定就並不明確,我認為康有為這些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都不能稱之為單純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最多算是新思想啟蒙派,其階級侷限性大大超越了資產階級侷限性。該拉攏誰,該團結哪些階層和人物,他們的思路一點都不清晰,最終雷聲大雨點小的改革效果不佳並以失敗而告終。他們對袁世凱寄予厚望過,還對貪婪善變的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所以說戊戌變法只能算是一次具有借鑑意義的制度探索罷了。此外,維新派的領軍人物康有為本身改革的切入點就有問題。康有為總認為自己對西方思想了如指掌,盲目強行給孔子披上西裝,用極端的方式來改造儒學,改變孔子,幾千年的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多麼根深蒂固,而且清王朝的那些士大夫讀了那麼多年的聖人之書,突然蹦出來個新儒學大師康有為和新儒學,傳統計程車大夫階層接受不了也很正常,畢竟康有為並不是什麼儒學大師,只是利用儒學為變法減小改革阻力而已,《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也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且有抄襲之嫌。

    由此可見,清末的資產階級改革失敗不僅有著時代背景的侷限,而且還有著維新派自身的主觀侷限性,註定只是封建主義臨死前的掙扎罷了。

  • 2 # 北洋海軍炮手

    準確點說,清朝並沒有資產階級改革,那是歐洲的事,中國當時不存在資產階級一說,而且資產階級需要用資本去左右政治,這一點在中國也沒有,因此題目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清末新政是一個很大的範疇,涉及到政治、經濟、國防、教育、工業、文化、醫療等方面。所以呼應題目,我就談談清末政治改革。清末的政治改革,準確點說是立憲運動。立憲運動是清朝自上而下發動的社會改革,如果還和順利的話,會比較平穩的由君主專制過渡到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用梁啟超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民智未開,只能由開明專制移於立憲,拾級而上。其實梁任公說的沒錯,在這個君主專制了兩千多年的老大帝國,並不能對政治改革過於激進。

    而且這次改革應該是清政府阻力最小的一次改革——國內沒有強大的保守力量掣肘;外部又有列強支援,畢竟中國改革後可以更方便洋人投資辦廠,大家和氣生財。所以,在國內外一致的支援下,慈禧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期間還發生革命黨肉彈襲擊事件,反倒是堅定了清政府改革的決心。

    後來清政府制定了《欽定憲法大綱》,這是一份研究清朝立憲運動非常重要的歷史檔案,現在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大綱》的內容:

    君上大權第十一條規定,發命令及使發命令之權。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議院協贊奏經欽定時,不以命令更改廢止。法律為君上實行司法權之用,命令為君上實行行政權之用,兩權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廢法律。這標誌君主的權力要受到法律限制,不可能再是君權獨大。

    臣民權利義務第二條規定,臣民於法律範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這條是什麼含義不用解釋了吧,言論自由是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都要有的。

    第三條規定,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監禁、處罰。這標誌著法律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第四條規定,臣民可以請法官審判其呈訴之案件。第五條規定,臣民應專受法律所定審判衙門之審判。這標誌著罪刑法定,也是一重大進步。

    第六條規定,臣民之財產及居住,無故不加侵擾。這意味著保護公民私有財產。

    第八條規定,臣民現完之賦稅,非經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舊輸納。這意味著賦稅法定,君主不可以隨意加稅。

    從以上看來,《欽定憲法大綱》的頒佈,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破天荒的進步,這標誌著華人由君主的奴僕轉變為帝國公民,並享有之前從未有過的權利。所以,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不僅是清政府的進步,也是中國歷史的進步。

    立憲運動的失敗以清政府的倒臺為標誌,我覺得清政府倒臺純屬活該。當時中國上下都得了一種病,那就是立憲萬能病,一味的認為只要立憲中國就會富強,所以拼命的要求立憲。所以清政府響應民意,把立憲的時間大大提前,將國會大選的時間提前到1913年。而且清政府還快速放權,各地還紛紛成立諮議局,請一堆沒接觸過憲政、三權分立的文人來當議員,結果造成行政效率降低。這可謂是一個昏的不能再昏的招,伊藤博文就說過,在中國這個君主專制兩千多年的帝國,如果快速放權,必然會被權力反噬。很不幸,伊藤博文一語成讖。而清政府對於立憲的努力也隨著其倒臺和付諸東流,中國第一次憲政改革也宣告失敗。

