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淮左柒哥
-
2 # 歷史偵查處
安南,古稱交趾,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秦始皇南征百越後,交趾歸入中央王朝統轄隸屬象郡範圍,自漢至唐,交趾始終處於中原王朝直接統治之下。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豪雄並起天下英雄盡逐中原,華夏九州陷入了五代十國混戰的局面,而此時置於南漢領土內的交趾在丁部領的率領下打響了獨立之戰,並創立了大瞿越國,自此,交趾安南始終作為一支獨立於中央王朝勢力之外的附屬國而存續於世,並延續至大清王朝的滅亡。
面對中華故地的安南,中原王朝難道從未動過收回的心思?其實事不盡然也。先後統治中原的元明兩朝曾以伐國之戰的態勢開啟過統一戰爭,光蒙古大軍就曾3次大規模的攻打過安南,而明朝卻也發起過剿滅安南亂黨的滅國之戰,然而,讓人驚愕不已的是,蒙古三次征伐安南卻以慘敗收場,明朝卻僅憑一戰而定乾坤。
兩個強大的王朝對撮爾小國發起的滅國之戰,卻有兩種完全出乎意料的結局,這其中究竟暗含了何種因素決定著戰爭的成敗?今天處長就開歷史的迷霧,與大家共同探討這段金戈鐵馬的往事。
蒙古大軍三徵安南蒙古人對安南的大規模軍事征服行動有三次。第一次是1257年秋,也就是折戟釣魚城的蒙哥漢時期。三萬蒙古大軍水陸並進,直搗安南國都,而在此之前,蒙古汗國派遣了兩名使者招降安南,但被安南所拒,安南國王陳日煚不僅拒絕了蒙哥漢的招降,還將其中一名蒙古使者斬首,這就導致了蒙古人攻入安南後,安南國都遭到了血腥屠城,整個安南幾乎淪為焦城碳土。
被蒙古人打得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的安南君臣逃竄到荒島上做了一段時間的土著後,安南人不得不屈服在了蒙古人的淫威之下,但對蒙古人的野獸暴行痛恨至極,加持發端於漠北草原的夷狄入主中原,世代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安南人自然打心底裡瞧不起縱橫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騎兵,蒙古人的軍事勝利雖然短暫征服了安南,然而,此後安南國王卻對元朝陽奉陰違,甚至完全不予理會。
於是忽必烈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以鎮南王脫歡為帥,統領大軍50萬向安南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面對來勢兇猛的元軍,安南國王陳日烜以其堂兄光道王陳峻為行軍統帥,據關以守提兵策應,元軍一路勢如破竹直下油板隘、富良江,連克安南水陸聯軍進抵河內,安南大敗,安南國王陳日烜率眾退入高山密林以小股遊擊部隊襲擾元軍。
由於蒙古人遠征戰線過長,且崎嶇坎坷的複雜地形加劇了後勤輜重的運輸困難,加持元軍攻入河內時時值酷夏,蒙古軍隊體力開始嚴重透支,且軍中瘟疫肆虐、疫病蔓延,蜂起蝶湧的抗元武裝給予元軍的頻繁襲擾讓蒙古人片刻不得休息。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軍隊死傷成片,士氣嚴重低落,統帥鎮南王脫歡不得不下令元軍全線撤退,安南軍逮住時機一路尾隨追殺,元軍死傷慘重暴屍荒野者不可計數,安南絕地反殺一舉擊潰了元軍的進攻。
蒙古軍隊倉皇潰退至潭州後,忽必烈怒不可遏嚴令鎮南王脫歡和左丞相阿里海涯率十萬大軍力求一舉平定安南,元軍在鎮南王脫歡和左丞相阿里海涯的統帥下,對外號稱50萬大軍再度開啟了南征之路。
由於吸取了前不久元軍慘敗的深刻教訓,脫歡和阿里海涯制定了“定點清除”、“鐵壁合圍”的穩紮穩打的方針,元軍水陸並進,連下老鼠關、陷河關、茨竹關,斬首四千、獲船百餘,安南震駭。
面對元軍這種“清鄉掃蕩”、“犁庭掃穴”式的戰法,安南國內武裝化整為零繼續沿襲游擊戰的戰爭指導方略不斷騷擾敵人,同時,安南水軍集中優勢兵力切斷張文虎率領的水上糧草補給線,而另外一支由徐慶統率的海上糧草補給艦船遭遇風暴不得不退回瓊州。至此,可以說是客居安南的十萬元軍陷入了彈盡糧絕的險地。