    曾經有西方漢學家表示,如果清朝不是急於進行政治改革,而是先發展近代工業、教育、醫療、工業等近代化建設建立一套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培養出一代為立憲準備的人才,再進行政治改革的話,此時的改革不僅會更順利,也會讓中國在近代化程序中陣痛最小。當然,歷史沒有給清政府機會,所以這種情況我們也無從得知。

    不過,在我看來,清末立憲運動失敗,標誌著憲政之路斷絕,分裂之禍肇始。

  • 3 # 陽城導航

    世界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無論做什麼都有困難,特別是清末資本主義改革,更是前所未有,困難重重是可以預見到的。非有勇敢者大力所為,堅持不懈,才能破關突圍,強力推進。

    而清未改革的主導者慈禧己非破關突圍的勇敢改革者。她是滿清二百年太平江山的享受者,早已習慣了一呼百應,唯我獨尊的專制獨裁生活。哪有勇氣,有動力去變動這種唯我獨尊的政治生活狀態,這就好比挖心割肉,動力勇氣不足可想而知。

    清末資產階級改革,是在列強外力的連續打擊下被迫進行的。甲午中日戰爭,刺激了一部分華人,要求政治變革。於是有了光緒皇帝主導的百日維新。雖然改革幅度不大,但還是觸動了慈禧太后的利益,遭到了失敗,光緒被囚禁,譚嗣同被殺害。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中國簽訂辛丑條約,賠款求和。改革再次提到日程上來,於是有了清末的預備立憲改革。不管以何種方式促成的改革,都不是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保守派發自肺腑的,迫切需要的內在要求,而是不得己而為之。可想,這種革自己命的改革能走到什麼地步。

    積極倡導改革的是一部分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面對中國一次次捱打,面對中國一步步陷入深淵,他們痛心疾首,要求改革。但是,他們又找錯了物件。象百日維新中的公車上書,他們將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又被當權派重重包圍的光緒皇帝身上。沒有實力的支援,沒有大力改革的迫切需要。這注定是無法完成的歷史任務。

    有人將百日維新與明治維新作比較。這是無法對比的。因為明治維新改革前,日本還發生了倒幕戰爭。西南諸蕃聯合天皇推倒了掌權的幕府,重建了天皇的權威。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那叫造反,或者革命。今天的人們自然看不到,日本的維新是革命派革當權派的命,而中國卻是一群沒有實權,沒有社會經驗的知識分子去求統治者革自己的命。這不可笑嗎?

    西方列強在中間也不起好作用。客觀些說,列強是支援中國改革的,因為這樣有利於他們在中國開工廠,建銀行,挖礦物,開啟中國的市場,掠奪華人的財富。兩次維新也同樣留下一些成果,客觀上有利於列強開啟中國市場,也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但是列強不會採取措施迫使慈禧太后讓權,以推動中國實質性改革。因為一旦中國真的進步了,民族獨立了,國家強大了,還有他們的好果子吃嗎?因此,列強採用了一手扶持改革派,一手拉攏守舊派的兩面派做法,使中國清末的資本主義改革困難重重。

    社會上缺乏支援力量,也是改革不能進行下去的重要原因。庚子事變後,有相當一部分華人已經看清了滿清政府的賣國本質。他們毅然決然地舉起了驅逐韃擄的民族解放大旗,團結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開始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不再相信滿清的自我維新。結果,滿清的預備立憲實施後,在社會上培養了一批立憲黨,這些人很快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相結合,成為滅亡滿清的掘墓人。這是慈禧想不到的。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了,滿清政府收場謝幕,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國一下子從【封建專制】過渡到【民主共和】,歷史推進了一大步。但是中國的資產階級政治民主革命仍末完成。幾千年強大的專制文化,尚未啟蒙的民眾意識,當權者的自私與脫離民眾,還有知識分子的教條主義,都使1911年後的中國陷入混亂與戰亂。中國還要等許多年,只到一個人物的出現。

  • 4 # 冥蝶讀書

    清末資產階級改革,我們可以從有利的地方和不利的地方分別分析。

    一、有利的地方

    1、統治者自身的危機意識

    甲午慘敗算是真正打醒了華人,而庚子事變更加雪上加霜,面臨被瓜分的危險。統治者自身也有了改革的迫切願望。戊戌變法之後的三年,慈禧太后默許了庚子新政,而且新政的改革力度比戊戌變法還大。庚子新政涉及到了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許多方面,準備實行君主立憲制,連科舉都被廢除了。應該說整個統治集團,尤其是主要的領導層,像慈禧、光緒、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都傾向改革。而袁世凱更是這次改革的直接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比如編練新軍,創立警察制度等等。

    2、列強的客觀要求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加深侵略和控制,客觀上要求清朝改革。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還在客觀上加速破壞了當時的封建經濟。清末的經濟,已經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一部分,成為了帝國主義經濟的附庸。當時大量的築路權、採礦權都被列強控制。國家主權的喪失,也刺激了改革的決心。

    (新政發行的股票)

    二、面臨的困難

    任何改革都是權益的重分配,清末資產階級改革面臨著巨大的阻力。

    1、資產階級本身力量弱小,缺乏改革的階級基礎,更缺乏領導力

    1895年甲午之敗後,清廷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產階級真正意義上開始發展。(之前的洋務派可以視作官僚資本)。到清朝滅亡,一共也才十幾年時間。

    這個時間點非常不利,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具體形式從商品輸出轉向了資本輸出。甲午之後沒幾年,列強在華的企業就達到了930家,分佈在各行各業,嚴重限制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主義只能在一些輕工業領域發展,比如紡織、食品加工等,代表人物就是張騫。他們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實力非常弱小。

    在思想層面,民族資本家也都是從當時的鄉紳、地主轉變過來的,轉變的時間很短,他們帶有大量的封建性,思想還停留在封建綱常那一套。在庚子新政中,他們雖然進了各省諮議局,在地方有影響力,但是在全國層面卻沒有影響力,更不可能提出改革綱領。

    2、專制勢力非常強大,他們拒絕放棄權力

    庚子新政雖然涉及層面非常廣,但是在核心問題上卻是沒得談的,那就是專制權力。雖然朝廷準備實施君主立憲,但是並不真心想放棄專制。皇權專制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並且在明清發展到極致,這時候要讓專制者放棄權力,其實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所謂的資產階級改革就是一場空。改革的目的是需要保障權利,如果資產階級得不到權力,那麼權益是無法保障的。

    庚子新政最核心的憲政問題,遲遲沒有動靜,主要原因大概是慈禧在世時,用高超的權術掌控著朝政。但是慈禧死後,宣統即位,立憲派立即蠢蠢欲動,要求召開國會,實施憲政。立憲派發起了三次請願行動,結果都被清廷拒絕。最後迫於無奈,搞出來一個皇族內閣。皇族內閣的出現,就說明專制勢力是不可能放棄權力的。

    資產階級本身實力弱小,專制勢力又不肯放棄權力,那麼改革根本就不可能成功,那麼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革命,直接推翻專制派。

  • 5 # 上官月租

    說時話當時真的很困難,當時清末的資產階級力量弱下,封建勢力強大,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國內外局勢複雜多變,資產階級改革在當時不緊有國內封建勢力阻擋變改革,還有國外勢力阻擋變革,就拿清末新政來說就是一場資產階級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 還有孫中山先生早期領導的資產階級改革,都以失敗結束。

    當時清朝氣數已盡,由於國情原因資產階級力量弱下,封建勢力強大,資產階級改革阻力大資產階級改革是一段艱難的過程,資產階級改革在當時很困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日本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