當年四月,鎮南王脫歡和左丞相阿里海涯率軍北撤,安南國王陳日烜向全國發起了對敵決戰的總動員令,三十萬散兵遊勇在國王的號召下沿路伏擊元兵,元軍損失慘重,十萬大軍盡皆命喪疆場,鎮南王脫歡死裡逃生僥倖逃竄回了中原,元朝對安南的滅國之戰至此以慘痛的失敗收場。
明朝徵安南之役忽必烈雖三徵安南以流血漂杵的慘烈代價而悽慘謝幕,但同樣是對安南的征討,大明帝國的不俗表現卻又是另外一幅光景。
明建文元年(1399年),安南權臣胡季犛殺陳廢帝自稱太上皇,並立其子胡漢蒼為帝,同時胡季犛大肆誅殺陳朝宗室,陳朝皇嗣陳天平僥倖逃脫,同年,朱棣起兵造反登基為帝,史稱“靖難之役”。
而此時的安南與占城間爆發了激烈的混戰,敵我雙方殺的昏天黑地,明太祖朱棣為了建立東亞朝貢體系,遂派遣使者前往兩國從中調停,但胡季犛篡權的陰謀事實並未被明朝政府察覺,特別是在靖難之役後,明太祖登基上位不久,胡漢蒼以陳朝子嗣滅絕為由向朱棣上書請求冊封安南國王,朱棣不明就裡便奏其所請,胡漢蒼在謊言的掩蓋下,搖身一變成為了安南國的國王。
但也就在胡漢蒼上書後的次年,陳朝王嗣陳天平轉道哀牢(寮國)進入明朝向朱棣揭露了胡漢蒼父子誅殺王室、欺君罔上的罪行,朱棣聞聽勃然大怒對胡漢蒼父子發出了嚴厲的申斥,並決定派兵護送陳天平歸國即位。
1406年,明朝派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五千士兵,護送陳朝“前國王孫”陳天平回國即位,但讓明軍和朱棣本人意想不到的是,膽大妄為的篡權者胡漢蒼父子居然在大明和安南的邊界處截殺了明朝五千官兵,同時還一刀砍下了陳天平的腦袋。
朱棣雷霆大怒先後以朱能、張輔為“徵夷大將軍”統兵號稱八十萬兵分兩路直逼安南,安南胡氏父子自恃地形險要據關死守,明軍所過之處嚴令士兵不得燒殺搶掠滋擾百姓,同時,明軍主力部隊“文工團”沿途大力宣傳胡季犛父子的行為是“肆逞兇暴,虐於一國”,並列出胡氏“兩弒前安南國王以據其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淫刑峻法,暴殺無辜,重斂煩徵,剝削不已”等二十大罪,然後明朝軍隊又打出“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的旗號。
經過明朝官兵的政工宣傳,安南百姓獲悉了胡氏父子篡權禍國的真相後,紛紛倒戈投入了明軍旗下,並積極充當嚮導大力協助明軍弔民伐罪的正義行為,明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搗河內蕩平安南,俘獲胡季犛、胡漢蒼父子。
由於陳朝唯一的王室子嗣被胡氏父子斬殺,陳朝正統徹底絕後,且時值安南百姓數千人上書言:“安南國本交州,願復古郡縣,與民更新”(《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後陳紀·簡定帝》),朱棣遂復改安南為“交趾”,並在安南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安南故地脫離中華400多年後再度併入華夏一統。
蒙古大軍攻打安南3次都失敗,為何明朝卻能一年剿滅安南?處長就從國際背景、師出名號、兵源問題三個方面考察元明兩朝對安南用兵結局迥異的尷尬局面。
國際背景安南自1225年由陳煛創立“大瞿越國”至1294年孛兒只斤·忽必烈駕崩,期間短短69年間內,陳朝經歷了陳日煚、陳日烜兩代英主的勤勉治理,“大瞿越國”國力蒸蒸日上。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開科取士、制定律令,經濟上興修水利、鼓勵生產、打擊豪強,文化上推行“喃字”,提升民族獨立意識,軍事上實施“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全民軍事體系,並先後征服占城和哀牢,確立了中南半島的霸主地位。
此時的陳朝可謂國勢如日中天,雖然處於強勢崛起的陳朝於1257年遭遇橫掃天下無敵手的蒙古人的痛貶,但蒙古征服者並沒有徹底殲滅陳朝流亡政府,更沒有肅清陳朝境內的風起雲湧的反抗勢力,安南在陳朝流亡政府的帶領下采取小股偷襲騷擾戰術攪得蒙古人雞犬不寧,甚至拿下河內的蒙古士兵在陳朝流亡政府小股部隊的襲擾下閉上眼皮的瞬間就有丟掉腦袋的危險,殷實的家底,輔之以小股遊擊襲擾的策略,蒙古人即便三徵安南焉有取勝之理?
而放眼望去,待到大明帝國的軍團席捲安南時的1406年,陳朝170多年的統治已如風燭殘年的老人走入了生命盡頭的尾聲。此時的陳朝內有權臣胡季犛的肆意弄權把持朝政,外有地方豪強勢力的尾大不掉,民間更是陷入了農民起義不斷的泥潭沼澤,陳朝的至此幾乎陷入了半癱瘓的態勢,朱棣以雄兵南掃悖逆天命的篡權者胡季犛父子,可謂是風捲殘雲、氣吞四海,安南平定自然玩弄於鼓掌。
師出名號在蒙古汗國乃至後來的元朝歷史上,蒙古人的天性就是嗜好殺戮,他們崇拜強者踩低弱者,用成吉思汗的話來說:“人生最大的快樂在於到處追殺你的敵人,侵略他們的土地,掠奪他們的財富,然後聽他們妻子兒女的痛哭聲”,對於蒙古人來說,或許這就是他們民族血液裡流淌的殘忍嗜殺的野狼特徵。
因此,蒙古人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很少講求師出有名這套中原人慣用的伎倆,即便出師前打著的旗號也大多較為牽強,在他們看來誰的拳頭大誰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因此,蒙古大軍每逢出征恥於中原人的那套“假慈悲”,縱馬馳騁、彎刀所至不降即死便成為了他們的座右銘,而蒙古人也將這套“國家恐怖主義”在對外戰爭中運用的淋漓盡致。
自然,對於安南這樣的彈丸小國,蒙古人也是沒有什麼理由可講的,更沒有將這群世居南蠻之地的安南人放在心上,而從蒙古大軍於1257年首次南征陳朝的屠城表現來看,顯然安南人在他們的心目中都算不得人,更不用說與元朝實行的“四等人”政策相提並論了。
也正是由於蒙古大軍這種野蠻粗暴踐踏人權的舉動,蒙古人的第一次南征雖然在戰爭層面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卻就徹底打服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遠未達到目的,而從後來蒙古大軍三次慘敗於安南如喪家之犬的倉皇北撤來看,師出無名的攻伐之戰,最終導致了蒙古軍隊在安南全民皆兵的圍攻襲擾下最終以慘敗收場的方式黯然落下帷幕。
相比較蒙古大軍狂野的殘暴舉動,大明帝國的精英銳士從上至下都極為講求此次出征的名正言順。早在明軍雄師出征安南國前,明成祖朱棣告誡出征將領“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稼穡,毋盜取貨財,毋掠人妻女”(《明史》),強調大明作為“弔民伐罪”的威武之師的嚴格軍紀。
而待到大明軍隊進入安南境內,明軍將士連發數道檄文呼籲胡季犛父子的行為是“肆逞兇暴,虐於一國”,並歷數胡氏“兩弒前安南國王以據其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淫刑峻法,暴殺無辜,重斂煩徵,剝削不已”等二十大罪。
安南臣民在明軍秋毫無犯的軍紀表率下和明軍廣泛宣傳的統戰工作中,紛紛看清了胡季犛父子篡權亂國的惡毒嘴臉,很快無數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明軍在安南百姓的嚮導下一路勢如破竹直搗黃龍。
兵源問題元軍與明軍征伐安南卻終以兩種悲喜色彩收場,除了上述兩個主要原因外,還有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於兵源問題。
蒙古軍隊三次南征,其兵源大多來自於北方的漢矇混雜成分,將這兩種不同民族雜糅一處不僅無法提高軍隊戰鬥力還徒增軍中內部的罅隙,更要命的在於兵士皆來源於北方,尤其是蒙古族士兵長年世居漠北高原,身體素質耐寒持久卻經不起絲毫酷暑溼熱,而安南屬於典型的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全年365天始終處於高溫溼熱的“桑拿天”,以難以適應作戰環境的兵源出征安南,且不說水土不服的問題,待到蚊蟲肆虐、疾病蔓延再輔之以高溫溼熱的溫床,縱橫天下的蒙古大軍即便欲戰想必連馬鞍都抓不穩了吧?屆時何以禦敵衝鋒?
而反觀明朝對安南的征伐,明軍此次調集的兵源主要來自與安南毗鄰的雲貴兩廣地區,而這一帶的氣候雖不及安南酷熱難耐,但每逢夏日所至,高溫時熱的氣候條件也絲毫不亞於安南地區,且明軍參戰的主力部隊基本皆由漢家兒郎構成,單純的民族成分再配合過硬的環境適應能力,安南指日可下,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故此,倘若將元朝與明朝徵安南的疊加因素作比較,在大明帝國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一戰自然能夠定乾坤,而橫掃天下的蒙古騎兵在喪失天時地利人和的頹局下,即便成吉思汗復生恐怕也難以拿下安南了吧?
回覆列表
首先蒙古人進攻安南(今越南)和明朝軍隊打越南的性質不一樣,蒙古想要滅國,而明軍則只是平叛.
明軍只是想給安南換個皇帝,於老百姓來說問題不大,日子該過過,小酒該喝喝.蒙古人來了就不一樣了,蒙古軍隊愛好屠城的臭名早已傳遍天下,所以安南全民皆兵,殊死抵抗.
再者蒙古軍隊耐不了南方那種悶熱的氣候,平時一棉襖二棉褲,到了安南穿條內褲都熱得身上起痱子,安南都不用跟你打,拖你個十天半個月蒙古軍隊都吃不消.而明軍則是調集了靠近安南的雲貴一帶的駐軍.對安南的氣候可以說是一點排異反應都沒有.而且明軍都是靖難之役的老兵,戰鬥力不比當時的蒙古騎兵差.
所以蒙古人攻了三次都沒攻下來的安南明軍只用了一年不到就打下來了.